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尔吧

训组词,训字组词带拼音及词语解释

分类: 汉字组词  时间: 2022-12-16 23:28:29  作者: 优尔吧 

训组词,今天幼儿园网小编小敏老师给大家整理了关于汉字《训》的组词列表,望下面整理的训字组词资料及词语解释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训字简介
字母:x,拼音:xun,带声调拼音:xùn,注音:ㄒㄩㄣˋ,部首:讠,部首比划:2,比划:5,繁体字:訓,字体结构:左右结构,笔画顺序:捺折撇竖竖,五笔86编码:YKH,五笔98编码:YKH,Unicode:U+8BAD,汉字编号:0319,

基本解释

(訓) xùn  ㄒㄩㄣˋ ◎ 教导,教诲:训诫。训蒙(教育儿童)。训迪(教诲开导)。教(jiào )训。培训。 ◎ 可以作为法则的话:家训。 ◎ 典式,法则:不足为训。 ◎ 解释词的意:训诂(解释古书中的字、词句的意义。亦称“训故”、“诂训”、“故训”)。训读(日文借用汉字写日语原有的词,用日语语音读汉字)。

英文翻译

example   lecture   standard   teach

训组词

邦训(bāng xùn):国家的法则。《艺文类聚》卷六二引 南朝 梁 沉约 《上建阙表》:“昔在 有 ,经创 江 左;邦训莫釐,图多缺。”

保训(bǎo xùn):护育教导。《后汉书·班彪传》:“及至 中宗 ,亦令 刘向 、 王褒 、 萧望之 、 周堪 之徒,以文章儒学保训东宫以下,莫不崇简其人,就成德器。”

宝训(bǎo xùn):(1).皇帝的言论诏谕。 宋 苏辙 《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尝侍上读祖宗宝训,因及时事。公歷言今赏罚不明,善恶所劝沮。” 元 袁桷 《装马曲》:“须臾巵黄帕覆,宝训传宣争頫首。”(2).引申为宝贵的格言。 鲁迅 《华盖集·论辩的魂灵》:“二十年前到黑市,买得一张符,名叫‘鬼画符’。然不过一团糟,但帖在壁上看起来,却随时显出各样的文字,是处世的宝训,立身的金箴。”

本训(běn xùn):训诂用语,谓字的本义。 清 曾国藩 《朱仲我书》:“凡古今文字,何字不有虚实两用?如‘履’字以实用者为本训,而《羽猎赋》之‘履般首’则虚用矣。”

谌训(chén xùn):真诚的教训。 三国 魏 阮籍 《东平赋》:“谨玄真之諶训兮,想至人之有形。”

陈训(chén xùn):陈说教诲。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序志》:“盖《周书》论辞,贵乎体要; 尼父 陈训,恶乎异端。” 北周 王褒 《<皇太子箴>序》:“永树芳烈,丞所以垂文;深覩安危,太傅以之陈训。”

承训(chéng xùn):接受教令或教诲。《逸周书·武顺》:“伯不勤无以行令,卒不力无以承训。”《后汉书·清河孝王庆传》:“皇子 肈 保育皇后,承训怀袵,导达善性,将成其器。”

成训(chéng xùn):(1).犹前令。过去的训令。 汉 张衡 《上疏请专事东观收检遗文》:“臣仰干史职,敢徼官守,窃贪成训,自忘顽愚。” 张震泽 校注:“成训,过去发过的训令,指曾受命做太史令。”(2).前人成文的教诲。《文中子·王道》:“余小子,获覩成训,勤九载矣。” 唐 王勃 《<续书>序》:“躬奉成训,家传异闻,犹恐不得门而入。” 严复 《<穆勒名学>按语》:“以中学言之,则古书成训十九皆然。”

垂训(chuí xùn):垂示教训。《文选·夏侯湛<东方朔画赞>》:“傲世不可以垂训也,故正諫以明节。” 刘良 注:“傲慢理不可以垂教后人。” 三国 魏 嵇康 《答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夫先王垂训,开端中人。” 明 李贽 《答马历山书》:“虽各各著书立言,欲以垂训后世,此不知正堕在好为人师之病上。” 清 陈炽 《<盛世危言>序》:“顾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空文垂训,道可传而器不可传。”

辞训(cí xùn):文辞的训释。《后汉书·郑玄传》:“ 玄 质於辞训,通人颇讥其繁。”

慈训(cí xùn):母或父的教诲。《文选·谢朓<齐敬皇后哀策文>》:“閔予不祐,慈训早违。” 李善 注引《晋中书》:“ 肃祖 太妃 荀氏 薨, 显宗 詔曰:‘朕少遭閔凶,慈训无禀。’” 清 陈裴之 《湘烟小录》:“前日读君家大人慈训有曰:‘惜身心而报以笔墨,俾与 朝云 、 蒨桃 并传。’”

词训(cí xùn):承继祖先教训。词,通“ 嗣 ”。 宋 汪藻 《代镇江府赵修撰谢到任表》:“绍兴 汉 统,喜 邴吉 之有谋;追録 唐 勋,叹 郑公 之无后。肆颂异数,特与名藩。岂微臣词训之能然,实上圣旌贤之至此。”

达训(dá xùn):圣明之训诫。 唐 崔融 《断屠议》:“今若禁屠宰,断弋猎,三驱莫行,一切不许,便恐违圣人之达训,紊明王之善经。”

大训(dà xùn):先王圣哲的教言。《书·顾命》:“嗣守 文 武 大训,无敢昏逾。” 孔 传:“言奉顺继守 文 武 大教,无敢昏乱逾越。”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一》:“恪慎厥躬,祗勤于大训。” 明 宋濂 《送晋王傅李君思迪之官》诗序:“日以法言大训陈於前,俾王为哲王,斯民为 唐 虞 之民。” 清 龚自珍 《语录》:“凡 老氏 之大训九:曰虚、曰柔、曰默、曰静、曰退、曰守、曰慈、曰嗇。”

导训(dǎo xùn):谓引导而使和顺。《国语·周语上》:“ 宣王 伐 鲁 ,立 孝公 ,诸侯从是而不睦。 宣王 欲得国子之能导训诸侯者。”按,《史记·鲁周公世家》作“道顺”。 裴駰 集解引 徐广 曰:“顺,一作‘训’。” 张守节 正义:“道音导,顺音训。”

递训(dì xùn):训诂学术语。几个意义相同的词展转训释。 王力 《龙虫并雕斋文集·理想的字典(四)》:“‘递训’是以乙训甲,复以丙训乙之类。”

典训(diǎn xùn):(1).《尚书》中《尧典》、《伊训》等篇的并称。指经典或《尚书》。《后汉书·桓荣传》:“ 庄 以童蒙,学道九载,而典训不明,无所晓识。夫五经广大,圣言幽远,非天下之至精,岂能与於此!”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才略》:“準的所拟,志乎典训,户牖虽异,而笔彩略同。”(2).准则性的训示。《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班昭》:“鄙人愚暗,受性不敏,蒙先君之餘宠,赖母师之典训。”《元典章·兵部三·使臣》:“其本处官司不遵朝廷典训,輒敢非理骚扰,实为未便。”

调训(tiáo xùn):◎ 调训 tiáoxùn(1) [take care of and train] 调教训练(2) 另见 diàoxùn

冬训(dōng xùn):◎ 冬训 dōngxùn[winter training] 在冬季进行的训练

督训(dū xùn):督察教育。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教子》:“又宜思勤督训者,可愿苛虐於骨肉乎?诚不得也。”

反训(fǎn xùn):训诂学术语。用反义词解释词义。有些词古代有相反两义,如“乱”字有扰乱和治理两义。以“治”解释“乱”,就是反训。 钱锺书 《管锥编·周正义·论易之三名》:“一字多意,粗别为二。一曰并行分训……二曰背出或歧出分训,如‘乱’兼训‘治’,‘废’兼训‘置’,《墨子·经》上早曰‘已:成,亡’;古人所谓‘反训’,两义相违而亦相仇。”

