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尔吧

髯组词,髯字组词带拼音及词语解释

分类: 汉字组词  时间: 2020-06-19 06:01:03  作者: 优尔吧 

髯组词,今天幼儿园网小编蒙蒙老师给大家整理了关于汉字《髯》的组词列表,望下面整理的髯字组词资料及词语解释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髯字简介
字母:r,拼音:ran,带声调拼音:rán,注音:ㄖㄢˊ,部首:髟,部首比划:10,比划:15,繁体字:髯,字体结构:上下结构,字法:形声,笔画顺序:横竖横横横折捺撇撇撇竖折竖横横,五笔86编码:DEMF,五笔98编码:DEMF,Unicode:U+9AEF,汉字编号:5857,

基本解释

rán   ㄖㄢˊ ◎ 两腮的胡子,亦泛指胡子:美髯。虬髯。白发苍髯。髯口(演戏用的假胡子。“口”读轻声)。

英文翻译

beard

髯组词

鬓髯(bìn rán):须发。《魏书·獠传》:“所杀之人,美鬢髯者必剥其面皮,笼之於竹,及燥,号之曰‘鬼’,鼓舞祀之,以求福利。” 宋 孔武仲 《赋码碯笛》诗:“ 弘农 学士九尺长,颊颧山起鬢髯张。” 宋 苏轼 《元祐三年端午贴子词夫人阁》之三:“五綵縈筒秫稻香,千门结艾鬢髯张。”

长髯:长髯 

奋髯(fèn rán):抖动胡须。激愤或激昂貌。《汉书·朱博传》:“ 齐郡 舒缓养名, 博 新视事,右曹掾史皆移病卧…… 博 奋髯抵几曰:‘观 齐 儿欲以此为俗邪!’” 唐 王维 《为画人谢赐表》:“裂眥奋髯,髮衝鶡冠。” 宋 苏轼 《京师哭任遵圣》诗:“奋髯走猾吏,嚼齿对姦将。” 清 魏源 《陕西按察使赠布政使严公神道碑铭》:“及其驰骋上下,奋髯哆颐,沙聚数千里,龟灼数百世。”

丰髯(fēng rán):谓美须髯。 清 申涵光 《刘文烈公传》:“ 光 尝謁公於京邸,修眉丰髯,进退襜如,望而知为长者。” 清 朱珪 《陈大受传》:“﹝ 大受 ﹞神气端儼,眉目皆上起,丰髯有威,朝廷以为重臣。”

鼓髯(gǔ rán):鼓动胡须。《书·石勒载记上》:“ 勒 攘袂鼓髯曰:‘ 宾 之计是也。’”

皓髯(hào rán):白须。谓年老。 唐 刘禹锡 《问大钧赋》:“扬且之晳兮不可以常然,当锡尔以老成,苍眉皓髯,山立时行。”

黑髯(hēi rán):黑色的长须。《元史·拜降传》:“ 拜降 美鬚髯,善敷奏,数令驰驛往咨于朝。及引见, 世祖 遥识之,喜曰:‘黑髯使臣復来耶!’”

胡髯(hú rán):颊旁及下巴上的胡须。《新五代史·杂传十五·慕容彦超传》:“尝冒姓 阎氏 , 彦超 黑色胡髯,号 阎崑崙 。” 元 名氏 《小尉迟》第二折:“不由我这胡髯乍满頷頦。” 明 陈继儒 《珍珠船》卷四:“猿五百岁化为玃,玃千岁化为老人,燕千岁生胡髯。”亦作“ 鬍髥 ”。胡须。 汉 应劭 《风俗通·正失·封泰山禅梁父》:“《封禪书》説:‘ 黄帝 升封 泰山 ,於是有龙垂鬍髥下迎 黄帝 。’”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支动》:“《述异要》云:五百岁燕生鬍髯。”

戟髯(jǐ rán):戟形的须髯。 清 曹禾 《顾川传》:“深目戟髯,类羽人剑客。”

鳞髯(lín rán):代称龙。 清 蒋景祁 《瑞鹤仙·慈仁寺松》词:“听涛声,鳞髯夜怒,未须愁,化石空坛。”

