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尔吧

习组词,习字组词带拼音及词语解释

分类: 汉字组词  时间: 2022-11-10 23:06:42  作者: 优尔吧 

组词,今天幼儿园网小编娜娜老师给大家整理了关于汉字《习》的组词列表,望下面整理的习字组词资料及词语解释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习字简介
字母:x,拼音:xi,带声调拼音:xí,注音:ㄒㄧˊ,部首:乙,部首比划:1,比划:3,繁体字:習,字体结构:单一结构,字法:原为形声,笔画顺序:折捺横,五笔86编码:NUD,五笔98编码:NUD,Unicode:U+4E60,汉字编号:0070,

基本解释

(習) xí   ㄒㄧˊ ◎ 学过后再温熟反复地学,使熟练:练习。学习。实习。 ◎ 学:习文。习武。 ◎ 对某事熟悉:习见。习闻。习以为常。 ◎ 长期重复地做,逐渐养成的不自觉的活动:习惯。积习。陈规陋习。 ◎ 因:世代相习。习习相因。 ◎ 姓。

英文翻译

be used to   custom   habit   practise

习组词

爱习(ài xí):(1).亲熟习。《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王之爱习公也,不如 公孙奭 ;其智能公也,不如 甘茂 。”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潜水》:“夹水上下,皆 賨 民所居。 汉祖 入 关 ,从定 三秦 。其人勇健好歌儛, 高祖 爱习之。”(2).指亲近熟悉的人。《战国策·魏策二》:“今王之使人入 魏 而不用,则王之使人入 魏 益也。用, 魏 必舍所爱习而用所畏恶,此 魏王 之所以不安也。”《宋书·恩倖传论》:“况 世祖 之泥滞鄙近, 太宗 之拘挛爱习,欲不纷惑牀笫,岂可得哉!”(3).乐于学习。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 元帝 在 江 荆 间,復所爱习,召置学生,亲为教授。”

谙习(ān xí):熟习。 宋 苏轼 《答赵晦之书》之一:“乃知剖符南徼,贤者处之,固不择近剧,矧风土旧諳习,而兵多事,适足以发明利器。”《明史·耿裕传》:“ 裕 为人坦夷谅直,諳习朝章。” 茅盾 《手的故事》九:“所以兄弟提议,社章上规定,‘凡谙习武术者皆入社,’那就面面俱到了。”

按习(àn xí):演习。 宋 李上交 《近事会元·内教坊云韶府》:“ 唐高祖 武德 来,置於禁中以按习雅乐,以中官一人充使。 则天 改为云韶府, 神龙 中復为教坊。”

安习(ān xí):习惯于;习惯。《荀子·儒效》:“工匠之子莫不继事,而都国之民安习其服。”《后汉书·崔寔传》:“其顽士闇於时权,安习所见,不知乐成,况可虑始。” 宋 方勺 《青溪寇轨》:“而 浙 人安习太平,不识兵革,一闻金鼓声,则敛手听命。” 明 承恩 《春秋列传序》:“故士生其时者,耳目之所安习,意志之所厌飫,日渐而月涵之,犹性生也。”

霸习(bà xí):称王称霸的风气习尚。 明 谢肇淛 《五杂俎·物部四》:“以 齐国 之霸习,急功利,善夸诈,迨其末也, 田氏 专政,主德日衰,纵日奏 虞 廷之乐,能令四方风动,凤仪兽舞耶?”

暴习(bào xí):很快熟习。 汉 王充 《论衡·逢遇》:“文言尚可暴习,行与能不可卒成。”

嬖习(bì xí):君主宠幸亲近的小人。《后汉书·孝顺孝冲孝质帝纪赞》:“ 孝顺 初立,时髦允集。匪砥匪革,终沦嬖习。” 李贤 注:“终溺於私嬖近习也。”

弊习(bì xí):坏习气。 清 陈天华 《警世钟》:“没有自尊自大的弊习。”

敝习(bì xí):坏风气。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内监·阉幼童》:“是主上先置三尺於高阁矣,欲釐敝习,不亦难乎。”

便习(biàn xí):(1).熟悉;熟习。《后汉书·孔奋传》:“郡多 氐 人,便习山谷。”《后汉书·段颎传》:“ 熲 少便习弓马,尚游侠,轻财贿,长乃折节好古学。”(2).引申为习惯。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四:“有 羚羊洞 ……独主巖者,藏贮其中,来往如猱,亦野性便习然也。”《金史·舆服志上》:“加以后世便习骑乘,车用盖寡。”(1).君主左右受宠幸的近臣、后妃。《战国策·楚策三》:“ 张子 中饮,再拜而请曰:‘非有他人於此也,愿王召所便习而觴之。’王曰:‘诺。’乃召 南后 、 郑褏 而觴之。” 清 唐甄 《潜书·得师》:“声色之好絶,左右便习不从,困苦忧思,自悔其过。”(2).阿谀奉承。《魏书·萧衍传》:“直以趋驰便习,见爱 尒朱 ,小人叨窃,遂忝名位。” 清 张穆 《海疆善后宜重守令论》:“今督抚保举,十九皆趋走便习之人。”

博习(bó xí):(1).广泛地学习,多方面地学习。《礼记·学记》:“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 梁启超 《变法通议三》:“余于 光绪 十年回 英 ,默念 华 人博习西学之期,必已不远。”(2).谓知识渊博,技艺全面。《韩非子·八说》:“博习辩智如 孔墨 。” 宋 叶适 《胡夫人薛氏墓铭》:“夫人之弟 常州 君,博习综练,号有 管 葛 事业,天下所谓 薛士隆 者。”(3).谓杂而不专。《明史·周述周叙王英等传赞》:“二 周 、 王英 ……谦和直谅,各著其美,盖皆异於浮华博习之徒矣。”

补习(bǔ xí):[释](动)为了补足某种知识,在业余或课外学习。 [构成]偏正式:补〔习 [例句]补习生。(作定语)补习文化。(作谓语)

操习(cāo xí):操练。 元 高文秀 《襄阳会》第一折:“我则要你擅加兵紧护城池,则要你用心机将那士马操习。” 明 叶盛 《水东日记·奏选官舍操习》:“ 盛 奏选京师官舍家人操习,以备非常。”《明史·薛禄传》:“会四方送幼军数万至,悉隶 禄 操习之。”

常习(cháng xí):指癖好、习惯。 鲁迅 《热风·不懂的音译》:“但于外国人的氏姓上定要加一个《百家姓》里有的字,却几乎成了现在译界的常习。” 郭沫若 《文艺论集·论中德文化书》:“如容许我们在便宜上或一般常习上把世界旧有文化粗略划分时,我们可以得四种派别:(一) 中国 ,(二) 印度 ,(三) 希伯来 ,(四) 希腊 。”

尘习(chén xí):世俗的习气。 南朝 梁 江淹 《伤爱子赋》:“愿同升於浄刹,与尘习兮永弃。”

成习(chéng xí):成为习惯;形成习惯。《二拍案惊奇》卷二二:“自恃富足有餘,豪奢成习。”《新华文摘》1984年第2期:“他无视相沿成习的首尾相从,一以贯之的时间顺序。”

崇习(chóng xí):犹崇尚。《魏书·世宗纪》:“九月丙辰,以贵族豪门崇习奢侈,詔尚书严立限级,节其流宕。”《清史稿·高宗纪二》:“以 山西 风俗醇朴,諭疆吏教养兼施,小民崇习礼让。”

宠习(chǒng xí):宠爱亲近。《南齐书·崔祖思传》:“然则天下治者,赏罚而已矣。赏不事丰,所病於不均;罚不在重,所困於不当……将令见罚者宠习之臣,受赏者九讎之士,戮一人而万国惧,赏匹夫而四海悦。”

串习(chuàn xí):习惯。《周礼·夏官·廋人》“散马耳” 汉 郑玄 注:“散马耳,以竹括押其耳,头动摇则括中物。后遂串习,不復惊。”

传习(chuán xí):◎ 传习 chuánxí[teach and learn] 传授与学习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耽习(dān xí):专心学习。《北齐书·上党王涣传》:“读书颇知梗概,而不甚耽习。”《北史·于仲文传》:“少聪敏,髫齓就学,耽习不倦。”

导习(dǎo xí):指导教习。《大戴礼记·保傅》:“故孩提,三公三少固明孝仁礼义,以导习之也。”

调习(diào xí):(1).调治熟习。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卷前《杂说》:“欲善其事,先利其器;悦以使人,人忘其劳。且须调习器械,务令快利。”《华严经疏钞·十回向品》:“心善调伏,不调令调,以寂静法,而调习之。”(2).调教训练。《诗·秦风·驷驖》“游于北园,四马既闲” 唐 孔颖达 疏:“诸马皆须调习也。” 宋 洪迈 《夷坚甲志·段宰妾》:“调习既久,容色殊可。 段 名之曰‘鶯鶯’,以为侧室。”《醒世姻缘传》第一回:“选了一匹青色騸马,使人预先调习。”

