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尔吧

瘾组词,瘾字组词带拼音及词语解释

分类: 汉字组词  时间: 2020-06-06 15:40:09  作者: 优尔吧 

瘾组词,今天幼儿园网小编小云老师给大家整理了关于汉字《瘾》的组词列表,望下面整理的瘾字组词资料及词语解释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瘾字简介
字母:y,拼音:yin,带声调拼音:yǐn,注音:ㄧㄣˇ,部首:疒,部首比划:5,比划:16,繁体字:癮,字体结构:半包围结构,字法:形声,笔画顺序:捺横撇捺横折竖撇折折横横捺折捺捺,五笔86编码:UBQN,五笔98编码:UBQN,Unicode:U+763E,汉字编号:3368,

基本解释

(癮) yǐn  ㄧㄣˇ ◎ 指特别深的不良嗜好,亦泛指对某项事物的特殊趣、癖好:烟瘾。瘾君子。球瘾。戏瘾。看书上瘾。

英文翻译

addiction   strong interest   yen

瘾组词

吊瘾(diào yǐn):亦作“吊癮”。谓对嗜好略加满足。 沙汀 《代理县长》:“他当过小学教员,后来又在招安军队里混过很长的时间。本来有烟癖的,但早只吞服一两颗子‘吊瘾’了。”

毒瘾

官瘾(guān yǐn):◎ 官瘾 guānyǐn[the obsession to hold a government post] 对在政府中得一官半职的迷恋;当了官后千万百计使用权力或向上爬的劲头

过瘾(guò yǐn):[释](动)满足某种特别深的癖好,泛指满足爱好。 [构成]动宾式:过|瘾 [例句]这场足球赛真让球迷过瘾。(作谓语)

