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尔吧

铃组词,铃字组词带拼音及词语解释

分类: 汉字组词  时间: 2020-09-17 22:27:59  作者: 优尔吧 

组词,今天幼儿园网小编丽丽老师给大家整理了关于汉字《铃》的组词列表,望下面整理的铃字组词资料及词语解释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铃字简介
字母:l,拼音:ling,带声调拼音:líng,注音:ㄌㄧㄥˊ,部首:钅,部首比划:5,比划:10,繁体字:鈴,字体结构:左右结构,字法:形声,笔画顺序:撇横横横折撇捺捺折捺,五笔86编码:QWYC,五笔98编码:QWYC,Unicode:U+94C3,汉字编号:1933,

基本解释

(鈴) líng  ㄌㄧㄥˊ ◎ 用金属做成的响器,形式不一:铃铛。铃钹。铃铎。按铃。电铃。车铃。 ◎ 像铃的东西:哑铃。棉铃。

英文翻译

bell

铃组词

按铃(àn líng):◎ 按铃 ànlíng(1) [ring the bell;bell](2) 用手按铃键按铃叫仆人上来(3) 用手按的铃

宝铃(bǎo líng):(1).寺庙中悬挂的铃。 南朝 梁简文帝 《大爱敬寺刹下铭》:“珠幡转曜,宝铃韵响。”《大方便报恩经·论议品》:“有七宝塔,从地踊出住在空中,数幢幡而悬其上,百千宝铃不鼓自鸣,微风吹动出微妙音。”(2).道教称泥丸宫 太一真君 的流火之铃。传此铃能驱邪恶,灭万殃。《云笈七籤》卷五十:“流火之铃者,无质而赤光,动之声闻十万里,盖 上清 中 太一真人 寳铃也。”

扯铃(chě líng):传统杂技节目。即抖空竹。参见“ 抖空竹 ”。

车铃(chē líng):安装在自行车、人力车等上面的铃。 李瑛 《红柳集·包头钢铁大街的清早》:“车铃响,汽车叫,钢铁大街正是清早,几十里的路面黑压压,赛过 黄河 万里涛。”

串铃(chuàn líng):(1).用中空的金属环,内装金属丸,套在手上摇动发声的响器。旧时走江湖给人算命、看病的人常用以招揽顾客。《老残游记》第一回:“来了一个摇串铃的道士,説是曾受异人传授,能治百病…… 老残 就拜他为师,学了几个口诀,从此也就摇个串铃替人治病糊口去了。”(2).贯成串的铃铛。 舒展 《复婚》:“三匹枣红马全挂彩绸子和串铃。”

檐铃(yán líng):即檐马。 宋 施枢 《檐鸣》诗:“晓窗风细响檐铃,一曲云璈枕上闻。”参见“ 檐马 ”。

盗铃(dào líng):见“ 盗铃掩耳 ”。

电铃(diàn líng):◎ 电铃 diànlíng(1) [trembler bell;electric bell]∶一种在电的作用下发出音响的铃,可用直流或交流电源启动;常用作信号铃、门铃等(2) [gong bell]∶形如盘碟的扁平钟,通常由某种电动装置启动的小锤击响

钉铃(dīng líng):象声词。马行时佩铃的声音。 唐 李贺 《沙路曲》:“柳脸半眠丞相树,珮马钉铃踏沙路。” 王琦 汇解:“珮马,马之羈络上有鸞铃玉珂之饰者。钉铃,珮声。”

叮铃(dīng líng):形容铃声或金属物体敲击声。 李季 《玉门儿女出征记·祁连春节夜》诗:“突然电话响起来,紧一阵慢一阵叮铃不停。”参见“ 叮泠 ”。

兜铃(dōu líng):见“ 兜零 ”。

铎铃(duó líng):檐铃,风铃。一般悬挂在高大建筑物的檐,遇风即响。 唐 孟郊 《寒溪》诗之四:“冰齿相磨嚙,风音酸鐸铃。” 元 萨都剌 《题<明皇击梧图>》诗:“一叶忽飘天下秋,愁声换出鐸铃语。” 清 储徵甲 《洞仙歌》:“瑶臺应不,天外朱楼,也听冬鐸铃语。”

梵铃(fàn líng):佛寺或佛塔檐角上所悬的铃铎。《红楼梦》第五十回:“鏤檀鍥梓一层层,岂係良工堆砌成。是半天风雨过,何曾闻得梵铃声。”

蜂铃(fēng líng):菊花名。 宋 刘蒙 《菊谱·蜂铃》:“蜂铃开以九月中,千叶深黄,花形圆小而中有铃,叶拥聚蜂起,细视有蜂窠之状,大抵此花似金万铃,独以花形小而,又有细蘂出铃叶中,以此别尔。”

风铃(fēng líng):殿阁塔檐的悬铃,风吹发出响声,故称。 唐 元稹 《神麴酒》诗:“遥城传漏箭,乡寺响风铃。” 清 李渔 《慎鸾交·心归》:“最奇的是横阶塔影,在平地上振响风铃。” 徐迟 《哥德巴赫猜想·祁连山下》:“现在,能发出声音的只有风和大雄宝殿楼阁上的风铃叮当。”