洞习(dòng xí):通晓熟悉。 清 侯方域 《代司徒公赠周生序》:“ 周君 少年材勇,善骑射,尤洞习兵家言。”

笃习(dǔ xí):专一于学习。 南朝 梁 沉约 《与沉渊荐沉驎士表》:“贞粹稟於天然,综博生乎篤习。”

敦习(dūn xí):谓勤勉学习。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司文郎》:“﹝ 王平子 ﹞又闻次年再行乡试,遂不归,止而受教……积数月,敦习益苦。”

恶习(è xí):◎ 恶习 èxí[bad habit;vice] 不良的习惯,多指赌博、吸毒等染有同性恋的恶习

放习(fàng xí):仿效。《隋书·经籍志四》:“后生好事,递相放习。”

仿习(fǎng xí):模仿学习。 宋 司马光 《吴冲卿直舍阎士安画墨竹歌》:“乃知良工自神解,昧者倣习徒艰勤。”

讽习(fěng xí):讽诵学习。《南史·徐君蒨传》:“ 君蒨 文冠一府,特有轻艶之才,新声巧变,人多讽习,竟卒於官。” 唐 柳宗元 《答元饶州论<春秋>书》:“往年曾记 裴封叔 宅,闻兄与 裴太常 言 人及 姜戎 败 秦 师于 殽 一义,尝讽习之。” 清 吴定 《紫石泉山房记》:“而予又私爱古人之文艺诗歌,早夜讽习,以分其勤。”

风习(fēng xí):风俗习惯。 清 吴伟业 《送宛陵施愚山提学山东》诗:“风习使之然,诗书狥然诺。” 清 吴敏树 《书毛西垣<黔苗竹枝词>后》:“﹝ 毛西垣 ﹞客游 贵阳 时,取 黔中 苗 俗事,以其族类举之,各为咏歌,成《竹枝》百首,多言男女配合可嗤笑事,而其他风习皆具焉。” 郭澄清 《大刀记》第三章:“在而今的 雒家庄 上,那套相沿多年的风习全都改了。”

浮习(fú xí):轻浮的习气。 清 二石生 《十洲春语》卷上:“气格妥嫺,不染浮习。”

复习(fù xí):[释义](动)重新学习已经学过的东西,强调再重复学习,使巩固。 [构成]偏正式:复〔习 [例句]复习课文。(作谓语)复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作主语)

服习(fú xí):(1).谓习熟武艺。《管子·七法》:“为兵之数……存乎服习,而服习无敌。” 尹知章 注:“服,便也。谓便习武艺。” 汉 晁错 《言兵事疏》:“士不选练,卒不服习,起居不精,动静不集。” 宋 王禹偁 《大阅赋》:“兵示乎服习,战必分其曲直。”(2).熟悉。《左传·僖公十五年》:“古者大事,必乘其产,生其水土,而知其人心,安其教训,而服习其道。”《东周列国志》第三十回:“其马生在本土……服习道路,故遇战随人所使,无不如意。” 章炳麟 《中华民国解》:“三荒服若 回 部、 西藏 犹有耕稼, 蒙古 犹有游牧。 满 人则於此亦未服习,斯所谓惰民者。”(3).犹习惯;适应。《韩诗外传》卷五:“而民以侵渔遏夺相攘为服习。” 晋 张邈 《自然好学论》:“且昼坐夜寝,明作闇息,天道之常,人所服习。” 清 薛福成 《出使四国日记·光绪十七年二月二十一日》:“﹝ 义王 ﹞因询在 欧洲 几何年矣。 英 法 两国事务繁简如何,此閒水土能否服习?”

攻习(gōng xí):攻读;奋力学习。《元典章·吏部三·医官》:“拟将见教医生籍贯、姓名,攻习是何科目经书……开申尚医监。” 明 方孝孺 《宜隐轩记》:“取圣贤经传,穷旦暮攻习。”《三国演义》第一回:“ ( 张角 )得此书,晓夜攻习,能呼风唤雨,号为‘太平道人’。”

锢习(gù xí):长期养成、不易改掉的陋习。錮,通“ 痼 ”。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一》:“留此錮习,适以自戕。” 清 叶燮 《原诗·内篇上》:“然 建安 、盛 唐 之説,錮习沁入於中心,而时发於口吻,弊流而不可挽。” 姚锡光 《东方兵事纪略》:“遂设水师学堂於 天津 ,沿 闽 堂錮习。”

痼习(gù xí):[释义]长期养成不易改掉的习惯。也作固习。 [构成]偏正式:痼(习 [例句]他有一个很不好的痼习。(作宾语)

故习(gù xí):旧习俗;旧习惯。《商君书·更法》:“夫常人安於故习,学者溺於所闻。” 宋 王栐 《燕翼诒谋录》卷一:“ 艺祖皇帝 以初御试,特优与取放,以示异恩,而御试进士不许称门生於私门,一洗故习。” 明 张居正 《答边镇张巡抚书》:“ 长昂 近不得贡,必乘我撤防之时,踵其故习,诱执边人,要求所欲。”

固习(gù xí):◎ 固习 gùxí[inveterate habit;confirmed habit] 见“痼习”

惯习(guàn xí):◎ 惯习 guànxí[habit] 习惯惯习难改

贯习(guàn xí):(1).熟练;熟悉。《吕氏春秋·不二》:“无术之智,不教之能,而恃彊速贯习,不足以成也。” 陈奇猷 校释:“贯亦习也。人主不脩其数而任耳目知巧而欲其国之彊、功之速,不足以成;人臣行不合法令之能而欲其贯习於守法,亦不足以成也。”《资治通鉴·唐宪宗元和四年》:“ 成德 自 武俊 ( 王武俊 )以来,父子相承四十餘年,人情贯习,不以为非。” 胡三省 注:“贯,读曰惯。贯习,犹言惯熟。”(2).熟习。 南朝 梁武帝 《徵庾詵庾承先诏》:“经史文艺,多所贯习。”

贵习(guì xí):皇帝的戚属和亲幸的人。语本《礼记·月令》:“﹝仲冬之月﹞虽有贵戚近习,毋有不禁。” 郑玄 注:“贵戚,谓姑姊妹之属;近习,天子所亲幸者。” 明 何景明 《送侯汝立守东昌序》:“然殉节弗折,树名以自著者,贫贱之士多有之,而贵习厚享者弗与也。”

豪习(háo xí):豪家习气。 唐 韩愈 《曹成王碑》:“王生十年而失先王,哭泣哀悲,弔客不忍闻,丧除,痛刮磨豪习,委己於学。”

和习(hé xí):谓跟随歌声学习。《史记·高祖本纪》:“酒酣, 高祖 击筑,自为歌诗……令儿皆和习之。”

滑习(huá xí):(1).非常熟悉、熟练。 汉 王充 《论衡·谢短》:“夫儒生之业,五经也。南面为师,旦讲授,章句滑习,义理究备於五经,可也。”(2).谓狡猾成习。 清 梅曾亮 《朝议大夫台湾府知府盖君墓志铭》:“﹝ 盖君 ﹞不凴一城,藉一餉,起千百农家子于逃亡饿羸之餘,抗坚悍滑习之贼於必争之衝。”(3).浮滑的习性。 唐 孟郊 《峡哀》诗之七:“滑心不可求,滑习积已长。”

积习(jī xí):[释义](名)长期形成的习惯。 [构成]偏正式:积(习 [例句]你应改掉这些不良积习。(作宾语)

简习(jiǎn xí):演习;训练。 汉 王符 《潜夫论·劝将》:“器械不简习,将恩不素结,卒然有急,则吏以暴发虐其士,士以所拙遇敌巧。” 晋 孙楚 《为石仲容与孙皓书》:“整治器械,修造舟楫,简习水战。” 唐 柳宗元 《国子司业阳城遗爱碣》:“礼顺克彰,孝悌以兴。则又讲贯经籍,俾达奥义。简习孝秀,俾极儒业。”

见习(jiàn xí):[释义](动)初到工作岗位的人在现场实习。去工厂~。(作谓语) [构成]偏正式:见(习

讲习(jiǎng xí):[释义](动)讲授和学习。 [构成]并列式:讲+习 [例句]这节课我们讲习新课。(作谓语)

教习(jiào xí):(1).教练;教授。《管子·幼官》:“器成不守,经不知;教习不著,发不意。”《史记·李斯列传》:“ 高 受詔教习 胡亥 ,使学以法事数年矣。”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下:“ 徽宗 曰:‘朕欲教习书法,告命使能者书之,不愧前代。’” 清 李渔 《比目鱼·入班》:“我已聘了一位名师,约定今日来开馆,等不得脚色齐备,先把有的教习起来,等做浄的到了补上也未迟。”(2).学官名。掌课试之事。 明 代选进士入翰林院学习,称“庶吉士”,命学士一人(后改为礼、吏两部侍郎二人)任教称为“教习”。 清 代沿用此制:翰林院设庶常馆,由 满 汉 大臣各一人任教习,选侍讲、侍读以下官任小教习。官学中亦有设教习者。《儒林外史》第二十回:“贤契,目今朝廷考取教习,学生料理,包管贤契可以取中。”(3).教师。 清 孔尚任 《桃花扇·传歌》:“在下 固始 苏昆生 是也,自出 阮 衙,便投妓院,做这美人的教习。” 清 秋瑾 《敬告姊妹们》:“如今女学堂也多了,女工艺也兴了,但学得科学工艺,做教习,开工厰,何尝不可自己养活自己吗?” 李劼人 《天魔舞》第十二章:“不相信以他这个毫无前途的穷教习,会被一个积世老婆婆和一个能干的中年妇女真个看得上眼。”

