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尔吧

蛮组词,蛮字组词带拼音及词语解释

分类: 汉字组词  时间: 2021-01-03 11:39:56  作者: 优尔吧 

蛮组词,今天幼儿园网小编梦瑶老师给大家整理了关于汉字《蛮》的组词列表,望下面整理的蛮字组词资料及词语解释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蛮字简介
字母:m,拼音:man,带声调拼音:mán,注音:ㄇㄢˊ,部首:虫,部首比划:6,比划:12,繁体字:蠻,字体结构:上下结构,字法:原为形声,笔画顺序:捺横竖竖撇捺竖折横竖横捺,五笔86编码:YOJU,五笔98编码:YOJU,Unicode:U+86EE,汉字编号:2727,

基本解释

(蠻) mán  ㄇㄢˊ ◎ 粗野,凶恶,不通情理:野蛮。蛮横(hèng )。蛮不讲理。 ◎ 愣,强悍:一味蛮干。 ◎ 中国古代称南方各族:蛮荒。 ◎ 方言,当于“很”:蛮好。

英文翻译

pretty   quite   rough   unreasoning

蛮组词

阿蛮(ā mán):(1). 唐 女伶名。 宋 乐史 《杨太真外传》卷上:“时 新丰 初进女伶 谢阿蛮 ,善舞,上妃子钟念,因而受焉。”《古今小说·杨谦之客舫遇侠僧》:“马上琵琶催去急, 阿蛮 空恨艷阳春。”(2).指 唐 白居 女侍 小蛮 。 白居易 尝有“樱桃 樊素 口,杨柳 小蛮 腰”之句。 清 赵文哲 《探春·新柳》词:“一捻腰支,二分眉嫵,絶忆 阿蛮 小。”(3). 杨贵妃 的小名。 唐 罗隐 《帝幸蜀》诗:“ 马嵬 山色翠依依,又见鑾舆幸 蜀 归。泉下 阿蛮 应有语,这迴休更怨 杨妃 。”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辩证八·杨妃小字》:“ 杨妃 小字,《外传》诸书皆曰 环 。《鹤林玉露》载 唐 狄昌 诗曰:‘ 马嵬 烟柳正依依,又见鸞舆幸 蜀 归。地下 阿蛮 应有语,这回休更罪 杨妃 。’ 阿蛮 又似妃之小字。况 狄昌 唐 人,必知之真。”

霸蛮(bà mán):(1).方言。勉强。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四:“这也是霸蛮读呢。 老驾 不肯送,要他回家来作田。”(2).方言。坚决;执拗。 谢璞 《二月兰》:“他老说他夜里作恶梦,梦见野猪吃尽了上的包谷了!他霸蛮要上山来守护。”

八蛮(bā mán):古谓南方的八蛮国。《周礼·夏官·职方》:“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礼记·王制》“南方曰蛮” 孔颖达 疏引《尔雅》 汉 李巡 注云:“一曰 天竺 ,二曰 咳首 ,三曰 僬侥 ,四曰 跛踵 ,五曰 穿胸 ,六曰 儋耳 ,七曰 狗軹 ,八曰 旁春 。”后以泛指外族。 唐 王维 《故右豹韬卫长史任君神道碑》:“授鉞以董八蛮,可传首於魏闕。” 宋 苏轼 《司马温公神道碑》:“中国知之可也,九夷八蛮,何自知之?”

百蛮(bǎi mán):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的总称。后也泛称其他少数民族。《诗·大雅·韩奕》:“以先祖受命,因时百 蛮 。” 毛 传:“因时百 蛮 ,长是 蛮 服之百国也。”《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许皇后》:“方外内乡,百 蛮 宾服,殊俗慕,八州怀德。”《旧唐书·辛替否传》:“千里万里,贡赋於郊;九夷百 蛮 ,归款於闕。” 元 汤式 《赏花时·送人回镇淮安》曲:“铁瓮金墉壮九关,铜柱楼船控百 蛮 , 江 汉 静波澜。” 清 陈玉树 《乙未夏拟李义山重有感》诗:“ 越 甲鸣君情共愤,百 蛮 终献吉光裘。”

白蛮(bái mán):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一个部落。分布于今 云南省 滇池 、 洱海 地区及 四川省 南部。 唐 时其首领参加了 南诏 政权。 后 天福 二年(公元937年),首领 段氏 在 云南 建立了 大理国 。 白蛮 中居今 洱海 地区者,与今白族有亲缘关系。 唐 杜甫 《秋风》诗:“要路何日罢长戟,战自 青羌 白蛮 。”《旧唐书·南蛮西南蛮传·东谢蛮》:“ 东谢蛮 ,其地在 黔州 之西数百里,南接 守宫獠 ,西连 夷子 ,北至 白蛮 。” 宋 苏轼 《答任师中家汉公》诗:“威行 乌 白蛮 ,解辫请冠裾。”

边蛮(biān mán):指边地区的少数民族。《宋书·自序传》:“边蛮畏服,皆纳赋调。”《北齐书·李愍传》:“ 梁 遣其 南司州 刺史 任思祖 、 随郡 太守 桓和 等率马步三万,兼发边蛮,围逼 下溠戍 。”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一章:“即同为人类,等是男身,而生落边蛮,僻居山穴。”

逋蛮(bū mán):指逋慢不顺的蛮夷。 唐 皮日休 《移元徵君书》:“今天下事, 河 湟 有黠虏之患, 岭 徼有逋蛮之虞。”

逞蛮(chěng mán):肆意蛮横。 清 薛福成 《代李伯相致李署星使书》:“ 巴 ( 德 使 巴兰德 )使於洋货抽釐原委实未明晰,一味恃强逞蛮,无理取闹。”《说岳全传》第三五回:“一味逞蛮,恐你性命不保!”

触蛮(chù mán):《庄子·则阳》:“有国於蜗之左者曰 触氏 ,有国於蜗之右角者曰 蛮氏 。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 触 和 蛮 ,古代寓言中蜗牛角上的两个小国。后因以“触蛮”称因争细微私利而师动众。 清 黄遵宪 《旋军歌》之八:“何洲何地争 触 蛮 ,看余马首旋。” 赵朴初 《拟寒山》诗:“杀声动天地, 触 蛮 酣大战。”

楚蛮(chǔ mán):古代指 楚国 境内的民族。《史记·楚世家》:“ 熊渠 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謚。’乃立其长子 康 为 句亶王 ,中子 红 为 鄂王 ,少子 执疵 为 越章王 ,皆在 江 上 楚 蛮之地。”

村蛮(cūn mán):粗野。《词林摘艳·集贤宾·诗酒玩江楼》套曲:“那姐姐香甜俊美娇,小人又村蛮鱉强丑,丑和娇两意怎相投!”

刁蛮(diāo mán):狡猾蛮横。 清 钱学纶 《语新》:“予忿 岳 田虽俱重价,且负租累累,人又刁蛮,但贫富无常,究缘困迫所致。” 陈残云 《山谷风烟》第二四章:“这刁蛮的家伙,定是偷鸭子的!”

洞蛮(dòng mán):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蔑称。《古今小说·保安弃家赎友》:“南中洞蛮作乱。” 清 李渔 《风筝误·梦骇》:“今日圣主临轩策士,出的题目是问洞蛮犯顺抚该勦的机宜。”

动蛮(dòng mán):方言。指动手打人等野蛮行为。 克非 《春潮急》十六:“﹝ 李克 ﹞刚才在厅旁那边留神细看这场并不寻常的父子纷争。及见 李春山 动蛮,才两步插过来横挡在中间,阻住那‘家法’的挥舞。”

东蛮(dōng mán):(1).指 东谢蛮 。 唐 柳宗元 《东蛮》诗:“ 东蛮 有 谢 氏,冠带理海中。”参见“ 东谢蛮 ”。(2). 唐 鼓吹铙歌名。《乐府诗集·鼓吹曲辞五·唐鼓吹铙歌东蛮》 宋 郭茂倩 题解:“《东蛮》,言既克 东蛮 ,羣臣请图蛮夷状,如《周书·王会》也。”

樊蛮(fán mán):唐 白居易 的家妓 樊素 、 小蛮 的并称。 唐 白居易 《天寒晚起引酌咏怀寄许州王尚书汝州李常侍》:“四海故交唯 许 汝 ,十年贫健是 樊 蛮 。”

放蛮(fàng mán):使用蛮横手段。 欧阳山 《苦斗》四二:“ 何守义 听她这样说,就上前一步,抓住她的两只胳膊,准备放蛮。”

