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尔吧

畏组词,畏字组词带拼音及词语解释

分类: 汉字组词  时间: 2021-01-02 07:57:26  作者: 优尔吧 

畏组词,今天幼儿园网小编晓雪老师给大家整理了关于汉字《畏》的组词列表,望下面整理的畏字组词资料及词语解释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畏字简介
字母:w,拼音:wei,带声调拼音:wèi,注音:ㄨㄟˋ,部首:田,部首比划:5,比划:9,繁体字:畏,字体结构:上下结构,字法:会意,笔画顺序:竖折横竖横横折撇捺,五笔86编码:LGEU,五笔98编码:LGEU,Unicode:U+754F,汉字编号:1492,

基本解释

wèi  ㄨㄟˋ ◎ 怕:畏惧。畏难(nán )。畏罪。大畏。望而生畏。 ◎ 敬服:敬畏。畏友(使人敬服的朋友)。后生可畏。

英文翻译

fear   respect

畏组词

逼畏(bī wèi):谓受到压力而畏惧。《后汉书·窦宪传》:“ 宪 恃宫掖声埶,遂以贱直请夺 沁水公主 园田,主逼畏,不敢计。” 张华 《鹪鹩赋》:“提挈万里,飘颻逼畏。” 唐 刘知几 《史通·因》:“而 李 刊 齐 史, 颜 述 隋 篇,时无逼畏,事须矫枉。”

禀畏(bǐng wèi):亦作“禀畏”。犹敬畏。 宋 范仲淹 《又上吕公书》:“众皆望风禀畏,以济边事。”《资治通鉴·唐代宗广德二年》:“诸将 田神功 等不復稟畏, 光弼 愧恨成疾。”

怖畏(bù wèi):亦作“ 怖愄 ”。恐惧。《后汉书·度尚传》:“刺史 度尚 惧 磐 先言,怖畏罪戾,伏奏见诬。”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有天眼,鉴其念念随灭,生生不断,岂可不怖畏耶?”《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若称无我,恐众生生怖愄心。” 清 敏树 《游大云山记》:“上路,缘侧,俯深溪,过之可怖畏。”

猜畏(cāi wèi):疑惧。《后汉书·吕布传》:“ 卓 自知凶恣,每怀猜畏,行止常以 布 自卫。”

愁畏(chóu wèi):忧惧。 唐 杜甫 《瞿唐两崖》诗:“ 羲和 驂驭,愁畏日车翻。”

惴畏(zhuì wèi):畏惧。 宋 曾巩 《进太祖皇帝总序并状》:“自 晋 既覆灭, 契丹 寖大,中国惴畏不敢当。” 明 方孝孺 《孔璋赞》序:“ 武帝 有 汲黯 ,诸侯惴畏不敢叛。”

惮畏(dàn wèi):畏惧。《史记·吴王濞列传》:“﹝ 吴王 濞 ﹞闻 胶西王 勇,好气,喜兵,诸 齐 皆惮畏,於是乃使中大夫 应高 誂 胶西王 。”《后汉书·度尚传》:“ 尚 后为 辽东 太守,数月, 鲜卑 率兵攻 尚 ,战,破之,戎狄惮畏。”

服畏(fú wèi):慑服畏惧。《后汉书·何进传》:“前 竇武 欲诛内宠而反为所害者,以其言语漏泄,而五营百官服畏中人故也。”

恭畏(gōng wèi):犹恭谨。《新唐书·徐王元礼传》:“ 徐康王元礼 性恭畏,善骑射。”

顾畏(gù wèi):顾虑畏惧。《魏书·郭祚传》:“人生有运,非可避也。但当明白当官,何所顾畏。” 明 刘基 《离子·养鸟兽》:“絶其所欲,强之以其所不欲,迫之而使从。其果心悦而诚服耶?其亦有所顾畏而不得已耶?”

惶畏(huáng wèi):惶恐敬畏。 汉 应劭 《风俗通·十反·蜀郡太守熲川刘胜》:“明府在九重之内,臣吏惶畏天威,莫敢尽情。”

戢畏(jí wèi):犹畏服。《新唐书·崔珙传》:“ 徐州 以 王智 后,军骄,数犯法,节度使 高瑀 未能制。天子思材望威烈者检革其弊……以 珙 代 瑀 。居二岁, 徐 人戢畏。”

忌畏(jì wèi):顾忌而恐惧。《后汉书·桓帝纪》:“ 孝质皇帝 聪敏早茂, 冀 心怀忌畏,私行杀毒。”

鉴畏(jiàn wèi):亦作“鉴畏”。警戒畏惧。《后汉书·皇甫规传》:“今兴改善政,於覆手,而羣臣杜口,鉴畏前害。互相瞻顾,莫肯正言。”

检畏(jiǎn wèi):谓拘谨检抑。《新唐书·高宗三女传》:“而主内与谋,外检畏,终后世无它訾。”

谨畏(jǐn wèi):谨小慎微。《新唐书·席豫传》:“性谨畏,与子弟、属吏书,不作草字。” 宋 袁燮 《端明殿学士通议大夫签书枢院事罗公行状》:“今恶直丑正之徒,私立名字,阴阻善良,稍相汲引者指为朋党,稍欲立事者目为邀功,而独以循默谨畏者为时才。” 严复 《<原富>按语》十九:“呜呼!用《诗》《书》礼乐之教,奬柔良谨畏之民,期於长治久安也;而末流之弊,乃几不能自存。”

警畏(jǐng wèi):(1).谓警策而令人敬服。 明 归有光 《朱钦甫字说》:“然吾读《孙子》之书,多警畏之辞,而以处女用脱兔,《孙子》之为奇者无出於是。”(2).警戒畏惧。《明史·商辂传》:“ 乾清宫 门灾,工部请採木 川 湖 。 輅 言宜少缓,以存警畏,从之。”《红楼梦》第七五回:“ 贾珍 酒已吓醒了一半,只比别人掌得住些,心里也十分警畏。” 清 曾国藩 《金陵楚军水师昭忠祠记》:“又因推论兵家之变化无常,用破吾党自是之见,庶久而知所警畏云。”

儆畏(jǐng wèi):警惕和畏惧;戒惧。 明 李东阳 《求退录》:“尤愿陛下儆畏天戒,矜恤民穷。” 范文澜 《中国近代史》第一章第八节:“ 道光 帝责成他们‘分路兜剿,务使夷片帆不返,俾知儆畏。’”