入瘾(rù yǐn):◎ 入瘾 rùyǐn[get into the habit (of doing sth.)] 上瘾

软瘾:软瘾 -简介 “软瘾”是美国心里学家提出来的新名词,它是指那些强迫性的惯、行为或回复性的情绪。不同于毒品、药物、酒精的一种法自拔的沉迷。社会压力加大安全感的缺乏,使染上软瘾的人越来越多,表面上看获得暂时的满足与短时的快感,实际上却被榨取大量的精力,财力或者更多,事后或许会有些后悔,但当时却难以摆脱。一种游离于爱与痛边缘的现代情绪。 软瘾 - 症状 根据美国临床心理学领域享有盛名的赖特学院(the Wright Institute)的一项调查,91%的美国人患有软瘾,其中拖延、过度看电视在调查中名列榜首。而网络关的各种强迫性动作如频繁地查看邮件、登陆微博,看似微不足道,并且是否构成心理疾患尚存争议,但是世界各地相继成立了治疗网络成瘾的机构或中心。 此外美国斯坦福大学一项研究声称1/8的美国人在网络使用方面存在问题,其心理症状表现为戒断不能、渴望更多的上网时间,忽略家人朋友、不上网时情绪低落、敏感怒,生理上则表现出眼睛疲劳、睡眠不足以及腕管综合症。 软瘾 - 心理学分析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Judith Wright最先用“软瘾”来描述这种情况,“这些习惯好像没么危害,一旦我们过度沉溺其中,在获取短暂的快乐之后,它更多地是在榨取我们的时间、精力,麻痹真实的情感,使我们离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软瘾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任何行为,Judith Wright认为,每个种族每个年龄段的人们都难逃软瘾的羁绊。 我们常常听人自称“打牌有瘾”“运动上瘾”,很多球迷在比赛期间通宵喝彩,像看看电视、逛逛商场、喝杯咖啡、玩会儿游戏、打打麻将,这些正常的爱好或行为都是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从事这些事情放松身心、缓解压力、调节情绪,并且也不需要花太多代价,即使对某个事情有特殊的喜爱或者偏好,也无可厚非,只要给自己带来的利益大于危害,就不算软瘾。 “显然,软瘾和爱好是不可能混淆的。”Judith Wright解释说,如果活动中你感觉到愉快、有活力,那你可能是在学习、在成长,或者在清除不良情绪,在调整自我,这是爱好或激情的体现。而一旦某个行为习惯给正常生活带来负面影响,甚至头晕脑胀还无法控制自己停下来,那就是有问题的迹象了。 软瘾 - 危害分析 药物成瘾常常造成严重的身体伤害,甚至导致直接死亡,软瘾不会那么严重,但是“它们同样会危害身体健康、人际关系、经济甚至工作,”Judith Wright强调说:“软瘾不会让肌体死亡,但,陷入软瘾的人也没有真实地活在当下。”在她看来,无论是过度沉溺某种行为,还是出于逃避压力而长久地陷入不良情绪中,“软瘾让人远离了更健康的活动,也妨害个人的社交关系。” 实际上,以电脑为例,大部分人可能体会过长时间坐在电脑面前的感受:眼睛酸涩、颈椎僵直、肩膀疼痛、皮肤干燥等,“不止如此,我还常常因为上网而忽略和父母、朋友联系,也因为上网而停止了健身运动。”小敏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因为太多地沉溺于上网闲逛,她错过了原本可以更加丰富的业余生活。 而邻居张女士由于频繁而不能节制地购物陷入了财政危机,“信用卡都亮过几次红灯了,和丈夫、同事的关系却每况愈下。” 调查也表明,上瘾者的生活满意度非常低。“过度沉迷于这些不良习惯中让人远离真实的情感、生活,”美国网络成瘾中心的研究人员David Greenfield解释说,“这些事情消耗时间,吞噬精力,让人情感变得淡薄甚至麻木。最终阻碍上瘾者实现更高的生活目标。” 某种程度上类似于药物成瘾,人们倾向于追求成瘾行为所带来的特殊快感,或者解除生理、心理上的痛苦。这在专业上叫心理渴求。多数情况下许多人是在借此逃避某些东西,或者排遣内心的情绪困扰。”北京市某高校的心理辅导员解释说。