横蛮(hèng mán):◎ 横蛮 hèngmán[perverse] 粗暴,蛮横

缗蛮(mín mán):鸟鸣声。《礼记·大学》:“《诗》云:‘緡蛮黄鸟,止于丘隅。’” 陆德明 释文:“‘緡蛮’音緜,一音亡巾反。《毛诗》作緜,传云:‘緜蛮,小鸟貌。’”按,“緜蛮黄鸟”,见《诗·小雅·绵蛮》。 宋 孙奕 《履斋示儿编·字说·字异而义同》:“《诗》‘绵蛮黄鸟’,《大学》作‘緡蛮’。”

荆蛮(jīng mán):古代中原人对 楚 越 或南人的称呼。《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兹不穀震荡播越,窜在 荆 蛮 ,未有攸厎。”《史记·吴太伯世家》:“ 太王 欲立 季歷 以及 昌 ,於是 太伯 、 仲雍 二人犇 荆 蛮 ,文身断髮,示不可用。” 唐 白居易 《晋谥恭世子议》:“ 周 之衰也, 楚子 以 霸王 之器,奄有 荆 蛮 ,光启土宇,赫赫 楚国 ,由之而兴。”《西湖佳话·西湖隐迹》:“ 荆 蛮 之隐,是让国也。” 炉魂 《对于张之洞死后之湖南人》:“夫 楚 号雄区,人多忠节……以 荆 蛮 之餘气,鬱百年之奇气,奋能独立,强足一国。”

獠蛮(liáo mán):旧时对南方少数民族的侮称。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序:“﹝ 康子 ﹞不生於他地,而生於此地,不为边僻洞穴生番獠蛮之人,而为数千年文明国土之人。”

六蛮(liù mán):古指我国南方各少数民族。《尔雅·释地》:“九夷、七戎、六蛮,谓之四海。” 郭璞 注:“六蛮在南。”《北史·高丽传》:“若夫九夷、八狄,种落繁炽,七戎、六蛮,充牣边鄙。” 唐 刘禹锡 《原力》:“我之力异,然以道用之,可以格三苗而宾左衽;以威用之,可以係六蛮而断右臂。”

蛮做(mán zuò):胡作;硬干。《二拍案惊奇》卷二二:“ 上官翁 早识破其情,想道:‘省得他自家蛮做出事来,不免用个计较,哄他在圈套中了,再作道理。’” 王古鲁 注:“蛮做,吴语,即‘胡做’。”

蛮作(mán zuò):蛮干。《儿女英雄传》第十六回:“他虽是难缠,却不蛮作。”

蛮左(mán zuǒ):即蛮夷。 隋 唐 时语。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沅水》:“ 武陵 有五溪,谓 雄溪 、 樠溪 、 无溪 、 酉溪 、 辰溪 。其一焉,夹溪悉是蛮左所居,故谓此蛮 五溪蛮 也。”《周书·乐逊传》:“民多蛮左,未儒风。” 清 王鸣盛 《十七史商榷·北史合魏齐周隋书三·蛮左》:“《隋地志》末段云:‘ 南郡 夷陵 诸郡,多杂蛮左。’……蛮左,即蛮夷,乃当时语。”参见“ 蛮夷 ”。

蛮族(mán zú):古时泛称居住在南方的人。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一章第三节:“从传说和神话里,推测远古居民分布的一般情况如下……居住在南方的人统被称为‘蛮族’。”

蛮陬(mán zōu):泛指南方边远地区人民聚居处。《文选·左思<魏都赋>》:“蛮陬夷落,译道而通。” 张载 注:“陬落,蛮夷之居处名也。一名聚居为陬。”《晋书·刑法志》:“ 江 左无外,蛮陬来格。” 唐 李涉 《岳阳别张祜》诗:“ 巫峡 洞庭 千里餘,蛮陬水国何亲疏。” 明 唐顺之 《重修泾县儒学记》:“国家建学徧宇内,蛮陬海徼,莫不有学。”

蛮子(mán zǐ):◎ 蛮子 mánzi(1) [the southerners]∶旧时北方人讥称南方人(2) [man]∶对男子的鄙称

蛮妆(mán zhuāng):南方的妆饰。 清 周亮工 《竹枝词为胡彦远纳姬赋》之四:“蛮粧新样 木兰陂 ,学得 金陵 百事宜。”原注:“姬初至 榕城 ,学为 秣陵 粧。”

蛮纸(mán zhǐ):蛮方产的纸。《说郛》卷三引 唐 段公路 《北户录》:“ 晋 宋 间有一种纸,长丈餘,就船抄之,世谓蛮纸。”

蛮珍(mán zhēn):指南方所产珍贵物品。 清 唐孙华 《送同年陆匪莪之官新建》诗:“万里蛮珍来 粤 贾,一帆湖影接乡关。”

蛮瘴(mán zhàng):南方瘴气。 宋 张九成 《辛未闰四月即事》诗之一:“须臾江湖,一扫蛮瘴腥。” 清 赵翼 《瓯北诗话·白香山诗》:“《旧唐书》谓 居易 流落江湖四五年,几沦蛮瘴。”

蛮氊:见“ 蛮毡 ”。

蛮毡(mán zhān):亦作“ 蛮氊 ”。我国西南和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产的毛毡。 宋 苏轼 《郭纶》诗:“我当凭軾与寓目,看君飞矢射蛮氊。”一本作“ 蛮毡 ”。 宋 范成大 《桂海虞衡志·志器》:“蛮毡出西南诸蕃,以 大理 者为最。蛮人昼披夜卧,无贵贱,人有一毡。” 宋 陆游 《醉眠曲》:“一杯一杯意忽倦,径纸帐投蛮毡。”

蛮语(mán yǔ):南方少数民族的言语。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排调》:“ 郝隆 为 桓公 南蛮参军,三月三日会作诗,不能者罚酒三升, 隆 初以不能受罚,既饮,揽笔便作一句云:‘娵隅跃清池。’ 桓 问:‘娵隅是何物?’答曰:‘蛮名鱼为娵隅。’ 桓公 曰:‘作诗何以作蛮语?’ 隆 曰:‘千里投公,始得蛮府参军,那得不作蛮语也。’” 唐 韩翃 《寄武陵李少府》诗:“ 楚 歌催晚醉,蛮语入新诗。” 明 王世贞 《曲藻》:“不可作者:俗语、蛮语、謔语、嗑语、市语、方语、书生语、讥誚语。” 林景行 《日睡起绕篱怆念归而有作》诗:“昏灯且校篇,蛮语待强记。”

蛮勇(mán yǒng):强悍勇猛。 王汶石 《新结识的伙伴》:“许多挑战书飞向 张腊月 ,可是蛮勇无比的 张腊月 ,一次也没让对手压倒。”

蛮淫

蛮音(mán yīn):南方口音。《北齐书·陆法和传》:“又 法和 平常言若不出口,时有所论,则雄辩无敌,然犹带蛮音。” 唐 许棠 《寄陆睦州》诗:“汐潮通 越 分,部伍杂蛮音。” 清 曹寅 《西轩赋送南村还京》诗之二:“墟里寒泉在,蛮音稚子餘。”

蛮裔(mán yì):蛮荒之地。《文选·王粲<赠士孙文始>诗》:“无曰蛮裔,不虔汝德。” 刘良 注:“无以为蛮夷荒裔之国不敬汝德。”《明史·郑履淳传》:“以蛮裔为关门劲敌,以钱穀为黎庶脂膏。” 清 张际亮 《送云麓观察督粮粤东》诗:“天语监司乃大臣,古闻蛮裔多羣丑。”

蛮彝(mán yí):见“ 蛮夷 ”。

蛮夷(mán yí):◎ 蛮夷 mányí[the marns-name for aboriginal tribes or minority nationality in ancient China] 古代泛指华夏中原民族以外的少数民族 来蛮夷间。——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为降虏于蛮夷。——《汉书·李广苏建传》北蛮夷之鄙人。——《战国策·燕策》

蛮野(mán yě):野蛮。 梁启超 《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三章第一节:“自 豳 岐 以至 春秋 ,又数百年,休养生息,遂一脱蛮野固陋之态。”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文明如华,蛮野如蕾;文明如实,蛮野如华。”

蛮猺(mán yáo):亦作“ 蛮徭 ”。旧时对少数民族瑶族的蔑称。 宋 叶适 《朝议大夫蒋公墓志铭》:“ 武陵 二年,军律严静, 蛮猺 震服,省地晏然。” 清 泣红 《胭脂血弹词》第六回:“苦则苦,艷质消磨烽火里;愁则愁,红颜怎得敌 蛮猺 ?” 王闿运 《<桂阳州志>序》:“蠲税课农, 蛮徭 大和。”

蛮徭(mán yáo):见“ 蛮猺 ”。

蛮腰(mán yāo):唐 孟棨 《本事诗·事感》:“ 白尚书 ( 白居易 )姬人 樊素 ,善歌;妓人 小蛮 ,善舞。尝为诗曰:‘樱桃 樊素 口,杨柳 小蛮 腰。’”后亦以“蛮腰”指善舞女子的细腰。 明 顾大典 《青衫记·坐湿青衫》:“他有樱桃素口,杨柳 蛮 腰,抛闪得人牛马同槽。”《金瓶梅词话》第二四回:“ 蛮 腰细舞 章臺 柳,檀口轻歌 上苑 春。”

