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尔吧

罪组词,罪字组词带拼音及词语解释

分类: 汉字组词  时间: 2020-06-08 13:16:15  作者: 优尔吧 

罪组词,今天幼儿园网小编晓雪老师给大家整理了关于汉字《罪》的组词列表,望下面整理的罪字组词资料及词语解释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罪字简介
字母:z,拼音:zui,带声调拼音:zuì,注音:ㄗㄨㄟˋ,部首:罒,部首比划:5,比划:13,繁体字:罪,字体结构:上下结构,字法:会意,笔画顺序:竖折竖竖横竖横横横竖横横横,五笔86编码:LDJD,五笔98编码:LHDD,Unicode:U+7F6A,汉字编号:2932,

基本解释

zuì   ㄗㄨㄟˋ ◎ 犯法的行为:犯罪。罪人。认罪。有罪。罪恶。罪名。罪魁。罪行。罪证。罪责。罪孽(迷信的人认为应受到报应的罪恶)。罪不容诛。 ◎ 过失,把过失归到某人身上:功罪。罪愆。罪尤(“尤”,过失,罪过)。归罪于人。 ◎ 刑罚:判罪。畏罪。待罪。请罪。 ◎ 苦难,痛苦:受罪。

英文翻译

sin   blame   crime   fault   guilt   pain   suffering

罪组词

案罪(àn zuì):犹治罪。《后汉书·袁安传》:“﹝ 袁安 ﹞又奏司隶校尉、 河南 尹阿附贵戚,尽节之仪,请免官案罪。”

按罪(àn zuì):问罪;治罪。《宋史·河渠志六》:“水仍为害,未尝究实按罪,反蒙推赏,何以厌塞百姓怨咨?”

白罪(bái zuì):罪行查清的人。《汉书·谷永传》:“反除白罪,建治正吏。” 颜师古 注:“罪之明白者,反而除之。”

办罪(bàn zuì):◎ 办罪 bànzuì[punish;penalize;bring to justice;try punish] 定罪;治罪

抱罪(bào zuì):对自己的错误心怀愧疚;负疚。《后汉书·蔡邕传》:“抱罪怀瑕,下同疾,纲网弛纵,莫举察。” 三国 魏 曹植 《责躬》诗:“常惧颠沛,抱罪黄壚。”

被罪(bèi zuì):因罪而受惩治。《新唐书·后妃传上·文德长孙皇后》:“后廷有被罪者,必助帝怒请绳治。俟意解,徐为开治,终不令有冤。”《新唐书·姚崇传》:“ 燕钦融 、 韦月将 以忠被罪,自是諍臣沮折。”

背罪(bèi zuì):承担罪责。 郭沫 《屈原》第一幕:“我的稿子然拟好了,但是没有经过国王的核准,用得用不得还不能知道,万一用不得,岂不是使你老兄背罪吗?”

本罪(běn zuì):(1).原来的刑罚。《后汉书·光武帝纪下》:“詔令天下繫囚自殊死已下及徒各减本罪一等,其餘赎罪输作各有。”(2).本人罪行。《唐律·名例·共犯罪本罪别》:“诸共犯罪而本罪别者,虽相因为首从,其罪各依本律首从论。” 长孙无忌 等疏议:“虽是共犯,而本罪各别。”

避罪(bì zuì):(1).避免获罪;惧怕获罪。《管子·霸言》:“折节事彊以避罪,小国之形也。”《汉书·董仲舒传》:“民不乐生,尚不避死,安能避罪。”《水浒传》第四五回:“ 石秀 却在侧边看了,也自冷笑道:‘似此有甚功德,正谓之作福不如避罪。’”(2).谓犯罪者逃避惩处。《孙子·地形》:“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合於主,国之宝也。” 何延锡 注:“退岂避罪也,见其蹙国残民之害,虽君命使进而不进,罪及其身不悔也。” 宋 苏轼 《杂纂》:“去亲戚家避罪--怕人知。”

蔽罪(bì zuì):判罪。《左传·昭公十四年》:“ 邢侯 与 雍子 争 鄐 田……罪在 雍子 , 雍子 纳其女於 叔鱼 , 叔鱼 蔽罪 邢侯 。” 汉 蔡邕 《司空文烈侯杨公碑》:“命公作廷尉,惟刑之恤,旁施四方,惟明折狱,蔽罪於宪之中。” 清 恽敬 《与秦筠谷书》:“ 刘于宋 之案,官吏役皆欲蔽罪此人,其罪惟 敬 一人知之,而不能白之,真可耻。”

辟罪(pì zuì):逃避罪责。《淮南子·兵略训》:“所谓四义者,便国不负兵,为主不顾身,见难不畏死,决疑不辟罪。”

边罪(biān zuì)教语。指僧人犯淫、盗、杀人、大妄语等四重罪。犯此罪者为佛海边外人,不堪重入净戒之海,故称。见 唐 道宣 《四分律删繁补缺行事钞》上三。

逋罪(bū zuì):逃亡的罪人。 汉 陈琳 《檄将校部曲文》:“乃神灵之逋罪,下民所同讎。”

布罪(bù zuì):告罪。《西游补》第五回:“﹝ 孙行者 ﹞走门边细细观看,只见两扇黑漆门紧闭,门上贴一纸头,写:‘二十日到 轩辕 家闲话,十日乃归。有慢尊客,先此布罪。’”参见“ 告罪 ”。

惭罪(cán zuì):惭愧有罪。自谦之词。 宋 欧阳修 《与学士书》:“既默无所为,而至於书问亦不能时致其勤,其为惭罪,不待言矣。” 宋 欧阳修 《与蔡省副书》:“久不奉问,惭罪,惭罪!”

笞罪(chī zuì):应受笞刑的罪行。《汉书·刑法志》:“当斩右止,乃杀人先自告,及吏坐受賕枉法,守县官财物而即盗之,已论命復有笞罪者,皆弃市。”

吃罪(chī zuì):◎ 吃罪 chīzuì[bear the burden;have on own's shoulders] 担待上头查起来,谁吃罪得起?

触罪(chù zuì):(1).犯罪。《荀子·正论》:“以为治邪?则人固莫触罪,非独不用肉刑,亦不用象刑矣。” 唐 柳宗元 《愚溪对》:“唯触罪摈辱愚陋黜伏者,日侵侵以游汝,闯闯以守汝。” 明 唐顺之 《与雷古和提学书》:“虽愚者亦知其足以触罪而无所得矣。”(2).獬豸的别称。相传獬豸能触不正,辨奸佞,故称。 南朝 梁简文帝 《大法颂》序:“草名指佞,便辟去朝;兽称触罪,姦回放黜。”参见“ 獬豸 ”。

除罪(chú zuì):(1).免罪。《史记·平準书》:“入物者补官,出货者除罪。”《晋书·王羲之传》:“今除罪而充杂役,尽移其家,小人愚迷,或以为重於杀戮,可以絶姦。”(2).谓开脱罪责。《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为亡命弃市罪诈捕命者以除罪。” 裴駰 集解引 晋灼 曰:“亡命者当弃市,而王藏之,诈捕不命者而言命,以脱命者之罪。”

出罪(chū zuì):免罪。《天雨花》第二九回:“ 左公 道,妇女之罪,收赎者多,决杖者少,你今既要全免,也折赎,那有这等白白出罪之理。”

戴罪(dài zuì):明 代被判了罪的官员仍留职任用,称为“戴罪”。《明史·刘显传》:“ 显 以兵少,逼城未敢战,被劾,戴罪。” 明 王琼 《双溪杂记》:“ 赵春 奏言 李昆 有功无过,乞除其戴罪。” 吴晗 《朱元璋传》第七章二:“戴死罪和徒流罪办事是 元璋 新创的办法,有御史戴死罪,带着脚镣坐堂审案的;有打了八十大棍仍回原衙门作官的。”参见“ 戴罪立功 ”。

贷罪(dài zuì):免罪。 宋 丁谓 《丁晋公谈录》:“ 真宗 闻之,云:‘特与贷罪安置。’”

待罪(dài zuì):◎ 待罪 dàizuì(1) [hold a post](2) 旧时官吏常怕因失职而获罪,使以待罪为自己供职的谦词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当时季布任河东守。)——《史记·季布传》(3) [wait for punshment] 等候治罪待罪于朝。——《明史·海瑞传》