例如,当人们在工作上遇到了严重的困难,会感觉烦躁、有压力甚至痛苦,这时候去看一些喜欢的电影当然会体验到快乐放松,并暂时忘记现实生活中棘手的问题,以后再遇到困难、麻烦,他会再去寻求电影,这样很容易形成依赖,也就是上瘾了。 类似地,有人长时间上网聊天,可能因为现实中的人际关系不理想,有人沉迷于游戏可能是对周围环境不满,也可能因为缺少明确的职业目标而内心空虚。贪食也是极为常见的情况,很多人表示在闷的时候更喜欢吃东西,达到难以控制的程度。一项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上的研究认为,人类的强迫进食可能是为了避免负面情绪和焦虑。就像有些酒徒借酒消愁,软瘾者可能是在“借瘾消愁”。 女性更容易购物上瘾,尤其在抑郁、焦虑、疲惫的时候更容易疯狂购物。朋友张女士深有感触地表示赞同,“每次和老公吵架、与同事闹矛盾后就直奔商场,自己心情不好也去商场,每次都买回很多没有用的东西,明知自己用不上,还是想买,就觉得花钱才爽!买回去又后悔、自责……” 对此,舒尔曼盗窃和消费成瘾症医疗中心的人员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女性在亲关系或同事关系中缺乏控制感,她们通过购物不仅缓解或者宣泄不良情绪,而且在购物过程中她们的唯一目标就是找到自己想要的物品,这能让她们感受到极大的控制感,暂时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因为从中获得了舒服、愉快的体验,这种行为就很容易再次出现,并“上瘾”成为她们处理困境的手段。 软瘾 - 成瘾原因 并不是所有专家都认同“软瘾”的存在。一些研究享乐的科学家认为,在压力或负面情绪下人们选择购物或者虚度光阴可以释放紧张情绪,进而提高免疫系统的工作效率,这种趋利避害的选择是人的本能行为。 在困难和压力面前,人会自然地希望回避,虽然明知看电视、咬指甲不好,但总能体验到一些快感,暂时转移了压力并缓解情绪。北京大学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中心的心理治疗师聂晶解释说,每个人都会形成自己转移压力的方式,有些人在休息、放松之后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去面对事实,解决问题;有些人可能意志一些,缺乏较强的自制力,也或者面临的压力太大而长久地沉溺于某些行为中不能自拔。 “但是说到人为什么会上瘾,”聂老师话锋一转,强调说“每个人的生理、心理状况不同,生活的环境也不同,所以,即使同样是看电视上瘾,也不能一概而论。并且,就算同一个人,在不同的阶段对电视上瘾的具体根源也可能不同。” 软瘾 - 戒除方法 戒除软瘾要经常自我反省,下一次长时间坐在电视机前或很冲动的奔向商场的时候,不妨问问自己:这是不是过度了?这有没有干扰自己的生活?出现了什么事情,是什么激发了这种沉溺的行为,进而搞清楚自己真正的需求。 下定决心去改正,但不要直接剥夺内心的需求。当你烦躁的时候、想要轻松一下的时候,不要总是上网搜寻八卦、灌水或偷菜,选择一些其他活动来替代想要摆脱的软瘾,比如练习一会儿瑜伽、去户外走走。聂晶建议,“选择自己喜欢的、能带来良好感觉、让自己恢复能量的活动。” 急于求成可能会适得其反,不妨逐渐地减少软瘾行为。戒除网瘾的专家建议适量减少上网时间,比如定一个闹钟,规定自己每次上网不超过30分钟,那么闹钟一响就立即关机,然后出去散步或约朋友小聚,总之远离电脑。 “如果你在拖延或回避困难,不妨制定更加清晰的规划。”任务过于宏大容易增长人的倦怠心理,拖延和回避的倾向也越大;任务越具体、可操作性越强越能有效执行。聂晶举例说,看一本书,规定一个具体的数字,比如10页,那就在看完10页之前不要放下书去尝试其他东西。 “悦纳自己,接受自己的行为方式。”咨询师解释说,每个人都需要休息、放松。也许你喜欢先沉溺于某些事情中,积攒够了能力,蓄势待发,那么就相信自己的能力和行为方式,不要因为拖延而自责或否定自我。 建立与亲人、朋友之间的密切联系。如果在与他人的沟通中给予并感受更多的关心和爱,让生活充满更多有意义的事情,软瘾的吸引力自然就微弱了,正如Judith Wright所说的:“生活充满了更丰富的节目,自然就不需要软瘾来填补空虚和空白了。”