龙髯(lóng rán):亦作“ 龙髥 ”。1.龙之须。《史记·封禅书》:“ 黄帝 首山 铜,铸鼎於 荆山 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 黄帝 。 黄帝 上骑,羣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餘人,龙乃上去。餘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 黄帝 之弓。百姓仰望 黄帝 即上天,乃抱其弓胡髯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 鼎湖 ,其弓曰乌号。”后用为皇帝去世之典。 唐 李峤 《汾阴行》:“自从天子向 秦关 ,玉輦金车不復还。珠帘羽扇长寂寞, 鼎湖 龙髯安可攀?” 清 顾炎武 《谒欑宫文》之一:“行年五十,慨驹隙之难留;涉路三千,望龙髯而愈。” 清 叶方蔼 《授职翰林学士感恩述怀》诗:“身离牛口惊还在,梦挽龙髥恨不廻。” 梁启超 《中国积弱溯源论》第四节:“而 文宗 显皇帝 ,復为 英 法 联军所迫,北狩 热河 , 鼎湖 一去,龙髯不返。”(2).帝王之须。 唐 李远 《赠写御容李长史》诗:“玉座尘消砚水清,龙髯不动綵毫轻。”(3).喻松叶;松。 唐 李贺 《五粒小松歌》:“緑波浸叶满浓光,细束龙髯铰刀剪。” 宋 王安石 《道傍大松人取为明》诗:“虬甲龙髯不攀,亭亭千尺荫南山。”

攀髯(pān rán):传说 黄帝 铸鼎于 荆山 下,鼎成,有龙下迎, 黄帝 乘之升天,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馀小臣不得上龙身,乃持龙髯,而龙髯拔落,并堕 黄帝 之弓。百姓遂抱其弓与龙髯而号哭。事见《史记·封禅书》。后用为追随皇帝或哀悼皇帝去世的典故。 唐 元稹 《为令狐国谢赐金石凌红雪状》:“臣职司復上,恋切攀髯,方当匍匐而前,敢有赫曦之惧。” 宋 欧阳修 《辞特转吏部侍郎表》:“犬马未报,但虞填壑之有时;弓剑忽遗,遽叹攀髯之莫及。” 清 钱德震 《送白学士祭告孝陵及南岳》诗:“攀髯千古事,归胙百官情。”亦作“ 攀龙 ”、“ 攀胡 ”。 晋 陶潜 《命子》诗之三:“於赫 愍侯 ,运当攀龙。抚剑风迈,显兹武功。”《旧唐书·哀帝纪》:“皇太后深鸣凤,痛切攀龙,亦欲专奉灵舆,躬及园寝,兼进追摧之道,用终克尽之仪。” 宋 欧阳修 《辞覃恩转左丞表》:“国恩未报,但虞填壑以遗羞;金鼎成,岂谓攀胡之莫及。”

青髯(qīng rán):指龟背甲上的绿毛。 南朝 梁 丘迟 《为范云谢示毛龟启》:“玄甲应於 姬 渚,青髯符於 夏 室。” 宋 孔武仲 《龟石》诗:“青髯剥落向何处,秋草绥绥神露滴。”

虬髯(qiú rán):亦作“虯髯”。1.拳曲的鬓胡须。 唐 皇甫曾 《赠老将》诗:“轆轤剑折虯髯白,转战功多独不侯。” 明 解缙 《送刘绣衣按交阯》诗:“虬髯白晳绣衣郎,驄马南巡古 越裳 。”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周易>之学》:“忽有道人,虬髯伟干,顾盼甚异。”(2).见“ 虬髯客 ”。

髯阉(rán yān):时人对 宋 杨存中 的嘲讽之称。 宋 周 《癸辛杂识别集·髯阉》:“ 周益公 日记云: 杨存中 ,人号为‘髯阉’,以其多髯而善逢迎也。《王梅溪集》载 刘共甫 云:‘ 范伯达 尝目 存中 为髯阉,谓形则髯,其所为则阉也。’”