兢畏(jīng wèi):敬慎。 宋 曾巩 《贺熙宁四年明堂礼毕大赦表》:“伏惟皇帝陛下有聪明好古之质,有恭俭爱人之诚,兢畏万机,仔肩一德。” 宋 叶适 《宝谟阁待制中书舍人陈公墓志铭》:“公之从 郑 薛 也,以克己兢畏为主,敬德集,於 张公 尽心焉。”

敬畏(jìng wèi):◎ 敬畏 jìngwèi[awe] 既敬重又害怕对一切神圣的事物的敬畏

惊畏(jīng wèi):惊慌害怕。 唐 李公佐 《南柯太守传》:“二使者引生下车,入其门,升自阶,己身卧於堂东廡之下。生甚惊畏,不敢前近。” 宋 张耒 《后涉淮赋》序:“朝游济,凡 淮 之惊畏风涛之变,无不歷之矣。”《三国演义》第八回:“ 卓 笑曰:‘诸公勿惊。 张温 结 袁术 ,欲图害我……故斩之。公等无故,不必惊畏。’”

沮畏(jǔ wèi):畏惧。《新唐书·逆臣传下·黄巢》:“ 巢 大沮畏,乃诣 天平军 乞降,詔授 巢 右卫将军。” 宋 无名氏 《异闻总录》卷一:“ 饶氏 愈益沮畏。讫子妇死,鬼始谢去。”

拘畏(jū wèi):(1).拘束畏惧。 晋 葛洪 《抱朴子·明本》:“先以为阴阳之术,众於忌讳,使人拘畏。”《新唐书·吕才传》:“帝病阴阳家所传书多谬伪浅恶,世益拘畏,命 才 与宿学老师删落烦讹,掇可用者为五十三篇。”(2).谓使人感到拘束畏惧。

可畏(kě wèi):(1).令人畏惧。《书·大禹谟》:“可爱非君?可畏非民?” 孔颖达 疏:“言君可畏者岂非民乎?”《左传·文公七年》“夏日之日也” 晋 杜预 注:“夏日可畏。” 唐 韩愈 《寄三学士》诗:“颶起最可畏,訇哮簸陵丘。”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五·孙文定》:“目睢盱可畏。”(2).令人敬畏。《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敦煌变文集·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讲经文》:“仙乐隐隐以引前,天女依依而后送,一道光明可畏。” 宋 曾巩 《王无咎字序》:“ 补之 明经术,为古文辞,其材卓然可畏也。”

恐畏(kǒng wèi):(1).畏惧。《战国策·秦策一》:“ 犀首 战胜 威王 , 魏 罢弊,恐畏,果献 西河 以外。”《后汉书·刘盆子传》:“ 盆子 时年十五,被髮徒跣,敝衣赭汗,见众,恐畏欲啼。” 宋 程大昌 《演繁露·箭贯耳》:“诣廷门谢罪则用箭贯耳,以示恐畏,非以意为之也。”(2).犹恐怕。副词。表示估计或担心。《乐府诗集·清商曲辞六·夜黄》:“鸳鸯逐野鸭,恐畏不成双。” 唐 虞世南 《咏萤》:“恐畏无人识,独自暗中明。”

愧畏(kuì wèi):惭愧和畏惧。语出《诗·小雅·何人斯》:“不愧于人,不畏于天。” 南朝 梁 沉约 《弹王源》:“明目腆颜,曾无愧畏。” 唐 孙樵 《武侯碑阴》:“洎受社稷寄,擅刑赏柄,曾心不愧畏。”

困畏(kùn wèi):(1).怯弱。《庄子·列御寇》:“缘循、偃佒、困畏不若人,三者俱通达。” 郭象 注:“困畏,怯弱者也。”(2).围困拘囚。《文选·班昭<东征赋>》:“入 匡 郭而追兮,念夫子之厄勤;彼衰乱之无道兮,乃困畏乎圣人。” 吕向 注:“《论语》云:‘子畏於 匡 ’,言遭 匡 人围之也,念衰乱之代,使圣人困厄勤苦也。”

懔畏(lǐn wèi):畏惧。 清 林则徐 《示谕外商速缴鸦片烟土四条稿》:“况天朝贩卖之禁,本比吸食为尤重……岂尔等於天朝之法,转不知懍畏耶?”《清史稿·仁宗纪》:“ 广东 博罗 监犯越狱一案,经朕硃諭查询,始据该督抚据实陈奏。则天下事之不发觉者多矣,殊堪感叹,更深懍畏。”

廉畏(lián wèi):清廉谨慎。 宋 文莹 《壶清话》卷十:“ 景 ( 姚景 )无他技能,但廉畏有守。”

凛畏(lǐn wèi):敬畏;畏惧。 宋 欧阳修 《再论陈洎等札子》:“今若自废詔书,示人无信,则新转运见朝廷先自驰废,言不足听,则更无凛畏,必效因循,虚烦更张必不济事。”

罗畏(luó wèi):杂沓。《古文苑·扬雄<蜀都赋>》:“罗畏弥澥,蔓蔓沕沕。” 章樵 注:“观者并隄,人物併杂。”《骈雅·释诂上》:“罗畏、弥澥,纷沓也。”

屏畏(píng wèi):犹惊畏。《宋史·王旦传》:“ 赵昌言 为转运使,以威望自任,属吏屏畏。”

谦畏(qiān wèi):谦逊敬慎。《新唐书·吴凑传》:“ 凑 才敏鋭,而谦畏自将,帝数顾访,尤见委信。” 宋 陆佃 《谢皇太后表》:“此盖伏遇皇太后陛下,永怀谦畏,暂济艰难。”

牵畏(qiān wèi):犹顾忌。 宋 欧阳修 《尚书蔡公行状》:“公在大位,临事不回,无所牵畏。”

怯畏(qiè wèi):胆怯,害怕。 梁启超 《亡羊录》:“又出其鋭利之词锋,以责 李鸿章 ,诸臣皆怯畏无措。” 曹禺 《日出》第二幕:“他怯畏地立在房门口,四面望。”

曲畏(qǔ wèi):见“ 曲隈 ”。

三畏(sān wèi):儒家指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论语·季氏》:“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慑畏(shè wèi):同“慴畏”。畏惧。《晏子春秋·问上六》:“居处佚怠,左右慑畏。”《国语·吴语》:“夫 越 非实忠心好 吴 也,又非慑畏吾甲兵之彊也。”