当罪(dāng zuì):(1).谓应该抵罪;抵罪。《左传·襄公十九年》:“ 郑子孔 之为政也专,国人患之,乃讨 西宫 之难与 纯门 之师。 子孔 当罪,以其甲及 子革 、 子良氏 之甲守。” 杨伯峻 注:“当罪,古代刑法术语。《汉书·刑法志》:‘以其罪名当报之。’” 元 郑廷 《后庭花》第二折:“若是受了他买告咱当罪,若是有证见便承伏。” 元 郑廷玉 《后庭花》第二折:“小人并然不敢,若有证见,小人便当罪。”(2).谓罚当其罪。《管子·问》:“审刑当罪,则人不讼。” 尹知章 注:“所刑皆当其罪,故人不交相讼。”《荀子·君子》:“故刑当罪则威,不当罪则侮。”

蹈罪(dǎo zuì):犹犯罪。《南史·庾仲文传》:“ 仲文 蹈罪负恩,陛下迟迟旧恩,未忍穷法,方復有尹京赫赫之授。”

得罪(dé zuì):[释义](动)招人不快或怀恨,冒犯。 [构成]动宾式:得|罪 [例句]得罪领导。(作谓语)[同义]触犯、冒犯

第罪(dì zuì):评定罪责。《新唐书·王忠嗣传》:“军每出,﹝ 王忠嗣 ﹞召属长付以兵,使授士卒,虽弓矢亦誌姓名其上。军还,遗弦亡鏃,皆按名第罪。”

柢罪(dǐ zuì):抵罪。柢,通“ 抵 ”。 马王堆 汉 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苏秦献书赵王章》:“夫 齐 之事 赵 ,宜正为上交,乃以柢罪取伐,臣恐后事王者不敢自必也。”

抵罪(dǐ zuì):◎ 抵罪 dǐzuì[be punished for a crime] 抵偿罪责,接受应有的惩处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近。——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诋罪(dǐ zuì):抵罪;判罪。詆,通“ 抵 ”。《史记·酷吏列传》:“ 信 亡藏 上林 中, 宣 使 郿 令格杀 信 。吏卒格 信 时,射中 上林苑 门, 宣 下吏詆罪。以为大逆,当族。”

刁罪(diāo zuì):方言。责备,埋怨。 梁斌 《播火记》第一卷十八:“ 李霜泗 说:‘大娘!不要刁罪我!我们都是马下的人,这不是来看你们吗?’”

定罪(dìng zuì):◎ 定罪 dìngzuì[convict] 根据法庭或其他权威的裁决,决定断定或宣告其犯法或有罪他被审并定罪,罚款500元

顶罪(dǐng zuì):代替别人承担罪责。 杨青矗 《上等人》:“他觉得替总经理顶罪实在对不起死者。”

锻罪(duàn zuì):陷人于罪。《二拍案惊奇》卷一:“又如 子产 铸刑书,只是禁人犯法,流到后来,奸胥舞文,酷吏锻罪。”

多罪(duō zuì):(1).谓罪重。引申为罪重的人。《书·多方》:“要囚,殄戮多罪,亦克用劝。开释无辜,亦克用劝。” 唐 张说 《唐享太庙乐章·凯安之四》:“黄鉞诛羣盗,朱旗扫多罪。” 宋 徐铉 《和萧郎中午日见寄》诗:“多罪静思如剉蘖,赦书纔听似飴。”(2).失礼致歉之词。如:偶有失手,多罪!多罪!

罚罪(fá zuì):讨伐或惩处有罪者。《书·大禹谟》:“肆予以尔众土,奉辞罚罪。”《管子·版法》:“罚罪宥过以惩之,杀戮犯禁以振之。” 南朝 梁 沉约 《立左降诏》:“罚罪之奏,日闻于蚤朝。” 清 龙启瑞 《复唐子实书》:“果能赏功罚罪,则此贼何足办?”

法罪(fǎ zuì):刑罚律令。《左传·文公六年》:“ 宣子 於是乎始为国政,制事典,正法罪。” 孔颖达 疏:“正法罪者,準所犯轻重,豫为之法,使在后依用之也。”

伐罪(fá zuì):◎ 伐罪 fázuì[uprising;attack the tyrant and relieve the people of their sufferings] 讨伐有罪的人 吊民伐罪近者奉辞伐罪。——《资治通鉴》吊民洛汭,伐罪秦中。——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犯罪(fàn zuì):[释义](动)做出犯法的、应受处罚的事。 [构成]动宾式:犯|罪

放罪(fàng zuì):赦罪开释。 宋 欧阳修 《乞推究李昭亮》:“将带却 保州 作过兵士人口往本家者,并许陈首,亦与放罪。”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四:“ 子骏 乃自劾,詔放罪。”《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四年》:“神武左副军统制 李横 ,以 襄阳 失守,于国门待罪,詔放罪。”

非罪(fēi zuì):强加之罪;无罪。《管子·明法》:“是以忠臣死於非罪,而邪臣起於非功。”《后汉书·袁绍传》:“ 操 因睚眦,被以非罪,篣楚并兼,五毒俱至。” 唐 李华 《寄赵七侍御》诗:“ 纬卿 陷非罪,折我昆吾锋。”《太平广记》卷一六八引 五代 范资 《玉堂闲话·发冢盗》:“虽自知非罪,而受箠楚不禁,遂令骨肉伪造此赃,希其一死。”

腐罪(fǔ zuì):应受腐刑之罪。《史记·吕不韦列传》:“ 吕不韦 乃进 嫪毐 ,诈令人以腐罪告之。”

服罪(fú zuì):(1).承认罪责。《荀子·君子》:“则虽隐窜逃亡之,由不足以免也,故莫不服罪而请。”《史记·三王世家》:“於是 燕王 旦 乃恐惧服罪,叩头谢过。” 唐 韩愈 《贺徐州张仆射白兔书》:“人立而拱,非禽兽之事;革而从人,且服罪也。”《警世通言·赵太祖千里送京娘》:“公子看见众嘍囉中, 陈名 亦在其内,叫出问道:‘昨夜来盗马的就是你么?’ 陈名 叩头服罪。”(2).谓认错。 冰心 《寄小读者》十八:“注视着那个胖大的护士,我脸上定不是一种怡悦的表情,而她却服罪的看我一笑。”

负罪(fù zuì):◎ 负罪 fùzuì[bear accusation] 负有罪责;身担罪名负罪潜逃

伏罪(fú zuì):[释义](动)承认自己的罪过,用于书面语。 [构成]动宾式:伏|罪 [例句]低头伏罪。(作谓语)[同义]认罪

伏罪(fú zuì):[释义](动)承认自己的罪过,用于书面语。 [构成]动宾式:伏|罪 [例句]低头伏罪。(作谓语)[同义]认罪

甘罪(gān zuì):犹服罪。《后汉书·冯绲传》:“ 焕 欲自杀, 緄 疑詔文有异,止 焕 曰:‘大人在州,志欲去恶,实无它故,必是凶人妄诈,规肆姦毒。愿以事自上,甘罪无晚。’” 唐 韩偓 《感事三十四韵》:“ 恭显 诚甘罪, 韦平 亦恃权。”

甘罪(gān zuì):犹服罪。《后汉书·冯绲传》:“ 焕 欲自杀, 緄 疑詔文有异,止 焕 曰:‘大人在州,志欲去恶,实无它故,必是凶人妄诈,规肆姦毒。愿以事自上,甘罪无晚。’” 唐 韩偓 《感事三十四韵》:“ 恭显 诚甘罪, 韦平 亦恃权。”

告罪(gào zuì):◎ 告罪 gàozuì[apologize] 交际上的谦辞,表示情有未恰、理有未安的意思正刑之轻重,徒以上囚,则呼与家属告罪,阅其服否。——《新唐书·百官志》自知欠妥,急忙告罪

告罪(gào zuì):◎ 告罪 gàozuì[apologize] 交际上的谦辞,表示情有未恰、理有未安的意思正刑之轻重,徒以上囚,则呼与家属告罪,阅其服否。——《新唐书·百官志》自知欠妥,急忙告罪

宫罪(gōng zuì):即宫刑。《周礼·秋官·司刑》:“掌五刑之灋,以丽万民之罪。墨罪五百,劓罪五百,宫罪五百,刖罪五百,杀罪五百。”

功罪(gōng zuì):◎ 功罪 gōngzuì[merits] 功劳与罪过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毛泽东《念奴·昆仑》

公罪(gōng zuì):因公务上的过失所获之罪。《宋史·真宗纪三》:“﹝ 大中祥符 四年﹞二月庚戌,詔贡举人公罪听赎。”《明律·名例·犯罪得累减》:“凡一人犯罪,应减者,若为从减,自首减,故失减,公罪递减之类,并得累减。”《清会典·刑部·刑部尚书》“凡民罹於辟者,罪有公私”原注:“内外文武官员,犯公罪,应笞一十者,罚俸一月。”