髯须(rán xū):见“ 髯鬚 ”。亦作“ 髯须 ”。亦作“髥鬚”。1.胡子。 宋 苏轼 《游灵隐寺得来诗》诗:“乔松百丈苍髥鬚,扰扰下笑柳与蒲。” 宋 刘斧 《青琐高议别集·卢载》:“有友人 王生 谓公曰:‘其应主吉。’公詰其故,曰:‘去髮,其头衔已异矣;不去髯鬚,亦不落之义也。’” 清 王士禛 《故明景帝陵怀古》诗:“残碑灭没牛礪,石玃横卧苍髥鬚。”(2).指主簿之职。 明 陈继儒 《珍珠船》卷二:“外史《檮杌》: 王建 借 蜀 以上封事, 李景 为 眉山 主簿,其制略曰:‘旌其忠藎之心,委以髯须之职。’注云:‘《古今注》:羊,一名髯须主簿。’”

髯狎(rán xiá):即髯公。参见“ 髯公 ”。

髯孙(rán sūn):(1). 三国 孙权 的绰号。 宋 杜旟 《酹江月·石头城》词:“一自 髯孙 ,横短策、坐使英雄鹊起。 江 山如此,是天开,万古东南王气。”(2). 宋 孙莘老 的诨号。

髯苏(rán sū):亦作“髥苏”。 宋 苏轼 的别称,以其多髯故。 宋 苏轼 《客位假寐》诗:“同僚不解事,愠色见 髯苏 。” 元 郑允端 《东坡赤壁图》诗:“留得清风明月在,网鱼谋酒付 髥苏 。” 元 吴镇 《玉蝴蝶·赤壁怀古》词:“昔年此地,虹销霸气,电扫雄图。折戟沉沙,忽然携酒到 髯苏 。” 清 周起渭 《避风赤壁登苏公亭放歌》:“ 髯苏 一去青山闲,老子今朝散轻策。”

髯叟(rán sǒu):多须的老人。 清 魏耕 《莲花庄与朱士曾》诗:“髯叟 嵩 少 还,常吟 洛下 诗。” 清 俞蛟 《梦厂杂著·齐东妄言上·狐报》:“某月日,有髯叟自言 温 姓,僦居余家。”

髯士(rán shì):多须的人。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九:“明日王师入城,捕得一髯士,状颇类 顺 ,遂诛之。”

髯蛇(rán shé):亦作“髥蛇”。 南所产大蛇。可入药。《淮南子·精神训》:“ 越 人得髥蛇,以为上肴。” 高诱 注:“髥蛇,大蛇也,其长数丈。”《南齐书·良政传·虞愿》:“郡旧出髯虵胆,可为药,有餉 愿 虵者, 愿 不忍杀,放二十里外山中。” 宋 李石 《续博物志》卷八:“ 九真山 多大蛇,名曰髯蛇,长十丈,围七八尺。”

髯虵(rán shé):见“ 髯蛇 ”。

髯茹(rán rú):毛发弯曲纠缠貌。《齐民要术·笔墨》引 韦仲将 《笔方》:“先次以铁梳兔毫及羊青毛,去其秽毛,盖使不髯茹。”

髯髯(rán rán):(1).多须貌。《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三·陌上桑》:“为人洁白皙,髯髯颇有鬚。” 唐 白居易 《再到襄阳访问旧居》诗:“昔到 襄阳 日,髯髯初有髭。”(2).舒展迟缓貌。 元 揭傒斯 《送墨工潘生还临江》诗:“东风荡荡吹 燕山 ,行人髯髯掉臂还。”

髯奴(rán nú):亦作“髥奴”。多须的奴仆。 汉 王褒 《僮约》:“ 资中 男子 王子渊 从 成都 安志里 女子 杨惠 ,买亡夫时户下髯奴 便了 ,决价万五千。” 元 陈琛 《唐圉人调马图》诗:“櫪下髥奴真廝养,眼中元不识驊騮。” 明 汤显祖 吕硕园 《还魂记·诀谒》:“藏身荒圃,寄口髥奴。”