结习(jié xí):(1).教称烦恼。《维摩经·观众生品》:“时 维摩詰 室有一天女,见诸大人,闻所説法,便现其身,即以天华散诸菩萨大弟子上。华至诸菩萨,即皆堕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堕……结习未尽,华著身耳,结习尽者,华不著也。” 南朝 梁 沉约 《<内典>序》:“孤策独騖,莫知所限;结习纷纶,一随理悟。” 宋 苏轼 《再和杨公济梅花》之一:“结习已空从著袂,不须天女问云何。” 清 龚自珍 《观心》诗:“结习真难尽,观心屏见闻。”(2).多指积久难除之习惯。《花月痕》第十回:“所幸诗文嗜好,结习已深,倘得问字学书,当亦三生有幸!” 冰心 《寄小读者》二六:“致她来信说我‘诗人结习未除,幻想太高’。”

近习(jìn xí):(1).亲近。 汉 东方朔 《七谏·初放》:“斥逐鸿鵠兮,近习鴟梟。”(2).指君主宠爱亲信的人。《礼记·月令》:“﹝仲冬之月﹞省妇事,毋得淫,虽有贵戚近习,毋有不禁。”《后汉书·皇甫规传》:“﹝ 孝顺皇帝 ﹞后遭姦伪,威分近习,畜货聚马,戏謔是闻。” 李贤 注:“近习,诸佞倖亲近小人也。” 清 唐甄 《潜书·得师》:“继世之君,身处尊富,狃于近习,不能周知天下之务。”

究习(jiū xí):研究学习。《新唐书·方技传·甄权》:“以母病,与弟 立言 究习方书,遂为高医。” 清 傅维鳞 《明书·乱贼传一·唐赛儿》:“ 赛儿 取书究习,久之遂通晓诸妖术。”

旧习(jiù xí):◎ 旧习 jiùxí[old customs or habits] 旧的习惯或习俗(多指不好的)旧习深重

久习(jiǔ xí):一向熟悉。《后汉书·黄香传》:“帝亦惜 香 干用,久习旧事,復留为尚书令。”

课习(kè xí):学习。 明 焦竑 《堂丛语·师友》:“ 徐公阶 以学士诲庶吉士,虽名不废课习,而脱去所谓駢丽帖括之旧,推所真得於身心者訾娓説之,又间勗以国典民事。”

隶习(lì xí):研习,练习。隶,通“ 肄 ”。 明 汤显祖 《紫箫记·审音》:“俺将此词送到 杜秋娘 别院,隶习一番,明日霍王登高,便用此曲进酒。”

吏习(lì xí):(1).谓官吏感到习惯。《史记·商君列传》:“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2).官场习俗。《宋史·度宗纪》:“比年吏习媮薄,人怀一切,计日待迁,事未克究,又望而之他。”

炼习(liàn xí):练习,反复学习并实践体验。 明 高攀龙 《与孙淇澳宗伯书》:“现前於穆之真絶无声臭,安得有富贵、贫贱、夷狄、患难?是刀锯鼎鑊之所不能及,安得有死生?但在日用炼习,纯是此件,即真无死生耳。” 明 无名氏 《齐天大圣》第一折:“炼习心性,行忠正。”鍊習:练习,反复学习并实践体验。 宋 司马光 《乞以十科举士札子》:“臣不胜狂愚,欲乞朝廷设十科举士……十曰鍊习法令,能断请讞科。” 明 陈继儒 《读书镜》卷九:“若器宇深沉,终身不见喜怒之色,尤宰相所当鍊习也。”

练习(liàn xí):[释义](1) 基本义:(动)反复学习;以求熟练。练习武艺。(作谓语) (2) (名)为巩固学习效果而安排的作业等。 [构成]并列式:练+习 [例句]练习题。(作定语)交练习。(作宾语)

流习(liú xí):相沿而成的习俗。多贬义。 宋 沉括 《梦溪笔谈·杂志一》:“至於朝廷为之置官譔定,而流习所徇,扇以成俗,虽国势不能排夺。” 明 田艺蘅 《留青日札·非文事》:“五经四书,圣学之本,敷为时义,体制亦佳,第流习渐靡,淫泆自恣,殆与词赋不殊。”

砻习(lóng xí):犹言勤学苦练。 明 李东阳 《植本堂记》:“ 姚氏 以文学发於累代……自髫丱至於颁白,少者壮,壮者老,其所研究而礱习之者,皆是物也。”

陋习(lòu xí):◎ 陋习 lòuxí[bad habit;corrupt customs] 不好的习惯改变陋习

靡习(mí xí):指浮靡的文风。 王闿运 《湘绮楼论唐诗》:“三 唐 风尚,人工篇,各思自见,故不復模古。 陈 隋 靡习, 太宗 已以清丽振之矣。”

明习(míng xí):明了熟习。《史记·张丞相列传》:“而 张苍 乃自秦时为柱下史,明习天下图书计籍。”《南史·隐逸传下·张孝秀》:“ 孝秀 性通率,不好浮华,常冠穀皮巾,躡蒲履……善谈论,工隶书,凡诸艺能,莫不明习。” 宋 岳珂 《桯史·宸奎坚忍字》:“ 淳熙 中,上益明习国家事,老成乡用矣。”《天讨·谕保皇会檄》:“内地绅士,明习法令,通晓政治,十倍尔等,尚不能得一议员之位,况尔等生长外洋,素与政界絶远者耶?”

模习(mó xí):仿效,学习。《资治通鉴·梁武帝普通五年》:“自定鼎 伊 洛 ,边任益轻,唯底滞凡才,乃出为镇将,转相模习,专事聚敛。”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三章第十一节:“ 屈原 、 宋玉 作《楚辞》,在文学上有很高的地位,为文士所模习。”

摹习(mó xí):仿效;学习。《宋史·文苑传三·李建中》:“ 建中 善书札,行笔尤工……人多摹习,争取以为楷法。”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二章第十节:“ 唐 以后所谓古文,溯源于 西汉 ,《史记》常是古文家摹习的主要蓝本。”

末习(mò xí):(1).末世的不良风气。 明 宋濂 《佛光普照大师塔铭序》:“殊不知末习浇漓,人怀厌怠,苟无以耸动瞻视,何以表真悟而启正信哉。” 明 宋濂 《明处士黄逢原》:“ 黄氏 能不染於末习,卓然不变其恒度,岂非真豪杰者耶。”(2).谦称自己的习惯爱好。 明 文徵明 《遣怀》诗:“末习丹铅未扫除,等閒宣索到公车。”

慕习(mù xí):仰慕仿效。《宋书·谢灵运传论》:“是以一世之士,各相慕习,原其飈流所始,莫不同祖《风》《骚》。”

狃习(niǔ xí):熟习;习惯。《新唐书·藩镇传·王承宗》:“ 镇州 世相继,人所狃习,惟拒命则讨之。”《元史·世祖纪四》:“是皆徇百姓见闻之狃习,要一时经制之权宜。” 钱基博 《无锡光复志》:“当是时,父老子弟,狃习故常,安于 清 廷久,骤见更革,逐去 清 廷官吏,益骇疑莫措。”

癖习(pǐ xí):◎ 癖习 pǐxí[habit] 癖好和习惯;癖性

绮习(qǐ xí):浮艳的风习。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双树幻钞下》:“又《心王铭》古朴显赡,不作西域方言,不落 南朝 綺习,必当时一才士也。” 达夫 《南船北马落落无成自房州赴东京车上有感》诗:“年少 秦嘉 计总,无端綺习染繁华。”

气习(qì xí):(1).风气和习俗。 宋 曾巩 《黄莘职方员外郎制》:“四海九州之疆域,山川风土之气习,载於图籍,典以郎曹。” 元 杜本 《古意》诗:“但恐气习移,古今不同才。” 清 黄宗羲 《汪氏三子诗序》:“ 休阳 汪周士 、 晋贤 、 季青 三子皆天下才,而爱风雅,喜读书……闻其风者,多操舟到门,结交而后去,顾非今世坊社之气习比也。”(2).气质;习性。《朱子语类》卷一一九:“如此则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气习不期变而变矣。” 宋 叶适 《将仕郎嵇君墓记》:“事亲纯孝,处己俭约,有乃父风,无子弟气习。” 明 刘东星 《史阁款语》:“余虽曰仕宦,而清素未脱寒酸气习。”《红楼梦》第四回:“谁知自此间住了不上一月, 贾 宅族中凡有的子侄,俱已认熟了一半,都是那些紈裤气习,莫不喜与他来往。” 梁启超 《法理学大家孟德斯鸠之学说》:“盖以一种矫伪之气习,铭刻臣僚之脑髓,牢不可破,即以人爵为莫大之荣是也。”(3).指诗文风格。 宋 陈善 《扪虱新话·苏氏作<辨奸论>憾荆公》:“予闻 老苏 初来京,以所著《权书》、《衡论》投 欧阳公 ,一时推其文章。 王荆公 时已为知制誥,独不善之,以其文纵横,有 战国 气习,屡詆於众。”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一:“ 束晳 《补亡诗》,对偶精切,辞语流丽,不脱六朝气习。”《明诗纪事辛籤·王若之》引 清 王士禛 《居易录》:“﹝ 若之 ﹞所与游者皆一代伟人,诗清真,无 启 禎 气习。”