蛮烟(mán yān):(1).指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山林中的瘴气。 宋 张咏 《舟次辰阳》诗:“村连古洞蛮烟合,地落秋畬 楚 俗懽。” 元 柯丹丘 《荆钗记·团圆》:“为参 万俟 丞相,招赘不从,反生恶意,将吾拘繫,奏官里,一时改调蛮烟地,要陷我身躯。” 清 龚贤 《扁舟》诗:“人语蛮烟外,鷄鸣海色中。”(2).特指外来的鸦片烟。 清 林则徐 《中秋炮台眺月有作》诗:“蛮烟一扫海如镜,清气长此留炎州。”

蛮鞾(mán xuē):亦作“ 蛮靴 ”。舞鞋。多用麂皮制成。 唐 舒元舆 《赠李翱》诗:“ 湘江 舞罢忽成悲,便脱蛮鞾出絳帷。” 清 陈维崧 《桑子·题画兰小册》词:“衮徧筝琶,舞煞蛮靴,百幅红兰出内家。” 茅盾 《虹》十:“这就是牺牲者的血,战士的血!可是现在悠闲地踏过的,是一些擦得很亮的皮鞋和砑金的蛮靴。”

蛮靴(mán xuē):见“ 蛮鞾 ”。

蛮畜(mán chù):詈词。犹言蛮子畜牲。《晋书·列女传·王广女》:“蛮帅 梅芳 攻陷 扬州 ,而 广 被杀。 王 时年十五, 芳 纳之。俄於闇室击 芳 ,不中, 芳 惊起曰:‘何故反邪?’ 王 駡曰:‘蛮畜!我欲诛反贼,何谓反乎?’”

蛮性(mán xìng):粗暴的性格。 许地山 《解放者》:“他在军队里,蛮性越发发展,有三言两语不对劲,甚至动手动脚,打踢辱骂,无所不至。”

蛮絃:见“ 蛮弦 ”。

蛮弦(mán xián):亦作“ 蛮絃 ”。指南方少数民族的弦乐器。 唐 温庭筠 《春江花月夜》诗:“蛮弦代雁曲如雨,一醉昏昏天下迷。” 清 陈维崧 《潇湘神·盱眙舟中作》词:“ 淮水 流, 淮水 流,蛮絃铜鼓不胜愁。”

蛮夏(mán xià):蛮夷与华夏。泛指边远地区和中原地区。《文选·李康<运命论>》:“以 仲尼 之行也……驱骤於蛮夏之域,屈辱於公卿之门。” 李善 注:“蛮,谓 蔡 楚 也……夏,谓 宋 卫 也。” 三国 魏 曹植 《魏德论》:“愠彼蛮夏,蠢尔弗恭。”

蛮溪(mán xī):指南方的溪流。 宋 梅尧臣 《杜挺之赠端溪圆砚》诗:“案头蛮溪砚,其状若圆璧。”按,此指 广东 高要 之 端溪 。 明 区大相 《入罗滂水》诗:“潮响蛮溪合,林光瘴峒消。”

蛮爲:胡作;硬干。 太平天囯 李秀成 《自述》:“我今之祸,因主不从我奏,一味蛮为。”

蛮为(mán wéi):胡作;硬干。 太平天囯 李秀成 《自述》:“我今之祸,因主不从我奏,一味蛮为。”

蛮王(mán wáng):指南方少数民族的首领。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重阳》:“又以粉作狮子蛮王之状,置于糕上,谓之‘狮蛮’。” 明 徐熥 《送李太守擢宪滇南》诗:“趁墟 滇 客龙名市,纳款蛮王象渡河。”

蛮鼍(mán tuó):南方少数民族的鼍鼓。 唐 张祜 《观杨瑗柘枝》诗:“促叠蛮鼉引《柘枝》,卷簷虚帽带交垂。”

蛮土(mán tǔ):古时指南方少数民族地区。 宋 刘昌诗 《芦浦笔记·筹笔驿诗》:“南既清蛮土,东期赤 魏 庭。出师功自著,治国志谁铭。”

蛮头(mán tóu):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祭神用品。以面粉包肉为人头形,故称。 明 郎瑛 《七修类稿·事物·馒头青白团》:“蛮地以人头祭神, 诸葛 之征 孟获 ,命以麵包肉为人头以祭,谓之蛮头,今讹而为馒头也。”参阅 清 褚人穫 《坚瓠秘集·馒头》。

蛮僮(mán tóng):见“ 蛮童 ”。

蛮童(mán tóng):亦作“ 蛮僮 ”。南方的童仆。 宋 梅尧臣 《茶磨》诗之二:“欲将雀舌成云末,三尺蛮童一臂旋。” 宋 陆游 《林亭书事》诗:“约束蛮僮收药富,催呼稚子晒书忙。”

蛮庭(mán tíng):指南方部族首领之家。 清 曹寅 《铜鼓歌》:“岂堪悬注肆考击,或疑烹餁充蛮庭。”

蛮藤(mán téng):南方所产的藤。可编簟席。 宋 王安石 《示宝觉》诗之二:“却忆东窗簟,蛮藤故宛然。”

蛮俗(mán sú):蛮地风俗。 宋 欧阳修 《和宝臣游甘泉寺寺在临江一山上与县廨相对》:“野僧岂解惜清泉,蛮俗那知为胜迹。”

蛮书(mán shū):给蛮方的战书。 明 钱邦芑 《送侯若孩从军》诗:“墨磨铁盾飞新檄,箭射蛮书下故城。”

蛮市(mán shì):南蛮集市。 宋 欧阳修 《初至夷陵答苏子美见寄》诗:“ 巴賨 舡贾集,蛮市酒旗招。”

蛮氏(mán shì):(1).古国名。在今 河南省 临汝县 西南, 汝阳县 东南。《左传·成公六年》:“ 晋 伯宗 、 夏阳説 、 卫 孙良夫 、 宁相 、 郑 人、 伊雒之戎 、 陆浑 、 蛮氏 侵 宋 ,以其辞会也。”《吕氏春秋·精谕》:“ 晋 果使祭事先,因令 杨子 将卒十二万而随之,涉於 棘津 ,袭 聊阮 、 梁 、 蛮氏 ,灭三国焉。”(2).古代寓言中的小国名。《庄子·则阳》:“有国於蜗之左角者曰 触氏 ,国於蜗之右角者曰 蛮氏 。”参见“ 蛮触 ”。

蛮声(mán shēng):少数民族地区的乐声。 宋 苏轼 《和王巩》之六:“勤把鈆黄记宫样,莫教絃管作蛮声。”

蛮僿(mán sài):粗野闭塞。 李大钊 《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其原因在 蒙古 铁骑之西侵, 俄国 受其蹂躪者三百餘载,其渐长育之文明,遂而中斩於斯时,因復反於蛮僿之境而毫无进步。”

蛮人(mán rén):旧称未开化的南方少数民族。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 齐 有宦者内参 田鹏鸞 本蛮人也。” 清 李渔 《风筝误·坚垒》:“!把尊神拜仰,威灵庇远方,恕蛮人愚蠢,免降灾殃。” 鲁迅 《华盖集续编·马上支日记》:“而一面又坦然地放火杀人,奸淫掳掠,做虽蛮人对于同族也还不肯做的事。”

蛮酋(mán qiú):蛮人的首领。《宋史·仁宗纪三》:“ 桂阳 蛮降,授蛮酋三人奉职。” 明 唐顺之 《读<春秋>》:“夫 楚庄 者,又蛮酋之雄耳。”

蛮箐(mán jīng):南方少数民族设置的竹弩。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景贤·乡贤二》:“途中悬崖絶壑、豺虎蛮箐、水火盗贼之虞,无所不歷,濒於死者屡矣。”

蛮禽(mán qín):鷓鸪的别名。 宋 陆游 《东山避暑用辘轳体》诗:“轮囷离奇涧松古,钩輈格磔蛮禽悲。”

蛮樯(mán qiáng):指南方船舶。 宋 陈岩肖 《庚溪诗话》卷下:“彼蛮檣与海楫,得乘时伺便而至耳。”

蛮强(mán qiáng):蛮横倔强。 叶圣陶 《倪焕之》三:“那教师握住那学生颤动的手说:‘犯点儿错没有么要紧,用不着蛮强;只要自己明白,以后再也不会错了。’”蛮彊:南方边疆。彊,通“ 疆 ”。 清 朱琦 《感事》诗:“节鉞遽更代,蛮彊重责委。”