髯龙(rán lóng):(1).借指皇帝。 宋 沉遘 《大行皇帝挽歌辞》之四:“尤哀此下国,无路望髯龙。”(2).指虬枝盘曲的松树。 宋 苏轼 《杜舆秀才学种松法》诗:“露宿泥行草棘中,十年春雨养髯龙。”

髯鬣(rán liè):胡须。 明 陆容 《菽园杂记》卷一:“﹝ 陈僖敏公 鎰 ﹞以其美髯鬣,呼为鬍子爷爷。” 明 刘侗 于奕正 《帝京景物略·戒坛》:“龙之爪则深,目则出,鳞则张,髯鬣则作。”

髯丽(rán lì):即髯公。参见“ 髯公 ”。

髯口(rán kǒu):◎ 髯口 ránkǒu[artificial whiskers worn by actors in Chinese operas] 表演中国传统戏剧时演员口上所挂的假髯

髯客(rán kè):多须的客人。 柳亚子 《寄少华甬上即效其体》诗之四:“狂奴故友 刘文叔 ,髯客新交 李药师 。”

髯戟(rán jǐ):谓须髯张开如戟。 元 萨都剌 《终南进士行和李五峰题马麟画锺馗图》:“至今怒气犹未消,髯戟参努双目。”参见“ 戟髯 ”。

髯胡(rán hú):胡人多须,故称。 唐 刘商 《胡笳十八拍》:“髯胡少年能走马,弯弓射飞无远。”

髯公(rán gōng):传说中的猿猴类动物。

髯夫(rán fū):多须的人。 明 刘基 《题锺馗役鬼移家图》诗:“ 馗 乎 馗 乎奈尔何,髯夫当前黧妇后。”

髯断(rán duàn):典出《史记·封禅书》:“ 黄帝 采 首山 铜,铸鼎於 荆山 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鬚下迎 黄帝 。 黄帝 上骑,羣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餘人,龙乃上去。餘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鬚,龙鬚拔,堕,堕 黄帝 之弓。百姓仰望 黄帝 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鬚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 鼎湖 ,其弓曰乌号。”后以“髯断”谓皇帝仙逝。 宋 王禹偁 《先帝登遐圣君嗣位追惟恩顾涕泣成章》诗:“ 鼎湖 髯断去难攀,九五飞龙已御乾。” 宋 张耒 《哲宗皇帝挽词》之三:“云天不可望,髯断泣遗臣。”

髯参(rán cān):“髯参军”的省称。 晋 郄超 为 桓温 记室参军,多髯,时人称“髯参军”。后用以称记室参军。 唐 李逢吉 《和严揆省中宿斋遇令狐员外当直之作》:“曾驱爪士三边静,新赠 髯参 六义穷。” 金 元好问 《闻希颜得英府记室》诗:“近得 髯参 信,知从 兔苑 游。”参见“ 髯参军 ”。

髯鬓(rán bìn):亦作“ 髯髩 ”。胡须和鬓发。《艺文类聚》卷十七引《晏子》:“ 汤 长头而髯鬢。”按,今本《晏子春秋·谏上二二》作“ 汤 质皙而长,颜以髥”。 清 方文 《吴超士见访同至雨花台小饮而别》诗:“看君髯髩黑,絶胜我华颠。”

髯髩:见“ 髯鬢 ”。

衰髯(shuāi rán):因衰老而变白的须髯。 南唐 李中 《渔父》诗之二:“雪鬢衰髯白布袍,笑携赬鲤换村醪。” 宋 陆游 《晚》诗之二:“身如病鹤谢樊笼,白尽衰髯脸尚红。”

霜髯(shuāng rán):白色胡须。 宋 苏轼 《赠岭上老人》诗:“鹤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合抱手亲栽。” 元 刘因 《次人韵》:“世上闲愁浑几许,而今青镜满霜髯。” 明 刘基 《寒夜》诗:“风物自应随律转,霜髯争得见春消?”