风训(fēng xùn):(1).风教典法。《南齐书·明帝纪》:“朕肃扆巖廊,思弘风训,深务八政,永鉴在勤,静言日昃,无忘寝兴。”(2).犹教养。《北齐书·王昕传》:“ 昕 母 清河 崔氏 ,学识有风训。”《隋书·列女传·裴伦妻》:“ 裴伦 妻, 河东 柳 氏女也,少有风训。”《北史·尉瑾传》:“ 瑾 外虽通显,内闕风训,闺门秽杂,为世所鄙。”

敷训(fū xùn):(1).陈布法则。《晋书·卫恒传》:“ 大晋 开元,弘道敷训,天垂其象,地耀其文。”(2).陈述解释。《魏书·孙惠蔚传》:“ 世宗 即位之后,仍在左右敷训经典,自冗从僕射迁秘书丞、 武邑郡 中正。”

抚训(fǔ xùn):犹抚教。《周书·李贤传》:“年十四,遭父丧,抚训诸弟,友爱甚篤。”《周书·宇文深传》:“从弟 神举 、 神庆 幼孤, 深 抚训之,义均同气。”

格训(gé xùn):正确而至当的训示。 南朝 梁武帝 《禁豪家占假公田诏》:“用天之道,分地之利,盖先圣之格训也。”

格训(gé xùn):正确而至当的训示。 南朝 梁武帝 《禁豪家占假公田诏》:“用天之道,分地之利,盖先圣之格训也。”

故训(gù xùn):(1).古训。先代留下的法则。《诗·大雅·烝民》“古训是式,威义是力” 汉 郑玄 笺:“故训,先王之遗典也。” 南朝 梁武帝 《谥始兴王憺册》:“方轨往贤,稽择故训;鸿名美义,允臻其极。”(2).训诂。《汉书·艺文志》:“《毛诗故训传》三十卷。” 宋 洪迈 《容斋四笔·诸家经学兴废》:“《毛诗》者出於 河间 人 大毛公 ,为之故训,以授 小毛公 。” 清 曾国藩 《圣哲画像记》:“百年以来,学者讲求形声故训,专治《説文》,多宗 许 郑 ,少谈 杜 马 。” 严复 《译<天演论>自序》:“夫如是,则虽有故训疏义之勤,而於古人詔示来学之旨,愈益晦矣。”

诂训(gǔ xùn):(1).解释古语。《后汉书·桓谭传》:“博学多通,徧《五经》,皆詁训大义,不为章句。” 李贤 注引《说文》:“詁,训古言也。” 唐 杨炯 《<王勃集>序》:“於是编次《论语》,各以羣分,穷源极,为之詁训。” 郭沫若 《集外·<管子集校>叙录》:“ 宋 代言《管子》者以 张嵲 《读管子》一文最见功力,其文虽不足四百字,而詁训精确,洞见閫奥。”(2).古语的意义。 晋 郭璞 《<尔雅>序》:“夫《尔雅》者,所以通詁训之指归,叙诗人之兴咏。” 宋 欧阳修 《尹源字子渐序》:“君之名 源 ,而字 子渊 。夫源发於渊,深且止也,於詁训不类,又无所表发其名之美,甚非称。” 清 曾国藩 《书<学案小识>后》:“ 惠定宇 、 戴东原 之流,钩研詁训,本 河间献王 实事求是之旨,薄 宋 贤为空疏。”

古训(gǔ xùn):◎ 古训 gǔxùn[ancient maxims or precepts] 古代人遵行和推崇的准则问他为么,他总是说古训如此

光训(guāng xùn):犹大教。《书·顾命》:“率循大卞,燮和天下,用答扬 文 武 之光训。”

闺训(guī xùn):旧时指妇女应遵守的行为准则。 唐 王维 《为王常侍祭沙陀鄯国夫人文》:“行闺训于穹庐,成母仪于蕃国。”《水浒传》第一一○回:“ 段三娘 从小不循闺训,自家择配,做下迷天大罪。” 清 沉复 《浮生六记·坎坷记愁》:“﹝堂上﹞因愈怒曰:‘汝妇不守闺训,结盟娼妓;汝亦不思习上,滥伍小人。’”

规训(guī xùn):规戒教训。《陈书·王瑒传》:“ 瑒 兄弟三十餘人,居家篤睦,每岁时馈遗,遍及亲,敦诱诸弟,并禀其规训。”

轨训(guǐ xùn):(1).训诫。 晋 桓温 《荐谯元彦表》:“若秀蒙蒲帛之徵,足以镇静頽风,轨训嚣俗。”(2).轨范法则。《周书·儒林传·乐逊》:“但可宣风正俗,纳民轨训而已。”

恒训(héng xùn):一定的典式;常训。《晋书·夏侯湛传》:“政有常道,法有恆训。” 南朝 宋 谢庄 《奏改定刑狱》:“亦列圣之恆训,用能化致升平。” 明 刘基 《大勇斋记》:“使 曾子 而有此言,必亦有为,而非教 子襄 之恆训也。”

互训(hù xùn):用同义词相互训释。 清 陈奂 《<诗毛氏传疏>叙》:“窃以《毛诗》多记古文,倍详前典,或引申,或假借,或互训,或通释,或文生上下而无害,或辞用顺逆而不违,要明乎世次得失之迹,而吟咏情性,有以合乎诗人之本志。”如:《尔雅·释宫》:“宫谓之至,室谓之宫。”宫、室互训。

化训(huà xùn):教化训导。

集训(jī xùn):[释义](动)集中到一处训练。 [构成]偏正式:集〔训 [例句]战士在入伍时必须集训三个月。(作谓语)

乩训(jī xùn):扶乩所得的训词。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四部六十:“他说社会上传说很多,问我听到过四句仙诗没有,便把他听到的乩训告诉我了。”

嘉训(jiā xùn):善言,有教益的话。《后汉书·爰延传》:“善人同处,则日闻嘉训;恶人从游,则日生邪情。”

家训(jiā xùn):◎ 家训 jiāxùn[family instruction;parental precepts] 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

箴训(zhēn xùn):箴戒;规训。 北周 庾信 《周车骑大将军赠小司空宇文显墓志铭》:“﹝夫人 高氏 ﹞箴训有仪,言容以德。” 唐 贾岛 《送李校书赴吉期》诗:“诗书与箴训,夫哲又妻贤。”

谏训(jiàn xùn):规劝训导。《警世通言·苏知县罗衫再合》:“ 徐爷 在 徐 家生长,已熟知这班兇徒杀人刦财,非止一事,不消拷问。只有 徐用 平昔多曾諫训,且 苏爷 夫妇都受他活命之恩,叮嘱儿子要出脱他。”

笺训(jiān xùn):笺注训释。 宋 叶适 《故运副龙图侍郎孟公墓志铭》:“其专悟独了,动用不穷,盖非简策所载,笺训所及。” 清 刘大櫆 《<陆宣公文集注>序》:“ 张君 读其文,愈重其人,论其世,遂释其义。非以后之人为有不知,故为是笺训之烦而已。”

讲训(jiǎng xùn):(1).讲解训释。 宋 赞宁 等《宋高僧传·义解二·圆测》:“ 测 於 西明寺 鸣鐘召众,称讲《唯识》。 基 慊其有夺人之心,遂让 测 讲训。”(2).讲习训练。 宋 张载 《边议》:“讲训之实,欲其伎无不精;兵矢之实,欲其中无不彀。”

教训(jiào xun):[释义](1) (动)教育训戒(基本义)。教训孩子。(作谓语) (2) (名)从错误或失败中取得的认识。接受教训;改进工作。(作宾语) [构成]并列式:教+训

借训(jiè xùn):(1).借音义相通的字解释别的字。 清 刘淇 《<助字辨略>自序》:“借训,如‘学之为言效也’、‘斋之为言齐也’是也。”按此言以“效”训“学”、以“齐”训“斋”,谓之借训。(2).古人解经旧注中,凡不见于《说文》而又不知其所出的义训,谓之借训。 清 江藩 《汉学师承记·阎若璩》:“﹝ 宋半塘 ﹞为《説文解字疏》,详赡辨博,又益以附、借、备三门,如水部‘沛’字,本 辽东 水名,附训为泽,借训为大,为仆,此皆见於经传者。若见於史者,如《汉书·礼乐志》:‘神哉沛。’ 师古 注:‘沛,疾也。’ 司马相如 《封禪文》:‘沛然改容。’ 师古 注:‘感动。’又《大人赋》:‘沛艾赳螑。’注:‘ 张揖 曰:沛艾,駊騀也。’则谓之备也。此乃 宋氏 一家之学。附者,《説文》无此训,以经注训附益之,故曰附。至于借例,与附益无二;又非通借之借,意当时必有一説以处之,不可得闻矣。”