蛮气(mán qì):粗犷悍勇的风气。 鲁迅 《书信集·致章廷谦》:“ 广东 还有点蛮气,较好。”

蛮圻(mán qí):见“ 蛮畿 ”。

蛮婆(mán pó):年龄较大的南方妇女。 清 张汉 《鄂城纪事诗》:“贼分男女各二十五人为一馆……男馆以两司马领之,女馆以蛮婆领之。”

蛮皮(mán pí):顽劣,不听话。《西游记》第十八回:“太公駡道:‘你那个蛮皮畜生,怎么不去寻人,又回来做甚?’” 明 唐顺之 《与胡梅林总督书》之七:“ 苏 松 府县有司素蛮皮,一时提掇他不动,便成悮事。”

蛮牌(mán pái):用南方产的粗藤做的盾牌。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有花粧轻健军士百餘,前列旗帜,各执雉尾、蛮牌、木刀。”《水浒传》第九二回:“寨内 李逵 等六将,领蛮牌步兵,滚杀出寨来。”

蛮奴(mán nú):(1).指舞姬;婢仆。 唐 罗邺 《自遣》诗:“春巷摘桑喧姹女,江船吹笛舞蛮奴。”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邱生》:“何处小蛮奴,擅入人家窥伺?”(2).对南方落后部族的蔑称。 明 李梦阳 《土兵行》:“花裙蛮奴逐妇女,白夺釵釧换酒沽。”

蛮娘(mán niáng):指南方青年妇女。 唐 李贺 《湘妃》诗:“蛮娘吟弄满寒空,九山静緑泪花红。” 明 徐渭 《闻里中有买得扶桑花者》诗之三:“篋茜奩螺取次将,长红大翠儘蛮娘。” 清 陈维崧 《竹枝·粤东词》:“番君庙后鷓鴣飞,素馨花落蛮娘归。”

蛮男(mán nán):方言。指男性童仆。 章炳麟 《新方言·释亲属》:“ 四川 谓婢曰蛮。其气(乞)买携养之童竖曰蛮男。”

蛮貊(mán mò):亦作“ 蛮貉 ”。亦作“ 蛮貃 ”。古代称南方和北方落后部族。亦泛指四方落后部族。《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 汉 桓宽 《盐铁论·通有》:“求蛮貉之物以眩中国,徙 卭 筰 之货致之东海。” 唐 岑参 《陪狄员外早秋登府西楼因呈院中诸公》诗:“威声振蛮貊,惠化钟 华阳 。”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包顺》:“按 包公 在当日已名动蛮貊如此。”原注:“指 西羌 于龙 呵 归 汉 ,慕 包拯 名,乞姓 包 事。” 罗正纬 《滦州革命纪实初稿》:“蛮貃无知,没我恩德,虏运将絶,腥羶秽朝。”

蛮貃(mán mò):见“ 蛮貊 ”。

蛮莫(mán mò):旧土司名。 明 万历 十三年(1585年),分 孟 北部地置安抚司。辖境相当今 缅甸 八莫 附地区; 万历 三十二年地入 缅甸 。 清 初曾再度内属, 乾隆 后又属 缅甸 。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兵部·暹罗》:“然 暹罗 实与 云南 徼外 蛮莫 及 缅甸 相邻。”

蛮民(mán mín):泛指未开化的少数民族。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试察今之蛮民,虽状极狉榛,未有衣服、宫室、文字,而颂神抒情之什,降灵召鬼之人,大抵有焉。”

蛮髦(mán máo):犹蛮夷。语出《诗·小雅·角弓》:“如蛮如髦,我是用忧。” 清 顾炎武 《与原一甥》:“至于 山东 人情,固已不啻蛮髦,南方亲友,亦未见缨冠之救也。”

蛮蛮(mán mán):(1).比翼鸟。《山海经·西山经》:“ 崇吾之山 ,有鸟焉,其状如鳧,而一翼一目,相得乃飞,名曰蛮蛮。” 郭璞 注:“比翼鸟也,色青赤,不比不能飞,《尔雅》作鶼鶼鸟也。”(2).水兽名。《山海经·西山经》:“ 刚山 之尾, 洛水 出焉,而北流注於 河 ,其中多蛮蛮。其状鼠身而鳖首,其音如吠犬。”(3).鸟声。 唐 韦应物 《听莺曲》诗:“忽似上林翻下苑,绵绵蛮蛮如有情。欲囀不囀意自娇,羌儿弄笛曲未调。” 唐 张籍 《登楼寄胡家兄弟》诗:“独上西楼尽日閒,林烟演漾鸟蛮蛮。”

蛮落(mán luò):(1).指南方少数民族部落。《新唐书·李夷简传》:“ 夷简 逐 顒 ,占檄諭祸福,蛮落復平。”(2).犹荒落。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二·鬼方》:“盖当时 楚 地,亦极为蛮落, 春秋 始会盟中国耳。”

蛮虏(mán lǔ):古时对南方少数民族的蔑称。 三国 魏 曹叡 《善哉行》:“我徂我征,伐彼蛮虏。”

蛮獠(mán liáo):旧时对西南方少数民族的蔑称。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迦摩缕波国》:“此国东山阜连接,无大国都,境接西南夷,故其人类蛮獠矣。” 宋 孔平仲 《孔氏谈苑·朱砂膏治白花蛇毒》:“州连蛮獠,三月草长蛇盛,则当防戍。”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一章:“华族寒门,别若鸟鱼;蛮獠都士,絶出智愚。”

蛮隶(mán lì):由南方少数民族人充当的奴隶。《周礼·秋官·蛮隶》:“蛮隶,掌役校人养马。” 郑玄 注:“征南夷所获者。” 贾公彦 疏:“云掌役校人者,为校人所役使以养马。” 唐 柳宗元 《岭南节度飨军堂记》:“问役焉取?则蛮隶是徵。” 康有为 《大同书》丙部:“ 刘歆 伪为《周官》,以 汉 制纬之,乃託为罪隶、闽隶、蛮隶、夷隶、貉隶诸名,以为 周公 之制。”

蛮利(mán lì):唐 时 南诏国 对 唐 人任师保的尊称。《新唐书·南蛮传上·南诏上》:“故 西瀘 令 郑回 者, 唐 官也,往 巂州 破,为所虏。 閤罗凤 重其惇儒,号‘蛮利’,俾教子弟,得箠搒,故国中无不惮。”

蛮力(mán lì):粗笨的气力。 明 袁宏道 《竹枝词》:“拽时蛮力强三虎,抛掷轻如一鸟毛。”《儿女英雄传》第四十回:“其中有膀子蛮力的,不去靠弓马干功名,偏喜作个山闯子,流为强盗。” 郭沫若 《屈原考》:“ 项羽 一身蛮力,终于上了 刘邦 的当。”

蛮俚(mán lǐ):见“ 蛮里 ”。

蛮里(mán lǐ):亦作“ 蛮俚 ”。古代少数民族 蛮 人的别称。《后汉书·南蛮传序》:“ 建武 十二年, 九真 徼外 蛮里 张游 ,率种人慕化内属。” 李贤 注:“ 里 , 蛮 之别号,今呼为 俚 人。” 章炳麟 《思乡原下》:“自顷谈者以 邹鲁 比德 蛮俚 ,谓 颜回 乞儿, 孙卿 屠家公, 老聃 木禺行尸,古籍復尽废不诵。”

蛮寇(mán kòu):蛮邦强徒。 清 李渔 《风筝误·请兵》:“他是真蛮寇,不比寻常蜂蠆小罗嘍。” 清 李渔 《风筝误·运筹》:“前日蛮寇薄城,亏我用奇兵退去。”

蛮客(mán kè):南方客商。 唐 卢纶 《送盐铁裴判官入蜀》诗:“榷商蛮客富,税地芋田肥。”

蛮榼(mán kē):南方制的酒器。 唐 白居易 《夜招晦叔》诗:“高调秦筝一两弄,小花蛮榼二三升。” 宋 张先 《木兰花·送张中行》词:“ 吴 船渐起晚潮生,蛮榼未空寒日短。” 清 曹寅 《后陶索酒看城西花戏柬》诗:“桃李漫山人坐卧,一双蛮榼罄来无。”

蛮君(mán jūn):对蛮人的戏称。 宋 苏轼 《王维吴道子画》诗:“蛮君鬼伯千万万,相排竞进头如黿。”

蛮军(mán jūn):蛮族军队。 清 李渔 《风筝误·运筹》:“贼势堪虞,肆蛮军野战,不用兵书;衝锋辟路,惟仗那猛象前驱。” 清 李渔 《风筝误·败象》:“这的是风鹤皆兵,草木皆刀,把蛮军魂收魄扫。”