耸畏(sǒng wèi):震惊畏惧。耸,通“ 悚 ”。《新唐书·裴度传》:“ 度 諫曰:‘比陛下月率六七临朝,天下人知勤政, 河朔 贼臣皆耸畏。’”《朱子语类》卷一二九:“为相正要以进退人才为先,使四夷闻知,知所耸畏。”

畏罪(wèi zuì):[释义](动)犯了罪怕受制裁。 [构成]动宾式:畏|罪 [例句]他畏罪自杀了。(作状语)

畏隹(wèi zhuī):高峻貌。

畏震(wèi zhèn):恐惧震惊。《后汉书·酷吏传·阳球》:“ 球 既诛 甫 ……权门闻之,莫不屏气。诸奢饰之物,皆各缄縢,不敢陈设。京师畏震。”

畏讋:惧怕。 宋 王明清 《挥麈三录》卷三:“逆 亮 纂位之后,偶因本朝遣使至其闕廷,有畏讋者,遂有轻我之心。” 明 刘基 《前江淮都转运盐使宋公政绩记》:“使者甚威猛,上下畏讋,奉命莫敢忤。”

畏詟(wèi zhé):惧怕。 宋 王明清 《挥麈三录》卷三:“逆 亮 纂位之后,偶因本朝遣使至其闕廷,有畏讋者,遂有轻我之心。” 明 刘基 《前江淮都转运盐使宋公政绩记》:“使者甚威猛,上下畏讋,奉命莫敢忤。”

畏约(wèi yuē):谓穷困而畏缩。《史记·刺客列传》:“ 高渐离 念久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 司马贞 索隐:“约,谓贫贱俭约,既为庸保,常畏人,故云畏约。”

畏语(wèi yǔ):指恫吓他人的言词。 宋 洪迈 《容斋随笔·六十四种恶口》:“《大集经》载六十四种恶口之业,曰:‘麤语……错语、恶语、畏语、吃语。’”

畏友(wèi yǒu):◎ 畏友 wèiyǒu[esteemed friend] 品德端重,让人敬畏的朋友此书朝夕观之,使人若居严师畏友之间。——陆游《跋王深甫先生书简二》

畏义(wèi yì):谓怕失道义。《礼记·表记》:“是故君子……卑己而尊人,小心而畏义,以求事君。”《韩诗外传》卷四:“君子大心即敬天而道,小心即畏义而节。”《后汉书·朱穆传》:“夫道者,以天下为一,在彼犹在己也。故行违於道则愧生於心,非畏义也。”

畏徇(wèi xùn):畏惧而徇私。《辽史·圣宗纪一》:“诸县令佐如遇州官及朝使非理徵求,毋或畏徇。恒加听,以为殿最。” 金 元好问 《御史孙公墓表》:“ 李氏 女有姿色,已许嫁矣。首相 白撒 之姪,恃势夺婚,且欲以为妾。夫家诉於官,官畏徇不为理。” 康有为 《为布告百七十馀埠会众》:“僕以救焚拯溺,无所畏徇,而救 中国 之沦亡,必以‘君民同治, 满 汉 不分’八字为目的。”

畏胁(wèi xié):吓唬,威胁。 明 宋濂 《游锺山记》:“饮半酣, 刘君 澄 坐至二更,或撼之作儛笑,钓之出异响,畏胁之皆不动。予与 夏君 方困睫,交不可擘,乃就寝。”

畏羡(wèi xiàn):敬重羡慕。《北齐书·崔暹传》:“ 世宗 退谓 暹 曰:‘我尚畏羡,何况餘人。’”

畏葸(wèi xǐ):畏惧;胆怯。 清 王韬 《重刻<徐忠烈公遗集>序》:“畏葸退缩,坐失事机。”《清史稿·高宗纪四》:“﹝ 乾隆 三十六年五月﹞乙巳, 阿桂 以畏葸褫职,降兵効力。” 茅盾 《清明前后》第一幕:“一向谨慎忠厚的她,现在‘发展’成为畏葸而忧郁。”

畏牺(wèi xī):谓害怕成为祭祀宗庙的牺牲。语本《庄子·列御寇》:“或聘於 庄子 , 庄子 应其使曰:‘子见夫牺牛乎?衣以文绣,食以芻叔,及其牵而入於太庙,欲为孤犊,其可得乎?’” 汉 班固 《幽通赋》:“ 周 贾 盪而贡愤兮,齐死生与祸福,抗爽言以矫情兮,信畏牺而忌服。”

畏畏(wèi wèi):谓畏惧天威。畏,通“ 威 ”。《书·微子》:“天毒降灾荒 殷 邦,方兴沉酗於酒,乃罔畏畏,咈其耇长,旧有位人。” 孙星衍 疏:“畏畏,当为畏威。”

畏微(wèi wēi):看到苗头就知所警惕。《管子·霸言》:“圣人畏微,而愚人畏明。” 尹知章 注:“圣人能知吉凶之先见,故曰畏微。” 石一参 今诠:“圣人洞见先几,见微而知著,故畏在事先。”

畏途(wèi tú):◎ 畏途 wèitú[a dangerous road—a perilous undertaking] 险恶可怕的路径,比喻做起来很危险和艰难的事畏途巉岩不可攀。——李白《蜀道难》他将此视为畏途

畏涂(wèi tú):亦作“ 畏途 ”。1.艰险可怕的道路。《庄子·达生》:“夫畏涂者,十杀一人,则父子兄弟相戒也,必盛卒徒而后敢出焉。” 成玄英 疏:“涂,道路也。夫路有劫贼,险难可畏。” 唐 李白 《蜀道难》诗:“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巖不可攀。” 金 蔡松年 《淮南道中》诗之一:“畏涂泥三尺,车马真鸡栖。” 清 金农 《送贺十五德舆之辰州》诗:“五月 沅陵 道,毒淫多畏途。”(2).指危险可怕的地方。 宋 王安石 《次韵和张仲通见寄三绝句》之三:“醉乡岐路君知否?不似人间足畏涂。” 清 袁枚 《新齐谐·黑眚畏盐》:“ 殷家村 在城外,多古壙,旧传壙中有怪物……里人相戒,视为畏途。” 鲁迅 《书信集·致李霁野》:“ 上海 到处都是商人气……住得真不舒服,但 北京 也是畏途。”(3).犹苦。比喻可怕而难办的事情。 清 李渔 《闲情偶寄·颐养·行乐》:“能以草木之生死为生死,始可与言灌园之乐,不则一灌再灌之后,无不畏途视之矣。”《儿女英雄传》第一回:“因此上,自己一中进士就把这知县看作了一个畏途。” 孙中山 《知难行易》:“﹝ 中国 人﹞以为行是难的,知是不难的,把极容易做的事,视为畏途,不去实行。”