诫训(jiè xùn):告诫教导。 清 唐甄 《潜书·贱奴》:“然刚明之君,或中其一二,法制无可加,诫训无所益,祖虽神圣,盖亦莫之如何也已矣。”

戒训(jiè xùn):训戒,告诫。《二拍案惊奇》卷二四:“﹝ 丘俊 ﹞到得长大来一发不肯学好,专一结识了一班无赖子弟,闝赌行中一溜撒漫使钱,戒训不下。”

警训(jǐng xùn):告诫;训诫。 唐 孙樵 《与高锡望书》:“史家条序人物,宜存警训,不当徒以官大宠浓,讲文张字。”

经训(jīng xùn):经籍义理的解说。 汉 蔡邕 《上封事陈政要七事》:“诸生竞利,作者鼎沸,其高者颇引经训风喻之言,下则偶俗语,有类俳优。”《后汉书·郑玄传论》:“王父 豫章君 ( 范宁 )每考先儒经训,而长於 玄 ,常以为 仲尼 之门不能过也。” 唐 韩愈 《符读书城南》诗:“文章岂不贵,经训乃菑畬。”

军训(jūn xùn):◎ 军训 jūnxùn[military training] 对非正式军人所进行的军事训练

苦训(kǔ xùn):严格训诲。《魏书·韩显宗传》:“一处弹筝吹笛,缓舞长歌;一处严师苦训,诵《诗》讲《礼》。”

礼训(lǐ xùn):有关礼仪的教育训导。 南朝 梁 任昉 《<王文宪集>序》:“年始志学,家门礼训,皆折衷於公。”《隋书·列女传·郑善果母》:“汝既年小而孤,吾寡妇耳,有慈无威,使汝不知礼训,何可负忠臣之业乎?”

聆训(líng xùn):听受训教。 沙汀 《淘金记》八:“她们却不能远离开她,甚至还要像聆训一样来领教的。”

灵训(líng xùn):神灵的教诲,告诫。《文选·班固<幽通赋>》:“承灵训其虚徐兮,竚盘桓而且俟。” 刘良 注:“言承神灵训戒,故狐疑佇立,盘桓且待而不进也。”《云笈七籤》卷一○三:“今获归依,愿以至心,永奉灵德,坛仪剑法,恭俟灵训。”

轮训(lún xùn):◎ 轮训 lúnxùn[training in rotation] 轮流培训轮训干部

明训(míng xùn):明确的训诫。《国语·晋语八》:“图在明训,明训在威权。” 韦昭 注:“言既有明教,在威权以行之。”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三》:“佩诗礼之明训,宣忠孝之弘规。” 聂绀弩 《兔先生的发言》:“‘明哲保身’,古有明训。”

谟训(mó xùn):亦作“謩训”。1.谋略和训诲。《书·胤征》:“圣有謨训,明徵定保。” 孔 传:“圣人所谋之教训,为世明证,所以定国安家。” 唐 权德舆 《唐故尚书兵部郎中杨君文集序》:“协书命於謩训,荐声诗於郊庙。” 章炳麟 《艾如张董逃歌序》:“古之謨训,上思利民,忠也;朋友善道,忠也;憔悴事君,忠也。”(2).谟和训。《尚书》文体名。 唐 柳宗元 《<杨评事文集>后序》:“著述者流,盖出於《书》之謨训,《易》之象繫。”

莫训(mò xùn):谋划与教训。莫,通“ 謨 ”。语本《书·胤征》:“圣有謨训,明徵定保。” 南朝 齐 谢朓 《酬德赋》:“连篇章之莫训,欲寄言於往句。”

姆训(mǔ xùn):女师的训诫。 宋 苏轼 《与迈求亲启》:“贤小娘子姆训夙成,远有 万石 之家法。”

内训(nèi xùn):对妇女的训诫教育。《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作《女诫》七篇,有助内训。”

难训(nán xùn):神话中的野兽名。《神异经·西荒经》:“西方荒中有兽焉,其状如虎而犬毛,长二尺,人面虎足,猪口牙尾,长一丈八尺,搅乱荒中,名檮杌,一名傲狼,一名难训。”

旁训(páng xùn):正文旁边附注的释义或音读。 清 徐之纲 著有《五经旁训》、《五经旁训增订精义》。

培训(péi xùn):◎ 培训 péixùn[cultivate;train] 培养和训练,使体力和智力得到发展

丕训(pī xùn):重大的训导。《书·君陈》:“尔惟弘 周公 丕训。” 孔 传:“当阐大周公之大训。”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三:“朕奉若丕训,宪章前式。” 唐 元稹 《授李绛检校右仆射兼兵部尚书制》:“予小子铭鏤丕训,夙夜求思。” 宋 宋祁 《代杨郓州谢上表》:“臣敢不内循丕训,上体宝慈?”

前训(qián xùn):先君的教诲。《国语·晋语四》:“臣闻之,亲有天,用前训,礼兄弟,资穷困,天所福也。” 韦昭 注:“前训,先君之教。”《后汉书·胡广传》:“国有大政,必议之於前训,諮之於故老,是以虑无失策,举无过事。” 晋 刘琨 《谢录功表》:“臣虽不逮,预闻前训,恭让之节,臣犹庶几。”

请训(qǐng xùn):清 制,钦及三品以上外任官员,赴任时谒见皇上辞行,谓之“请训”。《清会典事例·吏部·道府告假》:“ 乾隆 十六年諭:道府等官,於请训赴任时,有面奏暂假回籍经允准者,皆於次日具呈吏部覆奏。”《官场现形记》第四回:“无奈实缺巡抚已经请训南下,不日就要到任。” 汤志钧 《戊戌变法人物传稿·袁世凯》:“初五日请训……赴车站,抵 津 。”

柔训(róu xùn):柔顺慈和之训。旧作女子闺范。《旧唐书·音乐志三》:“坤元光至德,柔训阐皇风。”

儒训(rú xùn):谓儒学教育。《三国志·魏志·刘馥传》:“上疏陈儒训之本曰:‘夫学者,治乱之轨仪,圣人之大教也。’”《梁书·儒林传序》:“ 汉氏 承 秦 燔书,大弘儒训,太学生徒,动以万数。” 唐 李绛 《请崇国学疏》:“自 高祖 初立 关中 ,便修太学,并为功臣宗室子弟别立小学,建黌舍,大加儒训,增置生徒。”

睿训(ruì xùn):指皇帝的教诲。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五》:“今天下幸安,皆睿训所被,而未极徽号,孰报君亲?” 唐 刘禹锡 《代裴相公贺册鲁王表》:“伏以 鲁王 夙承睿训,特禀天姿,爰择吉辰,光膺宠册。”一本作“叡训”。

声训(shēng xùn):◎ 声训 shēngxùn[use similar sound word to explain the meaning of a new word] 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字(词)义的方法

圣训(shèng xùn):◎ 圣训 shèngxùn(1) [a sage's instruction; imperial edict]∶旧指圣人的训诫告谕或皇帝的诏令等先遣内侍持历朝圣训授君。——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2) [(of Chinese Moslem) a memorandum of Mohammed]∶中国伊斯兰教徒指伊斯兰教奠基者穆罕默德的思想和行为记录

耆训(qí xùn):耆宿的教诲。《晋书·郑冲传》:“朕昧于政道,庶事未康,挹仰耆训,导扬厥蒙。”

时训(shí xùn):指先王遗教。《文选·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去肃表乎时训,行庆动於天瞩。” 张铣 注:“时训,谓先王之教也。”

师训(shī xùn):◎ 师训 shīxùn[teacher's instructions] 老师的教诲师训不可违

受训(shòu xùn):◎ 受训 shòuxùn[receive (or undergo) training] 接受培训、训练教练组成立以后,小队里评议让他到组里受训。——《套不住的手》

守训(shǒu xùn):遵守前人的训诲。 明 何景明 《<述归赋>序》:“ 宋 之大儒,知乎道而嗇乎文,故长于循辙守训,而不能比事联类,开其未发。”

淑训(shū xùn):指对女子的教育。 晋 常璩 《华阳国志·汉中士女赞·礼珪》:“ 惠英 亦有淑训,母师之行者也。” 元 范梈 《送真人持诏宁亲》诗:“承颜开淑训,慰尔道路脩。”

嗣训(sì xùn):谓继承先王之道。《书·顾命》:“皇后凭玉几,道扬末命,命汝嗣训。” 孔 传:“命汝继嗣其道。” 宋 王安石 《冯京改起居舍人加上骑都尉制诰》:“先帝以盛德成功,克终天禄。眇然在疚,永念嗣训,非左右之良,孰与济此哉?”