亲习(qīn xí):亲近熟悉。《战国策·秦策三》:“ 范雎 曰:‘臣,东鄙之贱人也,开罪於 楚 魏 ,遁逃来奔。臣无诸侯之援,亲习之故。’” 鲍彪 注:“习犹狎,故旧也,言非王近习之旧。”《吕氏春秋·举难》:“疏浅者知,亲习者不知。”

情习(qíng xí):指民情与风俗。《史记·乐书》:“以为州异国殊,情习不同,故博风俗,协比声律,以补短移化,助流政教。”

染习(rǎn xí):(1).习染。 唐 刘知几 《史通·自叙》:“自小观书,喜谈名理。其所悟者,皆得之襟腑,非由染习。”《宋史·宋琪传》:“﹝上谓侍臣曰:﹞‘凡近河,水味皆甘,岂非餘润所及乎?’ 琪 等对曰:‘实由地脉潜通而然,亦犹人之善恶,以染习而成也。’”(2).薰染而成的风气。 元 刘壎 《隐居通议·文章一》:“我 宋 盛时,首以文章著者 杨亿 、 刘筠 ,学者宗之,号 杨 刘 体。然其承袭晚 唐 、 五代 之染习,以雕鐫偶儷为工,又号曰西崑体。”

扰习(rǎo xí):犹言习以为常。《晋书·阮种传》:“由是边守遂怠,鄣塞不设。而今丑虏内居,与百姓杂处,边吏扰习,人又忘战。”

柔习(róu xí):温顺驯服。 唐 郑棨 《开天传信记》:“上将登封 太山 。 益州 进白骡至……上遂亲乘之,柔习安便,不知登降之倦。”

弱习(ruò xí):幼年所学。 唐 孟郊 《秋怀》诗之七:“弱习徒自耻,暮知欲何任!”

善习(shàn xí):犹熟习。《管子·幼官》:“饰习十器,善习五官。”

少习(shǎo xí):少年时所学习的。 宋 曾敏行 《独醒杂志》卷十:“ 王履道 安中 初学 东坡 书,后仕于 崇 、 观 、 宣 、 政 间,颇更少习。南渡以来,復还其旧。”

声习(shēng xí):犹言风气习俗。 清 吴敏树 《与篠岑论文派书》:“弟生居穷乡,少师友见闻之益,亦幸不遭声习濡染之害。”

试习(shì xí):犹实习。 鲁迅 《朝花夕拾·琐记》:“不过那时还不打紧,学生所得的津贴,第一年不过二两银子,最初三个月的试习期内是零用五百文。”

视习(shì xí):见习。 郭沫若 《<少年维特之烦恼>序引》:“此地有 德意志帝国 法院,当时年少的 佛朗克府 律师要在本地创业出庭以前,照例当来此视习。”

实习(shí xí):[释义](1) (动)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到实际工作中去应用和检验;以锻炼工作能力。 (2) (名)指实习活动。进行毕业实习。(作宾语) [构成]偏正式:实〔习

识习(shí xí):知书习礼。泛指学识。 清 朱之瑜 《安南供役纪事》:“国王之识习局於褊浅,而才气颇近高明。”

时习(shí xí):(1).经常温习。语出《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説乎。”一说,按时温习。见 杨伯峻 译注。 唐 白居易 《省试性习相远近赋》:“是以君子稽古於时习之初,辩惑於成性之所。”(2).经常练习。 明 刘基 《拟珠》之五四:“学必潜心,然后可以有得;艺能时习,然后不为徒劳。”

士习(shì xí):士大夫的风气;读书人的风气。 明 宋濂 《评浦阳人物·宋太学生何敏中》:“愚谓世衰道微,士习日靡,工文辞而苟利禄,奔走乞哀於权倖之门,惟恐不一售者有矣。” 明 沉德符 《野获编·佞倖·士人无赖》:“国朝士风之敝,浸淫於 正统 ,而靡溃於 成化 ……至 宪宗 朝, 万安 居外, 万妃 居内,士习遂大坏。” 清 梁章鉅 《退庵随笔·官常一》:“士习果正,则仕风未有不清者。此正本清源之説也。”《清史稿·世宗纪》:“乙卯,詔 浙江 士习敝坏,工为怀挟,停其乡会试。”

守习(shǒu xí):谓坚持研习而不旁骛。《汉书·礼乐志》:“今 曅 等守习孤学,大指归於兴助教化。”

熟习(shú xí):◎ 熟习 shúxí(1) [be practised in]∶掌握熟练熟习业务(2) [have the knack of]∶了解得很深刻这样熟习了不同的技巧,就增加了运用语言的知识与能力。——老舍《我怎样学习语言》

庶习(shù xí):左右亲幸之人。《书·立政》:“乃惟庶习逸德之人,同于厥政。” 周秉钧 易解:“习,指近习,谓左右亲幸。”

顺习(shùn xí):(1).慎重和善貌。顺,通“ 慎 ”。《诗·周颂·执竞》“降福简简,威仪反反” 汉 郑玄 笺:“反反,顺习之貌。 武王 既定天下祭祖考之庙,奏乐而八音克谐,神与之福。” 马瑞辰 通释:“《宾之初筵》诗‘威仪反反’,《传》:‘反反,言重慎也。’此《传》训难,即重慎之义。《正义》训为重难,是也……《释文》引《韩诗》作昄昄,云‘善貌’也。此《笺》云‘顺习之貌’,即《韩》所云‘善貌’也。”(2).谓逐渐熟悉,逐渐习惯。《易·坤》“‘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也” 唐 孔颖达 疏:“盖言顺者,言此‘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习阴恶之道,积微而不已,乃致此弑害。”

私习(sī xí):秘学习。《宋史·太宗纪一》:“詔禁天文、卜相等书,私习者斩。”《明律·户律·收藏禁书及私习天文》:“凡私家收藏玄象器物……及歷代帝王图像金玉符璽等物者,杖一百。若私习天文者,罪亦如之。”

诵习(sòng xí):◎ 诵习 sòngxí[read and study] 诵读而熟习,也指诵读复习诵习课文

宿习(sù xí):(1).谓长久地学习积累。 汉 王充 《论衡·逢遇》:“学不宿习,无以明名。”(2).平素所学习的;预先诵习过的。《册府元龟》卷九五一引 宋 陶岳 《五代史补》:“ 郭忠恕 ,七岁童子及第,富有文学,尤工篆隶。尝有人於 龙山 得鸟迹篆, 忠恕 一见,輒诵如宿习。”《宋史·李穀传》:“﹝ 李穀 ﹞发愤从学,所览如宿习。”(3).佛教指前世具有的习性。 唐 刘禹锡 《送宗密上人归南山草堂寺因诣河南尹白侍郎》诗:“宿习脩来得慧眼,多闻第一却忘言。自从七祖传心印,不要三乘入便门。”《敦煌变文集·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 罗卜 三周礼毕,遂即投仏出家,丞(承)宿习因闻法证﹝得阿罗﹞汉果。”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下:“天下之事,有不学而能者,儒家则谓之天性, 释 氏则以为宿习,其事甚众: 唐 以文称,如 白乐天 七月而识‘之’、‘无’二字, 权德舆 三岁知变四声,四岁能为诗。”(4).旧日的积习。 宋 陆游 《永日无一事作诗自诒》:“得非閔我老,作意鐫其顽。扫除尽宿习,使得终日閒。”

素习(sù xí):◎ 素习 sùxí(1) [habit]∶一直就有的习惯(2) [be familiar with]∶平时就熟习

俗习(sú xí):流俗,习尚。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艺林学山二·张安贫儿镂臂文》:“ 唐 宋 间恶少,竞刺其身,恣为不法…… 宋 至南渡,尚多此俗。《水滸传》至不足信,然亦可徵当时俗习若斯。”

夙习(sù xí):谓积习;素所熟习。《明史·王应熊传》:“近日诸臣之病,非临事不担当之故,乃平时未讲求之过也;亦非因循於夙习之故,实愆忘於旧章之过也。”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一》:“絶世之资,必不如专门之夙习也;独得之见,必不如众议之参同也。”

套习(tào xí):俗套。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事部二》:“近时文人墨客,有以浅近之情事而敷以深远之华,以寒暄之套习而饰以綺绘之语。”