畏惕(wèi tì):戒惧。《新唐书·房玄龄传》:“﹝ 玄龄 ﹞或以事被让,必稽顙请罪,畏惕,视若无所容。”

畏缩(wèi suō):[释义](动)害怕而不敢向前。 [构成]动补式:畏〈缩 [例句]勇敢向前;不要畏缩。(作谓语)[同音]猥缩

畏肃(wèi sù):谓肃然起敬。《后汉书·苏章传》:“州境知 章 无私,望风畏肃。”《新唐书·张伯仪传》:“后为 江陵 节度使。朴厚不知书,然推诚遇人,军中畏肃,民亦便之。”

畏悚(wèi sǒng):畏惧。《东观汉记·任隗传》:“ 永元 初,外戚秉权,朝臣畏悚,莫敢抗者。”

畏兽(wèi shòu):传说可以避凶邪的猛兽。 晋 郭璞 《山海经图赞·猛槐》:“列象畏兽,凶邪是辟。” 唐 裴孝源 《贞观公私画史》:“《畏兽图》, 王廙 画。”

畏事(wèi shì):(1).胆小怕事。《汉书·杨敞传》:“ 燕苍 知 上官桀 等反谋,以告 敞 ; 敞 素谨畏事,不敢言,乃移病卧。” 宋 苏轼 《因擒获鬼章论西羌夏人事宜札子》:“夫为国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红楼梦》第七五回:“ 尤氏 只糊答应, 探春 知他畏事不肯多言。”(2).谓诚敬处事。《东观汉记·光武帝纪》:“帝仁智明达,多权略,乐施爱人,在家重慎畏事,勤于稼穡。”《东观汉记·窦融传》:“诚欲令恭肃畏事,恂恂修道。”

畏慎(wèi shèn):戒惕谨慎。《东观汉记·樊準传》:“﹝ 準 ﹞明习 汉 家旧事,周密畏慎。”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教子》:“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宋 王禹偁 《求致仕第二表》:“﹝臣﹞虽无功名报国,常以畏慎周身。” 清 龙启瑞 《致曾涤笙侍郎书》:“某此事实出於万不获已,寸心可对天地,质鬼神。若世之所谓谨默畏慎者,难免不以为非,要亦不足听从也。”

畏慴(wèi shè):畏惧。《周书·异域传下·突厥》:“朝廷受其虚言,将士望风畏慴。” 梁启超 《灭国新法论》:“畏慴、歆羡、感谢之三种心,次第并起。”

畏慑(wèi shè):畏惧。 宋 陆游 《右朝散大夫陆公墓志铭》:“老吏宿奸,畏慑缩栗,不敢輒动。”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掌故·陈侍御奏折》:“且夷性多疑…… 天津 地方若能布置周妥,使之畏慑兵威,则永远可以絶迹,而肘腋之患除矣。” 梁启超 《法理学大家孟德斯鸠之学说》:“君主专尚武力以慑其民,故此种之政,以使民畏慑为宗旨。”

畏闪(wèi shǎn):畏忌闪避。 钱锺书 《围城》四:“ 周经理 见了这位挂名姑爷,乡绅的儿子,留洋学生,有点畏闪;今天的谈话,是义不容辞,而心非所乐。”

畏瑟(wèi sè):畏缩。 茅盾 《虹》九:“他们都不是畏瑟忸怩的人儿。”

畏涩(wèi sè):(1).谓阻塞,不安全。《新唐书·叛臣传下·李忠臣》:“ 回紇 可汗既归,留其下 安恪 、 石帝廷 居 河阳 ,守貲廥,因是招亡命为盗,道路畏涩。”(2).畏怯呆滞。 茅盾 《子夜》八:“姨太太的利的眼光也正在看他呢,他这一惊可不小,立刻把眼光畏涩地移到那滋滋作响的烟斗上。”

畏愞(wèi nuò):见“ 畏懦 ”。

畏偄(wèi ruǎn):见“ 畏懦 ”。

畏日(wèi rì):◎ 畏日 wèirì[scorching sun] 烈日。畏通“隈”夏与畏日争。——[英]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畏却(wèi què):谓怕被驳回。《汉书·路温舒传》:“上奏畏却,则锻练而周内之。” 颜师古 注:“却,退也。畏为上所却退。”《新唐书·外戚传·杨国忠》:“ 李林甫 兴 韦坚 等狱,欲危太子,狱事畏却,以 国忠 怙宠,搏鷙可用,倚之使按劾。”

畏区(wèi qū):艰险可怕的地方。 清 张皋文 《送张文在分发甘肃序》:“ 甘肃 地边塞,民穷官贫,自长吏以下,不能具舆焉。士大夫宦者,视为畏区。”

畏钦(wèi qīn):尊敬钦佩。 明 徐元 《八义记·猜忌赵宣》:“吾王宠信听,万民皆畏钦,把俺声名料应达帝京。”

畏怯(wèi qiè):[释义](形)胆小害怕。 [构成]并列式:畏+怯 [例句]畏怯是胆小鬼的行径。(作主语)

畏弃(wèi qì):厌弃。《法苑珠林》卷九五:“是以恶性之人……众所畏弃,如避狼虎。”

畏迫(wèi pò):畏惧。《文选·曹冏<六代论>》:“ 吴 楚 凭 江 ,负固 方城 ,虽心希九鼎,而畏迫宗姬,姦情散於胸怀,逆谋消於唇吻。” 李周翰 注:“言其虽有篡 周 之心,而犹畏惧同姓之国。”威迫。用威力强迫。《魏书·司马叡传》:“ 叡 畏迫於 敦 ,居常忧戚,发病而死。”