辜罪(gū zuì):罪恶。《书·微子》:“凡有辜罪,乃罔恒获。” 汉 徐干 《中论·虚道》:“是以辜罪昭著,腥德发闻,百姓伤心,鬼神怨痛。”

怪罪(guài zuì):[释义](动)责备或埋怨。 [构成]动宾式:怪|罪 [例句]不能怪罪他。(作谓语)[同义]见怪

归罪(guī zuì):[释义](动)把罪过归于某个人或集体,强调追究真正的罪过或过失。不能~他人。(作谓语) [构成]动宾式:归|罪

过罪(guò zuì):过失;错误。《战国策·赵策二》:“王曰:‘虑无恶扰,忠无过罪,子其言乎?’”《百喻经·人说王纵暴喻》:“昔有一人,説王过罪。”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三:“里正有过罪,先须急救。”

悔罪(huǐ zuì):[释义](动)悔恨自己的罪恶。 [构成]动宾式:悔|罪

祸罪(huò zuì):灾祸与罪愆。《韩非子·显学》:“与人相若也,无饥饉疾疚祸罪之殃,独以贫穷者,非侈则墯也。”

获罪(huò zuì):亦作“ 获辠 ”。得罪;遭罪。《国语·晋语二》:“夫孺子岂获罪於民?”《史记·孔子世家》:“昔此国几兴矣,以吾获罪於 孔子 ,故不兴也。” 宋 司马光 《苏主簿夫人墓志铭》:“时祖姑犹在堂,老而性严,家人过堂下,履错然有声,已畏获辠,独夫人能顺适其志,祖姑见之必説。”《资治通鉴·唐宪宗元和十五年》:“上服金丹,多躁怒,左右宦官往往获罪,有死者,人人自危。”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杜甫的阶级意识》:“ 杜甫 在左拾遗任内,以疏救废相 房琯 获罪。”

活罪(huó zuì):◎ 活罪 huózuì[have a hell of a life;suffeing endured during one's lifetime] 人生遭受的苦难

稽罪(jī zuì):对有罪者迟不处罚。《韩非子·难四》:“今 昭公 见恶,稽罪而不诛,使 渠弥 含憎惧死以徼幸。”

极罪(jí zuì):谓当死之罪。

嫁罪(jià zuì):转移罪责。 郭沫若 《孔雀胆》第三幕:“ 车丞相 教我母亲把那砒霜淹在我们送去的乳饼上,并且叫她专一拿给小弟弟吃。那样把小弟弟毒死了,就可以嫁罪于我们。”

驾罪(jià zuì):诬陷加罪。 明 归有光 《昆山县倭寇始末书》:“貽 昆山 之祸者 梁凤 也,乃又饰词驾罪,欺天乎?欺人乎?”

减罪(jiǎn zuì):减轻刑事处分。《后汉书·光武帝纪下》:“天地之性人为贵。其杀奴婢者,不得减罪。”《水浒传》第三五回:“且喜官事已遇赦了,必是减罪了。”

见罪(jiàn zuì):[释义](动)〈书〉见怪。 [构成]动宾式:见|罪 [例句]招待不周;请勿见罪。(作谓语)

降罪(jiàng zuì):犹问罪。评剧《秦香莲》第四场:“你只管将她母子三人认下,等我那弟子 包拯 陈州 放粮回来,老天我与你二人解和此事,同去金殿动本,万岁若是降罪么,也罢!”

矫罪(jiǎo zuì):谓假托君命之罪。《三国志·蜀志·先主备传》:“羣下上先主为 汉 中王 ,表於 汉帝 曰……‘夫权宜之制,苟利社稷,专之可也。然后功成事立,臣等退伏矫罪,虽死无恨。’”

谨罪(jǐn zuì):谓犯罪时予以减免。谨,通“ 廑 ”。仅。《墨子·号令》:“有能捕告,赐黄金二十斤,谨罪。” 岑仲勉 简注:“谨罪……当是免罪之意,或借作‘廑’,无几也。”

咎罪(jiù zuì):(1).罪过。《书·说命中》“惟 説 不言有厥咎” 孔 传:“王能行善,而 説 不言,则有其咎罪。”(2).犹得罪。《战国策·齐策五》:“今夫鵠的非咎罪於人也,便弓引弩而射之,中者则善,不中则愧。”

鞠罪(jū zuì):审讯定罪。鞠,通“ 鞫 ”。 明 彭时 《彭文宪公笔记》卷下:“仍以 刘长子 、 石和尚 为俘获,献於朝廷,法司依原奏鞠罪,刑于市。”

具罪(jù zuì):谓定成大罪。《汉书·司马迁传》:“ 彭越 、 张敖 南乡称孤,繫狱具罪。” 颜师古 注:“或繫於狱,或至大罪也。”

决罪(jué zuì):亦作“决罪”。判罪。《红楼梦》第一○五回:“ 薛蝌 道:‘今儿为我哥哥打听决罪的事。’”

军罪(jūn zuì):指充军。《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六回:“刚才我听见説,督署已接了电諭,将他定了军罪了。” 张友鹤 校注:“军罪,就是充军。”

开罪(kāi zuì):[释义](动)得罪。 [构成]动宾式:开|罪 [例句]开罪他人。(作谓语)

科罪(kē zuì):定罪。《晋书·王濬传》:“ 濬 至京都,有司奏, 濬 表既不列前后所被七詔月日,又赦后违詔不受 浑 节度,大不敬,付廷尉科罪。” 唐 韩愈 《请复国子监生徒状》:“其新补人有冒荫者,请牒送法司科罪。”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二》:“某生活二人,正为欲污二人,但宜科罪,何云功罪相抵也?”

罹罪(lí zuì):遭受罪罚。 汉 贾谊 《新书·修政语上》:“痛万姓之罹罪,忧众生之不遂。”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刘公干 以失敬罹罪。”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甄后》:“当日以妾罹罪,心实不忍。” 杨沫 《东方欲晓》十九:“生逢乱世,庶民罹罪,我也只好苟且偷生吧!”

丽罪(lì zuì):被定罪。丽,通“ 罹 ”。《周礼·秋官·讶士》“諭罪行於邦国” 汉 郑玄 注:“告晓以丽罪及制刑之本意。” 贾公彦 疏:“諭为晓,故云告晓以丽罪。罪者,谓断狱附罪轻重也。”

罪(lián zuì):犹连坐。《旧五代史·汉书·史弘肇传》:“ 解暉 希旨,榜掠备至, 福殷 自诬,连罪者数辈,并弃市。”

领罪(lǐng zuì):◎ 领罪 lǐngzuì[make apology] 伏罪;承认自己的罪过

流罪(liú zuì):谓处以流放的刑罚。《新唐书·高祖纪》:“戊辰,释流罪以下穫麦。”《新五代史·梁太祖纪下》:“庚寅,赦流罪以下囚,求危言正諫。”

戮罪(lù zuì):杀戮有罪的人。《孔丛子·儒服》:“戮罪於社,告中於主,示听之当也。”

论罪(lùn zuì):◎ 论罪 lùnzuì[decide on the nature of the guilt] 判罪;即根据事实或证据判定罪行按贪污论罪

迷罪(mí zuì):大罪,重罪。《坛经·忏悔品》:“吾有一《无相颂》,若能诵持,言下令汝积劫迷罪,一时销灭。”

免罪(miǎn zuì):[释义](动)不给予法律处分。 [构成]动宾式:免|罪

耐罪(nài zuì):古代剃去鬓须的刑罚。耐,同“ 耏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徙郡国豪桀任侠及有耐罪以上,赦令除其罪。” 裴駰 集解引 苏林 曰:“一岁刑为罚作,二岁刑已上为耐。” 汉 荀悦 《汉纪·文帝纪上》:“于是出布帛米肉赐之。其肉刑耐罪以上不用此令。”

拟罪(nǐ zuì):定罪。《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知县验了银子,晓得不枉,即将 卢智高 重责五十板,取了口词收监,等拿获 胡美 时,一同拟罪。”《杨家将演义》第十八回:“此係忤逆圣旨,拟罪当斩。”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问拟》:“拟罪原有一定之律例。” 鲁迅 《热风·随感录六十五》:“从前看见 清 朝几件重案的记载,‘臣工’拟罪很严重,‘圣上’常常减轻。”

判罪(pàn zuì):[释义](动)法院根据法律给犯罪的人定罪。 [构成]动宾式:判|罪 [例句]给罪犯判罪。(作谓语)

赔罪(péi zuì):[释义](动)得罪了人,向人道歉。 [构成]动宾式:赔|罪 [例句]认识到错了;他终于去赔罪了。(作谓语)