讨习(tǎo xí):讲论研习。《魏书·张彝传》:“ 彝 务尚典式,考访故事。及临 陇 右,弥加讨习,於是出入直衞,方伯威仪,赫然可观。” 唐 颜真卿 《和政公主神道碑铭》:“诸主蹷然,竞崇讨习,礼之降杀,亲之薄厚,翕然一变,职主之由。”

听习(tīng xí):听从熟悉情况者的意见。《韩非子·解老》:“使失路者而肯听习问知,即不成迷也。”

颓习(tuí xí):颓败的风习。 宋 洪迈 《<唐黄御史公集>序》:“士以操觚显者,无虑数百家,大都始沿 江 左頽习。”

玩习(wán xí):(1).玩味研习。《三国志·吴志·士燮传》:“官事小闋,輒玩习书传。”《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自今以后,羣臣皆当玩习古义,修明经典,称朕意焉。”(2).习惯;习以为常。《汉书·武帝纪》“秋,马生 渥洼水 中” 颜师古 注引 李斐 曰:“ 南阳 新野 有 暴利长 ,当 武帝 时遭刑,屯田 敦煌 界,数於此水旁见羣野马有奇者,与凡马异,来饮此水。 利长 先作土人,持勒靽於水旁。后马玩习,久之代土人持勒靽收得其马,献之。”(3).犹玩忽。 宋 李纲 《论水便宜六事奏状》:“比年以来,玩习苟简,护卫之卒散於抽差,备御之储耗於转易。”《文献通考·经籍一》:“歷岁浸久,有司玩习,多致散缺,私室所閟,世或不传。”参见“ 玩忽 ”。

温习(wēn xí):[释义](动)复习。 [构成]偏正式:温〔习 [例句]课后应温习功课。(作谓语)

翕习(xī xí):(1).威盛貌。 汉 蔡邕 《释诲》:“隆贵翕习,积富无崖。据巧蹈机,以忘其危。”《文选·左思<蜀都赋>》:“藏鏹巨万,釽摫兼呈,亦以财雄,翕习边城。” 吕延济 注:“翕习,威盛貌。言其雄富所致威盛,及於边城。” 唐 刘希夷 《将军行》:“献凯归京都,军容何翕习。”《新唐书·李昭德传》:“声威翕习,天下杜口。”(2).风吹拂貌。 汉 马融 《广成颂》:“翕习春风,含津吐荣。”(3).迅急貌。《文选·张华<鹪鹩赋>》:“飞不飘颺,翔不翕习。” 李周翰 注:“翕习,急疾貌。”(4).和谐。《文选·左思<吴都赋>》:“ 荆 艷 楚 舞, 吴 愉 越 吟,翕习容裔,靡靡愔愔。” 刘逵 注:“翕习容裔,音乐之状。”(5).会聚。《晋书·傅咸传》:“比四造诣,及经过尊门,冠盖车马,填塞街衢,此之翕习,既宜弭息。”《资治通鉴·晋惠帝元康元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翕,众也,合也。习,重也,因也,仍也。言众人翕合,相因而至也。” 唐 綦毋潜 《题栖霞寺》诗:“龙蛇争翕习,神鬼皆密护。”(6).犹翕然。 唐 沉既济 《枕中记》:“时望清重,群情翕习。” 元 李治 《<元遗山诗笺注>序例》:“ 白 则王公趋风,列岳结轨,群贤翕习,如鸟归凤。”(7).亲狎。《晋书·阎缵传》:“ 贾謐 小儿,恃宠恣睢,而浅中弱植之徒,更相翕习。”

吸习(xī xí):翕习。附和亲近,习以为常。《三国志·魏志·管辂传》“闻 晏颺 皆诛,然后舅氏乃服” 裴松之 注引《管辂别传》:“吾数与 平叔 共説 老 庄 及《易》,常觉其辞妙於理,不能折之。又时人吸习,皆归服之焉,益令不了。”《宋书·恩倖传·戴法兴》:“ 法兴 与太宰、 颜 柳 一体,吸习往来,门客恒有数百。”

习作(xí zuò):◎ 习作 xízuò(1) [do exercises in composition]∶进行写作的练习(2) [an exercise in composition;drawing]∶为练习做的作业

习字(xí zì):◎ 习字 xízì[learn calligraphy] 进行写字练习

习知(xí zhī):熟知。《战国策·赵策四》:“ 奢 尝抵罪居 燕 , 燕 以 奢 为 上谷 守。 燕 之通谷要塞, 奢 习知之。”《史记·苏秦列传》:“﹝ 苏秦 ﹞求説 周显王 。 显王 左右素习知 苏秦 ,皆少之。弗信。” 明 李东阳 《汉长沙王太傅贾公祠记》:“太傅在 长沙 未久, 长沙 人至今习知之。” 闻一多 《<冬夜>评论四》:“正因为他们是天经地义,人人应该已经习知,谁若还来讲他,足见他缺乏常识,所以可笑了。”

习战(xí zhàn):练习作战。《公羊传·庄公八年》:“祠兵者何?出曰祠兵,入曰振旅;其礼一也,皆习战也。” 三国 魏 曹植 《求自试表》:“虽贤不乏世,宿将旧卒,由习战也。” 唐 岑参 《虢州送天平何丞入京市马》诗:“习战边尘黑,防秋塞草黄。”

习缘(xí yuán):犹宿缘。 明 徐渭 《草诵》:“上不在天,下不在地,中不在人,是其夙世之能心,而今轮迴漂转,适堕其习缘也。”

习用(xí yòng):◎ 习用 xíyòng[habitually use] 常用,习惯这样用

习隐(xí yǐn):《庄子·齐物论》:“ 南郭子綦 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后因以“习隐”谓习学隐遁,有超然物外,忘情一切之意。 南朝 齐 孔稚珪 《北山移文》:“学遁 东鲁 ,习隐 南郭 。” 金 麻革 《归潜堂为刘京叔赋》:“第恐遯世志,还负习隐讥。” 明 李东阳 《与孙志同太宰书》:“僕久衰多病,未遂投閒,习隐之怀,与岁俱积。”

习肄(xí yì):犹练习。《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上既观,使行礼。曰:‘吾能为此。’廼令羣臣习肄。” 司马贞 索隐:“肄亦习也。”《宋史·周执羔传》:“会始议建明堂,大乐久废不修,詔奉常习肄之。”

习艺(xí yì):◎ 习艺 xíyì[learn a skill or trade] 向别人学习手艺、技术

习仪(xí yí):演习礼仪。《左传·昭公五年》:“为国君,难将及身,不恤其所。礼之本末将於此乎在,而屑屑焉习仪以亟。言善於礼,不亦远乎?” 唐 韩愈 《董公行状》:“凡将大朝会,当事者既受命,皆先日习仪。” 清 吴荣光 《吾学录·乡饮酒礼》:“前一日执事者於儒学之讲堂,依图陈设坐次,司正率执事诸生习仪。”

习业(xí yè):(1).攻习学业,钻研学问。《吕氏春秋·博志》:“盖闻 孔丘 、 墨翟 ,昼日讽诵习业,夜亲见 文王 、 周公旦 而问焉。”《汉书·礼乐志》:“典者自卿大夫,师瞽以下,皆选有道德之人,朝夕习业,以教国子。” 唐 李商隐 《安平公诗》:“明朝骑马出城外,送我习业南山阿。”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杂记上·诂经精舍》:“於 西湖 圣因寺 旁,设 詁经精舍 ,选诸生中经学修明通於一艺者,习业其中。”(2).学习职业。 叶圣陶 《未厌集·苦辛》:“多方托人留意,居然得到个成功的消息,是介绍他到 上海 一家钱庄去习业。”

习养(xí yǎng):素养。

习飏(xí yáng):习扬,飘扬。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五:“缘於悬崖下烧火,遣数人於半崖间披红碧纱为仙衣,随风习颺,令众观之。誑曰:‘此仙也。’”

习扬(xí yáng): 1.飞扬,飘扬。

习学(xí xué):犹学习。《南史·张敬儿传》:“ 敬儿 始不识书,及为方伯,乃习学读《孝经》、《论语》。”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乌荼国》:“伽蓝百餘所,僧徒万餘人,并皆习学大乘法教。” 元 关汉卿 《鲁斋郎》第四折:“我将这两个孩儿,留在家中,着他习学文章。”《红楼梦》第八一回:“自今日起,再不许做诗做对的了,单要习学八股文章。”

习性(xí xìng):◎ 习性 xíxìng[habit and characteristics] 由于长期习惯于某种条件而形成的特性

习行(xí xíng):常行。《百喻经·为二妇故丧其两目喻》:“世间凡夫,亦復如是。亲近邪友,习行非法,造作结业,堕三恶道。”