畏懦(wèi nuò):亦作“ 畏偄 ”。亦作“ 畏愞 ”。胆怯软弱。《史记·东越列传》:“是时 汉 使大农 张成 、故 山州侯 齿 将屯,弗敢击,却就便处,皆坐畏懦诛。”《汉书·武帝纪》:“ 匈奴 入 雁门 ,太守坐畏愞弃市。” 汉 王符 《潜夫论·边议》:“然太守令长,皆奴怯畏偄不敢击。” 宋 洪迈 《容斋随笔·汉二帝治盗》:“其牧守令长坐界内有盗贼而不收捕者,及以畏愞捐城委守者,皆不以为负,但取获贼多少为殿最。” 元 刘祁 《归潜志》卷七:“南渡为宰执者,多怯惧畏懦,不敢有为。” 康有为 等《上清帝第二书》:“皇上仅寄耳目於数人,而数人者又畏懦保禄,不敢竭尽。”

畏匿(wèi nì):畏怯回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舍人相与諫曰:‘今君与 廉颇 同列, 廉君 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

畏难(wèi nán):[释义](动)害怕困难。 [构成]动宾式:畏|难 [例句]不要畏难;挺起胸向前走。(作谓语)

畏慕(wèi mù):(1).畏惧和羡慕。《书·毕命》:“弗率训典,殊厥井疆,俾克畏慕。” 孔 传:“使能畏为恶之祸,慕为善之福。”(2).指尊敬仰慕。《旧唐书·郭元振传》:“ 元振 风神伟壮,而善於抚御,在 凉州 五年,夷夏畏慕,令行禁止,牛羊被野,路不拾遗。”《宋史·苏轼传》:“宰相 韩琦 曰:‘ 軾 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復异辞矣。’” 明 刘基 《浙东肃政廉访司处州分司题名记》:“所至有德,泽加於民,真足以起后人之畏慕,昭轨范於将来。”

畏明(wèi míng):(1).谓畏惧明法。《诗·大雅·民劳》:“无纵诡随,以谨无良。式遏寇虐,憯不畏明。” 郑玄 笺:“曾不畏敬明白之刑罚。” 孔颖达 疏:“当用正法刑罚而禁止之。” 陈奂 传疏:“明,犹法也。不畏明法,即是寇虐,言为政者用以遏止之。”(2).谓事态彰明才知所戒惧。《管子·霸言》:“圣人畏微,而愚人畏明。” 尹知章 注:“愚人近火方知热,履冰乃知寒,故曰畏明也。”参见“ 畏微 ”。

畏路(wèi lù):犹畏途。比喻艰难的世道。 明 袁宗道 《初春和陆放翁韵》之一:“嬾向时人争巧拙,久游畏路耐咸酸。”

畏龙(wèi lóng):见龙而惧。传说古代有个 叶公子高 非常爱好龙,器物上画着龙,房屋上也刻着龙。有一天,龙真的到 叶公 家里,从窗口把头探进来。 叶公 见了,惊惶无主,拔脚就跑。见 汉 刘向 《新序·杂事五》。比喻对某些宣称爱好的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 南朝 梁 萧统 《答湘东王求文集及<诗苑英华>书》:“又爱贤之情,与时而篤,冀同市骏,庶匪畏龙。”

畏凛(wèi lǐn):畏惧。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阎罗薨》:“今讼於 阎君 ,刑狱酷毒,实可畏凛。”

畏慄:畏惧战栗。《后汉书·左雄传》:“ 济阴 太守 胡广 等十餘人皆坐谬举免黜……自是牧守畏慄,莫敢轻举。”

畏栗(wèi lì):畏惧战栗。《后汉书·左雄传》:“ 济阴 太守 胡广 等十餘人皆坐谬举免黜……自是牧守畏慄,莫敢轻举。”

畏垒(wèi lěi):(1).山名。(2).借指乡野。 宋 刘克庄 《和季弟韵》之六:“老爱家山安 畏垒 ,早知世路险 瞿唐 。” 清 赵翼 《调守广州》诗:“地偏恰似 仇池 穴,俗厚难忘 畏垒 乡。”(3).形容宏大。 康有为 《<广艺舟双楫>序》:“汝负畏垒之材,取桀杙,取櫩櫨,安器汝!”

畏匡(wèi kuāng):《论语·子罕》:“子畏於 匡 。” 刑昺 疏:“子畏於 匡 者,谓 匡 人以兵围 孔子 。记者以众情言之,故云‘子畏於 匡 ’,其实 孔子 无所畏也。”后以“畏 匡 ”为困厄之典。畏,通“ 围 ”。 唐 柳宗元 《弘农公以硕德伟材昭明人心感悦谨献诗五十韵以毕微志》:“远迁逾 桂岭 ,中徙滞 餘杭 。顾土虽怀 赵 ,知天詎畏 匡 !”

畏恐(wèi kǒng):畏惧恐慌。《荀子·王制》:“威严猛厉而不好假道人,则下畏恐而不亲,周闭而不竭。”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王道》:“诛求无已,天下空虚,羣臣畏恐。”《新五代史·吴越世家·钱佐》:“诸将稍不法, 佐 乃黜其大将 章德安 於 明州 、 李文庆 於 睦州 ,杀内都监 杜昭达 、统军使 闞璠 ,由是国中皆畏恐。”

畏惧(wèi jù):[释义](动)害怕。 [构成]并列式:畏+惧 [例句]不要畏惧困难。(作谓语)[同义]害怕、惧怕、恐惧

畏沮(wèi jǔ):畏怯沮丧。 清 吴敏树 《上曾侍郎书》:“其从义之乡民,争愿奋於行间,见死而不畏沮。”《花月痕》第四回:“贼一路必有耳目,若知大人兵即到,自然心生畏沮。”

畏咎(wèi jiù):怕犯错误。《诗·小雅·北山》:“或湛乐饮酒,或惨惨畏咎。” 毛 传:“咎,犹罪过也。”

畏敬(wèi jìng):尊敬;敬重。《礼记·大学》:“﹝人﹞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旧唐书·辅公祏传》:“初, 伏威 与 公祏 少相爱狎, 公祏 年长, 伏威 每兄事之,军中咸呼为伯,畏敬与 伏威 等。” 苏曼殊 《断鸿零雁记》第十五章:“ 静子 慧骨天生,一时无两,寧不令人畏敬?”