杠铃(gàng líng):[释](名)举重器械,在铁制横杠的两端安上圆盘形的铁片,铁片最重的25公斤,最轻的125公斤。锻炼或比赛时,可以根据体力调节重量。 [构成]偏正式:杠(铃 [例句]举杠铃。(作宾语)

和铃(hé líng):古代车铃。和在轼前,铃在旗上。《诗·周颂·载见》:“龙旂阳阳,和铃央央。”《左传·桓公二年》:“鍚鑾和铃,昭其声也。” 杜预 注:“和在衡,铃在旂,动皆有鸣声。” 孔颖达 疏:“和亦铃也。以处异,故异名耳。”《太平御览》卷三五九引 傅玄 《良马赋》:“结以轻轩,节以和铃。”

护铃(hù líng):见“ 护花铃 ”。

花铃(huā líng):指用以惊吓鸟雀的护花铃。 清 梁清标 《辘轳金井》词:“鬭草平芜,逞芙蓉双颊,花铃暗掣,蚤惊见緑杨飞雪。”

火铃(huǒ líng):(1).道士所用的法器。 唐 皮日休 《入林屋洞》诗:“腰下佩金兽,手中持火铃。”(2).道教亦借指人体中胆边的肉珠。《黄庭内景经·胆部》:“雷电八振扬玉旌,龙旂横天掷火铃。”

解铃(jiě líng):比喻解决纠纷、困难。 清 李渔 《慎鸾交·计竦》:“老年兄,你解铃胜似繫铃高,惠重叨。” 郭沫若 《蒲剑集·屈原考》:“我自己补充的一个证据,由我自己来解铃。”参见“ 解铃还须繫铃人 ”。

金铃(jīn líng):(1).金属制成的铃。《西京杂记》卷一:“﹝璧带﹞上设九金龙,皆衔九子金铃,五色流苏。” 前蜀 韦庄 《贵公子》诗:“金铃犬吠梧桐院,朱鬣马嘶杨柳风。”《宋史·仪卫志六》:“﹝氅﹞今制有青、緋、皂、白、黄五色,上有朱盖,下垂带,带绣禽羽,末缀金铃。”《红楼梦》第五三回:“金铃玉珮微微摇曳之声。”(2).菊花品种名。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黄色而圆者曰金铃菊。” 龚骞 《九秋》诗:“金铃摇断粉函欹,湘帘夜压玉蝇飞。”

警铃(jǐng líng):◎ 警铃 jǐnglíng[call bell] 用于报警的电铃

捞铃(lāo líng):见“ 捞菱 ”。

霖铃(lín líng):喻指凄苦离愁之声。 清 陈维崧 《春从天上来·壬子元》词:“搅离肠,更翻堦急雨,只是霖铃。”参见“ 雨霖铃 ”。

淋铃(lín líng):(1).指雨声。 前蜀 韦庄 《宿蓬船》诗:“夜来 江 雨宿蓬船,卧听淋铃不忍眠。” 清 秋瑾 《秋雨》诗:“最是淋铃闻不得, 谢娘 减尽旧腰肢。”(2).即《雨霖铃》。 唐 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双调一百零三字,仄韵。 唐 杜牧 《华清宫》诗:“行云不下 朝元阁 ,一曲《淋铃》泪数行。” 元 王学文 《摸鱼儿》词:“记当年舞衫零乱,《淋铃》忍按新闋。”

零铃(líng líng):词牌名。即《雨淋铃》。 清 顾贞观 《柳初新》词:“当日别离无据,知他可忆长亭语,《零铃》唱罢酒醒残月,只在踏青归处。”参见“ 雨淋铃 ”。

铃驺(líng zōu):系铃的马。 明 高启 《次韵杨孟载早春见寄》:“铃騶游宾客醉,深夜垣扉罢扃键。”

铃子(líng zǐ):(1).铃铛。《水浒传》第四九回:“只听得拽铃子响, 乐和 道:‘甚么人?’”(2).铃子香的花。 宋 沉括 《梦溪补笔谈·药议》:“至今京师人买零陵香,须择有铃子者。铃子,乃其花也。”参见“ 铃子香 ”。

铃斋(líng zhāi):古代州郡长官办事的地方。 唐 韩翃 《赠郓州马使君》诗:“他日铃斋内,知君亦赋诗。” 宋 范仲淹 《依韵答贾黯监丞贺雪》:“铃斋贺客有喜色,饮酣歌作击前筹。” 宋 柳永 《早梅芳》词:“铃斋少讼,宴馆多欢。”

铃辕(líng yuán):长官的公署或临时驻地。 清 冯桂芬 《怀人·罗椒生太仆时视学皖江》诗:“午夜铃辕静读书,青毡风味似寒儒。”

铃语(líng yǔ):檐铃的声音。语本《晋书·艺术传·佛图澄》:“又能听铃音以言吉凶,莫不悬验。” 元 师道 《次韵许可用参政从幸承天护圣寺是日升左丞》:“瓦光浮璀璀,铃语振鏘鏘。” 元 萨都剌 《和友人游鹤林韵》:“竹院东风僧未归,落日楼臺自铃语。”《随园诗话补遗》卷四引 清 蒋莘 《游古寺》诗:“磬声流树杪,铃语绕簷牙。”