司训(sī xùn):(1). 明 清 时县学教谕的别称。 明 叶盛 《水东日记》篇目有“蒋司训”。《儒林外史》第十一回回目:“ 鲁小姐 制义难新郎, 杨司训 相府荐贤士。” 张慧剑 校注:“司训,县学教官‘教諭’的别称。” 清 叶廷琯 《吹网录·石林燕语》:“復假 仁和 劳季言 司训所藏……底本,覆勘一周,考证益。”(2).指担任司训之职。 清 方苞 《大父马溪府君墓志铭》:“ 苞 生六年,大父司训於 芜湖 。”

诵训(sòng xùn):(1). 周 代官名。掌为王者述说四方久远故事,说明各地风俗所忌讳的言语;王者巡狩,随从王车左右。《周礼·地官·诵训》:“诵训,掌道方志以詔观事,掌道方慝以詔辟忌,以知地俗。王巡守,则夹王车。”《国语·楚语上》:“倚几有诵训之諫。” 韦昭 注:“诵训,工师所诵之諫,书之於几也。”《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知杂御史 赵湘 请依《周礼》置土训、诵训,纂録所经山川古迹风俗,以资宸览。”(2).指诵读训诫之言。 梁启超 《变法通议·自序》:“今专标斯义,大声疾呼,上循土训、诵训之遗,下依矇讽鼓諫之义,言之无罪,闻者足兴。”

庭训(tíng xùn):◎ 庭训 tíngxùn(1) [family education]∶泛指家庭教育自幼就受到庭训的熏陶(2) [instruction from father]∶父亲的教诲

同训(tóng xùn):指同义词。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凡避讳者,皆须得其同训以代换之。”

土训(tǔ xùn):古官名。负责向帝王陈报山川地势、土质好坏及土地所宜生产。《周礼·地官·土训》:“土训掌道地图,以詔地事,道地慝以辨地物,而原其生以詔地求。” 郑玄 笺:“道,説也。説地图九州形势山川所宜,告王以施其事也……训,谓能训説土地善恶之势。” 孙诒让 正义:“土训者,此官与诵训并掌训説土地图志之事,故亦属司徒。” 宋 范成大 《<桂海虞衡志>序》:“凡方志所未载者,萃为一书,蛮陬絶徼,见闻可纪者,亦附著之,以备土训之图。” 明 杨慎 《升庵经说·蛊瘴》:“土训,掌道地图道地慝。”《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知杂御史 赵湘 ,请依《周礼》置土训、诵训,纂録所经山川古迹风俗,以资宸览。” 梁启超 《<变法通议>自序》:“上循土训、诵训之遗,下依蒙讽鼓諫之义。”

武训(wǔ xùn):军事训练。《国语·鲁语下》:“天子有虎賁,习武训也。”《三国志·吴志·孙虑传》“治 半州 ”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吴 韦昭 《吴书》载 三国 吴 孙权 诏:“ 虑 其内修文德,外经武训,持盈若冲,则满而不溢,敬慎乃心,无忝所受。”

遐训(xiá xùn):前人的训诫。 唐 崔行功 《赠太师鲁国孔宣碑》:“ 墨 检前踪, 庄 放遗辙。於昭遐训,允归圣烈。”

衔训(xián xùn):承受教诲。 唐 韩愈 《沂国公先庙碑铭》:“ 弘 正衔训事嗣,朝不怠。”

校训(xiào xùn):◎ 校训 xiàoxùn[phrasal school regulations] 综合体现学校办学宗旨、学风的词语,对学生有指导意义

形训(xíng xùn):用分析文字形体的方法来解释字义。如“信”,左为“人”、右为“言”,人言主诚实不欺,故“信”的本义是诚实、不欺,并引申出信用、信奉、符契等义。

宣训(xuān xùn):宣示训戒。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檄移》:“故知帝世戒兵,三王誓师,宣训我众,未及敌人也。”

玄训(xuán xùn):(1).谓道德之教诲。《后汉书·张衡传》:“仰先哲之玄训兮,虽弥高而弗违。” 李贤 注:“玄训,道德之训也。”(2).犹圣训,特指天帝的教诲。 前蜀 杜光庭 《川主太师南斗大醮词》:“仰窥玄训,得不禀修。”

训卒(xùn zú):训练士卒。《左传·文公七年》:“训卒利兵,秣马蓐食,潜师夜起。”《晋书·羊祜传》:“ 祜 缮甲训卒,广为戎备。” 唐 高适 《罢职还京次睢阳祭张巡许远文》:“裹粮训卒,达曙通昼。”

训字(xùn zì):教导抚育。 唐 权德舆 《唐故洛阳县尉何君夫人范阳卢氏墓志铭序》:“ 乾元 中, 何君 早世,夫人训字诸孤,动必以方。”

训注(xùn zhù):亦作“ 训註 ”。训释注解。《晋书·郑冲传》:“初, 冲 与 孙邕 、 曹羲 、 荀顗 、 何晏 共集《论语》诸家训注之善者,记其姓名,因从其义,有不安者輒改易之,名曰《论语集解》。”《旧唐书·儒学传上·曹宪》:“ 宪 又训注 张揖 所撰《博雅》,分为十卷。” 宋 洪迈 《容斋四笔·小学不讲》:“ 许叔重 收集篆、籀、古文诸家之学,就隶为训注,谓之《説文》。” 明 胡居仁 《碧峰书院赋》:“训註繁而理昧,孰能免乎冥行。”见“ 训注 ”。

训胄(xùn zhòu):教导胄裔。《周书·儒林传论》:“以先王之道,饰腐儒之姿,达则不过侍讲训胄,穷则终於弊衣簞食。”

训治(xùn zhì):训练整治。 宋 王安石 《举渭川兵马都监盖传等充边上任使状》:“有智略,能训治军旅。” 宋 袁甫 《何琮除知福州制》:“帅无所不统,治军则有训治之法,涖民则行绥辑之政。” 明 黄佐 《广州人物传·宋吏部侍郎李忠简公昴英》:“ 昴英 申严保伍之法,使相纠察,且諭 峒 酋各率子弟诣臺训治。”

训政(xùn zhèng):(1).旧时皇帝退位为太上皇,嗣皇帝仍须禀承训示处理大政,或皇太后垂帘听政,皆谓之“训政”。 清 朱珪 《<御制毓庆宫记>恭跋》:“丙辰元日,重光重轮,授璽於我皇上,以 毓庆宫 为重华之协,训政、听政者三年,所谓继德者如是之久而化成也。” 清 黄遵宪 《感事》诗:“授受元辰纪上仪, 帝尧 训政典留貽。” 何刚德 《春明梦录》卷下:“ 孝钦太后 重出训政,引见迟至黎明,则微露倦勤意矣。”(2).指 孙中山 提出的建立“民国”程序的第二阶段。他把建立“民国”的程序分为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时期。主张在训政阶段施行约法,由政府派出经过训练、考试合格的人员,到各县筹备地方自治,并对人民进行使用民权和承担义务的训练。凡一省之内全部的县已实行自治,就可结束训政,开始宪政阶段。

