优尔吧

哀组词,哀字组词带拼音及词语解释

分类: 汉字组词  时间: 2022-12-01 02:23:23  作者: 优尔吧 

哀组词,今天幼儿园网小编晓燕老师给大家整理了关于汉字《哀》的组词列表,望下面整理的哀字组词资料及词语解释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哀字简介
字母:a,拼音:ai,带声调拼音:āi,注音:ㄞ,部首:口,部首比划:3,比划:9,繁体字:哀,字体结构:上下结构,字法:形声,笔画顺序:捺横竖折横撇折撇捺,五笔86编码:YEU,五笔98编码:YEU,Unicode:U+54C0,汉字编号:1619,

基本解释

āi   ㄞˉ ◎ 悲痛:悲哀。哀求。哀叹。哀鸣。哀思。哀鸿遍野(“哀鸿”,哀鸣的大雁;喻到处都是呻吟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哀艳(诗文凄测动人而华丽)。 ◎ 悼念:哀悼。默哀。 ◎ 旧时称死去母亲:哀子(a.母丧而父存;b.古称居父母丧的人)。

乐、喜

英文翻译

grief   mourning   pity   sorrow

哀组词

哀鸣(āi míng):[释义](动)悲哀地呼叫。 [构成]偏正式:哀〔鸣 [例句]哀鸣阵阵。(作主语)旷野上传来狼的哀鸣。(作宾语)

哀耒(āi jīn):[释义](动)〈书〉同情,哀怜。 [构成]并列式:哀+矜 [例句]哀耒之心。(作定语)

哀子(āi zǐ):◎ 哀子 āizǐ[son bereaved of one's mother] 旧时称死了母亲的男子为哀子

哀壮(āi zhuàng):犹悲壮。《南史·袁粲传》:“﹝ 袁粲 ﹞因命左右被马,辞色哀壮。”

哀啭(āi zhuàn):见“ 哀转 ”。

哀转(āi zhuǎn):亦作“ 哀囀 ”。谓声音哀凄婉转。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二》:“空谷传响,哀转久絶。”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高阳王寺》:“鐃吹响发,笳声哀转。” 唐 韦应物 《拟古诗》之四:“颜上哀囀,絶耳非世有。”

哀拯(āi zhěng):怜恤而拯救。《三国志·志·周鲂传》:“乞降春天之润,哀拯其急,不復猜疑,絶其委命。”

哀筝(āi zhēng):悲凉的筝声。 三国 魏 曹丕 《朝歌令吴质书》:“高谭娱心,哀筝顺耳。” 唐 杜甫 《秋日夔府咏怀一百韵》:“哀筝伤老大,华屋艷神仙。” 宋 张先 《菩萨蛮》词:“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江波緑。”

哀诏(āi zhào):帝王崩后,嗣君布告国中的诏书。《何大复先生集》附录《皇明名臣言行录》:“乙丑,奉敬皇帝哀詔下 云南 。”

哀杖(āi zhàng):丧礼中,孝子因哀痛不能自持,故必扶杖,其杖称“哀杖”。 姚雪垠 《长夜》八:“土财主都是宁舍人不舍钱,宁挨杠子不换针,不拄哀杖不知道掉泪。”参阅 汉 班固 《白虎通·丧服》。

哀赞(āi zàn):文体中哀辞的一种。用以哀悼死者而赞其功德。 姚华 《论文后编·目录中》:“一曰史赞,一曰哀赞,一曰杂赞。”自注:“ 方熊 《文章缘始补注》:‘史赞,词兼褒贬,《史记》、《索隐》、《东汉》、《书》诸赞是也。哀赞,哀人之没而述德以赞之者是也。’”

哀籥(āi yuè):指悲伤的乐声。籥,古管乐器。 南朝 宋 谢灵运 《山居赋》:“忆 崑园 之悲调,慨伶伦之哀籥。”

哀钥:指悲伤的乐声。钥,古管乐器。

哀怨(āi yuàn):[释义](形)由于受了委屈而悲伤怨恨。 [构成]并列式:哀+怨 [例句]哀怨的目光。(作定语)她哀怨命运的不公平。(作谓语)

(āi yù):忧郁。 晋 石崇 《王明君词》:“哀鬱伤五内,泣泪湿朱缨。”

哀吁(āi yù):哀呼;哀告。悲叹。 清 顾炎武 《昔有》诗之二:“ 唐 臣多险浮, 全忠 肆诛屠。贪夫分自当,不用重哀吁。”

哀玉(āi yù):(1).指如玉声凄清的音响。 唐 杜甫 《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诗:“ 大邑 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 锦城 传。” 宋 朱松 《菖蒲》诗:“流泉撞哀玉,清冽生菖蒲。” 清 魏源 《剑阁》诗之一:“綫溜泻石髓,哀玉鸣不息。”(2).比喻诗文的清妙。 唐 李德裕 《追和太师严公同清道士游虎丘寺》诗:“逸人缀青藻,前哲留篇翰。共扣哀玉音,皆舒文绣段。”

哀娱(āi yú):犹哀乐。悲伤与欢乐。《楚辞·刘向<九叹·忧苦>》:“独愤积而哀娱兮,翔江洲而安歌。” 王逸 注:“言己在山泽之中,思虑愤积,一哀一乐,故游江水之中洲,安意歌吟,自宽慰也。”

哀宥(āi yòu):怜悯宽容。《周书·孝闵帝纪》:“帝听讼於右寝,多所哀宥。”

哀狖(āi yòu):哀猿。指凄清的猿啼声。亦指悲啼之猿。 南朝 宋 谢灵运 《入彭蠡湖口》诗:“乘月听哀狖,挹露馥芳蓀。” 唐 韩愈 《县斋读书》诗:“哀狖醒俗耳,清泉洁尘襟。” 唐 李德裕 《追和太师颜公同清远道士游虎丘寺》诗:“层峦未升日,哀狖寧知旦?”

哀忧(āi yōu):(1).指居丧中的悲伤。《韩诗外传》卷四:“愁悴哀忧,衰絰之色也。”(2).指居丧之礼仪。 唐 元稹 《授杜元颖户部侍郎依前翰林学士制》:“尔亦祗奉顾命,咨授旧章,辅釐哀忧,俾克依据。”

哀隐(āi yǐn):犹恻隐。 章炳麟 《军人贵贱论》:“此其心至哀隐,其行亦天下之至高也。”

哀音(āi yīn):悲伤之音。 三国 魏 繁钦 《与魏文帝笺》:“潜气内转,哀音外激;大不抗越,细不幽散。” 唐 元稹 《莺莺传》:“﹝ 鶯鶯 ﹞因命拂琴,鼓《霓裳羽衣》序。不数声,哀音怨乱,不復知其是曲也。” 清 黄景仁 《典衣行》:“谁家箜篌伤客心,邻舟少女弹哀音。” 闻一多 《红烛·孤雁》诗:“啊!从那浮云底幕里,迸出这样的哀音。”

哀艳(āi yàn):◎ 哀艳 āiyàn[be sad and beautiful;be sadly touching;be plaintive and elegant] 文辞凄切而艳丽 自屈宋以降,为文者本于哀艳,务于恢诞,亡于此,失古义矣。—— 柳冕《与徐给事论文书》

哀咽(āi yān):(1).悲伤哽咽。《后汉书·列女传·董祀妻》:“欲舒气兮恐彼惊,哀咽兮涕沾颈。” 晋 陆云 《与戴季甫书》:“重惟痛恨,言增哀咽。” 唐 名氏 《冥音录》:“﹝女﹞每至节朔,輒举觴酹地,哀咽流涕。”(2).形容声音悲凉而滞涩。 明 李东阳 《捕鱼图歌》:“岸高罾小扳不足,渔歌哀咽愁人心。” 清 纳兰性德 《清平乐》词:“声哀咽,襆被驮残月。”