铃医(líng yī):旧时游走各处,手摇串铃召唤病家治病的医生。又称走方郎中。

铃轩(líng xuān):即铃阁。 宋 苏辙 《次韵毛国镇赵景仁唱和三首一赠毛一赠赵一自咏》:“治剧从容缓策衔,铃轩无事日清谈。”参见“ 铃阁 ”。

铃下(líng xià):(1).指侍卫、门卒或仆役。 汉 应劭 《汉宫仪》:“太常驾四马,主簿前车八乘,有铃下、侍阁、辟车、骑吏、五百等员。”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七:“ 王敦 在 武昌 ,铃下仪仗生花。”《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元年》:“ 布 ( 吕布 )屯 沛城 西南,遣铃下请 灵 ( 纪灵 )等。” 胡三省 注:“铃下,卒也,在铃阁之下,有警至则掣铃以呼之,因以为名。”(2).太守的敬称。 明 王志坚 《表异录·职官》:“ 唐 称太守曰节下,又云铃下,又云第下。”

铃网(líng wǎng):指僧尼在铃、铎之类响器的伴奏之下诵经。 章炳麟 《建立宗教论》:“而拙者震於功德庄严,怳忽如闻铃网之声,如见曼陀罗华之色。”

铃柝(líng tuò):(1).巡逻、报警用的铜铃、木梆等响器。 清 钮琇 《觚賸续编·季氏之富》:“其居绕墙数里,中有復道週巡,健儿执铃柝者共六十人。”(2).借指巡逻、警卫。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虑有盗,夜遣家奴数人,更番司铃柝。”(3).摇铃击柝。《明史·郭正域传》:“方狱急时,逻卒围 鲤舍 及 正域 舟,铃柝达旦。”(4).犹号令、纪律。《东周列国志》第三回:“三军用命,铃柝严明。”

铃绦(líng tāo):即铃索。 唐 郑畋 《夜景又作》诗:“铃絛无响闭珠宫,小阁凉添玉蕊风。”参见“ 铃索 ”。

铃索(líng suǒ):(1).系铃的绳索。 唐 制翰林院禁署严,内外不得随意出入,须掣铃索打铃以传呼或通报。 唐 韩偓 《雨后月中玉堂闲坐》诗:“夜久忽闻铃索动,玉堂西畔响丁东。” 宋 范成大 《晓起》诗:“窗明惊起裳衣,铃索频摇定怪迟。” 明 文徵明 《翰林斋宿》诗:“铃索无风尘土远,始知仙署逼金鑾。”(2).引申指警报、边警。 元 胡助 《滦阳十咏》之十:“身遇太平铃索静,题名篆毕又南还。”

铃镊(líng niè):缀有垂饰的风铃、鸾铃。《西京杂记》卷一:“每好风日,幡旄光影,照耀一殿,铃镊之声,惊动左右。”《西京杂记》卷二:“自是 长安 始盛饰鞍马……犹以不鸣为患,或加以铃镊,饰以流苏,走则如撞鐘磬。” 清 吴伟业 《思陵长公主挽诗》:“幡旄晨隐隐,铃镊夜将将。”

铃眊(líng mào):见“ 铃毦 ”。

铃马(líng mǎ):系有铃铛的马匹。 清 姚燮 《双鸩篇》:“日高听铃马,铃马轔轔过楼下。日落闻行车,行车却向东南驰。”

铃铃(líng líng):象声词。《汉书·天文志》:“内戌,地大动,铃铃然,民大疫死。”《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被毛褐之森森,振金策之铃铃。” 李善 注:“铃铃,策声。”

铃吏(líng lì):随从护卫人员。 宋 范正敏 《遯斋闲览·人事》:“见铃吏擎生肉二盘,一置倅前,一置客前。”

铃兰(líng lán):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长椭圆形,开钟状小花,向下垂,形状像铃,白色。结浆果,红色,球形,可以入药。

铃箭

铃架(líng jià):唐 代兵营的戒严、报警设施。其法是:在围在营房四周的木架上挂铃,当敌人接触它时会发出响声,以便禁戒、迎战。《资治通鉴·唐昭宗天复二年》:“ 朱全忠 穿蚰蜒壕围 凤翔 ,设犬铺、铃架以絶内外。” 胡三省 注:“铃架者,绕营设架,掛铃其上,敌来触之则鸣。”

铃合:见"铃阁"。

铃鼓(líng gǔ):(1).一种打击乐器。鼓框扁平,木制。一面蒙兽皮,周围嵌以若干小铜铃。演奏时,左手执鼓,悬空摇动,或用右手指、掌击之;用右拇指搓奏,可得震音。用于管弦乐队。(2).铃和鼓。《三国志·魏志·韩传》:“又诸国各有别邑,名之为苏涂。立大木,悬铃鼓,事鬼神。”

铃阁(líng gé):亦作“ 铃閤 ”。指翰林院以及将帅或州郡长官办事的地方。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七:“今狂花生枯木,又在铃阁之间,言威仪之富,荣华之盛,皆如狂花之发,不可久也。”《晋书·羊祜传》:“﹝ 羊祜 ﹞在军常轻裘缓带,身不披甲,铃閤之下,侍卫者不过十数人。” 唐 韩翃 《寄裴郓州》诗:“官树阴阴铃阁暮,州人转忆白头翁。”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史料二·劳文毅公善居危城》:“﹝ 文毅公 ﹞遂入城蒞总督任,终日闭铃阁,以示无事。”