蛮鴃(mán jué):谓南方话像伯劳鸟叫。语出《孟子·滕文公上》:“今也南蛮鴃舌之人。” 赵岐 注:“今此 许行 ,乃南 楚 蛮夷,其舌之恶,如鴃鸟耳。鴃,博劳鸟也。” 阿英 《陵汴卖书记》:“两人相顾语,蛮鴃不可辨。”

蛮酒(mán jiǔ):南方造的酒。 唐 罗隐 《寄徐济进士》诗:“雪压 楚 莲秋后折,雨催蛮酒夜深酤。”

蛮荆(mán jīng):古代称 长江 流域中部 荆州 地区,即 春秋 楚国 的地方。亦指这一地区的人。《诗·小雅·采芑》:“蠢尔 蛮荆 ,大邦为讎。” 朱熹 集传:“ 蛮荆 , 荆州 之蛮也。”《后汉书·李膺传》:“ 緄 前讨 蛮荆 ,均 吉甫 之功。” 宋 欧阳修 《金鸡》诗:“ 蛮荆 鲜人秀,厥美为物怪。”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二篇序说:“一直到 周宣王 的时候, 长江 流域的中部都还是所谓 蛮荆 ,所谓南蛮。”

蛮劲(mán jìn):粗猛的劲头。 老舍 《四世同堂》十六:“今天,他没有吃酒,也就没有伸出拳头去的蛮劲儿。” 曹禺 《雷雨》第一幕:“她的性格中有一股不可抑制的‘蛮劲’,使她能够忽然做出不顾一切的决定。” 茅盾 《多角关系》六:“ 二老板 苦笑了一下,知道这位洋货店老板,有几分蛮劲。”

蛮锦(mán jǐn):西南和南方少数民族所织的锦。 唐 张碧 《游春引》之二:“ 五陵 年少轻薄客,蛮锦花多春袖窄。”

蛮徼(mán jiǎo):蛮地、边徼。泛指边远地区。指南方边塞。 唐 杨炯 《奉和上元酺宴应诏》:“深仁洽蛮徼,愷乐周寰县。” 宋 王明清 《挥麈三录》卷一:“其为諫官,不避诛责,极陈中宫废立之失,远贬蛮徼,非知有今日之报也。”

蛮僥:蛮地﹑边徼。泛指边远地区。指南方边塞。

蛮蕉(mán jiāo):芭蕉。因产于南方,故称。 南唐 冯延巳 《鹊踏枝》词:“秋入蛮蕉风半裂,狼藉池塘,雨打疏折。”

蛮彊:南方边疆。彊,通“ 疆 ”。 清 朱琦 《感事》诗:“节鉞遽更代,蛮彊重责委。”

蛮江(mán jiāng):指 四川 青衣江 。因自塞外流入 乐山 境与 岷江 会合,故称。亦泛指南方少数民族聚居地带的江水。 宋 苏轼 《初发嘉州》诗:“ 锦水 细不见,蛮江清可怜。” 王十朋 注引 林子仁 曰:“蛮江, 阳山 与 青衣江 也。” 查慎行 注:“《太平寰宇记》: 青衣水 ,濯衣即青,故名。至 龙游县 ,与 汶水 合,以其来自徼外,故曰蛮江。” 宋 陆游 《青玉案·与朱景参会北岭》词:“小槽红酒,晚香丹荔,记取蛮江上。” 清 吴伟业 《送曹秋岳以少司农迁广东左辖》诗:“山连鸟道天应尽,日落蛮江浪未平。”

蛮牋:见“ 蛮笺 ”。

蛮笺(mán jiān):亦作“ 蛮牋 ”。 唐 时高丽纸的别称。亦指 蜀 地所产名贵的彩色笺纸。 唐 陆龟蒙 《酬袭美夏首病愈见招次韵》:“雨多青合是垣衣,一幅蛮牋夜款扉。” 宋 辛弃疾 《贺新郎》词:“十样蛮牋纹错綺,粲珠璣。” 清 徐芳 《柳夫人小传》:“每宗伯( 钱谦益 )句就,遣鬟矜示 柳 ,击鉢之顷,蛮笺已至,风追电躡,未尝肯地步让。” 姚锡钧 《和了公和》:“分付几园老居士,蛮牋同擘酒家楼。”参阅 宋 顾文荐 《负暄杂录·纸》、 元 费著 《笺纸谱》。

蛮罽(mán jì):西南和南方少数民族生产的一种毛织品。 唐 高彦休 《唐阙史·贱买古画马》:“ 外郎 奇之,命取以视,则古丝烟晦,幅联三四,蛮罽裁标。”

蛮畿(mán jī):亦作“ 蛮圻 ”。古代九畿之一。又称蛮服。《周礼·夏官·大司马》:“方千里曰国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卫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蛮畿。” 郑玄 注:“畿犹限也,自王城以外五千里为界,有分限者九。” 贾公彦 疏:“蛮者,縻也。以近夷狄,縻繫之政教……自此以外,是夷狄之诸侯。”《国语·周语上》“蛮夷要服” 三国 吴 韦昭 注:“蛮,蛮圻。夷,夷圻也。《周礼》卫圻之外曰蛮圻,去王城三千五百里,九州之界也。”参见“ 九畿 ”、“ 蛮服 ”。

蛮货(mán huò):南方出产的货物。 宋 彭乘 《墨客挥犀》卷一:“诗人多用方言,南人谓象牙为白暗,犀为黑暗,故 老杜 诗曰:‘黑暗通蛮货。’”

蛮会(mán huì):南宋 时发行的一种纸币。会,是 南宋 纸币会子的简称;蛮,是 元 朝对 南宋 的蔑称。《元典章·户部六·买卖变会断例》:“缘亡 宋 蛮会,先钦奉圣旨禁体行使,经今四十餘年,官司未曾立法拘收除毁。”

蛮荒(mán huāng):◎ 蛮荒 mánhuāng(1) [savage and wild]∶野蛮荒凉蛮荒时代(2) [uncivilized region]∶旧时也指不开化的偏远地方历险阻,入蛮荒

蛮话(mán huà):(1).横蛮的话。《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六回:“我道:‘这个奇了,那里闹出这么一句蛮话来?’”(2).指不易听懂的南方话。 吴组缃 《山洪》二:“后来局里先生站到柜台上,拍手说,说了半天,他那口蛮话,我也照头不照尾。”

蛮花(mán huā):蛮地的花。 唐 李商隐 《和孙朴韦蟾孔雀咏》:“瘴气笼飞远,蛮花向坐低。” 宋 王安石 《溯栰》诗:“野果寒林寂,蛮花午簟温。” 明 徐渭 《扶桑花》诗之一:“忆别 汤江 五十霜,蛮花长忆烂扶桑。” 清 唐孙华 《戏为友人代忆》诗之二:“蛋户惊妆靨,蛮花照泪痕。”

蛮横(mán hèng):◎ 蛮横 mánhèng[rude and unreasonable;arbitrary;atrocious] 强横而不讲道理

蛮貉(mán mò):见“ 蛮貊 ”。

蛮盒(mán hé):一种藤制的由底盖相合而成的盛器。藤产南方,故称。 清 周亮工 《大清明曲》之二:“ 银瓶山 下展新塋,蛮盒纷将橡栗盛。”

蛮悍(mán hàn):◎ 蛮悍 mánhàn[fierce and petulant] 蛮横凶悍

蛮猓(mán guǒ):旧时对西南方某些落后部族的蔑称。 严复 《救亡决论》:“三者之俗,蛮猓不如,仁义非中国有也。”

蛮果(mán guǒ):指南方的水果。 宋 苏轼 《正月二十四日与儿子过同游罗浮道院及栖禅精舍过作诗和其韵寄迈迨》:“ 栖禪 晚置酒,蛮果粲蕉荔。”

蛮犷(mán guǎng):粗野强悍。 宋 欧阳修 《自岐江山行至平陆驿》诗:“攀躋诚畏涂,习俗羡蛮獷。”

蛮鼓(mán gǔ):南方一种大鼓。也叫蜀鼓。 唐 杜牧 《怀锺陵旧游》诗之二:“ 滕阁 中春綺席开,《柘枝》蛮鼓殷晴雷。”

蛮估(mán gū):古代指南方从事海上贸易的商贾。 明 高启 《蔷薇露盥手》诗:“蛮估海帆迴,银甖玉汞开。盥餘香满手,恰似折花来。”原注:“《一统志》:‘蔷薇水出 占城国 ,洒衣经岁香不歇。’”

蛮功(mán gōng):谓用暴力强迫的办法。 茅盾 《子夜》十四:“﹝ 屠维岳 ﹞看见 阿祥 闲站在游廊前,就发令道:‘ 阿祥 ,你到草棚里把 张阿新 骗来!骗不动,就用蛮功。’”