松髯(sōng rán):指松叶。因其针状如髯,故称。 明 刘基 《为祝彦中题山水图》诗:“松髯拂天藤蔓垂,枯根瘦石相因依。”

掀髯(xiān rán):笑时启口张须貌;激动貌。 宋 苏轼 《次韵刘景文兄见寄》:“细看落墨皆松瘦,想见掀髯正鹤孤。” 宋 刘克庄 《沁园春·答九华叶贤良》词:“掀髯啸,有鱼龙鼓舞,狐兔悲嗥。” 清 唐孙华 《寿周砾圃七十》诗:“偶逢时事一掀髯,往往谈言亦微中。”《天讨·光武<河南讨满洲檄>》:“ 岳忠武 有知,应亦掀髯於 荡水 之阴矣。”

须髯(xū rán):络腮胡子。《汉书·高帝纪上》:“ 高祖 为人,隆準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颜师古 注:“在颐曰须,在颊曰髯。”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十三:“其人种类甚众,其须髯拳如毛,而緇黄浅深不一。”胡须。《三国志·魏志·苏则传》:“ 则 谓为见问,鬚髯悉张,欲正论以对。” 明 方孝孺 《黄氏三寿图赞》:“今年至其家,三老人者出迎,鬚髯颁白,冠裳如画。” 郭沫 《西湖纪游·雷峰塔下》:“他那斑白的须髯,他那筋脉隆起的金手。”

银髯(yín rán):白胡须的美称。 前蜀 贯休 《书匡山老僧庵》诗:“篔簹红实好鸟语,银髯瘦僧貌如祖。” 秦牧 《花城·古董》:“我亲眼见到七十多岁的老人,银髯飘拂,笑容可掬,叙述他怎样自动争取到工地来的趣史。”

玉髯(yù rán):喻豆芽。 宋 方岳 《豆苗》诗:“平明发视玉髯磔,一夜怒长堪冰苴。”

髭髯(zī rán):胡须。《周书·杨忠传》:“ 忠 美髭髯,身长七尺八寸。” 宋 邹浩 《临江仙》词:“闻説度牒朝到,并除頷下髭髯。” 清 戴名世 《<北行日记>序》:“而陆行当严寒,手足皆僵如痿痺,冰结於髭髯,冷气彻骨。”

胡髯郎(hú rán láng):羊的别名。胡,颈下垂肉;髯,须。羊颈有长须,故名。见 南朝 梁 任昉 《述异记》。按, 晋 崔豹 《古今注·鸟兽》:“羊,一名髯鬚主簿。” 五代 马缟 《中华古今注·羊》:“羊,一名髯鬚参军。”其义均同。 五代 马缟 《中华古今注·羊》:“羊,一名髯鬚参军。其义均同。”

蛟客髯(jiāo kè rán):海苔的别名。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百草·苔》:“水仙髮,蛟客髯。 梅圣俞 诗:‘绕绕水仙髮,茸茸蛟客髯。’按,谓海苔也。”

美髯公(měi rán gōng):(1). 三国 蜀 关羽 的美称。《三国志平话》卷中:“ 张辽 在於厅下, 美髯公 问曰:‘ 徐州 是失?皇叔、 张飞 不知存亡。’”《三国演义》第二五回:“ 关公 奏曰:‘臣髯颇长,丞相赐囊贮之。’帝令当殿披拂,过於其腹。帝曰:‘真美髯公也!’因此人皆呼为 美髯公 。”(2). 朱仝 的绰号。 宋 龚开 《宋江三十六人赞》:“美髯公 朱仝 ;长髯鬱然,美哉丰姿。”《水浒传》第五一回:“当牢节级却是美髯公 朱仝 ,见发下 雷横 来,也没做奈何处。”

虬髯翁(qiú rán wēng):即 虬髯客 。 明 凌濛初 《虬髯翁》第一出:“俺 虬髯翁 便是,俺自姓 张 ,人见俺赤髯如虬,顺口儿呼俺为 虬髯翁 。”亦作“ 虬髯公 ”。 韩北屏 《非洲夜会·橘林茶香》:“他魁梧身材穿一身白色长袍,头戴风帽,长胡子迎风飘拂,蓦地相逢,就亲切地招呼起来,难道他不像‘风尘三侠’中的 虬髯公 吗?”参见“ 虬髯客 ”。