训整(xùn zhěng):(1).训教整饬。 唐 吕颂 《谢赐口脂等表》:“谨当训整师旅,牧养黎甿,敷雨露之恩,宣日月之照。” 前蜀 杜光庭 《贺黄云表》:“训整六军,申明三令。” 元 袁桷 《武义将军梁公神道碑》:“公之妣 张氏 ,训整有则。”(2).严整有序。《新唐书·李光弼传》:“治师训整,天下服其威名。”

训讁:犹训罚。 宋 苏轼 《赐皇伯祖宗晟辞免起复恩命不许诏》:“奬察其贤能,训讁其骄惰。”

训谪(xùn zhé):犹训罚。 宋 苏轼 《赐皇伯祖宗晟辞免起复恩命不许诏》:“奬察其贤能,训讁其骄惰。”

训诏(xùn zhào):帝王训教的诏旨。 宋 苏舜钦 《上孙冲谏议书》:“辞者,所以董役, 秦 汉 之训詔也。”

训杖(xùn zhàng):以示惩戒的杖责。《宋书·臧质传》:“ 劭 寻録得 敦 ,使大将军 义恭 行训杖三十。”

训责(xùn zé):◎ 训责 xùnzé[instruct and denounce] 训诫和斥责

训则(xùn zé):犹典则;典范。《国语·周语中》:“将龢协典礼,以示民训则。” 唐 权德舆 《唐故通议大夫李公神道碑铭序》:“子四人,长曰 錡 ,材气硕茂,洁廉贞肃,遵修训则,復大其门。” 元 袁桷 《赠翰林学士嘉议大夫马公神道碑铭》:“经纬声音,服习训则,奉盈弥谦,以退以默。”

训閲:训练检阅。《宋史·儒林传七·刘清之》:“为閲武塲,凡禁军役於他所,隐於百工者,悉按军籍俾诣训閲。”

训阅(xùn yuè):训练检阅。《宋史·儒林传七·刘清之》:“为閲武塲,凡禁军役於他所,隐於百工者,悉按军籍俾诣训閲。”

训约(xùn yuē):教诲约束。 宋 张孝祥 《衡州新学记》:“后世之学,盖盛於先王之时矣。居处之安,饮食之丰,训约之严,先王之时未必有此。” 王闿运 《蔡夫人墓志铭》:“训约子女,有过严师。”

训御(xùn yù):训诲统御。 明 唐顺之 《葛母传》:“母性凝重,训御诸妇、诸女如师,门内无嘻声。”

训喻(xùn yù):◎ 训喻,训谕 xùnyù,xùnyù[instruct] 训示晓喻;教诲

训谕(xùn yù):亦作“ 训喻 ”。犹训诲;开导。《艺文类聚》卷三七引 三国 魏 管宁 《答桓范书》:“泛爱遇隆,远辱纶墨,降尊诱卑,训喻过泰。” 南朝 梁 陶弘景 《冥通记》卷一:“想此十餘月中,训諭何限?惜乎弗问,此师之咎矣。” 唐 杜甫 《元日示宗武》诗:“训喻青衿子,名惭白首郎。” 清 林则徐 《晓谕粤省士商军民人等速戒鸦片告示稿》:“本大臣由 楚 省奉召进 京 ,面承训諭,指授机宜,给以钦差大臣关防来此查办,尔等皆已闻知。”

训育(xùn yù):◎ 训育 xùnyù[moral teachings] 教师本教育原则,顺应学生身心的需要,予以教导,使能向好的方面不断地生长发展

训语(xùn yǔ):(1).训教之词。 宋 苏辙 《谢南郊加恩表》之二:“重紆训语,秖益兢惭。” 元 戴良 《祭先姊赵安人文》:“每申训语,俾远祸机。”(2).犹告诫。 元 姚燧 《少中大夫叙州等处诸部蛮夷宣抚使张公神道碑》:“大狂兵之,小顽训语,始犹革面,久悛其心。”(3).指 周 朝训教的文书。《国语·郑语》:“训语有之曰: 夏 之衰也, 襃 人之神,化为二龙,以同於王庭。” 韦昭 注:“训语, 周 书。”

训诱(xùn yòu):◎ 训诱 xùnyòu[instruct and guide] 教诲诱导多方训诱

训牖(xùn yǒu):训诱。牖,通“ 诱 ”。 清 徐芳 《换心记》:“姪受命,训牖百方,而懵如故,岁暮辞去。”

训猷(xùn yóu):训教,训导。《艺文类聚》卷二十引 晋 夏侯湛 《左丘明赞》:“ 丘明 达圣,致志《春秋》。微言逃难,旁行不流。庶几斯文,希志训猷。” 宋 毕仲游 《代范忠宣贺李肃之待制宫观启》:“设施风,实竦于广朝;论议训猷,盖行于素藴。”

训翼(xùn yì):训教翼赞。 王闿运 《侯官陈君墓志铭》:“及夫训翼有成,翰飞天路,出典南选,入掌西臺。”

训肄(xùn yì):犹训习,教习。《明史·刘宁传》:“以征北功,擢署都指挥僉事充右参将,分守 阳和 ,敕部兵三千训肄听调。”

训谊(xùn yì):指写作意旨。 汉 王逸 《<九思>叙》:“ 逸 与 屈原 同土共国,悼伤之情与凡有异。窃慕 向 ( 刘向 )、 襃 ( 王襃 )之风,作颂一篇,号曰《九思》,以裨其辞。未有解説,故聊叙训谊焉。”

训绎(xùn yì):说解和陈述。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况上古之世,人惟朴略,训绎不通,言语难晓,寻理则事简而意深,考文则词艰而义当。”

训义(xùn yì):解释文词的意义。 南朝 梁 沉约 《答陆厥问声韵书》:“此盖曲折声韵之巧,无当於训义,非圣哲立言之所急也。” 宋 叶适 《黄文叔<诗说>序》:“况执 秦 汉 之残书,而徒以训义相宗者乎?” 清 陈澧 《与周孟贻书》:“其吟‘六艺’若何?则沉潜乎训义,反復乎句读也。”

训仪(xùn yí):庭训和仪范。 唐 权德舆 《唐故使持节郴州诸军事权知郴州刺史赐绯鱼袋李君墓志铭序》:“嗣子 卢氏 县尉 操 、次子前明经 掖 、支子某等,皆以《孝经》而承训义。”

训业(xùn yè):指讲德谈经的儒者之业。《魏书·李冲传》:“詔曰:‘ 冲 贞和资性,德义树身,训业自家,道素形国。’”《魏书·郑羲传》:“虽新令未班,请依旧权置国子学生,渐开训业,使播教有章,儒风不坠。”

训养(xùn yǎng):(1).训教养育。 唐 白居易 《徐登授醴泉令制》:“今 醴泉 人与 蒲 相类,宜用此道,往训养之。”《宋史·岳飞传》:“将和士鋭,人怀忠孝,皆 飞 训养所致。”(2).驯养。 宋 志磐 《祖统纪》卷二八:“﹝ 裴氏 鸚鵡﹞一日有憔悴容,训养者鸣罄而告之曰:‘将此去而西归乎?’”

训言(xùn yán):教诲之言。 宋 宋祁 《代杨太尉谢加节度使表》:“臣敢不祗服训言,罄输忠力。” 清 马维翰 《早发侜浦》诗:“铭心宝训言,守身日三省。”

训雅(xùn yǎ):《诗》《书》的代称。训为《书》六体之一;雅为《诗》六义之一,故称。泛指诗书。《艺文类聚》卷五二引 汉 王粲 《儒吏论》:“吏服训雅,儒通文法,故能宽猛相济,刚柔自克也。”《艺文类聚》卷二六引 晋 傅咸 《申怀赋》:“将反初服,毕志训雅,尽乌鸟之至情,竭欢敬於膝下。”

训学(xùn xué):◎ 训学 xùnxué[give moral teachings to students] 学校对于学生德性的训导和教育

训勗(xùn xù):训教勉励。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义解五·慧球》:“ 中兴 元年,敕为 荆 土僧主,训勗之功,有誉当世。”《北齐书·李璵传》:“给良田三十顷, 晓 遂筑室安居,训勗子姪,无復宦情。”

训勖(xùn xù):同“训勗”。训教勉励。

训型(xùn xíng):谓作为典范以教育他人。 明 张煌言 《答赵安抚书》:“邇来 清 人初无招携怀远之诚,止有纳叛招亡之术,或使同辈操戈,或令下人弃甲,此岂足以训型天下?”