习心(xí xīn):理学家指通过耳闻目见所得的意念,与良知良能有别。《二程遗书》卷二上:“盖良知良能,元不丧失,以昔日习心未除,却须存习此心,久则可夺旧习。” 宋 张载 《正蒙·动物》:“寤所以知新於耳目,梦所以缘旧於习心。” 王夫之 注:“开则与神化相接,耳目为心效日新之用;闭则守耳目之知而困於形中,习为主而性不能持权。故习心之累,烈矣哉!” 清 陈确 《与吴裒仲书》:“习心习见,是处錮人,验之日用,真可悲涕。”

习乡(xí xiāng):行乡饮酒礼。《礼记·王制》:“元日,习射上功,习乡上齿。” 陈澔 集说:“行射礼与乡饮酒之礼。”

习闲(xí xián):犹闲汉。 宋 灌圃耐得翁 《都城纪胜·闲人》:“又有专为棚头,又谓之习闲,凡擎鹰、驾鷂、调鵓鸽、养鵪鶉、斗鸡、赌博、落生之类。”按, 宋 吴自牧 《梦粱录·闲人》:“又有专为棚头,斗黄头,养百虫蚁、促织儿。又谓之‘閒汉’,凡擎鹰、架鷂、调鵓鸽、斗鵪鶉、斗鸡、赌扑、落生之类。”是“习闲”即“閒汉”。

习狎(xí xiá):犹言亲近,熟悉。《后汉书·西南夷传·莋都》:“远夷之语,辞意难正。草木异种,鸟兽殊类。有 犍为郡 掾 田恭 与之习狎,颇晓其言。”

习习(xí xí):(1).频频飞动貌。《楚辞·九辩》:“驂白霓之习习兮,歷群灵之丰丰。” 朱熹 集注:“习习,飞动貌。” 晋 左思 《咏史》之八:“习习笼中鸟,举翮触四隅。” 唐 卢照邻 《释疾文·命曰》:“野有鹿兮其角兟兟,林有鸟兮其羽习习。”(2).微风和煦貌。《诗·邶风·谷风》:“习习谷风,以阴以雨。” 毛 传:“习习,和舒貌。” 唐 吴筠 《游仙》诗之十六:“灵风生太漠,习习吹人襟。”《儒林外史》第三三回:“趁著这春光融融,和风习习,凭在栏杆上,留连痛饮。” 冰心 《寄小读者》七:“凉风习习,舟如冰上行。”(3).盛多貌。 汉 蔡邕 《陈留太守胡公碑》:“祁祁我君,习习冠盖。”《文选·左思<魏都赋>》:“习习冠盖,莘莘蒸徒。” 张铣 注:“习习,盛也。”(4).清雅和谐貌。 汉 傅毅 《舞赋》:“或有矜容爱仪,洋洋习习。”《文选·嵇康<琴赋>》:“洋洋习习,声烈遐布。” 李周翰 注:“洋洋习习,清雅貌。”(5).形容辛辣、痛痒等感觉。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药议》:“细辛出 华山 ,极细而直,深紫色,味极辛,嚼之习习如﹝生﹞椒,其辛更甚於椒。”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武孝廉》:“ 石 觉森寒如浇氷水,喉中习习作痒。”(6).象声词。 唐 陈润 《宿北乐馆》诗:“溪流潺潺雨习习,灯影山光满窗入。” 沉从文 《边城》十一:“草丛里绿色蚱蜢各处飞着,翅膀搏动空气时,习习作声。”

习武(xí wǔ):练习武事;练习武艺。《诗·秦风·驷驖序》 唐 孔颖达 疏:“诸侯之君,乃得顺时游田,治兵习武,取禽祭庙。” 茅盾 《子夜》一:“如果不是二十五年前习武骑马跌伤了腿……那么现在 吴老太爷 也许不至于整天捧着《太上感应篇》罢?”

习闻(xí wén):常闻。《汉书·董仲舒传》:“习闻其号,未烛厥理。” 唐 韩愈 《原道》:“为 孔子 者,习闻其説,乐其诞而自小也,亦曰:‘吾师亦尝云尔。’” 清 王夫之 《知性论》:“习闻而识之,谓有名之必有实,而究不能得其实。” 鲁迅 《朝花夕拾·无常》:“至于勾摄生魂的使者的这无常先生,却似乎于古无征,耳所习闻的只有什么‘人生无常’之类的话。”

习玩(xí wán):(1).研习玩索。《南齐书·文学传论》:“习玩为理,事久则瀆,在乎文章,弥患凡旧。”(2).因习见而不加注意。 宋 司马光 《论西夏札子》:“然边民与西人交易,为日积久,习玩为常。”

习题(xí tí):◎ 习题 xítí[exercises] 用作教学练习用的题目

习套(xí tào):犹旧套,老套。 清 梁绍壬 《两般秋雨盦随笔·小照》:“小照之例,景则春花秋月,事则弹琴咏诗,千潭一印,已成习套。” 王国维 《人间词话》五四:“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

习态(xí tài):犹故态。《天讨·豕韦之裔<普告汉人>》:“述怀咏史,不过词人之习态,不可以为援古刺今。”

习俗(xí sú):◎ 习俗 xísú[custom;convention] 风俗习惯文化习俗

习诵(xí sòng):学习诵读。《汉书·张良传》:“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 良 异之,常习诵。”《后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又詔中官近臣於 东观 受读经传,以教授宫人,左右习诵,朝夕济济。” 刘师培 《<骈文读本>序》:“经籍之名,臬丝製锡,故必偶类齐音,以资习诵。”

习水(xí shuǐ):谓熟习水性。《史记·齐太公世家》:“ 桓公 与夫人 蔡姬 戏船中, 蔡姬 习水,荡公,公惧,止之,不止。”《晋书·四夷传·林邑国》:“人性凶悍,果於战鬭,便山习水,不闲平地。”

习熟(xí shú):(1).犹熟悉,熟知。 汉 王充 《论衡·超奇》:“著书之人,博览多闻,学问习熟,则能推类兴文。” 唐 韩愈 《答吕毉山人书》:“其人率皆习熟时俗,工於语言,识形势,善候人主意。” 清 龚自珍 《乙丙之际箸议》第十九:“田夫、野老、騶卒之所习熟,今学士大夫谢之,以为不屑知, 自珍 获知之,而以为创闻。”(2).犹惯常。言对某事物看熟听熟,不以为奇。 唐 韩愈 《平淮西碑》:“相臣将臣,文恬武嬉,习熟见闻,以为当然。”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上:“旧制:臣下职事小遗闕,止从罚金,虽大臣亦不免,习熟闻见,皆不以为耻。”

习事(xí shì):谓熟谙事理。《史记·田叔列传》:“ 赵禹 以次问之,十餘人无一人习事有智略者。”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涉务》:“军旅之臣,取其断决有谋,强干习事。” 宋 苏轼 《上文侍中论强盗赏钱书》:“比来士大夫好轻议旧法,皆未习事之人,知其一不知其二者也。” 明 冯梦龙 《智囊补·上智·明镐》:“ 镐 乃取尤不职者杖之,疲软者皆自解去,遂奏择习事者守堡砦。”

习士(xí shì):熟悉法制的人。《管子·任法》:“故圣君置仪设法而固守之,然故諶杵习士、闻识博学之人,不可乱也。” 尹知章 注:“习士,谓习法之士。”一说,谓俗士。 俞樾 《诸子平议·管子四》:“‘习士’者,俗士也。《説文·人部》:‘俗,习也。’习与俗双声,故义亦得通。”

习识(xí shí):(1).谓逐渐形成而难以改变的认识。 明 王廷相 《慎言·君子》:“学至於成心,则习识坚固,吝其旧学而不舍,虽贤者犹不能辩其惑,而况愚不肖之无识乎?故习识害道。”(2).熟知。 章炳麟 《訄书·订孔》:“雅声、旧文、旧器, 三代 所用,人间习识。”

习尚(xí shàng):◎ 习尚 xíshàng[common practice custom] 习俗

习善(xí shàn):熟练工整。《汉书·路温舒传》:“ 温舒 取泽中蒲,截以为牒,编用写书。稍习善,求为狱小吏。”

习容(xí róng):谓练习举止,整饬仪表。《礼记·玉藻》:“既服,习容,观玉声,乃出。”《荀子·大略》:“君子听律习容而后士。” 王先谦 集解:“士当为出。”

习戎(xí róng):练习武事。《晋书·庾翼传》:“受任四年,唯以习戎为务。”

习稔(xí rěn):熟悉。 宋 王谠 《唐语林·品藻》:“时 张祜 榜舟而至,甚若疎诞,然 张 徐 二生未之习稔,各希首荐焉。”

习染(xí rǎn):◎ 习染 xírǎn(1) [fall into a bad habit]∶沾上不好的习惯(2) [bad habit]∶恶习,不好的习惯

习亲(xí qīn):亲近。《韩非子·难言》:“上古有 汤 ,至圣也; 伊尹 ,至智也。夫至智説至圣,然且七十説而不受,身执鼎俎为庖宰,昵近习亲,而 汤 乃仅知其贤而用之。”

习洽(xí qià):亲近融洽。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纫针》:“ 黄 以不得於 虞 ,亦託作贾,跡 王 所在,设饌相邀,更復助以资本,渐渍习洽。”