陪罪(péi zuì):得罪了人,向人道歉。《红楼梦》第二八回:“ 冯紫英 和 蒋玉函 等还问他原故, 云儿 便告诉了出来, 蒋玉函 忙起身陪罪。” 巴金 《春》十五:“二弟,我劝你还是去见见三爸,向他说两句陪罪的话。” 丁玲 《韦护》第二章:“他将他的大的满的皮包向桌上一掼,转脸向 丽嘉 笑道:‘还生气吗,小姐? 韦护 今天特来陪罪。’”

平罪(píng zuì):谓公平治罪。《史记·卫康叔世家》:“ 文公 初立,轻赋平罪。” 司马贞 索隐:“轻赋税,平断刑也。”

泣罪(qì zuì):指 大禹 因哀怜罪人而哭泣。语本 汉 刘向 《说苑·君道》:“ 禹 出见罪人,下车问而泣之。” 南朝 梁简文帝 《<昭明太子集>序》:“仁同泣罪,幽比推沟。”

启罪(qǐ zuì):开罪;得罪。《孔丛子·论势》:“寡人昧於政事,不显明是非,以启罪於先生。”

谴罪(qiǎn zuì):责罪。 宋 何薳 《春渚纪闻·殡柩者役于伽蓝》:“夫人曰:‘我生享国封,不为不尊,而死亦鬼耳。况以遗骸滓秽佛界之地,得不大谴罪,而姑役使之,亦幸矣。’”

遣罪(qiǎn zuì):旧时指发配犯人于边远地方的罪刑。 清 林则徐 《访获护送鸦片之巡船人役审明定拟折》:“ 尹亚全 熬卖烟膏,将来拏获,罪应拟遣罪上减二等,拟以杖一百徒二年半。”

愆罪(qiān zuì):罪过,罪恶。《后汉书·乐成靖王党传》:“﹝ 刘萇 ﹞殴击吏人,专己凶暴,愆罪莫大,甚可耻也。”

黥罪(qíng zuì):黥刑之罪。《汉书·食货志下》:“今令细民人操造币之势,各隐屏而铸作,因欲禁其厚利微姦,虽黥罪日报,其势不止。” 宋 周 《癸辛杂识后集·学规》:“又重则下自讼斋,则比之黥罪,自宿自处,同舍亦不敢过而问矣。”

情罪(qíng zuì):罪情。 宋 岳飞 《奏劾刘康年伪奏乞恩状》:“将 刘康年 妄行书填印纸情罪,明正朝典。”

请罪(qǐng zuì):[释义](动)犯了错误,请求处分,道歉。 [构成]动宾式:请|罪 [例句]负荆请罪。(作谓语)

轻罪(qīng zuì):◎ 轻罪 qīngzuì(1) [misdemeanor]∶比重罪为轻的罪行,特指未被判死刑而监禁在国家监狱的罪犯(2) [petty offense]∶尤指不可能成为起诉理由的罪行有轻罪的经历

认罪(rèn zuì):[释义](动)承认自己的罪行或错误。 [构成]动宾式:认|罪 [例句]低头认罪。(作谓语)[同义]服罪

上罪(shàng zuì):重罪。《周礼·秋官·司圜》:“能改者,上罪三年而舍,中罪二年而舍,下罪一年而舍。”《汉书·刑法志》:“凡囚,上罪梏拲而桎,中罪梏桎,下罪梏。”

赦罪(shè zuì):◎ 赦罪 shèzuì(1) [absolution;absolve sb.from guilt]∶在告罪礼仪中教士向告罪人宣布罪过的宽免(2) [pardon]∶赦免罪行

释罪(shì zuì):赦免罪行。《战国策·魏策四》:“ 信陵君 闻 缩高 死,素服縞素辟舍,使使者谢 安陵君 曰:‘ 无忌 ,小人也,困於思虑,失言於君,敢再拜释罪。’” 明 罗日褧 《咸宾录·南夷志二·南中诸夷》:“会有 江西 人 周宾五 者逋 猛密 ,因为 曩罕弄 计,遣人齎金宝赂政府求释罪,且请授官。”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姊妹易嫁》:“后店主人以人命事逮繫囹圄,公为力解释罪。”

首罪(shǒu zuì):罪行最重者。 唐 韩愈 《赴江陵途中寄赠三学士》诗:“赫然下明詔,首罪诛共吺。” 清 侯方域 《南省试策四》:“而愚且见陈言之以邀功为多事也,挑衅为速祸也,孤注为首罪也,又谁为任之者乎?”自首认罪。《三国志·魏志·邓哀王冲传》:“ 太祖 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库吏惧必死,议欲面缚首罪,犹惧不免。”《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咸平三年》:“ 济州 贼 魏捷 ……自陈为恶党所胁制,愿首罪效力。”

受罪(shòu zuì):[释义](动)受到折磨,也泛指遇到不愉快的事。 [构成]动宾式:受|罪 [例句]鬼天气让人活受罪。(作谓语)[反义]享福

数罪(shù zuì):列举罪状。《宋书·颜延之传论》:“而据笔数罪,陵讎犯逆,餘彼慈亲,垂之虎吻,以此为忠,无闻前誥。” 北魏 温子昇 《孝庄帝杀尒朱荣大赦诏》:“拔髮数罪,盖不足称;斩竹书愆,岂云能尽?”

赎罪(shú zuì):[释义](动)抵消所犯的罪过。 [构成]动宾式:赎|罪 [例句]将功赎罪。(作谓语)

恕罪(shù zuì):◎ 恕罪 shùzuì[forgive crime;forgive a sin;pardon an offence] 原谅罪过

私罪(sī zuì):(1).个人所犯的罪行。《穀梁传·文公十四年》:“ 齐 人执 单伯 ,私罪也。 单伯 淫于 齐 , 齐 人执之。”(2).由营私所获的罪行。《明律·名例律·文武官犯私罪》:“凡文官犯私罪,笞。” 清 林则徐 《密拿汉奸札稿》:“如有目下再有徇庇,是转自陷於私罪矣。”

死罪

四罪(sì zuì):谓 舜 治 共工 、 驩兜 、 三苗 、 鲧 四凶之罪。《书·舜典》:“流 共工 于 幽州 ,放 驩兜 于 崇山 ,窜 三苗 于 三危 ,殛 鯀 于 羽山 ,四罪而天下咸服。”《后汉书·郅恽传》:“昔 虞舜 辅 尧 ,四罪咸服。”参见“ 四凶 ”。

讼罪(sòng zuì):解辩罪过。《汉书·赵广汉传》:“ 广汉 使 长安 丞按 贤 ,尉史 禹 故劾 贤 为骑士屯 霸上 ,不诣屯所,乏军兴。 贤 父上书讼罪,告 广汉 ,事下有司覆治。”

宿罪(sù zuì):(1).谓积有旧怨。《韩非子·难四》:“夫未立有罪,即位之后,宿罪而诛, 齐 胡 之所以灭也。”(2).过去的罪过。《三国志·吴志·吴主传》“此言之诚,有如 大江 ”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先王恩仁,不忍遐弃,既释其宿罪,且开明信。”(3).前世的罪孽。《云笈七籤》卷三十:“令我七祖父母,世世安寧,解脱宿罪,共登上清。”

速罪(sù zuì):招致罪祸。《左传·闵公二年》:“ 狐突 諫曰:‘……孝而安民,子其图之!与其危身以速罪也。’” 晋 葛洪 《抱朴子·酒诫》:“君子以之败德,小人以之速罪。” 明 王伟 《归来赋》:“苟贪恋以迟疑,将招尤而速罪。”

遂罪(suì zuì):顺受其罪。《敦煌变文集·丑女缘起》:“再三自家嗟嘆了,无计遂罪粧臺中。”

逃罪(táo zuì):◎ 逃罪 táozuì[escape punishment] 逃脱,躲避罪责你把事弄糟了,还想逃罪吗

讨罪(tǎo zuì):讨伐罪人。《左传·僖公元年》:“凡侯伯救患、分灾、讨罪,礼也。” 唐 符载 《为刘尚书祭王员外文》:“因得讨罪,诛其不义。”

替罪(tì zuì):(1).诛灭有罪者。《晏子春秋·谏上一》:“诛暴不避彊,替罪不避众,勇力之行也。”(2).谓代人受过。参见“ 替罪羊 ”。

听罪(tīng zuì):谓服罪。《书·高宗肜日》:“民有不若德不听罪,天既孚命,正厥德。” 孔 传:“不顺德,言无义,不服罪,不改修。” 孔颖达 疏:“听为听从,故以不听为不服罪;言既为罪过而不肯改修也。”