上瘾(shàng yǐn):◎ 上瘾 shàngyǐn[get into the habit;get addicted to] 喜爱某种事物,成了癖好这种药吃多了会上瘾

瘾疹(yǐn zhěn):荨麻疹。《医宗金鉴·痘疹心法要诀·瘾疹》“心火灼肺风湿毒,隐隐疹点发皮肤”注:“癮疹者,乃心火灼於肺金,又兼外受风湿而成也。发必多痒,色则红赤,癮癮於皮肤之中,故名曰癮疹。”

瘾头(yǐn tóu):◎ 瘾头,瘾头儿 yǐntóu,yǐntóur[addictive;habitual craving] 过瘾的程度你们打麻将的瘾头儿可真大

瘾民(yǐn mín):吸鸦片成瘾的人。 沙汀 《淘金记》十九:“﹝戒烟﹞分所的办公室就设在庙内的戏台上面,两边的是楼及后台,权且作为瘾民的住所。”

油瘾: 油瘾 -简介不论是传统的中餐还是快捷的西餐,油炸食品都是我们日常餐桌上的常见身影。很多人“迷恋”它过瘾的口感和醇香的味道,看到油炸食品时会禁不起诱惑,明知道这是不健康的饮食方式,但还是会纵容自己想吃的欲望,最终形成对油炸食品的“心瘾”,忽略了它对身体带来的一系列危害。为此,多位营养专家共同呼吁,长期、过量食用油炸食品危害健康,小孩、老人要特别注意。危害“坏”脂肪重灾区。所有的油炸食品中,几乎都存在反式脂肪。马力平指出,反式脂肪是商家为了节约成本让油品更便于运输,将原本健康的植物油做 氢化处理,变成固态油形成的一种脂肪。它不易变质且能让食物变得更香,所以不少商家非常爱用,在处理过程中,亚麻酸等对人体有益的物质会被全部转化为胆固 醇。反式脂肪作为原料用来制作饼干、曲奇、面包、油炸食品等,被人体吸收后就会带来危害。它的危害已被国际公认,不仅极易让人发胖,还会降低记忆力,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甚至降低人的生育能力。袭击你的心脏。加拿大专家日发表研究报告表示,全球大约35%的心脏病发作与油炸食品、盐渍零食和肉类有关。另一项对8.7万 名妇女跟踪调查26年之后的研究报告表明,她们的反式脂肪摄入量越高,心脏病猝死的危险就越大。这是因为油炸食品中有大量的反式脂肪,会像垃圾一样阻塞 你的血管,容易引起血栓。反式脂肪还会让血管弹性减少,变得非常“脆”,易导致心脑血管出现意外。引起肠胃抗议。像炸鸡块、炸油条之类的食物,短时间内让人感到很饱的原因,除了它们高 热量外,更重要的原因是难以消化,给肠胃增加了负担。而且油炸食品比较坚硬,可能会伤害到柔软的肠胃,如果还加入了过多的盐,会直接刺激肠胃。如果一吃油 炸食物就觉得不舒服,那就是肠胃功能已经受伤了。癌症的背后“推手”。吃几根薯条会得癌症?听起来好像天方夜谭。但已有研究表明,常吃油炸食物的人癌症发病率远远高于不吃或极少进食油炸食物的 人群。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也明确建议,日常饮食中最好不吃腌制、辛辣、熏制、油炸食品。任莉莉说,油脂反复高温加热后,其中的不饱和脂肪酸会产生毒性较强 的聚合物,而且大部分油炸和烤制食品中含有高浓度的丙烯酰胺,是一种致癌物质。另一个需要担心的问题是,很多油炸食物为了防腐和显色的需要加入亚硝酸盐, 过量食用,也会有致癌的可能。偷走食物的营养。高温油炸过的食物中,各种营养素会被消灭殆尽。比如高温会使蛋白质变质,破坏无机盐和一些脂溶性的维生素(维生素A、胡萝卜素等),妨碍人体吸收。而且人们吃完油炸食物后会觉得非常饱,没有再吃蔬菜、水果等高纤维食物的空间,容易造成营养不均衡。让人越来越笨。豆浆、油条是很多人爱吃的经典早餐。但为了追求口感,不少油炸食品和膨化食品中含有硫酸铝钾或硫酸铝铵的膨松剂。马力平表示,如 果吃了太多含有这种膨松剂的食物,首先最容易损害脑组织,可能导致老年性痴呆症的发生。另一方面,高温会使食物的B族维生素受到损失,而它是预防老年痴呆 的重要营养素之一。食品安全的“隐形杀手”。《2010~2011消费者食品安全信心报告》显示,近七成人对中国的食品安全状况“没有安全感”,其中最不放心的食 品种类是膨化及油炸食品。任莉莉表示,油炸食品的原材料经过烹饪后,很难看清其本来面目;有些小商家会使用地沟油等不合格食用油进行加工;还有的商家为了 节约成本反复用油,使油的质量下降,容易产生苯丙吡等致癌物。这些都是油炸食品卫生状况令人担忧的现状。 [2]“控油”小诀窍远离油炸食品,首先应戒掉“心瘾”,并可在生活中运用一些“控油”的小诀窍。油温低、时间短、油品好。国家高级烹调技师、山东首席烹调技师张亮说,油炸食物时,温度以五六成热为佳,一次别放太多原料,炸好后立即捞出,减少油炸时间。在需要油炸的食物外裹层淀粉。给原料挂上糊后,糊粉受热会立即凝成一层保护层,使原料不直接和高温的油接触。这样就可以保持原料内的水分和鲜味,并减少营养成分流失,制作的菜肴能达到松、嫩、香、脆的目的。食物切小块。小块食物容易熟,避免了反复长时间用油烹炸的弊端。勤用吸油纸。食物炸完装盘前,最好把炸好的食物放在厨房专用的吸油纸上1—2分钟,充分吸走多余的油。1块炸鸡等于2大匙油,一周只能吃一次。《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指出,每人每天的烹调用油不超过25克,但一块炸鸡的用油就接近50克。专家建议,这种大量用油的食物最好不要吃,如果非要吃,也要以一周一次一小块的量作为界定。在吃油炸食物前吃一些蔬菜水果。蔬菜和水果不仅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如果先吃一些后再吃油炸食品,会产生饱腹感,自然而然能少吃一些。口服维生素补充剂。长期吃油炸食品会造成体内维生素C和B族维生素的缺乏,老人和孩子可以有意识地补充口服维生素。