虬髯客(qiú rán kè):(1).传奇小说中的人物名。 隋 末人,姓 张 行三,赤髯如虬,故号“虬髯客”。时天下方乱,欲起事中原。于旅邸遇 李靖 、 红拂 ,与 红拂 认为兄妹,因 李靖 得见 李世民 ( 唐太宗 ),以为“真天子”,乃遁去。悉以其家所有赠 靖 ,以佐真主。临行云:“此后十年,当东南数千里外有异事,是吾得事之秋也。” 贞观 十年, 南蛮 入奏:“有海船千艘,甲兵十万,入 扶餘国 ,杀其主自立。” 靖 知 虬髯客 成事,归告 红拂 ,沥酒贺之。见 前蜀 杜光庭 《虬髯客传》。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维扬生》:“昔 虬髯客 志在天下,一旦见 文皇 ,自惭不逮,甘心逊避。” 沉从文 《王谢子弟》:“我还把 湘云 和你、我三人,比作风尘三侠! 湘云 和七爷都还相称,就只我这 虬髯客 不大好作。”亦省称“ 虬髯 ”。 清 赵翼 《读史》诗之四:“得地可自王,身为 虬髯 先。” 陈世宜 《寒夜与楚伧秋心共饮》诗:“ 虬髯 不作 扶餘 王,羊头早薄骑都尉。”(2).借指外国人。 清 黄遵宪 《八月十五日夜太平洋舟中望月作歌》:“虬髯高歌碧眼醉,异方乐衹增人愁。”

虬髯公(qiú rán gōng):见“ 虬髯翁 ”。

髯主簿(rán zhǔ bù):见“ 髯鬚主簿 ”。

髯参军(rán cān jūn):(1). 晋 郄超 的别名。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宠礼》:“ 王珣 、 郗超 竝有奇才,为大司马所眷拔。 珣 为主簿, 超 为记室参军, 超 为人多须, 珣 状短小。于时 荆州 为之语曰:‘髯参军,短主簿,能令公喜,能令公怒。’”(2).羊的别名。《履斋示儿编·杂记·人物异名》引 晋 崔豹 《古今注》:“羊曰美髯主簿、髯参军。”

苍髯如戟

长髯主簿(cháng rán zhǔ bù):羊的别称。《初学记》卷二九引 晋 崔豹 《古今注》:“羊一名长髯主簿。”今本《古今注·鸟兽》作“髯鬚主簿”。

鹤骨霜髯

龙髯攀泣(lóng rán pān qì):谓痛悼帝王之死。 吴梅 《读吴梅村秣陵春乐府》诗:“老去填词多感慨,龙髯攀泣渺南天。”参见“ 龙髯 ”。

狞髯张目

髯须主簿(rán xū zhǔ bù):见“ 髯鬚主簿 ”。亦作“髥鬚主簿”。羊的别称。 晋 崔豹 《古今注·鸟兽》:“羊一名髥鬚主簿。” 明 陈继儒 《珍珠船》卷二引作“髯须主簿”。亦省称“ 髯主簿 ”。 唐 苏鹗 《苏氏演义》卷下:“羊一名髯主簿。”

髯须参军(rán xū cān jūn):羊的别称。 五代 马缟 《中华古今注》卷下:“羊,一名髯鬚参军。”参见“ 髯鬚主簿 ”。

髯鼎升遐(rán dǐng shēng xiá):典出《史记·封禅书》:“ 黄帝 采 首山 铜,铸鼎於 荆山 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鬚下迎 黄帝 。 黄帝 上骑,羣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餘人,龙乃上去。”后以“髯鼎升遐”谓皇帝仙逝。 明 吾丘瑞 《运甓记·发兵助温》:“尀耐宫车晏驾,不得叨陪顾命之班;髯鼎升遐,未克追随托孤之任。”参见“ 髯断 ”。

须髯若神

须髯如戟

血竭髯枯

猜你喜欢

汉字组词专题

推荐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