同罪(tóng zuì):(1).同样的罪行;同样的罪名。《左传·襄公六年》:“同罪异罚,非刑也。”《后汉书·桓谭传》:“一事殊法,同罪异论,姦吏得因缘为市。” 宋 陆游 《南唐书·江文蔚传》:“同罪异诛,观听疑惑。”(2).同样的过失。 宋 米芾 《寄雪郎中彭绍》诗之二:“ 张颠 与 柳 颇同罪,鼓吹俗子起乱离。”(3).同样论罪;同样受到处罚。《左传·昭公七年》:“吾先君 文王 ,作僕区之法,曰:‘盗所隐器,与盗同罪。’”《晋书·刑法志》:“其见知而故不举劾,各与同罪……其不见不知,不坐也。” 田汉 《谢瑶环》第五场:“你们休得猖狂,岂不闻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徒罪(tú zuì):(1).徒刑之罪。《宋史·太宗纪二》:“壬寅,詔御史府所断徒罪以上狱具,令尚书丞郎、两省给舍一人虑问。”《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知县将罪名都推在死者身上,只将 胡美 重责三十,问个徒罪以儆后来。”(2).泛指罪罚。《红楼梦》第七五回:“我昨日把 王善保 的老婆打了,我还顶着徒罪呢。”

诿罪(wěi zuì):把罪责推给别人。 宋 陆游 《上殿札子》:“凡嫁祸本人諉罪僮奴者,皆有司为之道地也。”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二:“吾不以得失动心,而更諉罪它人,则其人更无出头之日矣。”

畏罪(wèi zuì):[释义](动)犯了罪怕受制裁。 [构成]动宾式:畏|罪 [例句]他畏罪自杀了。(作状语)

委罪(wěi zuì):◎ 委罪 wěizuì[put the blame on sb.else] 把罪责推给别人

问罪(wèn zuì):[释义](动)指出对方罪过,加以责难或攻击,声讨。 [构成]动宾式:问|罪

诬罪(wū zuì):陷人于罪。《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魏其 之东朝,盛推 灌夫 之善,言其醉饱得过,乃丞相以他事诬罪之。”

五罪(wǔ zuì):五种过失或罪恶。 南朝 梁 王筠 《和皇太子忏悔》诗:“翘心荡十恶,邈诚销五罪。”

无罪(wú zuì):◎ 无罪 wúzuì[unguilty;be not guilty;a innocent] 没有犯罪

下罪(xià zuì):轻罪。《周礼·秋官·司圜》:“凡害人者……任之以事而收教之。能改者,上罪三年而舍,中罪二年而舍,下罪一年而舍。”

闲罪(xián zuì):嫌疑的罪犯。《国语·齐语》:“制重罪赎以犀甲一戟,轻罪赎以鞼盾一戟,小罪讁以金分,宥閒罪。” 韦昭 注:“閒罪,刑罚之疑者。”《国语·晋语七》:“毕故刑,赦囚繫,宥閒罪,荐积德。”

纤罪(xiān zuì):微小的罪过。《后汉书·荀淑传》:“其支党宾客有在二郡者,纤罪必诛。”

小罪(xiǎo zuì):不入于五刑的罪。亦泛指小的罪行。《书·康诰》:“人有小罪,非眚乃惟终。”《国语·齐语》:“小罪,讁以金分。” 韦昭 注:“小罪,不入於五刑者。以金赎,有分两之差,今之罚金是也。” 宋 李清臣 《明责》:“今者之用人,较小罪而不观大节,恤浮语而不究实用。”

谢罪(xiè zuì):◎ 谢罪 xièzuì[apologize for an offence] 自认有过,请人谅解至蔺相如门谢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行罪(xíng zuì):确定罪罚。《吕氏春秋·孟冬》:“是月也,乃命水虞渔师收水泉池泽之赋,无或敢侵削众庶兆民,以为天子取怨于下,其有若此者,行罪无赦。” 高诱 注:“此为天子取怨于下者,故行其罪罚无赦贷也。”

刑罪(xíng zuì):触犯刑法之罪。《管子·中匡》:“请薄刑罚以厚甲兵,於是死罪不杀,刑罪不罚。”《汉书·刑法志》:“妾愿没入为官婢,以赎父刑罪,使得自新。”《南史·宋纪上》:“刑罪无轻重悉原之。”

悬罪(xuán zuì):谓应当加罪而迟迟不处理。《韩非子·亡徵》:“藏怒而弗发,悬罪而弗诛,使羣臣阴憎而愈忧惧。”

讯罪(xùn zuì):问罪。 明 吕天成 《齐东绝》第四出:“非是我辞尊位,也都因犯法曹,为官的讯罪难虚料,为君的御众难私抝,为儿的爱父难推调。”

洋罪(yáng zuì):特别的痛苦。 欧阳山 《苦斗》五八:“死了倒也自在,免得受这洋罪。这样的鬼病,能治好的,万中都无一呢。”

疑罪(yí zuì):证据不足,难以量刑之罪。《后汉书·鲁恭传》:“小吏不与国同心者,率入十一月得死罪贼,不问曲直,便即格杀,虽有疑罪,不復讞正。”《魏书·刑罚志》:“ 汉武 时,始启 河 右四郡,议诸疑罪而謫徙之。” 唐 虞世南 《赋得慎罚》:“政宽思济猛,疑罪必从轻。”

议罪(yì zuì):论议定罪。 汉 王充 《论衡·别通》:“法令之家,不见行事,议罪不可审。” 唐 权德舆 《世祖封不义侯议》:“且如 欒布 之哭 彭越 , 孔车 之塟 主父 ,使於 东汉 议罪,罪孰甚焉。”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史料一·咸丰季年三奸伏诛》:“俄詔下,命 恭亲王 将 载垣 、 端华 、 肃顺 革去爵职,拿交宗人府,会同大学士、六部、九卿、翰、詹科、道,严行议罪。”

阴罪(yīn zuì):不为人知的罪恶。《史记·酷吏列传》:“见文法輒取,亦不覆案,求官属阴罪。”《新唐书·韦保衡传》:“俄为怨家白发阴罪。”《宋史·李绎传》:“ 绎 挥 藴 去,因密刺 藴 。 藴 有阴罪,姪觉之,惧事暴,杀之以灭口。”

引罪(yǐn zuì):承认罪过。《南史·宋纪上·武帝上》:“ 昶 乃表天子,引罪,仰药而死。” 宋 苏轼 《陈公弼传》:“遂自引罪坐废。”《清史稿·后妃传·孝惠章皇后》:“上令至太庙、奉先殿瞻礼 高皇后 、 文皇后 神位,大学士等引罪。” 茅盾 《追求》五:“ 曼青 移前一步,很引罪似的轻轻地答着。”

婴罪(yīng zuì):犹获罪。《后汉书·范滂传》:“昔 叔向 婴罪, 祁奚 救之,未闻 羊舌 有谢恩之辞。”

宥罪(yòu zuì):赦免罪过。《易·解》:“象曰:雷雨作,解,君子以赦过宥罪。” 孔颖达 疏:“过轻则赦,罪重则宥,皆解缓之义也。” 南朝 梁 任昉 《禅梁玺书》:“待旦同乎 殷后 ,日昃过於 周文 ,风化肃穆,礼乐交畅,加以赦过宥罪,神武不杀,盛德昭於景纬,至义感於鬼神。” 清 俞樾 《茶香室三钞·葛诚》:“ 葛成 慷慨就狱,后得宥罪。”

有罪(yǒu zuì):(1).有犯法的行为。亦指有犯法行为的人。《书·皋陶谟》:“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国语·晋语七》:“臣闻 絳 之志,有事不避难,有罪不避刑,其将来辞。”《汉书·宣帝纪》:“盖闻有功不赏,有罪不诛,虽 唐 虞 犹不能化天下。”(2).有过错。 古华 《芙蓉镇》第一章五:“ 桂桂 心里好反悔,把自己的女人惹哭了,有罪。”(3).表示失敬陪礼之辞。《快心编二集》第九回:“昨日有罪极了,又累 白老爹 走了两遭,叫老婢置身无地。”

余罪(yú zuì):犹馀辜。《宋史·文天祥传》:“国亡不能捄,为人臣者死有餘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原罪(yuán zuì):◎ 原罪 yuánzuì[original sin] 基督教义中指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偷吃禁果而犯下的罪过

远罪(yuǎn zuì):谓远离罪恶。《韩非子·六反》:“且父母之所以求於子也,动作则欲其安利也,行身则欲其远罪也。”《汉书·贾谊传》:“絶恶于未萌,而起教于微眇,使民日迁善远罪而不自知也。” 宋 黄休复 《<茅亭客话>后序》:“迁善远罪之方,则是集之作也。”