哀雅(āi yǎ)教语。谓声音哀切雅正。《观无量寿经》:“其光化为百宝色鸟,和鸣哀雅。”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三:“哀雅梵音之中,忽闻此声,令人惊悸。”

哀恤(āi xù):见“ 哀恤 ”。亦作“ 哀卹 ”。怜悯抚慰。《左传·文公十三年》“ 子家 赋《鸿鴈》” 晋 杜预 注:“《鸿雁》,《诗·小雅》,义取侯伯哀恤鰥寡有征行之劳。” 孔颖达 疏:“《鸿雁》,美 宣王 劳来诸侯之诗也。” 唐 李翱 《疏改税法》:“明詔屡下,哀恤元元;不改其法,终无所救。”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五:“二人皆葬 镇江府 界,可令本郡致祭。呜呼!哀卹之典至矣。”

哀凶(āi xiōng):指遭父母之丧。 宋 王禹偁 《右卫上将军赠宋公神道碑奉敕撰》:“今也哀凶,怙恃弗终。号天罔极,鞠育何功!”

哀心(āi xīn):悲伤的心情。《礼记·乐记》:“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 宋 何薳 《春渚纪闻·叔夜有道之士》:“ 孔子 既祥,五日,弹琴而不成声,言其哀心未忘也。” 明 杨慎 《天一生水》:“﹝ 鲍景祥 曰﹞人之一身,贪心动则津生,哀心动则泪生。”

哀些(āi xiē):楚 地旧俗,多于禁咒、哀吊的歌辞句末加“些”字,后因称哀吊的歌辞为哀些。 唐 戴叔伦 《过贾谊旧居》诗:“谩有长书忧 汉 室,空将哀些弔 沅 湘 。”此指 汉 贾谊 的《吊屈原》文。参见“ 楚些 ”。

哀响(āi xiǎng):悲凉的乐声。 晋 陆机 《豪士赋序》:“欲陨之叶,无所假烈风;将坠之泣,不足繁哀响也。” 唐 韩愈 《感春》诗之三:“童为我歌,哀响跨筝笛。” 周咏 《杂诗》:“一弹再三叹,哀响入云岑。”

哀絃:见“ 哀弦 ”。

哀弦(āi xián):亦作“ 哀絃 ”。 1.悲凉的弦乐声。 三国 魏 曹丕 《善哉行》:“哀弦微妙,清气含芳。” 唐 杜甫 《题柏大兄弟山居屋壁》诗:“哀絃绕白雪,未与俗人操。” 宋 张先 《惜双双·溪桥寄意》词:“断梦归云经日去,无计使哀絃寄语。” 郑振铎 《屈原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有良心的作家们﹞不由得不同情 屈原 ……而发出同样的哀弦促节的歌声来。”(2).喻指可怜的妻子。 林纾 《祭高梧州文》:“君出逾年,我搆家难,大丧甫除,哀絃中断。”

哀惜(āi xī):犹哀怜。《后汉书·荀彧传》:“帝哀惜之,祖日为之废讌乐。”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一:“将士哀惜,藏其尸。” 郭沫若 《一只手》:“厂里面的机器因而也好象在哀惜这位少年一样,把所有的运转都停止了。”参见“ 哀怜 ”。

哀乌(āi wū):(1).众星聚貌。一说星名。《汉书·天文志》:“其内五星,五帝坐。后聚十五星,曰哀乌郎位。”《史记·天官书》“蔚然,曰郎位” 唐 司马贞 索隐:“ 徐广 曰:‘一云哀乌’。案:《汉书》作‘哀乌’,则‘哀乌’‘蔚然’皆星之貌状,其星为郎位。” 王念孙 《读书杂志·汉书五》:“郎位为星名,而哀乌乃众星相聚之貌…… 引之 曰:‘乌疑当作焉,字相似而误,哀焉,犹依然也;依然,犹蔚然也。蔚与依,皆众盛之貌。’”(2).指失偶之乌。《禽经·乌》:“哀乌吟夜。” 张华 注:“乌之失雄雌则夜啼。”(3). 唐 诸部郎官的别称。参见“ 哀乌郎 ”。

哀文(āi wén):哀辞。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哀吊》:“至於 苏慎 张升 ,并述哀文,虽发其情华,而未极心实。”

哀惋(āi wǎn):悲伤惋惜。《宋书·刘穆之传》:“ 高祖 在 长安 ,闻问警慟,哀惋者数日。” 阿英 《从<拷红>说起》:“这一阶段 红娘 的情绪,是从‘低落’转到‘哀惋’。”

哀婉(āi wǎn):[释义](形)悲哀而委婉。 [构成]并列式:哀+婉 [例句]琴声哀婉;如泣如诉。(作谓语)

哀挽(āi wǎn):(1).悲痛地挽丧车。 唐 杜甫 《故武卫将军挽词》之三:“哀挽青门去,新阡 絳水 遥。” 仇兆鳌 注:“哀挽,挽丧车而哀慟也。” 唐 刘言史 《北原情》诗:“城中人不絶,哀挽相次行。”(2).指挽歌。 唐 羊士谔 《梁国惠康公主挽歌词》诗:“都人听哀挽,泪尽望寒原。”(3).哀悼。 应修人 《灰黑的手帕》诗:“灯火上闹市,天色昏暗,我惘然哀挽那坠去的光辉。”

哀哇(āi wā):指哀怨靡曼之音。《文选·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陈琳>》:“哀哇动梁埃,急觴盪幽默。” 张铣 注:“哇,淫声也……言哀淫之声动於梁尘。”

哀痛(āi tòng):[释义](形)悲哀痛苦。 [构成]并列式:哀+痛 [例句]哀痛难当。(作主语)哀痛地大哭起来。(作状语)

哀恸(āi tòng):悲痛至极。《后汉书·祭遵传》:“车驾素服临之,望哭哀慟。”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四:“有大蛇从林草中出……以头击棺,血涕并流,状若哀慟。”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八:“哀慟之声震天地。 韩公 掩泣。”《三国演义》第一○五回:“多官无不哀慟,百姓人人涕泣。” 曹禺 《北京人》第三幕:“﹝ 思懿 ﹞显得十分为难又十分哀恸。”

哀听(āi tīng):犹哀音。动人听闻的声音。 南朝 宋 鲍照 《从登香炉峰》诗:“萧散生哀听,参远惊覿。” 闻人倓 注:“巖谷草树忽生哀音,能感人听。”

哀叹(āi tàn):[释义](动)悲哀地叹息。 [构成]偏正式:哀〔叹 [例句]他哀叹发生的一切。(作谓语)

哀骀(āi dài):丑貌。《庄子·德充符》:“ 卫 有恶人焉,曰 哀駘它 。” 陆德明 释文引 李颐 云:“‘哀駘’,丑貌,‘它’,其名。”后用作自谦之词。 南朝 陈 徐陵 《与王吴郡僧智书》:“旌賁江园,拾衡巷,遂以哀駘不弃,瓮盎无遗。”

哀酸(āi suān):(1).哀痛心酸。《三国志·魏志·庞娥传》“刊石表閭” 裴松之 注引 晋 皇甫谧 《列女传》:“昼夜哀酸,志在杀 寿 。” 唐 裴铏 《传奇·元柳二公》:“二公见之,前告叩头,辞理哀酸,求返人世。”(2).指悲酸的情思。 叶圣陶 《未厌集·苦辛》:“一缕哀酸直透我的童心。”