嘴瘾: 嘴瘾 -简介嘴瘾,指在特定时期对某一食品或者食物有强烈的满足口腹之欲。大量营养学研究证实,偏好某一口味意味着营养缺乏,也可能是你营养失衡或健康异常的信号。专家提醒,在满足味蕾的时候,千万不能忘了健康,不少口味偏好完全可以通过更丰富更新鲜的食物来纠正。

被网瘾:有媒体报道,备受关注的网瘾诊治标准有望年内出台,每周上网40小时以上即可认为是网瘾,成瘾者主要以玩游戏为主。消息一出,各行各业的网友纷纷贴出工作时间表反驳,表示“无网络无工作”,按照40个小时算,很多上班一族均“被网瘾”。有网友质疑,上网的时间并不能全面表示“入网”多深,是不是网瘾,更应该参照网络对上网者身体的损害表现。卫生部委托的网瘾诊治标准制定专家组初步认定“每周上网40小时以上即可认为是网瘾”,整个网瘾诊治标准有望年内出台。再联想到去年由北京军区总医院制订的《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认为网络成瘾是指个体反复过度使用网络导致的一种精神行为障碍。被网瘾-概述日前有消息称,卫生部委托的网瘾诊治标准制定专家组初步认定“每周上网40小时以上即可认为是网瘾”,整个网瘾诊治标准有望年内出台。再联想到去年由北京军区总医院制订的《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认为网络成瘾是指个体反复过度使用网络导致的一种精神行为障碍。简而言之,首次提出网络成瘾跟赌博成瘾和酒精成瘾一样都是精神疾病,上网成瘾显然成为精神病的象征,有一种“风雨欲来风满楼”的架势。中国是一个盛产砖家(没有写错)和教授(也可以理解为叫兽)的地方,但名号有了,水平确实非常一般。如果你平时看报,只要一出现“有专家认为”,你肯定要说:遭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肯定那一定不对劲了,因为“砖家”出来“指导了”。看完这个标准,我还是心生恐惧。因为工作需要,我曾经到精神病院去过,看到病人关在铁门里,仍想冲出来对你想表达什么时,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再联系到不少影片表现的精神病人在住院治疗时的狂叫,心存恐惧。这个标准一出,自己心里一惊——自己疑似精神病。作为日常工作无不依赖于电脑处理,并随时需要网络沟通、供给与实现的媒体从业人员来说,按照自己的工作习惯,除了节假日和晚上不上网外,上班就挂在网上,一个月可能有一半的时间每天上网超过6个小时。因为假如这些标准按专家的“真知灼见”真出台的话,无疑意味着,我不仅“被网瘾”了,而且“被精神病”了。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和网络的接触越来越多,从事的工作大多数和网络或多或少有关,按此标准,会有很多新精神病人诞生,但这种棍扫一大片的标准会伤及“无辜”吗?当然,我认为这项标准的出台有着复杂的社会背景的。因为上网成瘾肯定会导致一些行为失控,这多多少少和精神病沾点边:初中生续上网19小时累在铁轨上睡着险丧命、网瘾少年网瘾难控制欲寻自残等等。实话实说,网瘾严重的影响着身心和身体健康,甚至诱发违法犯罪行为。因而,制定一定的鉴别标准,对一些心理有网瘾的人,特别是青少年进行心理上的医治,很有必要,可以理解。但我国有2亿多网民,照此推算符合这个标准的不在少数,但这些人是不是就是“精神病”呢?网络作为正在兴起的“第四媒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时,众多网络公司、网游公司、网络银行等的诞生,已经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着自己的生活。按时上网看新闻的,拥有自己的博客,喜欢在网络上畅所欲言的人时时刻就在我们身边。还有一些人本身就是网站、网络的从业人员,而他们的工作就是上网,处理信息,这是一种职业行为,工作就是工作,我想和上网成瘾是不相干的。