刖罪(yuè zuì):处以断足的刑罚。《周礼·秋官·司刑》:“刖罪五百。”《汉书·刑法志》:“昔 周 之法,建三典以刑邦国,詰四方……刖罪五百。” 颜师古 注:“刖,断足也。”

臧罪(zāng zuì):贪污受贿之罪。《后汉书·袁安传》:“政号严明,然未曾以臧罪鞠人。”《后汉书·徐璆传》:“时 董太后 姊子 张忠 为 南阳 太守,因埶放滥,臧罪数亿。”

赃罪(zāng zuì):指贪污受贿罪。 汉 蔡邕 《故太尉乔公庙碑》:“公糺废赃罪,致之於理。”《南齐书·萧惠基传》:“典籤 何益孙 赃罪百万,弃市, 惠朗 坐免官。” 唐 元稹 《西州院》诗:“文案牀席满,卷舒赃罪名。”

遭罪(zāo zuì):◎ 遭罪 zāozuì[endure hardships] 受罪

造罪(zào zuì):(1).犹犯罪。《敦煌变文集·佛说阿弥陀经讲经文》:“凡夫造罪若 须弥 ,从来不觉总不知。”《太平广记》卷一百引 唐 牛肃 《纪闻》:“僕之妻侄 屈突仲任 造罪无数,今召入对事,其人年命亦未尽,欲放之去。” 明 屠隆 《綵毫记·游翫月宫》:“文士好弄笔端,妄言造罪。”(2).犹受罪。 沙汀 《淘金记》二:“说起来两块三块的,看买得到一碗米么!不是庄稼做垮杆了,那个来吃这碗造罪饭啊。”

责罪(zé zuì):责怪,怪罪。 元 吴昌龄 《东坡梦》第三折:“吾乃 庐山 松神是也。今有 佛印 禪师,密遣花间四友,前去 玉春堂 魔障 东坡 学士,恐上帝知道,必然责罪小圣。”《杨家将》第十回:“ 业 见众论纷纷,且 刘钧 屡来责罪,只得下令将军马一退回 应州 去了。”

斩罪(zhǎn zuì):斩首之罪。《檮杌闲评》第九回:“法司拟成斩罪,监候秋后处决。”《六部成语注解·刑部》:“斩罪,斩首之刑也。”

杖罪(zhàng zuì):应判杖刑的罪行。《隋书·刑法志》:“凡死罪枷而拲,流罪枷而梏,徒罪枷,鞭罪桎,杖罪散以待断。”《唐律疏议·名例一·该说律意》:“徒罪断於州,杖罪断於县。”《金史·刑志》:“时制杖罪至百,则臀、背分决。”《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五回:“你就认个‘庸医杀人’,也不过是个‘杖罪’。”

折罪(zhé zuì):◎ 折罪 zhézuì[atone for one's crime] 抵偿、弥补罪过虽肝脑涂地,不足以折罪于万一

正罪(zhèng zuì):(1).真正的罪行或罪犯。 汉 王符 《潜夫论·断讼》:“故一人伏正罪,而万家蒙乎福者,圣主行之不疑。”《后汉书·霍谞传》:“是为刑宥正罪,戮加诬侵也。”(2).定罪;治罪。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台省·按臣笞将领》:“ 熊 即於马上褫 佟 下,就地綑打一百收监,随亦奏闻正罪。”《东周列国志》第六回:“ 陈侯 即欲将 吁厚 行戮正罪。”(3).应得之罪。《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一:“ 世名 已别过母妻,特来就死,惟求速赐正罪。”

致罪(zhì zuì):构成其罪;获罪。《国语·晋语二》:“吾不忘也,抑未有以致罪焉。”《辽史·李澣传》:“ 澣 本非负恩,以母年八十,急於省覲致罪。”

治罪(zhì zuì):◎ 治罪 zhìzuì[punish] 根据法律给罪犯以应有的惩处依法治罪

重罪(zhòng zuì):◎ 重罪 zhòngzuì[felony;heavy offence] 严重的罪行。如谋杀罪、强奸罪、劫罪等

中罪(zhōng zuì):(1).介于轻罪与重罪之间的罪行。《周礼·秋官·司圜》:“中罪,二年而舍。”《汉书·贾谊传》:“其有中罪者,闻命而自弛。” 颜师古 注:“中罪,非大非小也。”(2).指犯中罪的人。 汉 仲长统 《损益篇》:“髠笞不足以惩中罪,安得不至於死哉!”

诛罪(zhū zuì):讨伐有罪者。

追罪(zhuī zuì):追究罪责。《魏书·于栗磾传》:“但 忠 事经肆宥,又蒙特原,无宜追罪。”

自罪(zì zuì):◎ 自罪 zìzuì[actual sin] [宗]∶或称本罪,即指一个人在自由意识下所犯的罪,与原罪(original sin)相对

族罪(zú zuì):谓罪及父、母、妻三族。 汉 贾谊 《新书·数宁》:“因上不疑其臣,无族罪,兵革不动,民长保首领耳。”