训刑(xùn xíng):谓宣传、解释刑法。语本《书·吕刑序》:“ 吕 命 穆王 ,训 夏 赎刑,作《吕刑》。” 孔 传:“ 吕侯 以 穆王 命作书,训畅 夏禹 赎刑之法,更从轻以布告天下。” 唐 柳宗元 《献弘农公五十韵》:“训刑方命 吕 ,理剧復推 张 。” 宋 陈亮 《问答》下:“ 穆王 耄荒,而训刑以詰四方,使知刑者圣人爱民之具,而非以戕民也。”

训心(xùn xīn):涵育心性。《隋书·后妃传·炀帝萧皇后》:“综箴诫以训心,观女图而作轨。”

训谐(xùn xié):谓加以训诲而使彼此和谐。《晋书·姚兴载记下》:“臣诚不肖,不能训谐於弟,至 弼 构造是非,仰惭天日。”

训狎(xùn xiá):驯服亲近。训,通“ 驯 ”。 唐 道宣 《续高僧传·习禅五·智岩》:“既山藪幽隐,兰若而居,豺虎交横,训狎无恐。”

训习(xùn xí):训练教习。 唐 张九龄 《敕陇右节度阴承李书》:“今年交兵,新到 陇右 ,未经戎事,大须训习。” 宋 尹洙 《乞募士兵札子》:“臣窃见诸路拣选到士兵,其间不无驍勇,然怯弱者亦多未经训习。”《三国演义》第八回:“ 蝉 曰:‘妾蒙大人恩养,训习歌舞,优礼相待,妾虽粉身碎骨,莫报万一。’”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保甲·训练伍壮》:“然欲加之训习,恐妨农务。”

训物(xùn wù):谓教诲民人。《晋书·裴頠传》:“故大建厥极,绥理羣生,训物垂范,於是乎在,斯则圣人为政之由也。”《隋书·循吏传·梁彦光》:“赏以劝善,义兼训物。” 宋 赞宁 《宋高僧传·兴福三·义庄》:“始於 洛邑 采听《法华》,见识过人,阐扬训物,众请居 九曜院 焉。” 明 方孝孺 《祭太史公》之四:“簞瓢陋室,若飫万钟,训物刑家,惟孝惟忠。”

训武(xùn wǔ):讲习武事。《旧唐书·文苑传中·许景先》:“此则训武习戎,时习不闕,待寇寧岁稔,率由旧章。” 宋 晁补之 《上吴相公书》:“夫 太宗 修文训武,以培其基; 真宗 隆政讲事,以润其色; 仁宗 陶之以仁,表之以孝,四十二年,天下乂安,无狗吠之警。” 明 高启 《长洲苑》诗:“讲蒐开别苑,训武出离宫。”

训徒(xùn tú):(1).训练军卒。 唐 颜真卿 《郭公庙碑铭》:“於穆令公, 汾阳 啟封,文经武纬,训徒陟空,简帝心兮。”(2).训教生徒。《古尊宿语录·舒州龙门佛眼和尚语录》:“以駡风駡语为训徒,以种菜种蔬为作务。” 元 欧阳玄 《送刘子简之武昌学正》诗:“训徒名门示高爽,棖臬中实皆轮囷。”

训条(xùn tiáo):犹教条。亦指逐项开列、命令下属遵照执行的训示。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二章第九节:“ 董仲舒 遵守有德代失德的训条, 眭弘 为这个训条遭杀身之祸,足见他们是忠实于自己的学说的。”

训讨(xùn tǎo):训练整治。 康有为 等《上清帝第二书》:“盖诸国并骋,无日不训讨军实,国乃可立。”

训肃(xùn sù):讲解、整肃。 唐 道宣 《续高僧传·义解九·慧因》:“遂奉为执事上座,训肃禪学,柔顺诱附,清穆僧伦。”

训俗(xùn sú):(1).教化民众。《子华子》卷上:“吾闻之,太古之圣人所以范世训俗,有恒言者,有曲言者。” 唐 王泠然 《登城判对》:“先王训俗,禁以窥临,君子执身,慎乎登降。” 清 林则徐 《晓谕粤省士商君民人等速戒鸦片告示稿》:“梓桑绅士,宜有以训俗型方,詎忍安坐迁延,不一援手。”(2).佛教指讲经说法训迪世俗之人。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义解二·道安》:“ 安法师 器识伦通,风韵标朗,居道训俗,徽绩兼著。”

训诵(xùn sòng):训徒诵读。《警世通言·钝秀才一朝交泰》:“ 刘千户 颇尽主道,送一套新衣服,迎接 德称 到彼坐馆。自此饔餐不缺,且训诵之暇,重温经史,再理文章。”

训祀(xùn sì):指有关祭祀时牺牲、粢盛、尊彝、俎豆之数礼有常法的训诫。语本《书·高宗肜日》:“ 高宗 祭 成汤 ,有飞雉升鼎耳而雊。 祖巳 训诸王,作《高宗肜日》……呜呼!王司敬民,罔非天胤,典祀无丰于昵。” 孔 传:“祭祀有常,不当特丰於近庙,欲王因异服罪而改修之。” 宋 欧阳修 等《太常因革礼·庙议十二·温成皇后张氏》:“昔 商 宗遭变,飭己思咎, 祖巳 训祀,无丰于昵,况以嬖宠列于秩祀,非所以享天心,奉祖宗之意也。”

训説:训释解说。 三国 魏 曹操 《<孙子>序》:“但世人未之深亮训説,况文烦富,行於世者,失其旨要,故撰为《略解》焉。” 宋 程洵 《锺山先生行状》:“然先生读书不务多为训説,独尝著论《论西铭解》、《义山窗业》书数篇而已。” 章炳麟 《文学总略》:“世人以‘经’为‘常’,以‘传’为‘转’,以‘论’为‘伦’,此皆后儒训説,非必覩其本真。”

训说(xùn shuō):训释解说。 三国 魏 曹操 《<孙子>序》:“但世人未之深亮训説,况文烦富,行於世者,失其旨要,故撰为《略解》焉。” 宋 程洵 《锺山先生行状》:“然先生读书不务多为训説,独尝著论《论西铭解》、《义山窗业》书数篇而已。” 章炳麟 《文学总略》:“世人以‘经’为‘常’,以‘传’为‘转’,以‘论’为‘伦’,此皆后儒训説,非必覩其本真。”

训束(xùn shù):教诲约束。 明 归有光 《敕赠翰林院检讨许府君墓表》:“晚以病居家,犹与族人月会食,训束子弟,焚香宴坐,吟咏不輟。”

训塾(xùn shú):训蒙的学塾。 明 姜绍书 《韵石斋笔谈·宋砚》:“询其所自,皆由古寺中得之,或见于乡村训塾。”

训授(xùn shòu):教授;传授。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义解三·慧义》:“后 西域 名僧多投止此寺,或传译经典,或训授禪法。” 宋 曾巩 《劝学诏》:“若训授无方而取舍失实,亦将论其罚焉。” 明 唐顺之 《章孺人传》:“至於训授诸子书,则缕缕竟朝夕,其语有外传所不能详者。”

训誓(xùn shì):(1).《尚书》六体中的训与誓的并称。训乃教导之词,誓则用于军旅。 唐 元稹 《制诰序》:“制誥本於《书》。《书》之誥命、训誓,皆一时之约束也。自非训导职业,则必指言美恶,以明诛赏之意焉。”参见“ 六体 ”。(2).谓训导告诫军旅。《魏书·陆俟传》:“ 高祖 亲幸城北,训誓羣帅。”

训释(xùn shì):◎ 训释 xùnshì[explain] 解释字句的意义训释字义

训事(xùn shì):谓训示应做的事。 元 柯丹丘 《荆钗记·合卺》:“[净]老安人请训事。[老旦]姑婆请训事。”

训式(xùn shì):谓典范,榜样。语本《诗·大雅·烝民》:“古训是式,威仪是力。” 郑玄 笺:“故训,先王之遗典也;式,法也。” 唐 梁肃 《著作郎赠秘书少监权公夫人李氏墓志铭》:“夫人明识茂行,光於闺门,姻族资其训式。”

训示(xùn shì):◎ 训示 xùnshì[instructions to subordinates] 上级、长辈对下级、晚辈的训导

训世(xùn shì):谓教诲世人。《晋书·束晳传》:“将研《六籍》以训世,守寂泊以镇俗。”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译经上·康僧会》:“ 会 对曰:‘夫明主以孝慈训世,则赤马翔而老人见;仁德育物,则醴泉涌而嘉苗出。’” 清 叶廷琯 《吹网录·无闷子录遯翁苦口》:“余谓古人以格言训世者多矣,未闻因此致仇,况秖辑儒先语録乎?”