畏景(wèi jǐng):(1).夏天的太阳。 唐 刘言史 《广州王园寺伏日即事寄北中亲友》诗:“曲池煎畏景,高阁絶微飈。” 唐 刘得仁 《和郑校书夏日游郑泉》:“太虚悬畏景,古木蔽清阴。” 宋 文天祥 《七月二日大雨歌》:“积阴緜五旬,畏景淡无光。”(2).指夏天。 唐 白居易 《旱热》诗之二:“持此聊过日,焉知畏景长。” 宋 柳永 《郭郎儿近拍》词:“新霽,畏景天气,薰风帘幕无人,永昼厌厌如度岁。” 金 元好问 《同白兄赋瓶中玉簪》诗:“畏景众芳歇,仙葩此夷犹。”参见“ 畏日 ”。(3).比喻艰难的处境。 宋 梅尧臣 《范景仁紫微见过亦谒不遇道上逢之》诗:“朝游 翔凤池 ,暮直中书省。无由见颜色,况乃当畏景。”

畏惊(wèi jīng):畏惧惊恐。 汉 王充 《论衡·订鬼》:“初疾畏惊,见鬼之来。”

畏谨(wèi jǐn):小心谨慎。 宋 葛立方 《韵语阳秋》卷五:“ 绍圣 初,以诗赋为 元祐 学术,復罢之。 政和 中,遂著於令,士庶传习诗赋者,杖一百。畏谨者至不敢作诗。” 元 刘祁 《归潜志》卷五:“﹝ 冯叔献 ﹞屡为法官,臺察弹劾,不避权势。时 高琪 当国,察其畏谨,数以公推考贵人,所拟輒称旨。” 清 鲁一同 《关忠节公家传》:“公容貌如常人,悛悛畏谨,而洞识机要,口占应对悉中。”

畏戒(wèi jiè):畏惧戒惕。 汉 张衡 《东京赋》:“劝德畏戒,喜惧交争。”《汉书·五行志中之上》:“ 始皇 不畏戒自省,反夷灭其旁民,而燔烧其石。”

畏忌(wèi jì):◎ 畏忌 wèijì[have scruples;fear;dread] 害怕和疑忌;忌惮

畏戢(wèi jí):戒惕敬慎。《宋史·赵抃传》:“有卒长立堂下,呼諭之曰:‘吾与汝年相若,吾以一身入 蜀 ,为天子抚一方。汝亦宜清谨畏戢以率众。’”

畏疾(wèi jí):畏惧憎恶。《新唐书·苏珦传》:“御史 王弘义 附 来俊臣 为酷,世畏疾,莫敢触其锋。”

畏怀(wèi huái):畏威怀德。《明史·郑赐传》:“二人协力剗弊,民以寧辑, 苗 僚 畏怀。” 清 魏源 《筹海篇》四:“外夷唯利是图,惟威是畏,必使有可畏怀,而后俯首从命。”

畏害(wèi hài):谓畏忌其害己。《战国策·赵策二》:“且 秦 之所畏害於天下者,莫如 赵 。” 鲍彪 注:“言 秦 於天下,独畏 赵 害己。”

畏附(wèi fù):畏惧依附。《新唐书·卢简方传》:“徙 大同军 防御使,大开屯田,练兵侈鬭, 沙陀 畏附。”

畏俯(wèi fǔ):犹敬服。《新唐书·萧至忠传》:“ 默啜 遣大臣来朝,见 至忠 风采,逡巡畏俯,谓人曰:‘是宜相天子,何乃居外乎?’”

畏服(wèi fú):◎ 畏服 wèifú[be obedient with fear] 惧怕而服从

畏伏(wèi fú):敬服。伏,通“ 服 ”。《陈书·程灵洗传》:“ 灵洗 素为乡里所畏伏,前后守长恒使召募少年,逐捕劫盗。” 宋 叶适 《故枢密参政江公墓志铭》:“试辟痈太学,锋鋭涉敏,同舍畏伏。”

畏法(wèi fǎ):(1).惧怕犯法。《荀子·王霸》:“百官则将齐其制度,重其官秩,若是则百吏莫不畏法而遵绳矣。”(2).犹严法。《后汉书·祭遵传》:“一眚之故,以致感愤,惜哉,畏法之敝也!” 李贤 注:“畏法,犹严法也。”《新唐书·崔衍传》:“ 衍 俭约畏法,室无妾媵。”

畏恶(wèi è):(1).畏惧。《战国策·魏策二》:“ 魏王 之爱习 魏信 也,甚矣;其智能而任用之也,厚矣;其畏恶严尊 秦 也,明矣。” 鲍彪 注:“恶,犹惮也。”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材理》:“説直説变,无所畏恶。”(2).忌恨;憎恶。《史记·淮阴侯列传》:“ 信 知 汉王 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汉书·外戚传上·孝武李夫人》:“﹝上﹞今见我毁坏,颜色非故,必畏恶吐弃我,意尚肯復追思閔録其兄弟哉!”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采薇翁》:“前进严飭之策,士兵已畏恶之,至此益相憾怨。”

畏惮(wèi dàn):(1).畏惧。《史记·田叔列传》:“ 三河 太守皆内倚中贵人,与三公有亲属,无所畏惮。” 宋 苏洵 《衡论上·广士》:“老姦大豪,畏惮慑伏。”《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二回:“可巧来了一位别房的房官,是个老翰林,著名的是个‘ 清 朝 孔夫子 ’,没有人不畏惮他的。” 沙汀 《磁力》:“实际上她也知道自己不是个足以使人畏惮的人。”(2).敬畏。 唐 韩愈 《顺宗实录四》:“﹝ 阳城 ﹞为諫议大夫……未至京师,人皆想望风采,云:‘ 城 山人能自苦刻,不乐名利,必諫諍死职下。’咸畏惮之。” 明 李东阳 《送李士常》诗之二:“与君夙倾盖,意气两不违;但觉多畏惮,愧无受益资。”《明史·刘昱传》:“出为 河南 参政,改 交阯 。严肃有治材,吏民畏惮。”