铃閤:见“ 铃阁 ”。

铃旛(líng fān):铜铃和旗旛。古代常并用于园中,以驱雀护花。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二五三:“天花岂用铃旛护?活色生香五百春。”

铃毦(líng ěr):亦作“ 铃眊 ”。一种毛羽结成的织物,四周缀铃。 三国 魏 曹操 《太尉杨彪书》:“今赠足下……赤戎金装鞍轡十副,铃毦一具。”一本作“ 铃眊 ”。《北史·赤土传》:“每门图画菩萨飞仙之象,悬金花铃眊。”

铃铎(líng duó):(1).金属响器名。大者为铃,小者为铎。作为警戒、教化、斋醮、奏乐之用。 三国 魏 嵇康 《声无哀乐论》:“犹铃鐸警耳,钟鼓骇心。” 宋 洪迈 《夷坚丁志·沅州秀才》:“俄闻铃鐸音,若数壮夫负巨水,欲上復下。”(2).挂于殿、阁、塔、观檐角的风铃。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上》:“中门当涂,有三精舍,上置轮相,铃鐸虚悬。” 清 曹寅 《十六日登虎丘作》诗:“葳蕤寒不锁,铃鐸夜微鸣。” 清 唐孙华 《东林寺》诗:“我行山足下,了不闻铃鐸。”(3).铃铛。 清 蘅子 《虫鸣漫录》卷一:“手摇铃鐸,唪诵不輟。” 鲁迅 《华盖集续编·一点比喻》:“山羊……脖子上还挂着一个小铃铎,作为智识阶级的徽章。”

铃杵(líng chǔ):僧、道游方时手持的响器。《宋史·外国传六·天竺》:“ 至道 二年八月,有 天竺 僧随舶至海岸,持帝鐘、铃杵、铜铃各一。”《水浒传》第六一回:“ 吴用 手中摇着铃杵,口里念四句口号。”

铃铛(líng chēng):专指因受外力摇晃而发声的铃。球形或扁圆形,下部或中部开一条口,里面放金属丸或小石子。式样大小不一,有骡马系带的、儿童玩的或做服饰的。《清会典事例·兵部·军器》:“铃鐺十五年更换,风绳三年更换。” 老舍 《骆驼祥子》一:“听听声儿吧,铃铛似的!” 菡子 《源远流长》:“我要在下面扯绳子响铃铛,你们就按着铜柱死劲往下捶。”

铃钹(líng bó):即碰铃。打击乐器,用铜制成,形似小碗,两个为一副,左右手各持一个,相碰发音。多用于器乐合奏或戏曲、歌舞的伴奏。

銮铃(luán líng):◎ 銮铃 luánlíng[small tinkling bell] 古时皇帝车上的仪铃

鸾铃(luán líng):(1).车铃的一种。 唐 苏鹗 《苏氏演义》卷下:“《礼》云:行,前朱雀。或谓朱鸟者,鸞鸟也。前有鸞鸟,故谓之鸞。鸞口衔铃,故谓之鸞铃。今或为鑾。事一而义异也。”(2).系在马身上的响铃。《三国演义》第五回:“鸞铃响处,马到中军, 云长 提 华雄 之头,掷於地上。”《水浒传》第一○九回:“鸞铃响处,约有三十餘骑哨马,都戴青将巾,各穿緑战袍,马上尽繫着红缨,每边拴掛数十箇铜铃。”《二拍案惊奇》卷二:“正得写‘亭’字起,听得鸞铃响……果然 王秀才 骑了高头骏马,瞬息来到亭前。”

马铃(mǎ líng):系在马身上的铃铛。《初刻拍案惊奇》卷九:“那管门的老院公,听见墙外有马铃响,走出来看,只见这一个骑马郎君,呆呆的对墙里观看。” 刘绍棠 《渔火》第四章:“马铃声声, 马名骓 和 高鲤 飞骑进门。” 艾芜 《山峡中》:“午后,在江流的澎湃中,迸裂出马铃子连击的声响……久无人行的索桥那面,从崖下转下来一小队人,正由桥上走了过来,为首的一个胖家伙,骑着马,十多个灰衣的小兵,尾在后面。”

门铃(mén líng):◎ 门铃 ménlíng[jingle bell;door bell] 安装在门上的铃,室内人可闻声开门

棉铃(mián líng):棉花的果实,初长时形状像铃,故称棉铃。

鸣铃(míng líng):(1).振铃使发声。《周礼·春官·巾车》:“大祭祀,鸣铃以应鸡人。” 孙诒让 正义:“恐鸡人所呼未徧闻,故车人復鸣铃和之以警戒众。”(2).指鹁鸽铃。 宋 范成大 《自晨至午起居饮食皆以墙外人物之声为节戏书四绝》之一:“已被两人惊梦断,谁家风鸽鬭鸣铃?” 周汝昌 注:“《四朝闻见録》:‘东南之俗,以养鵓鸽为乐……寓金铃於尾,飞而颺空,风力振铃,鏗如云间之珮。’ 杭州 至有专卖鵓鸽铃为业者。”