训士(xùn shì):训教生员、士子。 元 袁桷 《龙兴路司狱潘君墓志铭》:“ 大德 十年,復为 赣州 教授,以昔之治 广 者为準,闢田筑宫,训士严整。” 清 王昙 《屠孟昭大尹尊甫兰渚封君七十封安人宏农君五十八岁寿序》:“文章训士,经术飭治。”

训识(xùn shí):教养和识见。《南齐书·虞玩之传》:“﹝ 何宪 ﹞母镇北长史 王敷之 女,聪明有训识。”

训师(xùn shī):训练军队。《魏书·高允传》:“敢率犬羊,图纵猖蹶,乃詔训师,兴戈北伐。” 宋 王珪 《赐诸路诸军员僚等初冬衣袄敕书》:“岁律乘阴,边隅劳戍,念训师之是力,宜颁服之以时。”

训戎(xùn róng):(1).训诫军旅。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诏策》:“其在 三代 ,事兼誥誓,誓以训戎,誥以敷政。”(2).整饬武备。 唐 李讷 《授卢宏正韦让等徐滑节度使制》:“於戏!训戎抚俗,节用厚生,政苟有经,人自知禁,为邦之道,岂易於斯。” 前蜀 杜光庭 《马尚书南斗醮词》:“主务则三农告稔,训戎则七德申威。” 后蜀 何光远 《鉴诫录·判木夹》:“每伤 虞 芮 之争田,永念 姬周 之让路,既不获已,即须训戎。”

训人(xùn rén):(1).指教导公卿子弟的师长。《书·康诰》:“不率大戛,矧惟外庶子、训人。” 孔 传:“戛,常也。凡民不循太常之教,犹刑之无赦,况在外掌众子之官、主训民者而亲犯乎?” 孔颖达 疏:“以致教诸子,故为训人……惟举庶子之官者,以其教训公卿子弟最为急故也。 郑玄 以训人为师长,亦各一家之道也。” 孙星衍 疏:“训人者,若《天官·太宰》‘师,以贤得民;儒,以道得民’,注云‘师,诸侯师氏;儒,诸侯保氏’是也。”(2).诲民。《文选·颜延之<赭白马赋>》:“教敬不易之典,训人必书之举。” 李善 注:“《左氏传》曰:‘训人事君。’”按,《左传·文公十五年》作“训民”。 李 注避讳,改民为“人”。 唐 韩愈 《举张惟素自代状》:“和而不同,静而有守,敦厚退让,可以训人。”(3).训斥人。 孔厥 《新儿女英雄续传》第十五章:“‘这小家伙!’ 石漏 媳妇打了她一下,‘刚才你怎么训人来着?’”《光明日报》1983.5.20:“只会板起面孔训人,专整人家的思想,自己就没有思想问题?”

训切(xùn qiē):谓恳切训勉。 宋 叶适 《留耕堂记》:“‘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余孩稚时,闻田野传诵,已识其趣;出游四方,所至閭巷无不道此相训切。”

训器(xùn qì):相传 孔子 观于 鲁桓公 庙,以敧器为喻训教弟子力戒骄满。典出《荀子·宥坐》。 明 唐龙 《亹庵说》:“ 亹庵 者,乃 亹庵先生 即其所居而号之也。 渔石子 为之説曰:铭盘,取新之意也;训器,戒满之词也,先生殆勤於君子之道者乎。”参阅《韩诗外传》卷三、《淮南子·道应训》、 汉 刘向 《说苑·敬慎》、《孔子家语·三恕》。

训齐(xùn qí):(1).教化、齐一。 唐 裴素 《重修汉未央宫记》:“朕常以古事况今,亦欲顺考古道、训齐天下也。” 唐 吕温 《上族叔齐河南书》:“伏维叔父藴特达之明,哀《雅》《颂》之缺,常欲以 三代 制度,训齐斯文。” 宋 曾巩 《谢中书舍人表》:“方当觉悟邇遐,使徧知於上意;训齐内外,用丕变於羣心。”(2).训练整治。 唐 陆贽 《论缘边守备事宜状》:“择将吏以抚寧众庶,修纪律以训齐师徒。” 宋 宋庠 《管军加团练刺史制》:“王者崇卫帅兵,分建营府,必咨忠慎,以领训齐。” 元 黄溍 《武略将军海道漕运副万户曹公墓志铭》:“有伟 曹公 ,孔敏具武,出长万夫,训齐行伍。”

训农(xùn nóng):谓教民务农。《左传·闵公二年》:“务材训农,通商惠工。” 孔颖达 疏:“训农,训民劝农业也。”《晋书·礼志上》:“近世以来,耕藉止於数步之中,空有慕古之名,曾无供祀训农之实,而有百官车徒之费。” 元 姚燧 《学稼亭记》:“今守令之近民者,孰不兼官训农。”

训谋(xùn móu):训教、谋画。 宋 范仲淹 《邠州谢上表》:“敢不砥礪风节,佩服训谋,不以毁誉累其心,不以庞辱更其守。”

训谟(xùn mó):《尚书》六体中训与谟的并称。后亦用以泛指训教谋画之词。 宋 范仲淹 《任官惟贤材赋》:“大哉考古典之训謨,观前王之取捨。” 宋 欧阳修 《论编学士院制诏札子》:“政令改更,学士所作文书,皆繫朝廷大事。示於后世,则为王者之训謨;藏之有司,乃是本朝之故实。”

训命(xùn mìng):敕命。 唐 白居易 《除李程郎中制》:“顷以词学,入参训命;旋以才用,出领詔条。” 宋 刘挚 《奉敕拟上皇太妃册文》:“矧我神考,厥有训命,末予小子,敢不敬之。”

训名(xùn míng):父、师所命之名。犹学名。《宋史·选举志三》:“﹝ 度宗 咸淳 ﹞九年,凡无官宗子应举,初生则用乳名给据,既长则用训名。”

训民(xùn mín):教导民众。《国语·鲁语上》:“夫诸侯之患,诸侯恤之,所以训民也。” 韦昭 注:“训,教也。教相救恤也。” 晋 桓温 《荐谯元彦表》:“是故上代之君,莫不崇重斯轨,所以篤俗训民,静一流竞。” 宋 徐铉 《蒋庄武帝册》:“稽古皇极,训民事神,詔大号以崇正真之风,垂大名以纪昭明之德。”

训勉(xùn miǎn):◎ 训勉 xùnmiǎn[instruct and encourage] 教诲勉励

训蒙(xùn méng):◎ 训蒙 xùnméng[educate children] 教导初入学的人或孩童

训率(xùn lǜ):(1).训练、统率。 唐 高适 《谢上剑南节度使表》:“谨当宣扬皇化,镇抚 蕃 蛮,训率吏兵,剪除夷 獠 。”(2).教训、引导。 明 李东阳 《朝邑县学训导致仕张公墓志铭》:“至 朝邑 ,叹其学政久弛,身先训率,必敦本实,次及文艺,亦严立程格,终始不变,於是科第踵接。” 清 汪琬 《诰封陈母张淑人墓志铭》:“妣 王孺人 又善理家,其训率淑人者,尺寸具有程度。”