蛮歌(mán gē):南方少数民族之歌。 唐 杜甫 《夜》诗之一:“蛮歌犯星起,重觉在天边。” 唐 皇甫松 《浪淘沙》诗之二:“蛮歌豆蔻北人愁,松雨蒲风野艇秋。” 明 徐熥 《送李太守擢宪滇南》诗:“开府定能宽 汉 法,采诗自可入蛮歌。”

蛮干(mán gàn):[释义](动)不顾客观规律或实际情况去硬干。 [构成]偏正式:蛮〔干 [例句]要实干巧干;不能蛮干。(作谓语)

蛮府(mán fǔ):旧指主管少数民族的官署。 明 陈子龙 《送吴峦稚司李桂林》诗:“蛮府官閒能作赋, 汉 廷恩近忆鸣珂。” 明 袁宗道 《送郭少参希彦之蜀》诗:“蛮府传新檄,宾人候去旌。”

蛮服(mán fú):(1).古代王畿方千里之外,每方五百里分为一服,共分成九服。蛮服在卫服之外,夷服之内,为第六服。《周礼·夏官·职方氏》:“方千里曰王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蛮服。” 贾公彦 疏:“言蛮者,近夷狄,蛮之言縻,以政教縻来之。”(2).泛称远离京城的边远地区。 唐 元稹 《骆口驿》诗:“二星徼外通蛮服,五夜灯前草御文。”

蛮方(mán fāng):南方。《诗·大雅·抑》:“用戒戎作,用逷蛮方。” 高亨 注:“蛮方,当指南方。” 三国 魏 曹植 《朔风》诗:“凯风永至,思彼蛮方。” 宋 欧阳修 《答梅圣俞寺丞见寄》诗:“蛮方异时俗,景物殊气象。”

蛮儿(mán ér):唐 代名歌舞伎。后亦泛指舞姬侍妾。 元 耶律楚材 《复用前韵戏呈龙岗居士兼善长诗友》之二:“ 蛮儿 侍寝 龙岗 老,恰似柔稊生柳枝。” 元 耶律楚材 《戏景贤》诗:“ 蛮儿 深愜 龙冈 意,唱得 香山 《杨柳枝》。”

蛮峒(mán dòng):指南方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亦指这一地区的人。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三:“笻竹杖 蜀中 无之,乃出徼外 蛮峒 。” 清 袁枚 《随园随笔·南越逸事》:“ 南越 古 蛮峒 , 秦 时最强,俗尤善弩,每发铜箭,贯十餘人。”

蛮邸(mán dǐ):◎ 蛮邸 mándǐ[the residence for emissary from other nationalities in ancient China] 古时外族使者所居之宅舍 系颈蛮邸。——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蛮狄(mán dí):旧时对南方和北方少数民族的蔑称。 唐 阎随侯 《西岳望幸赋》:“羌夷覩之以夺魄,蛮狄闻之以挫气。”

蛮蜑(mán dàn):南方少数民族名。多船居,称蜑户,也称蛋户。《陈书·徐世谱传》:“世居 荆州 为主帅,征伐 蛮蜑 。” 唐 刘恂 《岭表录异》卷中:“ 邕州 旧以刺竹为墻, 蛮蜑 来侵,竟不能入。”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三》:“ 诸葛武侯 相 蜀 ,制 蛮蜑 侵 汉 界。自 吐蕃 西至东,接 夷陵 境,七百餘年不復侵軼。”

蛮村(mán cūn):蛮人的村庄。亦泛指荒村。 宋 苏轼 《寄虎儿》诗:“谋生看拙否,送老此蛮村。” 宋 苏轼 《题过所画枯木竹石》诗之三:“倦看涩勒暗蛮村,乱棘孤藤束瘴根。”

蛮垂(mán chuí):指南方边境。垂,通“ 陲 ”。《三国志·吴志·薛综传》:“天启其心,东南是归。厥初流隶,困于蛮垂。”

蛮牀:藤床。藤产于南方,故称。 宋 欧阳修 《新营小斋凿地炉辄成五言》:“蛮牀倦晨兴,篮舆厌朝出。”

蛮床(mán chuáng):藤床。藤产于南方,故称。 宋 欧阳修 《新营小斋凿地炉辄成五言》:“蛮牀倦晨兴,篮舆厌朝出。”

蛮船(mán chuán):蛮舶。 唐 李洞 《送曹郎中南归时南中用军》诗:“繫绦轻象笏,买布接蛮船。” 清 唐孙华 《送同年郑禹梅出守高州兼柬王西亭明府》诗:“海错出蛮船,山珍通野餉。”

蛮触(mán chù):《庄子·则阳》:“有国於蜗之左角者,曰 触氏 ;有国於蜗之右角者,曰 蛮氏 。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后以“蛮触”为典,常以喻指为小事而争斗者。 唐 白居易 《禽虫》诗之七:“蟭螟杀敌蚊巢上, 蛮 触 交争蜗角中。” 明 郑若庸 《玉玦记·访姨》:“人生大梦信无凭, 蛮 触 徒然有鬭争。”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顾乃於电光石火之内,更兴 蛮 触 之兵戈,不梦中梦乎?” 赵朴初 《读朱委员长泸州诗敬作》诗:“旧时袍泽同盟侣,化为 蛮 触 争蜗涎。”

蛮楚(mán chǔ):即 蛮荆 。 唐 柳宗元 《送辛殆庶下第游南郑序》:“ 辛生 尝南依 蛮楚 ,专志於学。”集注引 孙汝听 曰:“﹝ 蛮楚 ﹞谓 荆州 也。”参见“ 蛮荆 ”。

蛮虫(mán chóng):古代对少数民族的贬称。 汉 班固 《白虎通·礼乐》:“蛮虫难化,执心违邪。”

蛮唱(mán chàng):指南方少数民族的歌。 宋 苏轼 《将至广州用过韵寄迈迨二子》:“蛮唱与黎歌,餘音犹杳杳。”

蛮缠(mán chán):[释义](动)不讲道理地纠缠。 [构成]偏正式:蛮〔缠 [例句]他胡搅蛮缠。(作谓语)

蛮茶(mán chá):南方地区所产的茶叶。 宋 范成大 《食罢书字》诗:“捫腹蛮茶快,扶头老酒中。”自注:“蛮茶出 修仁 ,大治头风。”按, 修仁 在今 广西 。

蛮查(mán zhā):古代果木名。《西京杂记》卷一:“初修 上林苑 ,羣臣远方,各献名果异树,亦有製为美名,以标奇丽……查三:蛮查、羌查、猴查。”

蛮布(mán bù):旧指南方少数民族所织的布。 宋 欧阳修 《六一诗话》:“ 苏子瞻 学士, 蜀 人也。尝於 淯井监 得西南夷人所卖蛮布弓衣,其文织成 梅圣俞 《春雪》诗。此诗在《圣俞集》中,未为絶唱。盖其名重天下,一篇一咏,传落夷狄,而异域之人贵重之如此耳。”

蛮僰(mán bó):犹蛮夷。 僰 ,古西南夷名,今 云南 贵州 尚有其种族。《汉书·王莽传下》:“ 胡 虏未灭诛,蛮 僰 未絶焚。”

蛮舶(mán bó):古代指我国南方从事海上贸易的船舶。包括外国商船。《唐书·卢钧传》:“ 南海 有蛮舶之利,珍货辐凑。” 宋 无名氏 《五国故事·闽王氏》:“每发蛮舶,无失坠者,人因谓之招宝侍郎。” 清 唐孙华 《过上洋》诗:“鱼盐喧市井,蛮舶聚江干。”

蛮鞭(mán biān):西南少数民族用以驱使牲畜的用具。 宋 范成大 《桂海虞衡志·志器》:“蛮鞭,刻木节节如竹根,朱墨间漆之,长纔四五寸,其首有铁环,贯二皮条,以策马。”

蛮暴(mán bào):凶横粗野。 梁启超 《论民族竞争之大势》:“前者视为蛮暴之举动,今则以为文明之常规。” 蒋光慈 《鸭绿江上》:“听说在审判的法堂上,她大骂 日本 人的蛮暴。”

茫蛮(máng mán):亦作“ 茫詔 ”。古代西南部族名。《新唐书·南蛮传上·南诏上》:“ 茫蛮 本 关 南种,茫,其君号也,或呼 茫詔 。”

髦蛮(máo mán):语出《诗·小雅·角弓》:“如 蛮 如 髦 。”古代泛指少数民族。 宋 苏辙 《和子瞻焦山》:“野僧终日饱一飰,与世相视如 髦 蛮 。” 宋 陆游 《瑞庆节功德疏》之七:“ 髦 蛮 奉九译之琛,农扈告三登之候。”

绵蛮(mián mán):亦作“緜蛮”。

邈蛮(miǎo mán):边远地区的蛮夷。 三国 蜀 诸葛亮 《南征表》:“而邈蛮心异,乃更杀人为盟,糺合其类二千餘人,求欲死战。”