哀素(āi sù):犹言哀痛无饰。《礼记·檀弓下》:“奠以素器,以生者有哀素之心也。” 郑玄 注:“哀素,言哀痛无饰也。凡物无饰曰素。”

哀诉(āi sù):悲伤地诉说。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 江 南丧哭,时有哀诉之言耳。” 唐 杜甫 《瘦马行》:“见人惨澹若哀诉,失主错莫无晶光。” 巴金 《春天里的秋天》二:“提琴的柔和的略带一点哀诉的调子在空中飘荡。”

哀思(āi sī):[释义](名)悲哀思念的思绪和情感。 [构成]偏正式:哀(思 [例句]表达哀思。(作宾语)哀思难寄。(作主语)

哀丝(āi sī):指哀婉的弦乐声。 唐 杜甫 《同李太守登历下古城员外新亭》诗:“芳宴此时具,哀丝千古心。” 明 杜岕 《吾友曹梁父今宿草矣因为长句以写凄惋》:“合席行酒哀丝攒,众宾请奏 龟兹 弹。”参见“ 哀丝豪竹 ”。

哀恕(āi shù):同情宽恕。 宋 王安石 《谢孙龙图启》:“尚幸仁明,儻存哀恕。”

哀书(āi shū):指帝王的遗诏。 明 何景明 《送张行人赍大行皇帝遗诏使秦蜀》诗:“九霄持使节,万里捧哀书。”

哀识(āi shí):爱重赏识。《后汉书·杨秉传》:“臣奕世受恩,得备纳言,又以薄学,充在讲劝,特蒙哀识。”《三国志·吴志·韦曜传》:“ 华覈 上疏救 曜 曰:‘ 曜 运值千载,特蒙哀识,以其儒学,得与史官。’”

哀时(āi shí):谓伤悼时势。 唐 杜甫 《咏怀古迹》之一:“ 羯胡 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高燮 《己酉九日》诗:“看菊故应呼酒饮,哀时宁得借诗逃。”

哀石(āi shí):指墓志铭。 宋 王安石 《秘阁校理张君墓志铭》:“书此哀石,永詒后人。”

哀声(āi shēng):(1).悲哀的声音。《孔子家语·颜回》:“哀声有似於此,谓其往而不返也。”(2).指发出哀声。 许地山 《荔支》:“屋里跑出一个老妇人,哀声求他们说:‘大爷们,我这棵荔支还没有熟呢。’”(3).悲凉的乐声。 汉 马融 《长笛赋》:“律吕既和,哀声五降。”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高阳王寺》:“ 徐 鼓箜篌而歌,哀声入云。”

哀伤(āi shāng):[释义](形)悲哀,悲伤。 [构成]并列式:哀+伤 [例句]哀伤地哭泣。(作状语)十分哀伤。(作谓语)他哭得哀伤极了。(作补语)[同义]悲伤

哀飒(āi sà):谓凄凉肃杀。 唐 杜甫 《秦州杂诗》之七:“烟尘一长望,哀颯正摧颜。”

哀容(āi róng):(1).致哀之声从容。一说致哀时稍为容饰。《礼记·间传》:“大功之哭,三曲而偯,小功緦麻,哀容可也,此哀之发於声音者也。” 孔颖达 疏:“言小功緦麻,其情既轻,哀声从容,於理可也。” 孙希旦 集解:“愚谓哀容者,言虽致哀而稍为容饰,丧弥轻也。”(2).悲伤的容色。《孔子家语·曲礼子夏问》:“二三妇人之欲供先祀者,请无瘠色……无哀容,无加服。”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 羊长和 ﹞幼孤, 祜 ( 羊祜 )来哭,见 长和 哀容举止,宛若成人,乃叹曰:‘从兄不亡矣。’”

哀荣(āi róng):[释义](名)〈书〉死后的荣誉。 [构成]偏正式:哀〔荣

哀人(āi rén):忧郁哀伤的人。《文子·上礼》:“ 老子 曰:‘为礼者雕琢人性,矫拂其情……外束其形,内愁其德,钳阴阳之和,而迫性命之情,故终身为哀人。’” 晋 张载 《七哀诗》之二:“哀人感伤,触物增悲心。”

哀慤:悲伤而诚恳。《新唐书·忠义传上·李源》:“ 源 顿首受詔,谓使者:‘伏疾年耄,不堪趋拜。’即附表谢,辞吐哀慤,一无受。”

哀悫(āi què):悲伤而诚恳。《新唐书·忠义传上·李源》:“ 源 顿首受詔,谓使者:‘伏疾年耄,不堪趋拜。’即附表谢,辞吐哀慤,一无受。”

哀劝(āi quàn):◎ 哀劝 āiquàn[do one’s utmost to persuade] 苦心劝告

哀癯(āi qú):见“ 哀臞 ”。

哀臞(āi qú):亦作“ 哀癯 ”。犹哀毁。《新唐书·窦抗传》:“﹝ 抗 ﹞居丧哀癯过常。” 宋 王安石 《李君夫人盛氏墓志铭》:“夫人事舅姑以孝闻,持丧哀臞。”

哀求(āi qiú):[释义](动)苦苦请求,比“哀告”语意重。 [构成]偏正式:哀〔求 [例句]他再三哀求;才得到允许。(作谓语)[同义]哀告

哀丘(āi qiū):唐 元结 《哀丘表》载,其任 山南西道 节度参谋时,收战死者之尸骨,葬于 泌南 ,名为“哀丘”。

哀焭(āi qióng):见“ 哀煢 ”。

哀惸(āi qióng):同“ 哀煢 ”。《陈书·世祖纪》:“朕以寡昧,嗣纂洪业。哀惸在疚,治道弗昭。”

哀茕(āi qióng):亦作“ 哀焭 ”。忧伤孤独。 三国 魏 嵇康 《幽愤诗》:“哀焭靡识,越在繦緥。”《陈书·后主纪》:“朕以哀煢,融膺宝歷,若涉巨川,罔知攸济。”

哀请(āi qǐng):哀告,哀求。 明 沉德符 《野获编·果报·冤报》:“众惧,哀请曰:‘君言良是,我曹不敢代为解。’” 清 葆光子 《物妖志·兽类·貍》:“女以死哀请,立不肯去。”

哀情(āi qíng):悲伤的感情。 汉武帝 《秋风辞》:“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诔碑》:“至於序述哀情,则触类而长。” 唐 韩愈 《此日足可惜赠张籍》诗:“哀情逢吉语,惝怳难为双。”

哀切(āi qiē):悲痛;痛切。 汉 荀悦 《汉纪·成帝纪二》:“ 凤 ( 王凤 )惧,称病就第。乃上书乞骸骨,辞旨哀切。” 唐 薛调 《无双传》:“花牋五幅,皆 无双 真迹,词理哀切,叙述周尽。”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史书占毕五》:“母 杨氏 患热,思食寒瓜,土俗所不产, 曇恭 衔悲哀切。” 李元洛 《谈诗歌的韵律》:“倾吐哀切沉痛的情怀,一般宜用音调迫促低沉的韵辙。”

哀泣(āi qì):悲伤地哭泣。《方言》第一:“凡哀泣而不止曰咺。”《三国志·吴志·陆抗传》:“ 汉 道未纯, 贾生 哀泣。” 曹亚伯 《黄花岗之役》:“痛哉! 杨 公 德麟 在天之灵,当亦为 民国 哀泣也。” 巴金 《长生塔》:“这是诅咒,是怨愤,是哀泣,他渐渐地明白了。”

哀气(āi qì):凄清寒冷的节气。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阴阳义》:“春,喜气也,故生;秋,怒气也,故杀;夏,乐气也,故养;冬,哀气也,故藏。”