习气(xí qì):◎ 习气 xíqì[bad habit;bad practice;habitual practice] 不良的习惯或作风官僚习气

习狃(xí niǔ):熟稔,有经验。 宋 王安石 《酬王詹叔奉使江东访茶法利害见寄》诗:“命官惟贤材,职事又习狃。”

习慢(xí màn):轻忽怠慢。 宋 叶适 《崇国赵公行状》:“ 汝翼 谓公可习慢也,以事至,则傲抗无礼,公械治之。”

习乱(xí luàn):犹常乱。 晋 孙绰 《谏移都洛阳疏》:“捨安乐之国,适习乱之乡;出必安之地,就累卵之危,将顿仆道涂,飘溺江川,仅有达者。”

习流(xí liú):(1).水师。《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乃发习流二千人,教士四万人,君子六千人,诸御千人,伐 吴 。” 司马贞 索隐谓习流为“流放之罪人,使之习战,任为卒伍,故有二千人。”然 徐天祐 《吴越春秋注·勾践伐吴外传》以为“ 笠泽 之战, 越 以三军潜涉,盖以舟师胜,此所谓习流,是即习水战之兵。” 顾炎武 《日知录·史记注》亦以“习流谓士卒中之善泅者别为一军。《索隐》乃曰流放之罪人,非也。”今从后说。亦谓熟习水性。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赋》:“彼锯牙而钩爪,又巡 江 而习流。” 清 贝青乔 《咄咄吟》:“新募餘皇惯习流,分成偏伍聚江头。”(2).今从后说。亦谓熟习水性。

习练(xí liàn):(1).练习;训练。 三国 蜀 诸葛亮 《将苑·习练》:“夫军无习练,百不当一;习而用之,一可当百。”《三国演义》第四八回:“ 江 南之兵,往来水上,习练精熟。” 清 王韬 《变法自强》上:“讲求武备,整顿海防,慎固守御,改易营制,习练兵士,精制器械:此六者,实为当务之急。” 柔石 《二月》二:“我的手指生疏了,我好久没有习练。”(2).熟悉。《周书·韦孝宽传》:“ 孝宽 自以习练 齐 人虚实,请为先驱。”

习礼(xí lǐ):学习礼仪。《仪礼·士相见礼》:“宾对曰:‘某不以挚,不敢见。’主人对曰:‘某不足以习礼,敢固辞。’” 三国 魏 曹植 《洛神赋》:“嗟佳人之信脩,羌习礼而明诗。” 唐 苏鹗 《苏氏演义》卷上:“造士者,成士也。能习礼而成其士也。” 清 吴荣光 《<吾学录>凡例》:“先师庙祭器、祭品、乐器、乐章,视他庙特加详载,俾习礼者得所攷据焉。”

习勒(xí lè):(1).谓严格训练。《史记·匈奴列传》:“ 冒顿 乃作鸣鏑,习勒其骑射。” 汉 晁错 《言兵事疏》:“士不选练,卒不服习……前击后解,与金鼓之指相失,此不习勒卒之过也。”(2).部署,部勒。 宋 曾巩 《请改官制前预选官习行逐司事务》:“自一事已上,本末次第,使更制之前,习勒已定,则命出之日,但在奉行而已。”

习课(xí kè):谓按时进行学习考核。《元典章·吏部三·医官》:“已设医学去处教授人员。见教生徒,照依每年降去一十三科题目,令医生每月习课医义一道。”

习坎(xí kǎn):(1).《易·坎》:“《彖》曰:习坎,重险也。” 高亨 注:“本卦乃二坎相重,是为‘习坎’。习,重也;坎,险也。故曰:‘习坎,重险也。’”后因称险阻为“习坎”。《晋书·殷仲堪传》:“是以 李势 初平,割此三郡配隶 益州 ,将欲重复上流为习坎之防。” 南朝 梁 张缵 《南征赋》:“美中流之衝要,因习坎以守固。” 宋 岳珂 《桯史·吴畏斋谢贽启》:“盖设嶮象存於习坎,而趋时患在於用常。”(2).指十一月。旧以八卦配四时,坎为正冬四十五日之季节,故以指十一月。 唐 韩愈 《送无本师归范阳》诗:“遂来 长安 里,时卦转习坎。”

习静(xí jìng):亦作“ 习靖 ”。靖、静古通。谓习养静寂的心性。亦指过幽静生活。 汉 焦赣 《易林·噬嗑之大过》:“奇适无耦,习靖独处。” 南朝 梁 何逊 《苦热》诗:“习静閟衣巾,读书烦几案。” 唐 王维 《积雨辋川庄作》诗:“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四回:“原来这所房子,是 继之 祖老太爷晚年习静之处。” 冰心 《寄小读者》二十:“暑天宜习静,愿你们多写作。”

习靖(xí jìng):见“ 习静 ”。

习近(xí jìn):犹接近。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张老相公》:“吾儕日与习近,惧为祸殃,惟神明奉之,祈勿怒。”

习教(xí jiào):犹训练。 汉 袁康 《越绝书·外传记越地传》:“今北坛利里丘土城, 句践 所习教美女 西施 郑旦 官臺也。”

习见(xí jiàn):◎ 习见 xíjiàn[be commonly seen] 常见

习家(xí jiā):见“ 习家池 ”。

习吉(xí jí):谓再卜重得吉兆。《书·大禹谟》:“朕志先定,询谋僉同,鬼神其依,龟筮协从,卜不习吉。” 蔡沉 集传:“习,重也。”按,习与“袭”通。重衣谓之袭,因有重义。

习好(xí hǎo):长期养成的嗜好。如:他有喝酒的习好。

习惯(xí guàn):◎ 习惯 xíguàn[habit;custom;practice] 积久养成的生活方式。今泛指一地方的风俗、社会习俗、道德传统等◎ 习惯 xíguàn[be accustomed to] 通过实践或经验而适应习惯于做艰苦工作

习贯(xí guàn):见“ 习惯 ”。

习故(xí gù):(1).指亲近的人和故旧。《韩非子·孤愤》:“凡当涂者之於人主也,希不信爱也,又且习故。” 陈奇猷 集释:“习故,谓近习故旧也。”《吕氏春秋·求人》:“故贤主之於贤者也,物莫之妨,戚爱习故,不以害之,故贤者聚焉。”(2).谓因袭成规。《后汉书·仲长统传》:“中世之选三公也,务於清慤谨慎,循常习故者,是妇女之检柙,乡曲之常人耳。” 宋 周密 《齐东野语·诛韩本末》:“殊不知时移事久,人情习故,一旦骚动,怨嗟并起。” 梁启超 《敬告我国民》:“蹈常习故,聊以自娱。”

习工(xí gōng):熟练的工匠。《尹文子·大道上》:“农商工仕,不易其业,老农、长商、习工、旧仕莫不存焉,则处上者何事哉?”

习复(xí fù):复习。《国语·鲁语下》:“士朝受业,昼而讲贯,夕而习復,夜而计过,无憾而后即安。” 汉 刘向 《列女传·鲁季敬姜》:“士朝而受业,昼而讲肄,夕而习復,夜而讨过,无憾而后即安。”

习服(xí fú):(1).犹顺服。《逸周书·度训》:“是故民主明丑,以长子孙;子孙习服,鸟兽仁德。” 孔晁 注:“明丑以使之,所以成顺者也。”(2).犹言经常从事。 明 范濂 《云间据目钞·记风俗》:“童生人品未定,不知终身作何状,正宜习服勤劳,勿使惰慢。”

习风(xí fēng):(1).和风。语本《诗·邶风·谷风》:“习习谷风,以阴以雨。” 宁调元 《读史感书》诗:“不管习风与阴雨,头颅尚在任吾狂。”(2).习惯风俗。 郁达夫 《文学上的阶级斗争》:“习风纯朴,政治修明的有托譬耶(Utopia)是现世中外文人在脑里创建之国。”

习覩(xí dǔ):犹习见。《南史·恩倖传论》:“探求恩色,习覩威颜。”《旧唐书·孝友传·赵弘智》:“朕颇耽坟籍,至於《孝经》,偏所习覩。”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兵部·奇兵不可再》:“猴见髡跣横行,不类所习覩,疑为异兽将噬之,争燃火发砲,倭大骇狂奔。”

习睹(xí dǔ):犹习见。

习读(xí dú):学习诵读。语出《公羊传·定公元年》:“ 定哀 多微辞,主人习其读而问其传,则未知己之有罪焉耳。” 何休 注:“读谓经,传谓训詁。”《三国志·魏志·王肃传》“ 弘农 董遇 等亦歷注经传”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 董遇 ﹞采稆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閒习读。”《太平广记》卷五三引 唐 谷神子 《博异志·杨真伯》:“中秋夜习读次,可二更已来,忽有人扣学窗牖间, 真伯 滛於典籍不知也。”