盘铃(pán líng):乐器名。《新唐书·回鹘传下·黠戛斯》:“乐有笛、鼓、笙、觱篥、盘铃。戏有弄驼、师子、马伎、绳伎。”

说铃(shuō líng):指琐屑的言论。 汉 扬雄 《法言·吾子》:“好书而不要诸 仲尼 ,书肆也;好説而不见诸 仲尼 ,説铃也。” 李轨 注:“铃,以喻小声。犹小説不合大雅。”

讼铃(sòng líng):旧时为了表示愿意听取人民的冤情,悬于官府大门外,让上诉者敲击的铃。 宋 强至 《送宣州太守沉司封》诗:“讼铃閒郡阁,吟笔动江楼。”

塔铃(tǎ líng):佛塔上的风铃。 明 周永年 《泖塔上作》诗:“塔铃译佛语,簷鸟调天风。” 袁枚 《随园诗话》卷二引 藜村 《鸡鸣棣访友》诗:“欲辨 六朝 踪,风乱塔铃语。”

提铃(tí líng):古时从傍晚至拂晓定时摇铃,以示太平无事。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提铃者,每日申时正一刻,并天晚宫门下锁时,及每夜起更至二更三更四更之交;五更则自 乾清宫 门里提至 日精门 ,回至 月华殿 门,仍至 乾清宫 门里,其声方止。提者徐行正步,大风大雨不敢避,而令声若四字一句,‘天下太平’云云。”《金瓶梅词话》第六九回:“ 文嫂 先开后门,呼唤 玳安 、 琴童 牵马过来,骑上回家。街上已唱号提铃,更深夜静。”

驼铃(tuó líng):系挂于骆驼颈下的铃铛,随骆驼的行动而作响。 元 马祖常 《河湟书事》诗之二:“ 波斯 老贾度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 沉凯 《古玛河春晓》第一章:“过去,在这条古商道上,终年驼铃丁冬,商队不断。”

驮铃(tuó líng):驼铃。

哑铃(yǎ líng):◎ 哑铃 yǎlíng[dumbbell] 短柄[木或金属]的两端各有一个同样大小的圆球的器械,常是用一对做体操活动,锻炼身体

银铃(yín líng):(1).银制的铃。《中阿经·中阿含王相应品四》:“金铃银舌,银铃金舌。”《宋史·舆服志一》:“顶轮施耀叶,红罗轮衣一,缀银铃,红罗络带二。”(2).常用来形容声音的清脆、嘹亮。 茅盾 《子夜》一:“蓦地这披发头扭了一扭,又响出银铃似的声音。” 巴金 《春天里的秋天》二:“他不理我,忽然吐出银铃似的声音。”

邮铃(yóu líng):古时邮人用以表示邮传信号的铃铎。 唐 唐彦谦 《夜坐》诗:“不眠惊戍鼓,久客厌邮铃。” 宋 赵师秀 《敬谢章泉赵昌甫二十韵》:“ 翁卷 游 崆峒 ,一已烦邮铃。”

语铃(yǔ líng):挂在塔檐上的风铃,风吹后能丁当作响,故称。 傅尃 《金山旧耸江心今南接陆可徒往》诗:“寺里山依危磴出,风前塔尚语铃悬。”

雨铃(yǔ líng):谓雨中闻铃声。 唐 黄滔 《明皇回驾经马嵬赋》:“雨铃製曲,空有感於宫商;龙脑呈香,不可返其魂魄。”参见“ 雨霖铃 ”。

玉铃(yù líng):(1).铃的美称。 唐 赵嘏 《华清宫和杜舍人》诗:“马驯金勒细,鹰健玉铃鏘。”(2).道教语。指月亮。《云笈七籤》卷五一:“二景缠绵,双神洞明。右迴金鐺,左旋玉铃。”(3).菊名。 宋 刘蒙 《菊谱·定品·玉铃》:“玉铃未详所出,开以九月中。纯白、千叶,中有细铃,甚类大金铃菊。”

百子铃(bǎi zǐ líng):古代车上所系的一种成串的铃。 晋 王嘉 《拾遗记·魏》:“帝( 魏文帝 )以文车十乘迎之,车皆鏤金为轮輞,丹画其轂,軛前有杂宝为龙凤,衔百子铃,鏘鏘和鸣,响於林野。” 唐 司空曙 《和耿拾遗元日观早朝》:“门响双鱼钥,车喧百子铃。”

大马铃: 大马铃dà mǎ líng本品种系改良品种,均为嫁接树,无中心主干,树姿开张,树冠呈半圆头形或自然广长圆形。一般从嫁接部位和附发出5-6个斜生大枝形成主枝,从主枝上再发生侧生大枝,因而枝条分布均匀,树冠圆满且通透良好,生长势强。叶多扇形,中等大小,较厚实,宽7-7.5cm,长4.5-5cm,叶柄较长,平均可达7cm。叶缘波状浅裂,色深绿而有光泽。果倒卵圆形,熟时褐黄色,满布白粉。外种皮具透明梭状油胞。果前半部分大而圆秃,孔迹小而成尖状突起。蒂盘圆形,周缘向种皮内凹陷。果柄较宽扁,直立,长约4.2cm。果纵径3.33cm,横径2.79cm,单果重11-13g(可达22g),千克粒数77-91粒(可达45粒)。出核率一般为25%-27%,但最低仅为22%,最高可达30.14%。种核宽卵圆形,先端圆钝,基部狭窄,顶具钝尖,在核壳中部具棱脊,似有一圈隐约可见的横向缢痕,核形似马铃,故名。核有背腹面,背圆浑而厚,腹面略薄。基部两维管束迹迹点小,相距较近约1mm。两侧棱线明显,中部以上尤显。种核大小为2.85cm×1.95cm×1.52cm,单粒种核重3.24g(可达5g),种壳中厚,出仁率79.8%左右(可达81.1%)。