哀啓:文体的一种。旧时丧家叙述死者生平及病终情况的书启。多附于讣告之内,也有单独成文送给亲友的。 冰心 《南归》:“虽然没有写哀启,我却在父亲下泪搁笔之后,替他凑成一副挽联。”

哀启(āi qǐ):◎ 哀启 āiqǐ[eulogy on (life of) the deceased usually attached to the oobituary notice;memorial article] 放在讣告后的信函,用于追述死者生平事迹

哀祈(āi qí):哀求。《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二》:“壬辰, 刘守光 遣使 王遵化 致书哀祈於 德威 。”《资治通鉴·隋炀帝大业四年》:“顾可汗母 向夫人 惧西国之灭,旦守闕,哭泣哀祈,匐匍请罪。” 清 陆嵩 《望雨》诗:“蛟龙只管深潭卧,一任哀祈总不灵。”

哀慽(āi qī):见“ 哀戚 ”。

哀戚(āi qī):[释义](形)〈书〉悲伤:倍感~。 [构成]偏正式:哀〔戚

哀迫(āi pò):悲痛困迫。 唐 赵璘 《因话录》卷三:“新妇有哀迫之事,须面见姑夫。”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陈锡九》:“ 锡九 哀迫中,尚望妻归;久而渺然,悲愤益切。”

哀平(āi píng):汉 哀帝 与 平帝 的并称。 三国 魏 曹冏 《六代论》:“至乎 哀 平 ,异姓秉权;假 周公 之事,而为 田常 之乱。”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正纬》:“通儒讨覈,谓起 哀 平 。” 章炳麟 《信史上》:“且经籍毁于 秦 ,何故纬书不见燔爇?其传在 汉 ,又近起 哀 平 间,无有授受,公执今文,以其有师法。”

哀匏(āi páo):悲凉的乐器声。匏,八音之一。 唐 韩愈 孟郊 《城南联句》:“哀匏蹙驶景,洌唱凝餘晶。”

哀弄(āi nòng):悲凉的乐调。 南朝 宋 谢灵运 《拟魏太子邺中集诗·阮瑀》:“妍谈既愉心,哀弄信睦耳。” 郭沫若 《星空·孤竹君之二子》诗:“我这一张断弦琴,弹得出一声声的哀弄。”

哀念(āi niàn):(1).悲伤的意念。《汉书·文帝纪》:“今乃幸以天年得復供养于高庙,朕之不明与嘉之,其奚哀念之有!”(2).犹怜悯。《后汉书·赵孝传》:“贼有 夷长公 ,特哀念 谭 ,密解其缚。”

哀慕(āi mù):谓因父母、君上之死而哀伤思慕。《梁书·处士传·范元琰》:“父 灵瑜 ,居父忧,以毁卒。 元琰 时童孺,哀慕尽礼。” 唐 刘肃 《大唐新语·极谏》:“ 太宗 崩,﹝ 徐充容 ﹞哀慕而卒。” 明 陈子龙 《谒禹陵》诗:“玄女精灵尽,黄熊哀慕长。” 清 曾国藩 《李勇毅公神道碑铭》:“公因哀慕未忘,而婴疾转篤,请假四十日调养。”

哀默(āi mò):悲伤沉默。 茅盾 《一个女性》七:“雪是无声地飞舞,室中的两个老妇人是哀默地垂泪。” 杨朔 《月黑夜》:“全场的人都哀默着,说不出话。”

哀愍(āi mǐn):怜惜,同情。《汉书·萧望之传》:“陛下哀愍百姓,恐德化之不究。”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九:“汝曹怯弱,为蛇所食,甚可哀愍。” 宋 无名氏 《异闻总录》卷四:“佛法慈悲,幸垂哀愍。” 苏曼殊 《断鸿零雁记》第一章:“余聆其音,慈悲哀愍。”

哀悯(āi mǐn):哀怜;同情。《孟子·告子上》“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 汉 赵岐 注:“不行仁义者,不由路、不求心者也,可哀悯哉!” 唐 陆贽 《诛李希烈后宥淮西将士并授陈仙奇节度诏》:“遐想凋残,实足哀悯。” 清 蒋士铨 《桂林霜·移帐》:“ 孙 贼是我们的寃家,老爷为何反加哀悯?”《花城》1981年第6期:“只有在为社会创造财富中,被社会或自然的罪恶力量残害而夭折的人……才值得人们哀悯洒泪。”

哀闵(āi mǐn):怜惜;同情。闵,悯。《汉书·匡衡传》:“陛下祗畏天戒,哀閔元元。” 宋 苏洵 《与吴殿院书》:“惟君侯一人,独为哀閔。” 明 李贽 《读史·招魂》:“ 宋玉 哀閔 屈原 放逐,恐其魂魄离散……假巫语以招之。”

哀迷(āi mí):悲伤迷惘。《晋书·惠帝纪》:“昧於大道,不明于训,战战兢兢,夕惕若厉。乃者哀迷之际,三事股肱,惟社稷之重,率遵翼室之典,犹欲长奉先皇之制,是以有 永熙 之号。”

哀曼(āi màn):哀怨而悠长。亦指哀怨而悠长之声。《艺文类聚》卷四四引 晋 钮滔 母 孙氏 《箜篌赋》:“乐操则寒条反荣,哀曼则晨华朝灭。” 明 杨慎 《艺林伐山·哀曼》:“哀曼……曼与‘慢’通。”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林四娘》:“女慷慨而歌,为哀曼之音,一字百转,每至悲处,輒便哽咽。”

哀临(āi lín):帝后死,集众举哀,谓之哀临。后亦泛指到场为死者举哀。《汉书·高帝纪上》:“ 汉王 为 义帝 发丧,袒而大哭,哀临三日。” 唐 白居易 《夜哭李夷道》诗:“家人哀临毕,夜锁寿堂门。”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台省·台省之玷》:“刑科给事中 李原縉 ,先以闻 宣宗 晏驾不哀临,私娶妾下狱矣。”参见“ 哭临 ”。

哀恋(āi liàn):哀伤眷恋。 明 沉德符 《野获编·释道·释教盛衰》:“酋长辈倾听讚叹,临行哀恋不忍别。”

哀怜(āi lián):[释义](动)对别人的不幸给予同情。 [构成]并列式:哀+怜 [例句]哀怜孤寡。(作谓语)

哀丽(āi lì):悲恻绮丽。《南史·柳恽传》:“﹝ 柳惲 ﹞为太子洗马,父忧去官,著《述先颂》,申其罔极之心,文甚哀丽。” 明 陈子龙 《善哉行》之二:“吐音哀丽,激发中肠。”

哀厉(āi lì):犹凄厉。形容声音凄凉而锐。 三国 魏 曹植 《洛神赋》:“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 叶圣陶 《未厌集·夜》:“忿恨的火差不多燃烧着她全身……语声转成哀厉而响亮。”

哀梨(āi lí):见“ 哀家梨 ”。

哀诔(āi lěi):哀悼死者的文章。《晋书·潘岳传》:“ 岳 美姿仪,辞藻絶丽,尤善为哀誄之文。”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文章》:“祭祀哀誄,生於《礼》者也。” 洪深 《戏的念词与诗的朗诵》五:“散文中一到情感增高时--如作哀诔或赞颂或谴责的言辞,庄严的演说,热烈的争论等--散文中亦立见出节奏起伏。”参阅 晋 挚虞 《文章流别论》、 明 吴讷 《文章辨体·哀诔》。

哀乐(āi yuè):[释义](名)悲哀的乐曲。 [构成]偏正式:哀(乐 [例句]演奏哀乐。(作宾语)哀乐阵阵传来。(作主语)