罪爱:罪爱,指的是父母对孩子太溺爱了,几乎像在犯罪。这种罪爱导致个别孩子在父母的溺爱下逐渐变得性格扭曲、懒惰,甚至失去生存能力。罪爱的特点:是把对孩子的关爱看作是无所不包的代替和无微不至的照顾,极易扼杀孩子的天性和童真,并导致孩子性格上的缺陷和心理上的障碍。罪爱表现危害:特殊待遇、过分注意、轻易满足、生活懒散、祈求央告、包办代替、大惊小怪、剥夺独立、害怕哭闹、当面袒护。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可以给孩子希望、光明和力量。但父母如何来关爱孩子应该是有原则的,它应当是一种理智的爱,有度的爱,也是培养孩子负责行为的爱。爱孩子应当让他们到外边多接受些风雨考验才更健康。 罪爱-概述 罪爱,指的是父母对孩子太溺爱了,都几乎在犯罪。有些孩子在父母的溺爱下逐渐变得性格扭曲,极其懒惰,从而失去生存能力,这些反映了当前部分父母对孩子过度的爱和不恰当的爱,从而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造成不利影响,以此呼吁全社会用正确的方式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呼吁家长们要对孩子爱得明智、爱得理智。 罪爱-负责的爱 1、父母对孩子的关爱似源泉、如灯塔、像号,可以给孩子希望、光明和力量。如果能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时时刻刻处于爱的快乐与满足中,孩子就会以深深的爱意去感悟世界、迎接挑战、健康成长。正是父母的关爱,造就了孩子健全的心理,良好的道德和强壮的体魄,为孩子的顺利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2、但父母如何来关爱孩子应该是有原则的,它应当是一种理智的爱,有度的爱,也是培养孩子负责行为的爱。也可以这么讲,父母如何关爱孩子是一门学问,这个学问很重要,需要父母去认真学和把握。 3、爱孩子的艺术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只要父母平时多用心是不难掌握的。比如说关爱孩子的冷暖,并不是把孩子关在热屋子里不出去,而应当让他们到外边多接受些风雨考验才更健康。 罪爱-主要特点 罪爱就是把对孩子的关爱看作是无所不包的代替和无微不至的照顾 1、罪爱就是把对孩子的关爱看作是无所不包的代替和无微不至的照顾,那样极易扼杀孩子的天性和童真,导致孩子性格上的缺陷和心理上的障碍。 2、从表面上来看,关爱教育与棍棒教育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方式,前者是正确的,后者是错误的。但是教育专家曾反复地指出过:对孩子过度的关爱与对孩子采取棍棒教育的后果是惊人地相似,可谓如出一辙。只不过后者的伤害是从肉体到心灵,前者的伤害是从心灵到肉体罢了。 3、有些家长关爱孩子的安全也并不是连热水瓶也不让他们摸一下,怕烫伤手,不如让孩子去学会浇水、沏茶,去欣然地接受孩子端来的那杯水,这对他们都是一个锻炼。关爱孩子还要善于包容其缺点,接纳其失败。当孩子有了失败时,要以“失败后面是成功”去鼓励之,一旦有了一点进步,就要及时肯定,充分地让孩子去感受父母的关爱和信任。 4、孩子犯了错误后也应得到父母的关爱,千万不要以怀疑的眼光看孩子。任何一个孩子都是从犯错知错改错的过程中走出来的,可见父母在孩子有了错误时予以关爱和宽容是何等重要。 罪爱-表现危害 1、特殊待遇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处处特殊照顾,如吃“独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做“独生”,爷爷奶奶可以不过生日,孩子过生日得买大蛋糕,送礼物,这样的孩子自感特殊,习惯于高人一等,必然变得自私,没有同情心,不会关心他人。 2、过分注意 一家人时刻关照他,陪伴他。过年过节,亲戚朋友来了往往笑逗引没完,有时候大人坐一圈把他围在中心,一再欢迎孩子表演节目,掌声不断。这样的孩子自认为自己是中心,确实变成“小太阳”了。家里人都要围着他转,并且一天到晚不得安宁,注意力极其分散,“人来疯”也特别严重,甚至客人来了闹得没法谈话。 3、轻易满足 孩子要么就给什么。有的父母还给幼儿和小学生很多零花钱,孩子的满足就更轻易了。这种孩子必然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坏性格,并且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 罪爱 4、生活懒散 允许孩子饮食起居、玩耍学习没有规律,要怎样就怎样,睡懒觉,不吃饭,白天游游荡荡,晚上看电视到深夜等。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缺乏上进心、好奇心,做人得过且过,做事心猿意马,有始无终。 5、祈求央告 例如边哄边求孩子吃饭睡觉,答应给孩子讲3个故事才把饭吃完。孩子的心理是,你越央求他他越扭捏作态,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培养不出责任心和落落大方的性格,而且教育的威信也丧失殆尽。 6、包办代替 曾问一些妈妈,要不要求孩子劳动,有的竟说:“我疼都来不及,还忍心让孩子劳动?”也有的说:“叫‘小东西’做事更麻烦,还不如我帮他做了。”所以三四岁的孩子还要喂饭,还不会穿衣,五六岁的孩子还不做任何家务事,不懂得劳动的愉快和帮助父母减轻负担的责任,这样包办下去,必然失去一个勤劳、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能干、上进的孩子。这决不是耸人听闻。 7、大惊小怪 本来“初生牛犊不怕虎”,孩子不怕水,不怕黑,不怕摔跤,不怕病痛。摔跤以后往往自己不声不响爬起来继续玩。后来为什么有的孩子胆小爱哭了呢?那往往是父母和祖父母造成的,孩子有病痛时表现惊慌失措,娇惯的最终结果是孩子不让父母离开一步。这些孩子就打下懦弱的烙印了。 8、剥夺独立 为了绝对安全,父母不让孩子走出家门,也不许他和别的小朋友玩。更有甚者,有的孩子成了“小尾巴”,时刻不能离开父母或老人一步,搂抱着睡,偎依着坐,驮在背上走;含在嘴里怕融化,吐出来怕飞走。这样的孩子会变得胆小无能,丧失自信,养成依赖心理,还往往成为“把门虎”,在家里横行霸道,到外面胆小如鼠,造成严重性格缺陷。 9、害怕哭闹 由于从小迁就孩子,孩子在不顺心时以哭闹、睡地、不吃饭来要挟父母。溺爱的父母就只好哄骗,投降,依从,迁就。害怕孩子哭闹的父母是无能的父母;打骂爸妈的孩子会变成无情的逆子,在性格中播下了自私、无情、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种子。 10、当面袒护 有时爸爸管孩子,妈妈护着:“不要太严了,他还小呢。”有的父母教孩子,奶奶会站出来说话:“你们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会好;你们小的时候,还远远没有他好呢!”这样的孩子当然是“教不了”啦!因为他全无是非观念,而且时时有“保护伞”和“避难所”,其后果不仅孩子性格扭曲,有时还会造成家庭不睦。 罪爱-现象剖析 罪爱 1、如果让孩子自然地成长,他就会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人的精神就是自由的精神,这是天生的。而孩子的精神还是纯洁的,尚未因野心和陋习而扭曲。但是家长的溺爱却遏制了他们的自然成长。家长的一些做法使孩子感到他们不能独立,或者觉得自己愚蠢。父母溺爱孩子的原因各有不同,但结果却是一样的。 2、失职感,很多父母,特别是那些有工作的母亲,感到自己对孩子没有给予足够时间的关心与照顾。为了弥补损失,她们就在物质上给予孩子很多东西,让孩子生活舒适,尽情享受,从而影响他们的自然成长。 3、感情缺憾,许多妇女想通过溺爱孩子来弥补自己在感情上的缺憾。这种情况在没有工作的母亲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如果在婚姻上不幸,就更想通过溺爱孩子来弥补。对于她们来说,溺爱孩子是一种需要。这种溺爱的后果只能培养出一个没有独立性的庸才。 4、现实的目标,许多父母不是把孩子看成独立的人,而是当作他们自己的“第二机遇”。他们想让孩子做他们想做而没有做到的事情,想让孩子成为他们自身的延续。要使孩子独立,第一步就要承认他们有这种权利。父母要放弃不现实的目标,如让孩子当杰出的科学家、伟大的钢琴家或永远的好学生,要让孩子成为他自己,成为一个不同于父母的人。 罪爱-公益电影 电影《罪爱》主人公杨锁故居 由国家广播电视电影总局批准,海南影业公司、信阳电视台、信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北京忠诚卫士影视文化传媒中心、深圳市荣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将联合拍摄的高清纪实公益电影《罪爱》,于2010年8月3日在信阳正式开机拍摄。据了解作为一部反映当今社会家长对孩子溺爱题材的公益电影,《罪爱》以一个农村孩子杨锁在父母的溺爱下逐渐变得性格扭曲,极其懒惰,从而失去生存能力,在父母先后去世后流浪乞讨,23岁时就在严寒中被冻死的故事,深刻反映了当前部分父母对孩子过度的爱和不恰当的爱,从而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造成不利影响,以此呼吁全社会采用正确的方式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呼吁家长们要对孩子爱得明智、爱得理智。 《罪爱》剧本取材在信阳市罗山县朱堂镇发生的真实故事,在拍摄中将大量采取纪实手法,时间、地点和主要人物等都是真名实姓,还将展现信阳的风情、民情、民俗。“我想到了自己的孩子,想到了身边朋友的孩子,想到了街上不认识的孩子,想到了整个社会对孩子溺爱已经成为严峻的社会问题。”杨锁的死让《罪爱》的总策划和总制片人陈珊珊想到了很多。“我们要把这个真实的故事拍成电视片,给所有的父母,以及所有将要为人父母的朋友一个警示,希望大家从此不要过分溺爱孩子。”陈珊珊谈到影片的拍摄意图时说。据悉《罪爱》将于8月18日完成前期拍摄,9月份完成后期制作,预计在新中国成立61周年前夕,在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部分省级卫视和全国各大院线献映,届时将给观众呈现一部包含信阳民情、民歌、名茶、名景,饱蘸眼泪和反思、具有广泛社会效应的佳作。 罪爱-典型案例 杨锁的堂兄杨德玉在原来杨锁的住处介绍情况 罗山县朱堂乡保安村,一个23岁神志正常的小伙子,居然活活饿死在自己家里,那么大的人了,你给他饭吃,他都想让你直接喂到他的嘴里。当地一位曾经帮过这个小伙子的村民说。追根溯源,正是因为父母的过分溺爱,让一个聪明的孩子成了“天下第一懒人”,最终走向了死亡。还真没见过那么懒的孩子。杨锁的堂哥杨德玉指着一片已经倒塌的房子说,这就是杨锁饿死之前住的地方,他是我们堂兄弟8个当中长得最英俊、最聪明的,也是最懒的。村里人说,杨锁的父母对他十分疼爱,为了把儿子永远留住,专门给孩子起名叫杨锁。杨锁8岁时,父母出门时还把他用担子挑着,不让他走路。杨锁其实挺聪明的,可他根本不学,也不做作业。我们只要严厉一点,杨锁就告诉他的父母,他父母第二天就会找到学校。杨锁上小学时的任课老师说。杨锁有时也试着干活,他父母看见后就说,你到一边玩儿吧,别累着了。杨锁13岁那年,父亲因为肝病去世。杨锁的母亲仍然宠着杨锁,一点农活也不让他干。到后来,杨锁的母亲身体越来越不好,不得不叫杨锁去干活时,杨锁根本不干,一不高兴就打母亲。 杨锁每天无所事事,他母亲承担着一切农活和家务,结果积劳成疾。杨锁18岁那年,他母亲因病去世。杨锁从不洗衣服,母亲去世后,杨锁便搬到堂哥杨德玉那里生活。杨德玉在镇上一个建筑队干活,就让杨锁跟着一起去干活。他到了地方后,说太热了,说什么也不肯干,就自己跑回家了。村里人把他介绍到县城酒店去当服务员,他去了之后什么都不干,还让别人伺候他,最后被送回来了。母亲去世没多久,杨锁便卖光了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最后就到村里各家讨饭吃。他从来不洗衣服,穿脏了就扔掉,再换一件。村里人给他的肉、菜,他都挂在屋檐上,一直放臭也不做来吃。吃到一顿饱饭后,他就一直睡,有时能睡一两天。饿到不行的时候,他再出门讨饭吃。天冷的时候,杨锁连大便都懒得出门,方便后在堂屋地下刨个坑用土一盖就完事了。为了取暖,杨锁把家里能烧的东西都顺手烧了,连床也被他烧了。 2009年12月,下了几天大雪,我估摸着杨锁好几顿没吃饭了,就提着饭、拿着被子到他家去,结果发现他全身僵硬,已经断气了。杨德玉说,当时杨锁23岁。杨锁死后,村里人议论纷纷:这孩子就是被父母给娇惯的,长这么大什么也不会。真没见过这样的孩子,宁愿饿死、冻死,也不干活。