被网瘾-网瘾标准的制定如果仅是把人每周上网40小时以上即可认为是网瘾或超6小时就判断成为精神病,这恐怕也是对从事网络工作人群的不尊重,连自己在正常工作时间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就能界定为精神病,这确实有一点过了。我甚至在想网上超6个小时的人被界定为精神病后,能不能算工伤?能不能索赔?能不能由此犯罪,而不受制裁?最近,网瘾治疗机构治死了人,引发电视媒体曝光和社会讨论。那位“电击师傅”虽然弄死个把孩子,但丝毫不影响他几千万的收入,当家长的迷信到这个地步,不多给孩子关爱,就知道花大价钱送孩子去“坐牢”,被电击,我感觉这些家长最该被“电击”。不管怎么说,标准像不像一些砖家或叫兽力推的一样出台,弄得大家“被标准”、“被网瘾“、“被神经病“,反正我是不会花钱去为这些公立的或私立的医疗机构贡献自己的“血汗钱”,(我怀疑要是这个标准出台后,这里面有蕴藏巨大的商业利益,很多医院会专门开始“网瘾科”,配备高技术人才和高技术设备,挽起袖子,大干一场,就等着这个标准实现共同富裕),要是哪天,我“被网瘾”,想强行抓我去电击的话,我会马上冲上去,将来人一顿暴打,然后说,滚回去,你自己到精神病院开个诊断书先证明自己的是否有精神病,再出来见人!被网瘾-事件背景现代社会,很多人的工作都离不开电脑。行政人员要用电脑整理文件——要求办公自动化;老师要对着电脑做课件——提倡多媒体教学。备受关注的网瘾诊治标准有望年内出台。2009年初,卫生部委托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和中南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负责网瘾、酒瘾的界定标准和治疗规范。5名湖南专家组成员之一的高雪屏博士认为,在网瘾的界定上,一些标准的界定还要进行精细的调查分析。初步认定,每周上网40小时以上即可认为是网瘾。有的人上网一周左右即可成瘾,有的时间则更长,成瘾者主要以玩游戏为主。游戏很有吸引力,孩子在接触中,感受到它有无尽的乐趣,兴趣点自然而然就转移到游戏上了。被网瘾-制定原则网瘾标准的制定,主要沿用国外的标准。将在国外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国内网络成瘾者的情况,进行修订。还要进行精细的调查分析,初步认定每周上网40小时以上即可认为是网瘾。专家认为,有的人上网一周左右即可成瘾,有的时间则更长,成瘾者主要以玩游戏为主。被网瘾-各方反应消息一出,网络一片哗然,各行各业的网友纷纷贴出工作时间表反驳,表示“无网络无工作”,按照40个小时算,很多上班一族均“被网瘾”了。有网友质疑,上网的时间并不能全面表示“入网”多深,是不是网瘾,更应该参照网络对上网者身体的损害表现。被网瘾-网络调查40小时网瘾标准 近六成人不认可,内地拟将每周上网超过40小时认定为成瘾,是否认可这一标准?认可。 505票 16.9%不认可,时间界限应高于40小时。 1788票 59.8%不认可,时间界限应低于40小时。 174票 5.8%不好说。 522票 17.5%被网瘾-专家意见针对“每周上网40小时以上即可认为是网瘾”的界定标准,上海有专家指出,仅以时间的长短作为成瘾的标准,并不科学,也根本没有具体指导性。网络成瘾最严重的负面影响是使人失去社会功能,而不仅仅是耗费的时间问题。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上海药物综合方法戒除网瘾发起人杜亚松教授认为,上海中学生中有网瘾的比例约为2.6%。但仅以“每周超40小时上网”即判定成瘾并不科学。目前判断网络成瘾主要需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要花更多的时间上网才能感到满足,且时间不断延长;二是几天不上网就会出现烦躁不安、焦虑、易激惹等症状,上网后上述症状可迅速减轻或消失。另外,除上网之外,对其他事物的兴趣明显减少,以致失去以前的爱好和娱乐;曾经努力过多次,想控制、减少或停止上网,但没有成功等等也都是诊断网络成瘾的具体依据。