哀牢(āi láo):我国古代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文选·班固<东都赋>》:“自 孝武 之所不征, 孝宣 之所未臣,莫不陆讋水慄,奔走而来宾。遂绥 哀牢 ,开 永昌 。” 李善 注引《东观汉记》“以 益州 徼外, 哀牢 王率众慕化。地旷远,置 永昌郡 也。” 范文澜 《中国通史简编》第三编第六章第一节:“ 永昌 是古哀牢族( 乌蛮 别种)居地。”

哀悃(āi kǔn):指悲哀沉痛的情思。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格言·居丧不作诗文》:“偶作韵语,以抒哀悃。”

哀苦(āi kǔ):[释义](形)悲哀而痛苦。 [构成]并列式:哀+苦 [例句]他是一个哀苦无依的孤儿。(作定语)

哀哭(āi kū):悲伤地哭泣;痛哭。《列子·汤问》:“ 韩娥 因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泪相对。” 明 王守仁 《传录》卷下:“问:乐是心之本体,不知遇大故於哀哭时,此乐还在否?” 洪深 《电影戏剧表演术》第二章:“旁人以为他是哀哭死者,实在他是哭他的失去了的相好。”

哀叩(āi kòu):比喻苦苦推敲。 唐 孟郊 《奉报翰林张舍人见遗之诗》诗:“鸑鷟应蟋蟀,丝毫意皆申。况於三千章,哀叩不为神?”

哀恳(āi kěn):[释义](动)悲苦乞求。 [构成]偏正式:哀〔恳 [例句]哀恳再三;仍未接纳。(作谓语)

哀眷(āi juàn):怜悯眷顾。 唐 杜甫 《大雨》诗:“上天回哀眷,朱夏云鬱陶。”

哀惧(āi jù):悲伤恐惧。《史记·梁孝王世家》:“ 景帝 哀惧,不知所为。” 唐 牛僧孺 《郭元振》:“今父母弃之就死,惴惴哀惧。” 清 王拯元 《嬃碪课诵图序》:“ 拯 哀惧,泣告姊,后无復为此言。”

哀疚(āi jiù):悲痛。多指居丧。 晋 陶潜 《悲从弟仲德》诗:“慈母沉哀疚,二胤纔数龄。” 宋 王安石 《与郭祥正太博书》之二:“虽在哀疚,把玩不能自休。” 明 李东阳 《与杨邃庵书》:“僕哀疚以来,百事都废。”

哀敬(āi jìng):(1).怜恤,同情。《书·吕刑》:“哀敬折狱,明啟刑书胥占,咸庶中正。” 孔 传:“当怜下人之犯法,敬断狱之害人。”按《尚书大传》卷二引作“哀矜哲狱”。(2).悲痛庄敬。《荀子·礼论》:“故丧礼者无他焉,明死生之义,送以哀敬而终周藏。”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效袁淑<从驾>》:“宫庙礼哀敬,枌邑道严玄。”

哀矜(āi jīn):◎ 哀矜 āijīn[have pity on] 哀怜;怜悯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论语·子张》

哀结(āi jié):谓心情悲伤郁结。《晋书·周谟传》:“﹝ 周顗 ﹞之云亡,谁不痛心;况臣同生,能不哀结!”

哀嗟(āi jiē):悲叹。 唐 柳宗元 《寿州安丰县孝门铭》:“显显 李氏 ,实与之伦。哀嗟道路,涕慕里邻。” 唐 无名氏 《仙传拾遗·薛肇》:“﹝ 崔宇 ﹞见 肇 颜貌风尘,颇有哀嗟之色。”

哀叫(āi jiào):(1).悲惨地呼号。《后汉书·列女传·董祀妻》:“慕我独得归,哀叫声摧裂。”(2).指惨叫声。 方志敏 《可爱的中国》:“每次打下去,接着籐条竹片的着肉声,就是一阵‘痛哟’,令人酸鼻的哀叫。”

哀角(āi jiǎo):悲壮的角声。角,古乐器。 宋 葛长庚 《酹江月·咏梅》词:“满地苍苔,一声哀角,疏影归幽渺。” 元 张翥 《雁声》诗:“疏鐘欲断处,哀角未吹前。”

哀笳(āi jiā):悲凉的胡笳声。 北周 庾信 《奉报赵王出师在道赐诗》:“哀笳关塞曲,嘶马别离声。” 明 顾有孝 《感兴》诗:“哀笳不与魂俱断,清漏偏将恨此长。”

哀家(āi jiā):◎ 哀家 āijiā[queen who lived in widow] 旧小说、戏曲中太后或皇后在丈夫死后的自称

哀祭(āi jì):文体的一种。包括哀吊文与祭祀文。诔文、挽文、吊文、哀词等为伤逝之词;祭天地、山川、社稷、宗庙、死者等为祭祀之词。 清 姚鼐 《<古文辞类纂>序》:“哀祭类者,《诗》有《颂》,《风》有《黄鸟》、《二子乘舟》,皆其原也。” 朱自清 《<背影>序》:“试以 姚鼐 的十三类为准,如序跋、书牍……哀祭七类中,都有许多小品文字。”

哀急(āi jí):谓声调悲凉激越。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乐府》:“ 荀勗 改悬,声节哀急。”

哀激(āi jī):指声音悲凉而激越。 三国 魏 应璩 《与满公琰书》:“ 牙 旷 高徽, 义 渠 哀激。”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二篇:“惟《商书》时有哀激之音。”

哀毁(āi huǐ):谓居亲丧悲伤异常而毁损其身。后常作居丧尽礼之辞。《后汉书·韦彪传》:“ 彪 孝行纯至,父母卒,哀毁三年,不出庐寑。” 唐 司空图 《唐故太子太师卢公神道碑》:“内忧,哀毁逾礼,士大夫莫不感伤。” 宋 秦观 《葛宣德墓铭》:“五岁遭夫人忧,哀毁如成人。”《天雨花》第十四回:“ 光宗 之病,本因哀毁先帝。”

哀惶(āi huáng):悲伤惶恐。《南史·谢述传》:“ 景仁 肥壮,买材数具皆不合用, 述 哀惶,亲选廼获焉。”《隋书·炀帝纪下》:“百姓愁苦,爰谁适从?境内哀惶,不胜其弊。”

哀荒(āi huāng):凄清;悲凉。 晋 成公绥 《啸赋》:“收《激楚》之哀荒,节《北里》之奢淫。” 宋 王安石 《与郭祥正太博书》之三:“哀荒未能剧论,当俟异时尔。”

哀厚(āi hòu):犹厚爱。《资治通鉴·汉淮阳王更始二年》:“大王哀厚 弇 如父子,故敢披赤心。”

哀鸿(āi hóng):(1).悲鸣的鸿雁。 南朝 宋 谢惠连 《泛湖归出楼中玩月》诗:“哀鸿鸣沙渚,悲猨响山椒。” 唐 韩愈 《酬裴十六功曹巡府西驿途中见寄》诗:“哀鸿鸣清耳,宿雾褰高旻。” 清 孙枝蔚 《泊舟毘陵触目有述》诗:“傍晚朔风急,哀鸿断几行。”(2).《诗·小雅·鸿雁》:“鸿鴈于飞,哀鸣嗸嗸。”《序》云:“《鸿鴈》,美 宣王 也。万民离散,不安其居,而能劳来还定,安集之。”后以“哀鸿”比喻流离失所的人们。 清 洪昇 《长生殿·收京》:“流离百室,哀鸿满路悲戚。” 刘国钧 《辛壬之间杂诗》:“胡卢依样君休问,中泽哀鸿血未枯。”

哀恨(āi hèn):悲痛憾恨。《晋书·温峤传》:“ 嶠 闇弱不武,不能徇难,哀恨自咎,五情摧陨。”