倒地铃: 别称 : 倒藤卜仔草、三角卜、假苦瓜亦称心豆藤(heart-pea)或白心籽(heart-seed)。 学名Cardiospermum halicacabum。无患子科(Sapindaceae)多年生木质藤本植物,原产美洲亚热带和热带地区。是一种常见的观赏植物。花白色,果膨大近於球形。横径约2.5公分(1吋)。种子黑色,有心形的白斑。多年生的蔓藤可长达3公尺(10呎),但倒地铃通常是作为一年生植物由种子繁育而成。

梵哑铃(fàn yǎ líng): 小提琴。[英violin]

风铃草: 风铃草又名钟花,原产南欧。株形粗壮,花朵钟状似风铃,花色明丽素雅,在欧洲十分盛行,是春末夏初小庭园中常见的草本花卉,常以它表达健康、温柔的爱。在中国尚处于引种阶段,但在花卉商场和艺术拖花中可见到。6月22日生日花。风铃草颜色鲜艳,品种繁多,除了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外,还具有极高的药用效果,是很用应用价值的草木花卉。

含铃子(hán líng zǐ):楝实的别称。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药材下·木类》:“《尔雅翼》:楝实如小铃,名金铃子。俗谓之苦楝,亦曰含铃子。”

合欢铃(hé huān líng):古代婚礼中所用的铃。取其音声和谐以象征夫妇和睦。参阅《通典·礼十八》引 汉 郑众 《婚礼谒文赞》。

护花铃(hù huā líng):为保护花朵驱赶鸟雀而设置的铃。 五代 王仁裕 《开元天宝遗事·花上金铃》:“至春时,於后园中纫红丝为绳,密缀金铃,繫於花梢之上。每有鸟鹊翔集,则令园吏掣铃索以惊之,盖惜花之故也。” 梁启超 《国产之保护及奖励》:“好像栽花的插些篱笆,掛些护花铃,令那嫩芽不受摧残。” 杨锡章 《浇花罐》诗:“抱此冰心何所往?来生化作护花铃。”亦省作“ 护铃 ”。 梁启超 《蝶恋花·感春》词:“早识护铃成漫约,餘英悔不春前落。”

解铃格: 解铃格格规:谜底某一字本当圈读,而故解读,重读本音。格法:将谜底一字解圈读。重读本音时产生义的别解。

劫初铃(jié chū líng):亦作“刼初铃”。佛教传说成劫之初 善顺菩萨 所拾之阎浮金铃。 宋 黄庭坚 《赠王环中》诗:“囊中收得刼初铃,夜静月明狮子吼。” 任渊 等注:“《寳积经》云: 善顺菩萨 得刧初时阎浮金铃,於四衢中高声言:‘此舍卫中谁最贫穷,当以此铃而施与。’时有耆旧 最胜 长者云:‘我於此城最为贫穷,可施与我。’菩萨曰:‘汝非贫者,有 波斯匿王 最为贫者,而施与之。今齎此铃愿以相奉。’復説偈言:‘若人多贪求,积财无厌足,如是狂乱者,名为最贫人。’”

金铃子(jīn líng zǐ):昆虫名。形状略像蟋蟀,但小得多,黄褐色,带金光,善于跳跃。雄的前翅长,能互相摩擦发出好听的声音。

九子铃(jiǔ zǐ líng):古代宫殿、寺观风檐前或帷帐上挂的装饰铃,用金玉等材料制成。《西京杂记》卷一:“﹝ 昭阳殿 ﹞上设九金龙,皆衔九子金铃。”《南史·齐废帝东昏侯纪》:“ 庄严寺 有玉九子铃, 外国寺 佛面有光相, 禪灵寺 塔诸宝珥,皆剥取以施 潘妃 殿饰。” 南朝 梁元帝 《金楼子·箴戒》:“ 齐武帝 内殿则张帷杂色锦旗帐,帐之四角为金凤凰,衔九子铃。” 唐 李商隐 《齐宫词》:“ 梁臺 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 清 吴伟业 《读史有感》诗之六:“为掣琼窗九子铃,君王晨起婕妤醒。”

铃子香(líng zǐ xiāng):亦称“ 铃铃香 ”。古称兰蕙。唇形科宿根草本植物。秋天叶腋间开花,淡红紫色,有香气。 宋 沉括 《梦溪补笔谈·药议》:“ 唐 人谓之铃铃香,亦谓之铃子香,谓花倒悬枝閒如小铃也。”

铃铃香(líng líng xiāng):见“ 铃子香 ”。

铃铛心(líng chēng xīn):比喻受外界影响摇摆不定的态度。 陈登科 《活人塘》四:“二爹就是一时一变的铃铛心,才说虚又喘起来了。” 陈登科 《活人塘》四:“就怕我们自己铃铛心,见敌人一来就慌了。”