习定(xí dìng):谓养静以止息妄念。《景德传灯录·慧能大师》:“京城禪德皆云,欲得会道,必须坐禪习定,若不因禪定而得解脱者,未之有也。” 宋 陈显微 《文始真经言外经旨·五鉴》:“昔有人居山习定,而山精现怪异之形,变化百种,魔挠其人,其人瞑目不视,曰:汝之伎俩有尽,我之不闻不见无穷。”

习导(xí dǎo):指平日所受的教导。《大戴礼记·保傅》:“其视杀人若艾草菅然,岂 胡亥 之性恶哉?彼其所以习导非其治故也。”

习辞(xí cí):谓能言善辩,长于辞令。《晏子春秋·杂下十》:“ 晏子 将至 楚 , 楚王 闻之,谓左右曰:‘ 晏婴 , 齐 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

习传(xí chuán):学习和传承。 唐 韩愈 《答吕毉山人书》:“又自 周 后文弊,百子为书,各自名家,乱圣人之宗,后生习传,杂而不贯。” 宋 王安石 《和吴御史汴梁》:“救世詎无术,习传自先王。”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行军总要>序》:“综録平素神化谋猷,恭辑成书,刊刻颁行,使军中将士循诵习传,知所取法。”

习池(xí chí):见“ 习家池 ”。

习陈(xí chén):演习战阵之事。陈,通“ 阵 ”。《吴子·治兵》:“一鼓整兵,二鼓习陈,三鼓趋食,四鼓严辨,五鼓就行。”

习常(xí cháng):(1).经常。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一》:“西四十里有 风山 ,上有穴如轮,风气萧瑟,习常不止。”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莲香》:“生闻其语,始知狐鬼皆真,幸习常见惯,颇不为骇。”(2).因顺常道。《老子》:“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復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习常。”(3).沿袭旧章;遵循常规。《史记·乐书》:“ 孝惠 、 孝文 、 孝景 无所增更,於乐府习常肄旧而已。”《周书·苏绰传》:“诸如此辈,悉宜罢黜,无得习常。” 宋 司马光 《文潞公家庙碑》:“公卿亦安故习常,得諉以为辞,无肯唱众为之者。”

习察(xí chá):谓学习省察。语本《孟子·尽心上》:“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朱熹 集注:“著者,知之明;察者,识之精。言方行之而不能明其所当然;既习矣,而犹不识其所以然,所以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多也。”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中:“讲之以身心,行著习察,实有诸己者也。”

习兵(xí bīng):◎ 习兵 xíbīng(1) [to be trained as a soldier]∶操练军队(2) [versed in military matters]∶熟悉军事

习弊(xí bì):犹通病,老毛病。 清 吴敏树 《己未上曾侍郎书》:“ 敏树 近於诗文俱罕有作,惟见 阮氏 所编我朝《经解》中,有 仁和翟灝 《四书考异》,因就加论辨,自谓颇有得处,足以破考据家之习弊,而收其一二之功。”

习安(xí ān):谓习惯于安定。 宋 秦观 《治势下》:“逮 嘉祐 之后,习安玩治,为日既久,大臣以厚重相高,小臣以苟简自便。” 宋 岳珂 《桯史·义騟传》:“ 淮 民习安,仓卒间虏至而逃,畜孽满野。”

狎习(xiá xí):亲近熟习。《韩非子·南面》:“狎习於乱而容於治,故 郑 人不能归。”《法苑珠林》卷三十:“愚暗近智,如瓢斟味,虽久狎习,犹不知法。” 清 曾国藩 《仁和邵君墓志铭》:“酣恣而不厌,狎习而弥虔。” 冰心 《往事二》八:“几多好男子,轻侮别离,弄潮破浪,狎习了海上的腥风。”

娴习(xián xí):◎ 娴習 xiánxí[be well-versed in] 熟習娴習禮仪

闲习(xián xí):亦作“闲习”。熟习。閒,通“ 嫺 ”。《吕氏春秋·勿躬》:“登降辞让,进退闲习,臣不若 隰朋 。” 宋 苏轼 《赐大辽贺兴龙节十日内中酒果口宣》:“嘉礼仪之闲习,宜宠锡之便蕃。” 章炳麟 《訄书·颜学》:“兵农水火钱穀工虞,无不闲习。”

祥习(xiáng xí):谓吉兆相因袭。《左传·襄公十三年》:“先王卜征五年而岁习其祥。祥习则行,不习则增修德而改卜。” 杜预 注:“五年五卜皆同吉,乃巡狩。” 南朝 宋 颜延之 《车驾幸京口侍游蒜山作》诗:“岳滨有和会,祥习在卜征。”

相习(xiāng xí):(1).互相沿袭。 宋 司马光 《序赙礼》:“有因丧纳妇者,相习为常,恬不知怪。” 明 宋濂 《六经论》:“所以高者涉於虚远而不返,卑者安於浅陋而不辞,上下相习,如出一辙,可胜嘆哉。” 清 徐士銮 《宋艳·奇异》:“ 东坡公 虽一时出之戏謔,难言大公,亦以见当时相习宴乐者多。” 章炳麟 《訄书·序种姓上》:“当是时,史籍较略,民无谱谍,仍世相习,则人人自谓出于帝子, 稷 契 之托 高辛 是也。”(2).互相熟悉。《古今小说·明悟禅师赶五戒》:“听了多遍,渐渐相习。”《老残游记》第九回:“山上人与虎相习,寻常人固避虎,虎也避人,故伤害人也不是常有的事,不必怕他。” 孙中山 《革命原起》:“予一见则奇之,稍与相习,则与之谈革命。”

校习(xiào xí):考校练习;考查学习。《三国志·吴志·孙和传》:“常言当世士人宜讲修术学,校习射御,以周世务。”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瞿萨旦那国》:“於是回驾而返,各归其国,校习兵马,督励士卒。”《明史·外国传一·朝鲜》:“三十一年冬,以 洪武 永乐 间所赐乐器敝坏,奏求律管,更乞遣乐官赴京校习,许之。”

晓习(xiǎo xí):精通,熟悉。《汉书·尹翁归传》:“晓习文法,喜击剑,人莫能当。”《新唐书·礼乐志一》:“用之郊庙、朝廷,自搢绅、大夫从事其间者,皆莫能晓习。”《金史·纥石烈桓端传》:“深有计画,晓习军事。”

歙习(xī xí):同“ 翕习 ”。1.谓不断张扬。 晋 葛洪 《抱朴子·勤求》:“凡夫不识妍蚩,共为吹扬,增长妖妄,为彼巧伪之人,虚生华誉,歙习遂广,莫能甄别。”(2).狎习,放荡。 唐 元稹 《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 宋 齐 之间,教失根本,士以简慢、歙习、舒徐相尚,文章以风容、色泽、放旷、精清为高。”

性习(xìng xí):习性,习惯。《宋史·刘蒙叟传》:“且万国已观其始,惟陛下慎守其终,思鲜克之言,戒性习之渐,则天下幸甚。” 严复 《原富》按语:“观于 斯密 之论,斥为卤莽之愚,可以知其根于性习者至深,而非由乐道而夸大之者矣。” 茅盾 《一个女性》四:“有时她也反省:或许自己太走远了一步?或许时间久了成为性习,无意中形成了自己的精神的堕落?然而她立刻很坚决的自己否认了!”

行习(xíng xí):行为习惯。 方宗诚 《古文简要序》:“理之原具于人心,而散见于事事物物。不有文以晰之,则自身心性情之近,以至家国天下之远,自日用行习之常,以至患难死生之变……皆将无以明诸心而处其当。”

修习(xiū xí):(1).演习;练习。《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赞》:“山西 天水 、 陇西 、 安定 、 北地 处势迫近 羌 胡 ,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 晋 葛洪 《抱朴子·省烦》:“至乃讲试累月,督以楚挞,昼夜修习,废寝与食。”(2).学习;研习。《南史·陈新安王伯固传》:“为政严苛,国学有墯游不修习者,重加檟楚,生徒惧焉,由是修业颇进。” 唐 白居易 《六十救学者之失》:“此由官失其业,师非其人,故但有修习之名而无训导之实也。” 元 郑廷玉 《金凤钗·楔子》:“小生造物低,闭了选场,在状元店修习一年,今年春榜动,却去应举去。”(3).修行。 晋 葛洪 《抱朴子·自叙》:“将登名山,服食养性,非有废也,事不兼济,自非絶弃世务,则曷缘修习玄静哉!” 唐 谷神子 《博异志·张竭忠》:“ 天寳 中, 河南 緱氏县 东 太子陵 仙鹤观 ,常有道士七十餘人,皆精专修习,法籙斋戒皆全。” 宋 范成大 《吴船录》卷上:“﹝ 王继业 ﹞诣闕进所得梵夹舍利等,詔择名山修习。” 清 龚自珍 《长相思》词序:“既为祷祝之词,又以见山川清福,亦须从修习而来,殆不可妄得也。”(4).修养;涵养。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摘抄》卷四:“盖公之宽大仁恕出於天性,不假修习。”

学习(xué xí):◎ 学习 xuéxí[study;learn] 通过阅读、听讲、研究、实践等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学习一种语言学习数学

猜你喜欢

汉字组词专题

推荐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