畏怖(wèi bù):◎ 畏怖 wèibù[fear] 害怕恐惧畏怖之心人皆常有

畏避(wèi bì):◎ 畏避 wèibì[avoid sth. out of fear;flinch from;recoil from] 因害怕而退避

畏逼(wèi bī):见“ 畏逼 ”。亦作“ 畏偪 ”。惧怕。 晋 陆机 《谢平原内史表》:“畏逼天威,即罪惟谨,钳口结舌,不敢上诉所天。”亦作“ 畏偪 ”。1.威迫。 晋 潘岳 《杨荆州诔》:“ 吴 夷凶侈,伪师畏逼,将乘讎衅,席捲南极。” 唐 元稹 《赠太保严公行状》:“非夫上取信於其君,下取信於其友,权近不疑於畏逼,我旅赖我以安全,其孰能如此哉?”(2).受胁迫。《新唐书·李石传》:“始, 训 注 乱,权归阉竖,天子畏偪,几不立。”(3).指胁从者。 唐 元稹 《祭淮渎文》:“不殄渠魁,不虐畏逼。”

畏偪(wèi bī): 1.见"畏逼"。

畏备(wèi bèi):畏惧戒备。《汉书·王莽传中》:“吏民上封事书,宦官左右开发,尚书不得知。其畏备臣下如此。”

畏爱(wèi ài):敬佩爱戴。语出《礼记·曲礼上》:“贤者狎而敬之,畏而爱之。”《东观汉记·秦彭传》:“春秋饗射,升降揖让,务礼示民,吏民畏爱,不敢欺也。” 唐 韩愈 《与鄂州柳中丞书》之二:“其所以服人心,在行事适机宜,而风采可畏爱故也。” 宋 欧阳修 《水谷夜行寄子美圣俞》诗:“其间 苏 与 梅 ,二子可畏爱。”威严和仁爱。 唐 白居易 《御功臣之术》:“恩荣并加,畏爱相济。” 宋 范仲淹 《奏乞陕西主帅带押蕃部使》:“今来 环州 种世衡 、 原州 蒋偕 ,抚驭蕃部,最有畏爱,缓急可以呼集使唤,欲乞朝廷先授此二人兼管辖蕃部使。”

威畏(wēi wèi):(1).以威势使之畏服。 唐 柳宗元 《唐铙歌鼓吹曲·河右平》:“濡以鸿泽,皇之圣;威畏德怀,功以定。”(2).可惧的威势。《前汉书平话》卷上:“ 子房 愕然惊恐,谓曰:‘方今天下初定…… 信 若有变,非 羽 之敌也。 信 之威畏,王自思之。’”

无畏(wú wèi):[释义](形)没有畏惧,不知害怕。 [构成]偏正式:无〔畏 [例句]他的表现英勇无畏。(作谓语)[反义]恐惧[同音]无谓、无味

险畏(xiǎn wèi):险阻可畏。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养生》:“涉险畏之途,干祸难之事。”

羞畏(xiū wèi):犹羞怯。 宋 梅尧臣 《相逢》诗:“傍栏思晤言,羞畏情谁諭。”

严畏(yán wèi):犹敬畏。 宋 苏轼 《代滕甫辨谤乞郡状》:“疾痛则呼天,穷窘则号天……岂以号呼之故,谓无严畏之心。”《清史稿·醇贤亲王奕譞传》:“其秉心忠赤,严畏殊常,非徒深宫知之最深,实天下臣民所共谅。”

疑畏(yí wèi):(1).猜疑畏惧。《宋书·檀道济传》:“ 道济 立功前朝,威名甚重,左右腹心,并经百战,诸子又有才气,朝廷疑畏之。” 宋 苏舜钦 《论西事状》:“近者,朝廷拜置 夏竦 、 韩琦 、 范仲淹 等,此皆平定外夷,人所属望者。贼 昊 姦譎,故必疑畏,疑畏则将以事验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林四娘》:“以君高义,托为燕婉,然实不敢祸君。倘见疑畏,即从此辞。”(2).指迟疑畏缩。《南史·刘穆之传》:“一失权柄,无由可得。公功高勋重,不可直置疑畏,便可入朝共尽同异。”

抑畏(yì wèi):谦抑敬畏。《书·无逸》:“厥亦惟我 周 太王 王季 ,克自抑畏。” 孔 传:“言能以义自抑,畏敬天命。” 唐 韩仪 《授成汭上谷郡王制》:“藴雄特之标,中能抑畏;抱介洁之操,外富通明。” 明 徐渭 《陈山人墓表》:“山人虽外豪宕,然事父母至抑畏。”

夤畏(yín wèi):敬畏。《北史·房彦谦传》:“刑赏曲直,升闻於天,夤畏照临,亦宜谨肃。” 宋 王禹偁 《贺雨表》:“夤畏昊穹之命,焦劳刑政之源。”

喑畏(yīn wèi):长惧不敢出言。《新唐书·关播传》:“﹝ 卢杞 ﹞退让 播 曰:‘以君寡言,故至此,奈何欲开口争事邪!’ 播 即喑畏毋敢与。”

寅畏(yín wèi):敬畏;恭敬戒惧。《书·无逸》:“严恭寅畏,天命自度。” 蔡沉 集传:“寅则钦肃,畏则戒惧。” 唐 白居易 《画大罗天尊赞文》:“皇帝孝敬寅畏,忧勤劳谦。”《清史稿·穆宗纪二》:“ 毛昶熙 言军务渐平,宜益思寅畏。”

忧畏(yōu wèi):忧虑畏怯。 南朝 梁 萧统 《<陶渊明集>序》:“宜乎与大块而荣枯,随中和而任放;岂能戚戚劳于忧畏,汲汲役于人间。” 唐 元稹 《班肃授尚书司封员外郎制》:“驰竞之徒,能於寒暑之际,不以忧畏移其薄厚之道者鲜矣。” 宋 范仲淹 《同年魏介之会上作》诗:“心存闕下还忧畏,身在樽前且笑歌。”

憎畏(zēng wèi):憎恨而又畏惧。《红楼梦》第五三回:“更有憎畏 凤姐 之为人,赌气不来的。”

震畏(zhèn wèi):惊惧或使惊惧。《后汉书·明帝纪》:“夙夜震畏,不敢荒寧。”《新唐书·韦见素传》:“绳纠吏治,所至震畏。”

祗畏(zhī wèi):敬畏。《书·金縢》:“用能定尔子孙於下地,四方之民,罔不祗畏。”《汉书·匡衡传》:“陛下祗畏天戒,哀閔元元,大自减损。” 宋 苏辙 《谢入伏早出状》之二:“惕然祗畏,敢有荒怠。”