哀壑(āi hè):凄凉冷落的深谷。 晋 殷仲文 《南州桓公九井作》诗:“爽籟警幽律,哀壑叩虚牝。” 唐 杜甫 《王兵马使二角鹰》诗:“悲臺萧瑟石巃嵸,哀壑杈枒浩呼汹。” 明 高启 《题朱泽民荆南旧业图》诗:“大阴垂雨尚淋漓,哀壑廻风更萧瑟。”

哀耗(āi hào):犹噩耗。 庞树柏 《鹣鹣行为邑中贞烈严毛氏作》:“中宵得哀耗,纤趺遽奔驰。”

哀号(āi háo):[释义](动)悲哀地号哭。 [构成]偏正式:哀〔号 [例句]哀号阵阵。(作主语)

哀哽(āi gěng):悲哀哽咽。《南史·晋熙王昶传》:“因把姬手南望慟哭,左右莫不哀哽。”

哀歌(āi gē):[释义](名)指悲哀的歌曲或诗歌。 [构成]偏正式:哀(歌 [例句]②(动)因悲哀而歌唱。偏正式:哀(歌。他恸哭哀歌。(作谓语)

哀告(āi gào):[释义](动)苦苦央告,比“哀求”语意轻。 [构成]偏正式:哀〔告 [例句]他苦苦哀告。(作谓语)[同义]哀求

哀感(āi gǎn):(1).谓悲伤感动他人。 晋 张华 《元皇后哀策文》:“孰云不怀,哀感万夫。”《南史·刘杳传》:“﹝ 刘杳 ﹞十三丁父忧,每哭,哀感行路。”(2).悲伤的感情。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丧家朔望,哀感弥深。” 唐 韩愈 《宪宗崩慰诸道疏》:“伏惟攀慕永痛,哀感难胜。” 叶圣陶 《线下集·潘先生在难中》:“生离死别的哀感涌上心头。”

哀丐(āi gài):哀求。苦苦请求。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事部一》:“达官之祖父,不入名贤不已也。达官之子孙……哀丐不已,请托行之。”

哀风(āi fēng):凄厉的寒风。《文选·陆机<赴洛道中作>诗》之二:“哀风中夜流,孤兽更我前。” 李周翰 注:“哀风,谓悲哀之风。” 晋 王康琚 《反招隐》诗:“鵾鸡先晨鸣,哀风迎夜起。凝霜凋朱颜,寒泉伤玉趾。”

哀愤(āi fèn):悲哀愤懑。 晋 刘琨 《答卢谌诗一首并书》:“块然独坐,则哀愤两集。” 宋 王谠 《唐语林·识鉴》:“ 晋 难兴,终《止息》於此,其音哀愤而噍杀。”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向杲》:“ 杲 闻奔视,则兄已死,不胜哀愤。” 彭芳 《保路运动》:“万众哀愤,祸机四伏。”

哀顿(āi dùn):(1).犹困苦。《晋书·解系传》:“公若与先君厚,往日哀顿,当垂书问。”(2).悲伤。 宋 无名氏 《异闻总录》卷二:“﹝犬﹞逕还 南康县 旧邸,以爪掊地,哀顿不已。” 辽 懿德皇后 《绝命词》:“顾子女兮哀顿,对左右兮摧伤。”(3).谓风格沉郁顿挫。 宋 苏舜钦 《题<杜子美别集>后》:“三本相从,復择得八十餘首,皆豪迈哀顿。”

哀恫(āi tōng):悲痛。《诗·大雅·桑柔》:“哀恫中国,具赘卒荒。” 郑玄 笺:“恫,痛也。” 宋 王安石 《故内殿承制宋士尧等赠官》:“蠢兹蛮方,犯我边吏,尔等以身死职,朕用哀恫。” 宋 叶适 《取燕二》:“ 徽宗 凶问至, 光尧 下哀恫之詔。”

哀吊(āi diào):亦作“ 哀吊 ”。1.慰问;抚慰。《周礼·秋官·小行人》:“若国有祸烖,则令哀弔之。” 南朝 梁 江淹 《建平王让镇南徐州刺史启》:“慊慊狂愚,冀蒙哀弔。”(2).用作对死者的哀悼。 郁达夫 《回忆鲁迅》:“当时全国所出的刊物,无论哪一种定期或不定期的印刷品上,都充满了哀吊 鲁迅 的文字。”见“ 哀弔 ”。

哀悼(āi dào):[释义](动)悲痛地追念(死者),着重指追念,多用于庄重的场合。 [构成]偏正式:哀〔悼 [例句]哀悼亲友。(作谓语)致以沉痛的哀悼。(作宾语)[同义]伤悼

哀弹

哀怛(āi dá):悲伤,悲苦。《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哀怛痛恨,五内摧裂。”

哀悴(āi cuì):悲痛忧伤。《后汉书·孔融传》:“年十三,丧父。哀悴过毁,扶而后起。”

哀摧(āi cuī):(1).哀伤;悲痛。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考异四》:“遽罹祸变,弥剧哀摧。”(2).指居丧之时。 宋 王禹偁 《代吕相公辞起复第二表》:“臣方处哀摧,忽闻恩命。”

哀辞(āi cí):◎ 哀辞 āicí[dirge;elegy;lament] 用来哀悼、纪念死者的文章

哀词(āi cí):见“ 哀辞 ”。

哀怆(āi chuàng):悲伤凄怆。 元 李材 《悬瓠城歌》:“后人弔古徒哀愴, 悬瓠城 下 汝水 流。” 端木蕻良 《科尔沁旗草原》六:“真想不到,象我这样奔放不羁的人,也会哀怆潦,一至于此。”

哀楚(āi chǔ):悲伤凄楚。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三四:“临觴多哀楚,思我故时人。”《醒世恒言·小水湾天狐诒书》:“一隻黄雀,不知被何人打伤,叫得好生哀楚。”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连琐》:“墙外有人……反復吟诵,其声哀楚。” 萧红 《生死场》四:“这时候隔壁透出来的声音更哀楚。”

哀愁(āi chóu):[释义](形)悲哀忧愁。 [构成]并列式:哀+愁 [例句]满脸哀愁。(作谓语)哀愁的双眼。(作法语)脸上充满了哀愁。(作宾语)

哀察(āi chá):怜悯体察。 南朝 梁 任昉 《启萧太傅固辞夺礼》:“近啟归诉,庶谅穷欵,奉被还旨,未垂哀察。”

哀策(āi cè):亦作“哀册”。文体的一种。封建时代颂扬帝王、后妃生前功德的韵文,多书于玉石木竹之上。行葬礼时,由太史令读后,埋于陵中。《后汉书·礼仪志下》:“太史令奉哀策立后。”《南史·后妃传下·梁武丁贵嫔》:“ 普通 七年十一月庚辰,﹝贵嬪﹞薨……詔吏部郎 张纘 为哀册文。” 唐 杨炯 《薛振行状》:“ 孝敬 崩,詔公为哀册。” 清 钱谦益 《九月初二日奉神宗显皇帝遗诏赋挽词》之二:“南郊传累德,哀策属何人?” 姚华 《论文后编·目录上》:“上哀下曰誄,始 鲁庄公 ;下哀上曰哀策,始 汉 李尤 。”

哀恻(āi cè):悲伤怜悯。 汉 应劭 《风俗通·愆礼·大将军掾燉煌宣度》:“论者既不匡纠,而云观过知仁,谓心之哀惻,终始一者也。” 清 顾炎武 《十二月十九日奉先妣藳葬》诗:“悲风下高原,父老为哀惻。”