马铃薯(mǎ líng shǔ):◎ 马铃薯 mǎlíngshǔ(1) [potato](2) 一种直立草本植物,叶为羽状复叶,花白色、黄色、蓝色或紫色,浆果紫色,原产于美洲南部和中部的高原,广泛栽培(尤在温带地区)作蔬菜(3) 此植物的块茎。也叫“洋芋”、“土豆儿”、“山药蛋”等

马铃瓜(mǎ líng guā):西瓜之一种。《文汇报》1980.7.5:“马铃瓜栽培面积也越来越少。”

马兜铃(mǎ dōu líng):亦作“ 马兜零 ”。多年生缠绕草本植物。叶互生,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夏日开筒状花,紫绿色。蒴果球形,通称马兜玲,为镇咳袪痰药。根茎细长,有强烈的辛香味,有解暑、降压、消炎、止痛的功效,通称青木香。 宋 沉括 《梦溪补笔谈·药议》:“马兜零之根,乃是独行。”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七·马兜铃》:“﹝马兜铃﹞其实尚垂,状如马项之铃,故得名。”《西游记》第三六回:“路上相逢三棱子,途中催趲马兜铃。”

曼陀铃(màn tuó líng):即曼陀林。参见“ 曼陀林 ”。

棉铃虫(mián líng chóng):棉花的主要害虫。雌蛾褐色或黄褐色,雄蛾灰褐色。前翅有两个暗褐斑纹,后翅灰黄,边缘有一黑色宽带。幼虫身体细长,一般为绿色或褐色,有斑纹。蛹赤褐色。幼虫钻入棉花蕾铃中为害,也危害茄类、禾谷类等多种作物。

系铃格: 系铃格格规:谜底须用两个字以上的词。格法:将谜底某一字当读本音,故作圈读后而成别的义解。谜例:⒈珠穆朗玛峰(成语) 藏之名山⒉忽见尘头大起,一彪骑拥出(词汇) 将来释例:例⒈谜底的‘藏’字本读Cang,今故读作西藏的‘藏’zang字,‘珠穆朗玛峰’是西藏的名山。例⒉谜底的‘将’字,本为一声,而读作四声。3、残红满地(诗经)殷其盈矣注:系铃与解铃,恰成一反比例,将殷字加平声圈,即为红色之解也。

移铃格: 移铃格格规:谜底中某一字本作圈读的而解读本音,另一字本读本音的又作圈读。即在同一谜底中出现解此字,系彼字的情况下而设此格。格法:拟谜底中两字一解一系,另作别义成谜。谜例:在社会主义的文艺园地上(县名二) 华容 百色释例:‘华容’在湖南省,‘百色’在广西。‘华’读作‘花’义;‘百’读Bai,系读作Bo。一解一系后,方合题意。释:将原文中固有之圈,移其位置,实为既解一铃,复系一铃也。其移法有四:(1)有在本字上移铃的。如:夫婿居上头(四书)天厌之(2)将此字之铃移至彼字之上。如:失约(四书)为期之表(3)将此句之铃移于彼句之上。如:人不离家天不夜(四书)无适也无莫也(4)将某字此处之铃,移置同字之他处。如:布局井然有条(四书)子路行行如也

一串铃(yī chuàn líng):明 代一种役银的上解办法。要点是统一征收,分项上解。《明史·食货志二》:“时又有纲银、一串铃诸法。纲银者,举民间应役岁费,丁四粮六总徵之,易知而不繁,犹网之有纲也。一串铃,则伙收分解法也。”解,上缴。

预备铃(yù bèi líng):上课铃前二三分钟的一次铃声,表示即将上课,要师生做好准备工作。《花城》1981年第5期:“‘你去上课了……’预备铃响了,教研室的老师催促着她。”

雨霖铃(yǔ lín líng):亦作“ 雨淋铃 ”。1. 唐 教坊曲名。 唐 郑处诲 《明皇杂录补遗》:“ 明皇 既幸 蜀 ,西南行初入 斜谷 ,属霖雨涉旬,於栈道雨中闻铃,音与山相应。上既悼念 贵妃 ,採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 唐 元稹 《琵琶歌》:“因兹弹作《雨霖铃》,风雨萧条鬼神泣。” 明 梁辰鱼 《红线女》第一折:“《雨霖铃》空响人何处,只落得渺渺独愁予。” 清 纳兰性德 《浣溪沙》词:“信得羽衣传鈿合,悔教罗袜葬倾城,人间空唱《雨淋铃》。”参阅 宋 乐史 《杨太真外传》、 宋 王灼 《碧鸡漫志》卷五。(2).词牌名。由 唐 教坊曲演化而成。双调,一百零三字,仄韵。 宋 柳永 始作。 柳永 一生失意潦倒,生活漂泊无定。在他离开 汴京 时作此词,以抒发惜别之情。词中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之句,脍炙人口。后用以指代失意潦倒。 清 陈维崧 《赠歌者陈郎》诗:“怜尔少年非失意,逢人也唱《雨霖铃》。”