重畏(zhòng wèi):深畏,十分害怕。《史记·苏秦列传》:“且夫 韩 魏 之所以重畏 秦 者,为与 秦 接境壤界也。”

周畏(zhōu wèi):谨慎怕事。《新唐书·郭鏦传》:“﹝ 鏦 ﹞性周畏,不立赫赫名。有諫於上,退必毁稿,家人子弟无知者。”

尊畏(zūn wèi):敬畏。《新唐书·韦安石传》:“ 安石 性方重,不苟言笑,其政尚清严,吏民尊畏。” 孙犁 《澹定集·吴泰昌<艺文轶话>序》:“贬抑之中,有尊畏之意。”

赐无畏(cì wú wèi):唐 、 五代 间,皇帝许大臣得以尽言,无所畏惮。称“赐无畏”。 唐 张固 《幽闲鼓吹·裴休》:“ 裴公休 在相位,一日奏对。 宣宗 曰:‘今赐卿无畏,有何贮画言之。’”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六:“俗説 唐 、 五代 间事,每及功臣,多云‘赐无畏’,其言甚鄙浅。予儿时闻之,每以为笑。及观 韩偓 《金鑾密记》云:‘面处分,自此赐无畏,兼赐金三十两。’又云:‘已曾赐无畏,卿宜凡事皆尽言。’直是鄙俚之言亦无畏。以此观之,无畏者,许之无所畏惮也。然君臣之间,乃许之无所畏惮,是何义理?必起於 唐 末耳。”

大无畏(dà wú wèi):◎ 大无畏 dàwúwèi[dauntless;utterly fearless] 无所畏惧大无畏的演说

敌敌畏(dí dí wèi):一种有机磷杀虫剂,无色油状液体,挥发性较强,用于防治稻飞虱、菜蚜及蚊蝇等多种害虫。

畏阿死

畏兀儿: 拼音:wèi wū ér简介畏兀儿(Uihur) 元朝西北族名。宋代称高昌回鹘,元代称畏兀儿。汉文文献中,还有畏吾儿、伟兀、伟吾而、卫吾、委兀、外五、瑰古、乌鹆、畏午儿等不同译法。畏兀儿据有以合剌火州(又称高昌)和别失八里为中心的地区,其君主称亦都护(Iduq-qut),乃借自突厥拔悉密人的称号,即“神圣陛下”之意。西辽称雄中亚,畏兀儿被迫臣服。西辽派出的少监驻合剌火州进行监治,“骄恣用权,奢淫自奉”。亦都护巴而木·阿而忒·的斤决定依靠蒙古反抗西辽,于是杀少监,归降成吉思汗。成吉思汗称他为第五子,嫁以也立安敦公主,保留亦都护世袭统治畏兀儿的权力,并在别失八里、合剌火州等地派驻达鲁花赤。窝阔台、贵由相继任命回回人麻速忽总管征收畏兀儿至河中地区的税赋。蒙哥以讷怀、塔剌海同麻速忽充别失八里等处行尚书省事。

畏简书(wèi jiǎn shū):《诗·小雅·出车》:“王事多难,不遑启居。岂不怀归,畏此简书。” 毛 传:“简书,戒命也。隣国有急,以简书相告,则奔命救之。”后以“畏简书”为公务羁身之典。 唐 李德裕 《忆平泉山居赠沉吏部》诗:“昔闻 羊叔子 ,茅屋在东渠。岂不念归路,徘徊畏简书。” 唐 皇甫冉 《酬李司兵直夜见寄》诗:“见欲扁舟去,谁能畏简书。”

畏后生(wèi hòu shēng):《论语·子罕》:“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何晏 集解:“后生,谓年少。”后用作称颂青少年之典。 唐 李白 《上李邕》诗:“ 宣父 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无畏施(wú wèi shī):佛教语。谓持戒之人以无畏之心施于众生。 章炳麟 《建立宗教论》:“故一切以利益众生为念,其教以证到涅槃为的……等而下之,则财施、无畏施等,亦与任侠 宋墨 所为不异。”

后生可畏

讳兵畏刑

凛然生畏:"凛然”是颤栗的样子。就是因为某人很英武很严肃而让你产生一种不敢亲近的有点畏惧的感觉。主语是自已。

民不畏死

人言可畏

三不足畏(sān bù zú wèi):宋 王安石 为变法而指出的“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主张,简称“三不足畏”。见《宋史·王安石传》。 清 钱谦益 《<春秋匡解>序》:“自 王氏 之新学与新法并行,首絀《春秋》,以伸其三不足畏之説。”参见“ 三畏 ”。

视爲畏途:语本《庄子·达生》:“夫畏涂者,十杀一人,则父子兄弟相戒也。”后因以“视为畏途”谓把某一处所或事情看得危险、艰难。 清 朱梅崖 《答邓副使悔庵书》:“近来 河 务方殷,仕者视为畏途,伏祈执事谨持之为祷。”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一篇一:“本来是人人视为畏途的 铜河 ,更好像完全化为了地狱。”

视为畏途

贪生畏死

望而生畏

畏手畏脚: 【解释】:畏:怕,惧。前也怕,后也怕。比喻做事胆子小,顾虑多。

畏之如虎

畏影而走

畏影恶迹

畏影避迹

畏葸不前

畏畏缩缩(wèi wèi suō suō):胆小的样子。《官场现形记》第五二回:“ 芜湖道 问他,为甚么还不动身?他畏畏缩缩,要説又不肯説。” 柔石 《摧残》:“她畏畏缩缩地跑到事务室的门外,探头向一位事务员做笑地问:‘先生,前天夜里没有人丢婴儿到这里过么?’” 郭沫若 《星空·归来》:“他们畏畏缩缩地,怕是我也老了!”

畏威怀德

畏头畏尾

畏天知命

畏天恤民

畏天悯人

畏天爱民

畏缩不前

畏死贪生

畏首畏尾

畏难苟安

畏口慎事

畏敌如虎

畏刀避箭

闻而生畏(wén ér shēng wèi):听见就怕。 茅盾 《雨天杂写之五》:“ 姚兴 这种礼贤的作风,使得 佛陀耶舍 闻而生畏。”

无所畏惧

无所畏忌

无所畏惮

无私无畏

夏日可畏

忧谗畏讥

初生之犊不畏虎

猜你喜欢

汉字组词专题

推荐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