哀册(āi cè):见“ 哀策 ”。

哀惨(āi cǎn):(1).指居父母之丧。 唐 刘肃 《大唐新语·识量》:“比来朝官不依礼法,身有哀惨,陪厕朝贺,手舞足蹈,公违宪章,名教既亏,实玷皇化。”(2).悲痛凄惨。《古今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他两箇﹞放声大哭,就是哭爹哭娘,从没见这般哀惨。” 萧红 《夜风》四:“﹝ 长青 ﹞用哀惨的声音呼着他的妈妈。”

哀悲(āi bēi):悲哀;哀痛。《老子》:“杀人之众,以哀悲涖之。”《史记·孝文本纪》:“朕之不明与嘉之,其奚哀悲之有!” 唐 韩愈 《曹成王碑》:“王生十年而失先王,哭泣哀悲,弔客不忍闻。” 明 王鏊 《震泽长语·音律》:“遂极言乐声哀悲,非雅正之音。”

哀哀(āi āi):悲伤不已貌。《诗·小雅·蓼莪》:“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郑玄 笺:“哀哀者,恨不得终养父母,报其生长己之苦。” 晋 潘岳 《马汧督诔》:“哀哀 建威 ,身伏斧质。” 唐 李咸用 《湘浦有怀》诗:“鸿雁哀哀背朔方,餘霞倒影画 瀟湘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三回:“书僮吓的不敢言语,只哀哀的哭。” 赵朴初 《访广岛》诗之三:“哀哀欲絶絶復言,满座闻之摧心肝。”

悲哀(bēi āi):[释义](形)伤心;难过。侧重于内心的哀愁。一种幻灭似的悲哀;抓住了他的心灵。 [构成]并列式:悲+哀 [例句]他十分悲哀。(作谓语)感到悲哀。(作宾语)悲哀的神情。(作定语)[同义]悲伤、悲痛[反义]欢乐、欢喜、喜欢、喜悦

奔哀(bēn āi):犹奔丧。

成哀(chéng āi):汉成帝 与 汉哀帝 的并称。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时序》:“爰自 汉 室,迄至 成 哀 ,虽世渐百龄,辞人九变,而大抵所归,祖述《楚辞》, 灵均 餘影,於是乎在!”

愁哀(chóu āi):忧苦哀痛。《韩诗外传》卷六:“百姓上困於暴乱之患,而下穷衣食之用,愁哀而无所告诉。”

垂哀(chuí āi):赐予哀怜。《晋书·滕脩传》:“年衰疾篤,屡乞骸骨,未蒙垂哀,奄至薨陨。”

夺哀(duó āi):犹夺服。 唐 白居易 《除某节度留后起复制》:“加戎秩以夺哀,迁冬卿以示宠。”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下:“ 靖康 之后,时方用兵,急於人才,故士大夫多夺哀起復。”

发哀(fā āi):举行哀悼仪式。《史记·项羽本纪》:“ 楚怀王 初封 项籍 为 鲁公 ,及其死, 鲁 最后下,故以 鲁公 礼葬 项王 穀城 。 汉王 为发哀,泣之而去。”《三国志·魏志·徐宣传》:“ 太祖 崩 洛阳 ,羣臣入殿中发哀。”《晋书·礼志中》:“ 汉明帝 时, 东海恭王 薨,帝出幸 津门亭 发哀。”《新五代史·杂传六·丁会》:“ 昭宗 遇弑, 会 与三军縞素发哀。” 宋 孔平仲 《续世说·宠礼》:“ 张公谨 卒, 太宗 出次发哀。”

愍哀(mǐn āi):哀怜。《后汉书·东海恭王彊传》:“天恩愍哀,以臣无男之故,处臣三女小国侯,此臣宿昔常计。”

赴哀(fù āi):奔丧。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五》:“方镇岳牧,不用离任赴哀。天下吏人,誥至后出临三日皆释服,无禁婚嫁祠祀饮酒食肉。”

告哀(gào āi):(1).诉说痛苦哀伤。《诗·小雅·四月》:“君子作歌,维以告哀。” 郑玄 笺:“告哀,言劳病而愬之。”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才略》:“ 仲舒 专儒, 子长 纯史,而丽縟成文,亦诗人之告哀焉。”(2).乞求可怜;请求疼爱。《中国歌谣资料·牵牛花》:“张家去求情,李家去告哀。” 沙汀 《丁跛公》:“待到后来,就是两三个时常跟父亲登茶馆的孩子,一望见他那老是半张开着,留神着么似的阔嘴,也会做出一种告哀的神情,用乳声哼道:‘您,老,人家,怎么咯……’”(3).报丧。《周书·赫连达传》:“及 岳 为 侯莫陈悦 所害……﹝ 达 曰﹞‘ 达 请轻骑告哀。’” 唐 于鹄 《哭王都护》诗:“告哀乡路远,助葬戍城空。”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兵部·安南纳款》:“又七年而 惟潭 死,子 惟新 袭位,不告哀,不入贡,亦不请封,詔命詰责之。”

告哀(gào āi):(1).诉说痛苦哀伤。《诗·小雅·四月》:“君子作歌,维以告哀。” 郑玄 笺:“告哀,言劳病而愬之。”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才略》:“ 仲舒 专儒, 子长 纯史,而丽縟成文,亦诗人之告哀焉。”(2).乞求可怜;请求疼爱。《中国歌谣资料·牵牛花》:“张家去求情,李家去告哀。” 沙汀 《丁跛公》:“待到后来,就是两三个时常跟父亲登茶馆的孩子,一望见他那老是半张开着,留神着什么似的阔嘴,也会做出一种告哀的神情,用乳声哼道:‘您,老,人家,怎么咯……’”(3).报丧。《周书·赫连达传》:“及 岳 为 侯莫陈悦 所害……﹝ 达 曰﹞‘ 达 请轻骑告哀。’” 唐 于鹄 《哭王都护》诗:“告哀乡路远,助葬戍城空。”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兵部·安南纳款》:“又七年而 惟潭 死,子 惟新 袭位,不告哀,不入贡,亦不请封,詔命詰责之。”

割哀(gē āi):节哀,抑制哀伤。《三国志·魏志·陈矫传》:“王薨于外,天下惶惧。太子宜割哀即位,以繫远近之望。”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一》:“伏望为宗庙社稷,割哀强食。” 明 莫止 《赠何舍人赍诏南纪诸镇》诗:“吾君谦让不可得,割哀践阼宏祖烈。”

割哀(gē āi):节哀,抑制哀伤。《三国志·魏志·陈矫传》:“王薨于外,天下惶惧。太子宜割哀即位,以繫远近之望。”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一》:“伏望为宗庙社稷,割哀强食。” 明 莫止 《赠何舍人赍诏南纪诸镇》诗:“吾君谦让不可得,割哀践阼宏祖烈。”

顾哀(gù āi):顾念哀怜。《汉书·平帝纪》:“皇帝仁惠,无不顾哀。” 颜师古 注:“言帝平生多所顾念哀怜。”

国哀(guó āi):国丧。《宋书·孝武帝纪》:“六月甲子,以国哀除释,大赦天下。”《旧五代史·晋书·郑受益传》:“ 高祖 晏驾,以不赴国哀停任。”

韩哀(hán āi):相传为古代发明驭马术的人。 汉 王褒 《圣主得贤臣颂》:“ 王良 执靶, 韩哀 附舆。”《三国志·蜀志·郤正传》:“ 韩哀 秉轡而驰名。” 裴松之 注引《吕氏春秋》:“ 韩哀 作御。”按,今本《吕氏春秋·勿躬》作“寒哀”。