乃蛮(nǎi mán):(1).也称 乃蛮部 ,一作 奈曼 。古族名。 辽 金 时,游牧于 阿尔泰山 与 杭爱山 之间。文化较高,统治阶层信景教。至 元太祖 时始灭。《元史·太祖纪》:“帝与 乃蛮 军大战至晡, 禽 杀 太阳罕 。”(2). 蒙 语“八”。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蒙古语》:“ 元 人以本国语命名……乃蛮者,八也。”

南蛮(nán mán):(1).古称南方的民族及其居住的地方。《礼记·曲礼下》:“其在 东夷 、 北狄 、 西戎 、 南蛮 ,虽大曰子。”《吕氏春秋·召类》:“ 尧 战於 丹水 之浦以服 南蛮 , 舜 却 苗 民,更易其俗。”《宋书·荆雍州蛮传》:“ 荆 、 雍州 蛮 , 槃瓠 之后也。分建种落,布在诸郡县。 荆州 置 南蛮 , 雍州 置寧 蛮 校尉以领之。 世祖 初,罢 南蛮 併大府,而寧 蛮 如故。” 唐 韩愈 《宿曾江口示侄孙湘》诗之二:“嗟我亦拙谋,致身落 南蛮 。”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二篇序说:“一直到 周宣王 的时候, 长江 流域的中部都还是所谓 蛮荆 ,所谓 南蛮 , 淮河 流域是所谓 淮夷 、 徐夷 。”(2).旧时小说中 辽 、 金 人对 宋 及 宋 人的称呼。《说岳全传》第十五回:“ 哈迷蚩 奏道:‘臣到中原探听消息,老 南蛮 皇帝让位与小皇帝 钦宗 。’”《说岳全传》第十六回:“小番报进牛皮帐中:‘启上狼主,又有一个小南蛮杀进营来,十分厉害。’”

浅蛮(qiǎn mán):我国古代对南方发展程度较高,生活习俗等比较接近汉族的少数民族的泛称。《太平广记》卷一九○引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王建》:“ 邛 黎 之间有浅蛮焉,世袭王号,曰 刘王 、 扬王 、 郝王 。” 元 谢应芳 《宜山谣》:“椎髻舞,击铜鼓,浅蛮生蛮皆安堵。”

强蛮(qiáng mán):◎ 强蛮 qiángmán[fierce] 强横凶蛮鹞鹰是鸟类中很强蛮的一种

戎蛮(róng mán):(1).亦作“ 戎曼 ”。即 蛮氏 。古族名。 西戎 的一支。 春秋 时分布于今 河南 颍河 上游一带。后为 楚 所灭。《左传·昭公十六年》:“ 楚 子闻 蛮氏 之乱也与 蛮子 之无质也,使 然丹 诱 戎蛮子 嘉 杀之,遂取 蛮氏 。”《公羊传·哀公四年》:“ 晋 人执 戎曼子 赤 归于 楚 。 赤 者何? 戎曼子 之名也。”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历代州域形势一·戎蛮》:“ 河南 汝州 西南有 蛮城 ,即 戎蛮子国 。 哀 四年, 楚 围 蛮氏 ,尽俘以归。”(2).泛指四夷。 晋 张华 《命将出征歌》:“ 重华 临帝道,戎蛮或不宾。” 清 薛福成 《代李伯相答彭孝廉书》:“ 吴 、 楚 、 秦 、 越 ,昔之称戎蛮者,今皆为中原腹地。”参见“ 四夷 ”。

山蛮(shān mán):旧指居住在山间的南方某些少数民族。《南齐书·高帝纪上》:“﹝ 元嘉 ﹞二十三年, 雍州 刺史 萧思话 镇 襄阳 ,啟 太祖 自随戍 沔北 ,讨 樊 邓 诸山蛮,破其聚落。”《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元年》:“三月, 秦 兵寇 南乡 ,拔之,山蛮三万户降 秦 。” 胡三省 注:“自 春秋 之时, 伊 洛 以南, 巴 、 巫 、 汉 、 沔 以北,大山长谷,皆蛮居之…… 后汉 祭遵 攻新城蛮、柏华蛮,破 霍阳聚 ,则 春秋 蛮氏之聚落也。其后又有巫蛮、南郡蛮、江夏蛮。 襄阳 以西, 中庐 、 宜城 之西山,皆蛮居之,所谓山蛮也。”

生蛮(shēng mán):古时对南方未入州城定居的少数民族的蔑称。 唐 白居易 《与元衡诏》:“生蛮部落 苴舂 等,久阻声教,远此归投。” 元 张翥 《忆闽中》诗:“人多熟酒烧藤叶,市有生蛮卖象牙。”

狮蛮(shī mán):(1). 宋 代重阳节蒸糕上的粉制饰物。亦借指这种蒸糕。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重阳》:“﹝重阳﹞前一二日,各以粉麺烝糕遗送,上插剪彩小旗,掺飣果实……又以粉作狮子蛮王之状,置于糕上,谓之‘狮蛮’。” 宋 吴自牧 《梦粱录·九月》:“兼之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麵蒸糕……蜜煎局以五色米粉塐成狮蛮,以小彩旗簇之,下以熟栗子肉杵为细末,入麝香糖蜜和之,捏为饼糕小段,或如五色弹儿,皆入韵果糖霜,名之‘狮蛮栗糕’,供衬进酒,以应节序。”(2).古代武官腰带钩上饰有狮子、蛮王的形象,因以指武官腰带。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轻闪过,捽住狮蛮,恨心不捨。” 元 郑光祖 《三战吕布》第一折:“上阵处磕搭的揝住狮蛮,交马处滴溜扑摔下雕鞍。” 元 纪君祥 《赵氏孤儿》第三折:“按狮蛮拽札起锦征袍,把龙泉扯离出沙鱼鞘。”(3).指旧时节日赛会扮演的狮子、蛮王。《醒世恒言·独孤生归途闹梦》:“﹝上元佳节﹞自十三至十七,共是五夜,家家门首紥缚灯栅,张掛新奇好灯……狮蛮社火,鼓乐笙簫,通宵达旦。”

耍蛮(shuǎ mán):◎ 耍蛮 shuǎmán[be rude]〈方〉∶蛮不讲理

土蛮(tǔ mán):旧指仡佬族。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七:“ 苗 叛时,惟沿边 土蛮 不从乱。 土蛮 者,号 犵狫 ,故土司遗民也。”

乌蛮(wū mán):古代西南少数民族名。亦指其居住地。 唐 杜甫 《秋日夔府咏怀》:“絶塞 乌蛮 北,孤城 白帝 边。”《新唐书·南蛮传上·南诏上》:“ 南詔 ……本 哀牢夷 后, 乌蛮 别种也。” 宋 陆游 《通判夔州谢政府启》:“惟是 鱼復 之故城,虽号 乌蛮 之絶塞,乃如别驾,实类閒官。”

溪蛮(xī mán):即五溪蛮。 东汉 至 宋 对分布在今 湘 西及 黔 、 川 、 鄂 三省交界地区 沅水 上游若干少数民族的总称。因其地有五溪( 雄溪 、 樠溪 、 酉溪 、 无溪 、 辰溪 ),故称。《宋史·蛮夷传一·西南溪峒诸蛮上》:“ 夔州路 转运使 丁谓 言:‘溪蛮入粟实缘边砦栅,顿息 施 万 诸州馈餉之弊。’” 清 钱谦益 《湖广常德府桃源县知县张醇儒授文林郎制》:“今之 桃源 ,介在 沅 湘 溪蛮,接跡亦稍勤征缮矣。”

小蛮(xiǎo mán):(1). 唐 白居易 的舞妓名。 唐 孟棨 《本事诗·事感》:“ 白尚书 姬人 樊素 善歌,妓人 小蛮 善舞。尝为诗曰:‘樱桃 樊素 口,杨柳 小蛮 腰。’”(2).泛指姬妾。 宋 黄庭坚 《采桑子》词:“虚堂密候参同火,梨枣枝繁,深锁三关,不要 樊姬 与 小蛮 。” 程善之 《拟古》诗:“前车拥宾客,后乘载 小蛮 。”(3).酒器名。 唐 白居易 《春晚酒醒寻梦得》诗:“还携小蛮去,试觅 老刘 看。”自注:“小蛮,酒榼名也。”按, 白居易 《夜招晦叔》诗有“高调 秦 筝一两弄,小花蛮榼二三升”之句,盖“小蛮”即“小花蛮榼”之略称。

凶蛮(xiōng mán):凶恶野蛮。 萧乾 《栗子·昙》:“游行的人们驻足…… 启昌 也是中间的一个。他伸出瘦小的胳臂,指着那些凶蛮的洋兵嚷着。”