训旅(xùn lǚ):训练师旅。《宋书·孝武帝纪》:“今或练蒐训旅,涉兹境閭,故邑耆旧,在目罕存。” 隋 李德林 《从驾还京》诗:“玄览时乘隙,训旅次山川。” 唐 张说 《赠太尉裴公神道碑》:“公乃解严以反谍,託猎以训旅,误之多方。”

训令(xùn lìng):◎ 训令 xùnlìng[instructions;command;injunction]公文的一种。上级机关对所属机关带有命令性的指示

训领(xùn lǐng):教训引导。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义解二·法遇》:“我训领不勤,远貽忧赐,即命维那鸣槌集众,以杖筒置香橙上。”

训鍊:训练。 唐 崔致远 《奏杨行敏知庐州军州事》:“盖乃训鍊齐戎,抚绥 周 室,在於巡属,实越辈流。”

训炼(xùn liàn):训练。 唐 崔致远 《奏杨行敏知庐州军州事》:“盖乃训鍊齐戎,抚绥 周 室,在於巡属,实越辈流。”

训练(xùn liàn):◎ 训练 xùnliàn[train;drill] 教练、操练兵士,教育学名词。与教学意义相近。训练的目的,是使受训者获得一项行为方式或技能训练新兵

训励(xùn lì):教诲勉励。 唐 陈子昂 《为建安王破贼表》:“臣训励士马,今月尅行。” 宋 曾巩 《乞赐<唐六典>状》:“非圣虑所存,规模宏远,则何以训励羣臣,委曲至此。”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词林·鼎甲同为庶常》:“以少詹兼读学 王直 有训励劳,赐钞千贯。”

训厉(xùn lì):教诲勉励。 北魏 崔鸿 《十六国春秋·西凉·李暠》:“写 诸葛亮 训厉以诫诸子。” 南唐 刘崇远 《金华子杂编》卷上:“太夫人孀居之岁,才未中年,贞干严肃,姻族敬惮,训厉诸子,言动以礼。” 清 吴敏树 《程日新先生家传》:“仅一二事,识於家人代传之相训厉不敢忘者。”

训厘(xùn lí):训教治理。《魏书·皇后传·世祖保母窦氏》:“太后训釐内外,甚有声称。”

训课(xùn kè):教育和课试;训诲和督促。《警世通言·老门生三世报恩》:“每日训课儿孙之暇,同里中父老饮酒赋诗。”《明史·职官志二》:“凡举人、贡生、官生、恩生、功生、例生、土官、外国生、功勋臣及勋戚大臣子弟之入监者,奉监规而训课之。” 清 吴敏树 《先考行状》:“子孙读书,训课甚勤,不多望以进取。”

训开(xùn kāi):教导启迪。

训聚(xùn jù):谓繁殖人口,积聚物资,教育人民,训练军队。语本《左传·哀公元年》:“ 越 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 吴 其为沼乎!” 唐 朱敬则 《隋炀帝论》:“于时 隋 德在人,羣生乐业,二十年之训聚,百万众之精彊,乘天下之有盈,骄四海之无事。”

训儆(xùn jǐng):犹训诫。 宋 洪迈 《容斋续笔·贻子录》:“意必 高从诲 擅 荆渚 时,宾僚如 孙光宪 辈所编,皆训儆童蒙。”

训井(xùn jǐng):谓教以亲操井臼,习知劳苦。 清 王昙 《蟂虮孙夫人庙碑》:“ 吴夫人 助 桓王 军国,畴不知训井家风;大皇帝爱 赵母 文才,况又有宫中师傅。”

训经(xùn jīng):谓以国之常法教民。《史记·秦始皇本纪》:“训经宣达,远近毕理,咸承圣志。”

训诫(xùn jiè):◎ 训诫 xùnjiè(1) [get after]∶受训斥、斥责或攻击放松对教改所内诈骗犯的训诫(2) [sermonize]∶教训地或教条地讲道

训戒(xùn jiè):见“ 训诫 ”。

训解(xùn jiě):训释解说。 汉 高诱 《<吕氏春秋>序》:“ 不韦 乃集儒书,使著其所闻为十二纪、八览、六论、训解各十餘万言。”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一:“﹝ 张子功 ﹞又尝谓予曰:‘先人有遗稿满篋,皆诸经训解,字画极难辨,惟某一人识之。’” 明 方孝孺 《传经斋记》:“自 秦 火之餘,老儒硕生,补缉扶卫,专门殊轨,授诸其徒,所从事者,止乎训解辨义,至於补世善俗之道,蔑如也。”

训教(xùn jiào):(1).谓施教化,使顺服。《吕氏春秋·执一》:“ 吴起 曰:‘治四境之内,成训教,变习俗,使君臣有义,父子有序,子与我孰贤?’”一本作“驯教”。(2).教导;教训。《后汉书·马援传》:“及帝崩, 竇太后 临朝, 严 乃退居自守,训教子孙。” 元 李文蔚 《圯桥进履》第二折:“差贫道降临凡世,训教此人。” 柳青 《铜墙铁壁》第五章:“老婆有点舍不得,他还常训教她。”(3).指谕告的文书。《普曜经·降神处胎品》:“或有説言:‘太子圣明,善制训教,端正殊妙,年幼难及。’”

训奬(xùn jiǎng):训教劝勉。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诵经·道嵩》:“人有造者,輒为其説法训奬以代饌焉。” 唐 彦琮 《唐护法沙门法琳别传》卷下:“世号 素王 ,製作经典,训奬 周 末,教加季叶。” 宋 李廷忠 《谢王枢使荐举启》:“激扬頽风,训奬下辈,要使羣木皆归匠石之圃,百药俱萃医师之门。”

训讲(xùn jiǎng):谓讲经说法。 明 袁宏道 《题宝公册》:“释氏三业,谓身、口、意。 宝公 之身,则浄业也; 宝公 之口,则训讲也; 宝公 之意,则参直指禪学无上大道也。”

训鉴(xùn jiàn):训典龟鉴。 金 无名氏 《大金集礼·皇太子·皇统二年诰授仪》:“册曰:礼典之垂训鉴,重世嫡所以丕绪人伦;帝王之御邦家,建储闈所以共承宗庙。”

训俭(xùn jiǎn):训示以节俭。《文选·张衡<东京赋>》:“不穷乐以训俭,不殫物以昭仁。” 李善 注:“《左传》曰:‘享以训恭俭。’”《艺文类聚》卷四七引 晋 孙绰 《庾司空冰碑》:“端委待旦,则有心 宣 孟 ;以约训俭,则拟议 季文 。”《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嘉祐四年》:“无益之费,无名之赏,无甚於此,非所以轨物训俭也。”

训戢(xùn jí):整训抚绥。 宋 韩琦 《谢改观察使表》:“臣但能招怀种落,训戢营屯,起城垒以安人,平狱市而清讼。”

训诲(xùn huì):教导。《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但伤诸女方当适人,而不渐训诲,不闻妇礼,惧失容它门,取耻宗族。”《出曜经》卷二:“唯有明智,能除此苦,以法自将,训诲未悟。” 聂绀弩 《诸夏有君论》:“而 钱教授 之所以如是苦口婆心,声嘶力竭,以训诲青年人者,亦正以今日非无君之世也。”

训话(xùn huà):◎ 训话 xùnhuà[(give) an admonitory talk to subordinates ] 旧指上级对下级讲教导和训诫的话

训化(xùn huà):教化、训诲。《后汉书·独行传·范式》:“ 嵩 在 阿里 ,正身厉行,街中子弟皆服其训化。” 南朝 梁 沉约 《齐禅林寺尼净秀行状》:“招纳同住十有餘人,训化奬率,皆令禪诵。”《阿育王息坏目因缘经》:“ 雪山 北界,至于海际,吾躬训化,令无有限。”

训护(xùn hù):教导保护。《宋书·百官志上》:“自太师至太保,是为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无其人则缺,所以训护人主,导以德义者。”

训胡(xùn hú):即训狐。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羽篇》:“训胡,恶鸟也。鸣则后窍应之。”参见“ 训狐 ”。

猜你喜欢

汉字组词专题

推荐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