雨淋铃(yǔ lín líng):见“ 雨霖铃 ”。

倒地铃属:       拼音:dao dil ing shu中国植物志:47(1):4描 述:Cardiospermum L. 倒地铃属,无患子科,约12种,分布于热带地区,美洲尤盛,其中倒地铃C.halicacabum L. 广布于全世界的热带和亚热带,我国亦产之。草质藤本,有卷须;叶互生,二回三出叶,小叶有粗齿或分裂;花小,左右对称,单性异株,排成腋生、具长柄的聚伞花序或总状花序,最下一对分枝发育成卷须;萼片4,内陷,外面一对较小;花瓣4,其中2枚大的与萼片粘合,基部之上有一凹头的鳞片,2枚小的与雄蕊疏离;花盘偏于一侧。波状;雄蕊8,偏生;子房3室;胚珠单生;蒴果囊状,室裂为3果瓣,果瓣薄,有脉纹;种子球形,基部有假种皮。所有物种:倒地铃、 倒地铃属 

盗铃掩耳

解铃系铃

铃子香属: 拼音:líng zǐ xiāng shǔ解释: 铃子香属,唇形科,约16种,分布自克米尔地区经我国至日本,我国产13种,分布于西北、西南、广东、安徽及浙江。草本或亚灌木至灌木;叶有齿;轮伞花序2-10花;花大,白、黄至紫红色;花萼膜质,钟形,10脉,齿4-5,等大或近等大,或明显呈二唇形,此时上唇具3齿,下唇具2齿;花冠筒长伸出,冠檐二唇形,唇片短而宽,上唇短小,直立,全缘或凹,下唇近开展,3裂,中裂片最大,先端微凹或边缘波状至具牙齿;雄蕊4,前对较长,花丝具微柔毛,花药成对靠近,2室,室明显叉开,前方具须毛;花盘平顶或斜向而后裂片是指状;花柱先端近相等2浅裂;小坚果背腹扁平,顶端具斜向伸长的翅。

绵马兜铃:绵毛马兜铃Herba Aristolochiae Molissimae绵马兜铃(英)Wooly Dutchmanspipe Herb马兜铃别名 寻骨风、黄木香、毛香、猴耳草。来源 为马兜铃科植物绵毛马兜铃Aristolochia mollissima Hance的全草。植物形态 多年生缠绕草本,全株密被黄白色绵毛。根茎细圆柱形,横生,有多数须根。叶互生,卵贺状心形,长宽几相等,3~8cm,先端短尖,全缘;叶柄长2~5cm。花单生于叶腋,花梗近中部具1叶状苞片;花被弯曲成烟斗形,顶端3裂,带紫色;雄蕊6,贴生于花柱体周围;子房下位,6室。蒴果圆柱形,沿背缝线具有宽翅,黑褐色,6瓣裂。花期6~8月,果期9~10。生于山坡草丛和沟旁路边。主产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河南、陕西亦产。采制 夏、秋季或初冬采收,晒干。化学成分 含马兜铃酸A、D (aristolochic acid A、D)、马兜铃内酰胺、香草酸、尿囊素(allantoin)、挥发油等。性味 性平,味苦。该物种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毒性为动物试验表明有毒。功能主治 祛风湿,通经络,止痛。用于风湿关节痛、腹痛、疟疾、痈肿。

盘铃傀儡(pán líng kuǐ lěi):以盘铃伴奏演出的傀儡戏。 唐 韦绚 《刘宾客嘉话录》:“大司徒 杜公 在 维扬 也,尝召宾幕闲语:‘我致政之后,必买一小駟八九千者,饱食讫而跨之,著一麤布襴衫,入市看盘铃傀儡,足矣!’” 元 许有壬 《水调歌头·庚寅秋即席次可见寿韵》词:“敢效归乡锦绣,且就盘铃傀儡,终日看儿嬉。”

塞耳偷铃

提铃喝号(tí líng hē hào):指夜间警戒之事。 元 汤式 《集贤宾·友人爱姬为权豪所夺》套曲:“更做道 孙武子 教来武艺高,止不过提铃喝号。”

系铃解铃

掩耳偷铃

掩耳盗铃

扬铃打鼓

枕头闹铃:枕头闹铃-简介 设计师SeungJunJeong带来了一个非常有创意的枕头,除了充当睡眠工具,它还可以当做闹铃。抽出枕头旁边带有时钟标记的红色标签,出现1,2,3等一排数字,当拉到对应数字上时,这便是距离闹铃响起的剩余时间,标签也会慢慢收缩回去。时间到了,枕头就会轻轻颤动,提醒你该起床了。它还有重量感应,当颤动来临的时候,如果你的头部不离开枕头,它就会一直颤动下去。 枕头闹铃-创意 当设置的时间到了之后枕头震动,从而把还在美梦中的你带回现实中,这样的设计还不吵到别人,而你想让它停止震动则必须拉出枕头两边的绳子,这样一拉的动作就让你伸了个大大的懒腰,这样也来你也有睡意吗?真是一款聪明的设计。

转铃,转铃儿(zhuǎn líng ,zhuǎn líng ér):◎ 转铃,转铃儿 zhuànlíng,zhuànlíngr[revolving ring] 通过按手带动铃盖转动而发出响声的自行车车铃

带着铃铛去做贼

解铃须用系铃人

解铃还需系铃人

解铃还须系铃人

解铃还是系铃人

猜你喜欢

汉字组词专题

推荐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