要蛮(yào mán):指王畿外极僻远的蛮荒之地。要,要服。 晋 潘尼 《释奠颂》:“席卷要蛮,荡定荒阻。”参见“ 要服 ”。

野蛮(yě mán):◎ 野蛮 yěmán(1) [uncivilized;savage]∶不文明野蛮行为(2) [barbarous;cruel]∶蛮横残暴野蛮的屠杀

夷蛮(yí mán):古代对东方和南方各族的泛称。《史记·太史公自序》:“嘉 句践 夷蛮能脩其德,灭强 吴 以尊 周 室,作《越王句践世家》第十一。” 唐 韩愈 《祭郑夫人文》:“微嫂之力,化为夷蛮。” 明 刘基 《过闽关》诗之四:“驛路高低过岭关,兠离人语杂夷蛮。”

渔蛮(yú mán):指以舟为家的渔民。 宋 范成大 《连日风作洞庭不可渡出赤沙湖》诗:“渔蛮尚自有常处,羈官方汝尤飘零。” 沉钦韩 注:“渔当作鱼。 东坡 有《鱼蛮子》诗。盖如蜑户以舟为家,《寰宇记》所谓 江 东曰水郎也。” 清 朱方蔼 《吴中杂咏》之四:“十里荷香明镜间,扁舟来往乐渔蛮。”

鱼蛮(yú mán):亦作“ 鱼蛮子 ”。渔夫,渔民。 宋 苏轼 《鱼蛮子》诗:“人间行路难,踏地出赋租;不如鱼蛮子,驾浪浮空虚。” 金 刘迎 《别后有怀元济》诗:“世事君方厌蜗角,生涯我欲赋鱼蛮。” 明 袁宏道 《钓竿行》:“朝随鸥保歌,夜引鱼蛮醉。” 清 唐孙华 《瓜洲屯船坞泊舟》诗:“草市千帆停估舶,茅庐三尺卧鱼蛮。” 清 曹寅 《江口网鱼夜归》诗:“酒旗旧识鱼蛮子,水槛新移沙漫洲。”

瘴蛮(zhàng mán):旧指南方少数民族。《明史·潘珍传》:“今北敌曰蕃,联帐万里,烽警屡闻,顾释门庭防,远事瘴蛮,非计之得。”

诸蛮(zhū mán):古代对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的总称。 唐 元稹 《故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徒兼太子少傅赠太保郑国公食邑三千户严公行状》:“缘溪诸蛮,狐鼠跧窜,王师步趋,不习嵌嶮。”《新唐书·吐蕃传下》:“比年寇 黎 巂 , 皋 常折其兵, 定德 畏得罪,遂来降,因定 昆明 诸蛮。”

板楯蛮(bǎn dùn mán):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名。 秦 汉 时分布在当时的 巴郡 一带。《后汉书·桓帝纪》:“ 白马羌 寇 广汉属国 ,杀长吏, 益州 刺史率 板楯蛮 讨破之。” 李贤 注:“ 板楯 , 西南蛮 之号。”参阅《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 晋 常璩 《华阳国志·巴志》。

村蛮汉(cūn mán hàn):犹乡巴佬。 宋 无名氏 《张协状元》戏文第二八出:“村蛮汉,买甚的?”

达失蛮(dá shī mán):波斯语的音译。意指回教徒。《元代白话碑集录·一二三八年凤翔长春观公据碑》:“这圣旨文字里:和尚根底寺,也立乔大师根底胡木刺,先生根底观院,达失蛮根底蜜昔吉,那的每引头儿拜天底人,不得俗人搔扰。” 蔡美彪 注:“达失蛮或译答失蛮、达识蛮、达实蜜、大石马,指回教徒,音译自波斯语。”

东谢蛮(dōng xiè mán):古族名。 唐 代分布在今 贵州省 东北境。因其首领姓 谢 而得名。《旧唐书·西南蛮传·东谢蛮》:“ 东谢蛮 ,其地在 黔州 之西数百里。南接 守宫獠 ,西连 夷子 ,北至 白蛮 ……其首领 谢元深 ,既世为酋长,其部落皆尊畏之。”

独锦蛮(dú jǐn mán):我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名。《新唐书·南蛮传上·南诏上》:“ 独锦蛮 亦 乌蛮 种,在 秦藏川 南。”

蛮夷邸(mán yí dǐ):古代供来朝邻族、邻国的使者所住的馆舍。《汉书·元帝纪》:“﹝ 建昭 三年﹞秋,使护 西域 骑都尉 甘延寿 、副校尉 陈汤 撟发戊己校尉屯田吏士及 西域 胡 兵攻 郅支单于 。冬,斩其首,传诣京师,悬蛮夷邸门。” 颜师古 注:“蛮夷邸,若今鸿臚客馆。”《后汉书·西域传·焉耆》:“遂斩 焉耆 、 尉黎 二王首,传送京师,悬蛮夷邸。”《三辅黄图》卷六:“蛮夷邸,在 长安 城内 藁街 。”亦省称“ 蛮邸 ”。 唐 常衮 《贺白鼠表》:“方委贡於蛮邸,遂呈祥於甸邑。” 宋 郭若虚 《图书见闻志·谢元深》:“卉服鸟章,俱集蛮邸。”

蛮性子(mán xìng zi):脾气粗暴。 柳青 《狠透铁》:“这 来娃 是个蛮性子人。”

蛮判官(mán pàn guān):宋 代掌管少数民族事务的地方官吏。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三:“蛮人言语不通,郡中有蛮判官者为之贸易,蛮判官盖郡吏,然蛮人慑服,惟其言是听。”

蛮公子(mán gōng zǐ):对南方少年的戏称。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念秧》:“君勿漏言。蛮公子颇充裕,年又雏,未必深解五木诀。我赢些须,明当奉屈耳。”

蛮纥恒(mán hé héng):方言。养子。 章炳麟 《新方言·释亲属》:“ 山西 平阳 谓养子曰蛮紇恒。”

南诏蛮(nán zhào mán):指 乌蛮 等族。《旧唐书·西南蛮传·南诏蛮》:“ 南詔蛮 ,本 乌蛮 之别种也,姓 蒙 氏。 蛮 谓王为‘詔’,自言 哀牢 之后,代居 蒙舍州 为渠帅,在 汉 永昌 故郡东, 姚州 之西。其先渠师有六,自号‘六詔’,兵力相埒,各有君长,无统帅。 蜀 时为 诸葛亮 所征,皆臣服之。”参见“ 南詔 ”。

南蛮子(nán mán zǐ):对南方人的謔称。 孙犁 《白洋淀纪事·“藏”》:“ 浅花 心里想,那里来的这么个哑;后来日子长了,他才说起话来,哇啦哇啦的是个南蛮子。”

菩萨蛮(pú sà mán):(1). 唐 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又名《子夜歌》、《重迭金》。小令四十四字,前后阕各两仄韵转两平韵。 唐 苏鹗 《杜阳杂编》卷下:“ 大中 初……其国( 女蛮国 )人危髻金冠,瓔珞被体,故谓之‘菩萨蛮’,当时倡优遂製‘菩萨蛮曲’。” 明 杨慎 《丹铅总录·诗话·菩萨鬘》:“ 唐 词有‘菩萨蛮’,不知其义。按小説, 开元 中, 南詔 入贡,危髻金冠,瓔珞被体,故号‘菩萨鬘’,因以製曲。”(2).曲牌名。属北曲正宫。字数与词牌前半阕同,用在套曲中。(3). 宋 代称伊斯兰教徒为菩萨蛮,阿拉伯文的音译。 宋 朱彧 《萍洲可谈》卷二:“乐府有《菩萨蛮》,不知何物,在 广 中见呼蕃妇为菩萨蛮因识之。”

武陵蛮(wǔ líng mán):汉 时对分布在今 湘 西、 鄂 西南等地区少数民族的总称。因其地为 武陵郡 ,故名。《后汉书·桓帝纪》:“ 武陵蛮 寇 江 陵 ,车骑将军 冯緄 讨,皆降散。”

五水蛮(wǔ shuǐ mán):古代 巴 人的一支。因居住在“西阳五水”旁,故名。 南朝 宋 、 齐 于其地设若干左郡、左县,遂与汉人杂居,逐渐同化。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蕲水》:“水首受 希水 枝津,西南流,歷 蘄山 ,出 蛮 中,故以此 蛮 为 五水蛮 。”《南史·夷貊传下》:“ 西阳 有 巴水 、 蘄水 、 希水 、 赤亭水 、 西归水 ,谓之 五水蛮 。”

乌蛮髻(wū mán jì):古 乌蛮 族人的发式。 唐 袁郊 《甘泽谣·红线》:“梳乌蛮髻,攒金凤釵,衣紫绣短袍,繫青丝轻履。”

猜你喜欢

汉字组词专题

推荐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