寒哀(hán āi):即 韩哀 。相传为古代发明驭马术的人。《吕氏春秋·勿躬》:“ 寒哀 作御。” 许维遹 集释引 毕沅 曰:“ 寒哀 即《世本》 韩哀 。古‘寒’、‘韩’通。”按,《三国志·蜀志·郤正传》“ 韩哀 秉轡而驰名” 裴松之 注引《吕氏春秋》作“ 韩哀 作御”。

含哀(hán āi):怀着哀痛之情。 汉 刘向 《九叹·忧苦》:“外彷徨而游览兮,内惻隐而含哀。” 三国 魏 嵇康 《与阮德如》诗:“含哀还旧庐,感切伤心肝。” 梁启超 《饮冰室诗话》一六四:“ 晋 人有自署 少瘦生 者,以《辽东感事》十二章见寄……‘今度陆沉谁任咎,梦梦天地亦含哀。’”

居哀(jū āi):居丧。 宋 韩淲 《涧泉日记》卷上:“ 范文正公 丁忧中,上书政府,谓其孝不逮矣,忠可忘乎!此所以居哀上书,言国家事。”

极哀(jí āi):极其悲哀;最大的悲哀。 晋 潘岳 《寡妇赋序》:“斯亦生民之至艰,而荼毒之极哀也。”《资治通鉴·梁武帝天监元年》:“ 澄 帅官僚赴弔, 寳寅 居处有礼,一同极哀之节。” 胡三省 注:“礼,居君父之丧极哀。” 清 江藩 《汉学师承记·凌廷堪》:“君冷宦无家,白头乏嗣,虽死故乡,实同旅殯,亦生人之极哀也已。”

节哀(jié āi):◎ 节哀 jié’āi[do not grieve too much;restrain one's grief] 节制悲哀,使不过分哀伤务望节哀

矜哀(jīn āi):哀怜。《左传·成公十三年》:“君若惠顾诸侯,矜哀寡人而赐之盟,则寡人之愿也。” 汉 荀悦 《申鉴·政体》:“故先王之刑也,官师以成之,棘槐以断之,情讯以宽之,朝市以共之,矜哀以恤之。”《隶释·汉蜀郡属国辛通达李仲曾造桥碑》:“皇辟矜哀下民,命彼喉舌,拜我明君。”

尽哀(jìn āi):竭尽哀思。《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 葬 鲁 城北 泗 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去,则哭,各復尽哀;或復留。” 唐 杜甫 《承闻故房相公灵榇自阆州启殡归葬东都有作》诗之二:“尽哀知有处,为客恐长休。”

惊哀(jīng āi):惊恐悲哀。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僧孽》:“末至一处,有一僧扎股穿绳而倒悬之,号痛欲絶。近视,则其兄也。 张 见之惊哀。”

举哀(jǔ āi):◎ 举哀 jǔ’āi(1) [wail in mourning]∶指办丧事时高声号哭,表示哀悼(2) [go into mourning]∶戴孝

可哀(kě āi):(1).令人悲痛。《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九世之卿族,一举而灭之,可哀也哉。”(2).可怜。 鲁迅 《热风·随感录三十八》:“所以多有这‘合群的爱国的自大’的国民,真是可哀,真是不幸!”

怜哀(lián āi):哀怜。《后汉书·伏隆传》:“其后 步 遂杀之,时人莫不怜哀焉。”

悯哀(mǐn āi):哀伤。 洪深 《戏剧导演的初步知识》上篇一:“或如参加丧葬,而所见所闻的线形色光音调,并不足以使人发生悲痛悯哀。”

鸣哀(míng āi):发出悲哀的鸣叫声。 宋 范成大 《夜泊湾舟大风雨未至衡州一百二十里》诗:“有顷飘骤过,滩声独鸣哀。” 宋 陆游 《寒夜》诗:“吟苦虫催织,鸣哀雁断行。” 明 冯梦龙 《情史·小青》:“然小六娘竟期相俟,不忧无伴。附呈一絶,亦是鸟死鸣哀!”

默哀(mò āi):[释义](动)表示沉痛的悼念;低头肃立。 [构成]偏正式:默〔哀

穆哀(mù āi):指 东晋 穆帝 司马聃 、 哀帝 司马丕 。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时序》:“及 成 康 促龄, 穆 哀 短祚, 简文 勃兴,渊乎清峻。”

佞哀(nìng āi):为了迎合取媚,故意做作的哀痛。《文选·潘岳<西征赋>》:“驱吁嗟而妖临,搜佞哀以拜郎。” 李善 注:“ 邓曄 于 匡 起兵南乡, 莽 愈忧,不知所出。 崔发 曰:‘《周礼》,国有大灾,则哭以厌之。’ 莽 乃率羣臣至南郊,搏心大哭,诸生甚悲哀,及能颂策文,除以为郎也。”

牛哀(niú āi):指 公牛哀 。 鲁国 人,一说 韩国 人。传说他病了七日变虎,把去看他的哥哥吃了。见《淮南子·俶真训》。 汉 张衡 《思玄赋》:“ 牛哀 病而成虎兮,虽逢昆其必噬。” 唐 李贺 《猛虎行》诗:“道逢騶虞, 牛哀 不平。” 清 吴伟业 《茧虎》诗:“最是茧丝添虎翼,难将续命诉 牛哀 。”

凄哀(qī āi):◎ 凄哀 qī’āi[desolate and grieved] 凄凉而哀伤的凄哀的梦

祁哀(qí āi):犹大哀。《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天禧四年》:“帝坐 承明殿 临问, 怀政 但祁哀而已。”

乞哀(qǐ āi):乞求哀悯、饶恕。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五:“﹝ 韩子 、 王子 、 刘子 ﹞备三牲,诣庙谢罪乞哀。”《三国演义》第十五回:“乞哀 吕布 无人救,駡贼 张辽 反得生。” 章炳麟 《商鞅》:“庸渠若 弘 汤 之徒,专乞哀于人主,藉其苛细行佞媚之术者乎?”

遣哀(qiǎn āi):犹言抒发哀思。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哀吊》:“以辞遣哀,盖不泪之悼,故不在黄髮,必施天昏。”

清哀(qīng āi):清凄哀伤。《艺文类聚》卷四三引 汉 刘向 《别录》:“ 汉 兴以来,善雅歌者 鲁 人 虞公 ,发声清哀,盖动梁尘。”《艺文类聚》卷四四引 晋 夏侯湛 《夜听笳赋》:“相和兮哀谐,惨激畅兮清哀。” 唐 鲍溶 《陇头水》诗:“细响风吹草,清哀雁落云。”

求哀(qiú āi):犹乞怜。 晋 袁宏 《后汉纪·桓帝纪》:“是时, 亳贵人 见幸。 冀 嫉其宠,遣客夜盗其家,欲刺贵人母。母入宫求哀,因言 冀 之罪。” 明 伍余福 《野纂闻·终南勇士》:“有老嫗讶之曰:‘尔何来耶?吾儿勇且武,遇之则死,宜速去!’二贾求哀,老嫗不得已而止之。”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三》:“故我得而佑之,非以尔叩拜求哀也。”

荣哀(róng āi):《论语·子张》:“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后以“荣哀”为赞颂死者的套语。 南朝 宋 傅亮 《为宋公求加赠刘前军表》:“荣哀既备,宠灵已泰。”

杀哀

伤哀(shāng āi):哀怜。《汉书·外戚传下·孝平王皇后》:“ 莽 敬惮伤哀,欲嫁之,乃更号为‘ 黄皇室主 ’。”

沈哀(shěn āi):亦作“沉哀”。深沉的悲哀。 苏曼殊 《为调筝人绘像》诗:“收拾禪心侍镜臺,沾泥残絮有沉哀。” 戴望舒 《我的记忆·山行》:“见了你朝霞的颜色,便感到我落月的沉哀。”

猜你喜欢

汉字组词专题

推荐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