罪坐(zuì zuò):归罪;连坐。《西游记》第二七回:“假如我和尚吃了你饭,你丈夫晓得,駡你,却不罪坐贫僧也。” 许地山 《集外·凶手》:“妇人有事,罪坐夫男。”

罪状(zuì zhuàng):◎ 罪状 zuìzhuàng[facts about a crime;charge in a indictment] 犯罪的实际情况;所举犯罪的情状查明罪状

罪主(zuì zhǔ):主犯。 南朝 梁 沉约 《奏弹王源》:“纠慝绳违,允兹简裁, 源 即罪主。”

罪诛(zuì zhū):治罪;以罪处死。《晏子春秋·问上二五》:“肃于罪诛,而慢于庆赏。” 张纯一 校注:“诛罪严厉,庆赏无闻。” 汉 王符 《潜夫论·本政》:“远迹 汉 元以来,骄贵之臣,每受罪诛。” 三国 魏 嵇康 《管蔡论》:“ 管 蔡 虽怀忠抱诚,要为罪诛。罪诛已显,不得復理。”

罪证(zuì zhèng):◎ 罪证 zuìzhèng[evidence of a crime;evidence of guilt;proof of a crime] 犯罪的证据

罪征(zuì zhēng): 1.指犯罪的迹象。

罪谪(zuì zhé):古代官吏因罪降调或流放。《明史·职官志一》:“以跟捕、纪録、开户、给除、停勾之法,覈其召募、垜集、罪謫、改调营丁尺籍之数。”

罪障(zuì zhàng):佛教谓罪孽能障碍诸善,因称为“罪障”。《随求即得大自在陀罗尼神咒经》:“其此比丘承此呪力,罪障消除,即得生於三十三天。” 南朝 齐 萧子良 《净住子净行法门·戒法摄生》:“良以三涂苦报,罪障所缠,人天胜果,堪为道器。” 宋 陈善 《扪虱新话》卷二:“昔未闻道,罪障固多;今闻道矣,罪障灭乎?”

罪责(zuì zé):◎ 罪责 zuìzé(1) [responsibility for the crimes]∶罪行的责任罪责难逃(2) [blame]∶责备;责怪

罪臧(zuì zāng):贪污盗窃等犯罪行为所得的财物。臧,同“ 赃 ”。《汉书·薛宣传》:“已而阴求其罪臧,具得所受取。”

罪狱(zuì yù):罪案。《管子·轻重己》:“罪狱勿断,以待期年。”

罪邮(zuì yóu):犹罪尤。《汉书·外戚传下·孝成班倢妤》:“犹被覆载之厚德兮,不废捐於罪邮。” 颜师古 注:“言主上之恩,比於天地,虽有罪过,不废弃也。”参见“ 罪尤 ”。

罪尤(zuì yóu):◎ 罪尤 zuìyóu[crime;offense;sin;fault] 罪过;过失

罪因(zuì yīn):佛教语。谓罪恶的起因。 南朝 梁武帝 《断酒肉文》:“今佛弟子酣酒嗜肉,不畏罪因,不畏苦果。”

罪业(zuì yè):◎ 罪业 zuìyè[sin] 佛教语。指身、口、意三业所造之罪;亦泛指应受恶报的罪孽前生罪业

罪殃(zuì yāng):祸殃;罪过。《史记·蒙恬列传》:“及 成王 有病甚殆, 公旦 自揃其爪以沉於 河 ,曰:‘王未有识,是 旦 执事。有罪殃, 旦 受其不祥。’” 清 李渔 《奈何天·闹封》:“初来不为求超脱,临去何劳懺罪殃。”

罪言(zuì yán):《新唐书·杜牧传》:“ 刘从諫 守 泽潞 , 何进滔 据 魏博 ,颇骄蹇不循法度。 牧 追咎 长庆 以来朝廷措置亡术,復失 山东 ,鉅封剧镇,所以繫天下轻重,不得承袭轻授,皆国家大事。嫌不当位而言,实有罪,故作《罪言》。”后因称奏议或议论时政得失的文章为“罪言”。如 清 郭嵩焘 有《罪言存略》。 康有为 《闻邓铁香鸿月庐安南画界撤还却寄》诗:“ 杜牧 《罪言》犹未得, 贾生 痛哭竟如何!”

罪行(zuì xíng):◎ 罪行 zuìxíng[crime;guilt;offense] 犯罪的行为

罪刑(zuì xíng):◎ 罪刑 zuìxíng[charges and punishment] 罪情与量刑裁处

罪衅(zuì xìn):罪行;过恶。《后汉书·桓帝纪》:“祸害深大,罪衅日滋。”《北史·李顺传》:“ 蒙逊 数与 顺 游宴,颇有悖言,恐 顺 泄之,以金宝纳 顺 怀中,故 蒙逊 罪衅得不闻。” 宋 司马光 《论屈野河西修堡第二状》:“臣以蕞尔之躯,亏国家至平之法,罪衅愈重,不容於死。” 元 尚仲贤 《气英布》第一折:“必且阴遣使臣,覘你罪衅。”

罪瑕(zuì xiá):罪愆。 前蜀 杜光庭 《亲随为大王修九曜醮词》:“伏惟至圣,俯鉴丹襟,赦已往之罪瑕,解将来之厄会。” 前蜀 杜光庭 《洋州宗夔令公本命醮词》:“荡涤罪瑕,解除寃债。”

罪隙(zuì xì):犯罪的机会、空子。《后汉书·张敏传》:“若开相容恕,著为定法者,则是故设姦萌,生长罪隙。”

罪系(zuì xì):囚犯。《后汉书·应奉传》:“为郡决曹吏,行部四十二县,録囚徒数百千人。及还,太守备问之。 奉 口説罪繫姓名、坐状轻重,无所遗脱,时人奇之。”

罪文(zuì wén):科罪的律文。《魏书·刑罚志》:“案律‘卖子有一岁刑;卖五服内亲属,在尊长者死,期亲及妾与子妇流’。唯买者无罪文。”

罪骩(zuì wěi):罪恶,枉法。《宋书·范晔传》:“况此等狂乱罪骩,终古所无,加之翦戮,易于摧朽邪?”

罪徒(zuì tú):服刑的囚犯。《汉书·成帝纪》:“ 三辅 长无共张繇役之劳,赦奉郊县 长安 、 长陵 及中都官耐罪徒。”《清史稿·食货志一》:“罪徒当遣者,限年屯垦,已事释还。其欲留占业者,听。”

罪梯(zuì tī):谓导人犯罪的阶梯。 汉 桓宽 《盐铁论·本议》:“传曰:‘诸侯好利则大夫鄙,大夫鄙则士贪,士贪则庶人盗。’是开利孔为民罪梯也。” 唐 白居易 《不夺人利策》:“耗羡之财不入於府库,折毫之计不行於朝廷者,虑其利穴开而罪梯构。”

罪慝(zuì tè):罪恶。《后汉书·皇后纪下·顺烈梁皇后》:“其贪叨罪慝,多见诛废。” 李贤 注:“慝,恶也。”

罪岁(zuì suì):归罪于年岁天灾。《孟子·梁惠王上》:“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宋 黄庭坚 《奉和公择舅氏送吕道人研长韵》:“力耕不罪岁,嘉穀有逢年。”

罪薮(zuì sǒu):罪恶的渊薮。 宋 洪迈 《容斋三笔·曹子建七启》:“《七启》又云‘名秽我身,位累我躬’,与佛氏《八大人觉经》所书‘心是恶源,形为罪藪’,皆修己正心之要语也。” 清 龚自珍 《宥情》:“情且为秽墟,为罪藪。”

罪死

猜你喜欢

汉字组词专题

推荐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