成瘾性(chéng yǐn xìng): 连续应用(一般二周以上)某些药物,使机体逐渐对之产生强烈嗜好,一旦停药,会产生严重症状的特性。易成瘾的药物有含鸦片制剂、吗啡、可待因、度冷,以及某些激素类药物等。成瘾药对人体的健康影响很大。使用可成瘾的药物,在症状好转后应及时停用。必须继续应用者,也应治疗一段时间后,以另一种作用相似的药物替换治疗,尽量避免长期依赖一种药物。

锻炼瘾:当锻炼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其重要程度已经凌驾于家庭、工作和人际关系之上时,就被诊断为患有锻炼瘾。在极端情况下,锻炼成瘾的人会出现沮丧消沉、睡眠质量不高和焦虑不安等症状。专家建议,不要过度锻炼,要做到张弛有度才好。锻炼瘾-简介一项最新研究结果显示,每天都运动锻炼身体可能会上瘾。科学家发现,健身迷们如果坚持锻炼身体,一旦停下来,控制吸毒、酗酒和赌博欲望的那部分大脑可能会趋于活跃。当锻炼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其重要程度已经凌驾于家庭、工作和人际关系之上时,就被诊断为患有锻炼瘾。在极端情况下,锻炼成瘾的人会出现沮丧消沉、睡眠质量不高和焦虑不安等症状。一项新的动物研究文章提出,锻炼成瘾可能是生理而非心理问题。心理学家表示,锻炼成瘾非常罕见,但可能正呈上升趋势。《行为神经系统科学》杂志发表的一项新的动物研究文章提出,锻炼成瘾可能是生理而非心理问题。锻炼瘾-表现体育锻炼能保持身材健美,美化形象并提升自信,好处多多。不过并非锻炼得越多越好,一项研究结果显示,每天都进行体育运动的人可能会“锻炼成瘾”。有害的过量锻炼有一些非常频繁锻炼身体的健身迷,一旦停下来,就会出现沮丧消沉、睡眠质量不高和焦虑不安等症状。对他们来说,锻炼已经不是健身的手段,而是强制性的任务,锻炼的重要性超过了家庭、工作以及和朋友的交往。他们甚至在身体有伤病或者很累的时候,也不愿意停止锻炼,对朋友和家人的劝告置之不理。运动成瘾的主要表现有:1.运动形式单一,导致每天身体活动有了固定的时间表;2.锻炼者为了保证运动,渐渐把锻炼放在了优先于其他事务的突出地位;3.锻炼者逐渐对大运动量承受能力的增加,更加导致反复运动的循环;4.有规律的运动一旦停止,则出现心境状态紊乱的信号;而一旦恢复运动,紊乱现象减轻或消失;“恶性循环”进一步得到巩固;5.锻炼者觉得自己非运动不可。锻炼瘾-分类运动成瘾是指人对有规律的锻炼生活方式产生了心理、生理依赖。它可以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积极锻炼成瘾的人可以控制自己的锻炼行为,而消极锻炼成瘾的人反而会受到锻炼行为的控制。消极锻炼成瘾者,他们会为错过一次身体练习机会而感到心情不畅,即使是在身体疼痛或受伤时,也会坚持下去。消极锻炼成瘾发展到高峰就是锻炼依赖性,就像对酒精、药物和赌博成瘾一样,会让锻炼者对身体活动产生精神依赖并难以摆脱。锻炼瘾-标准锻炼瘾的客观指标是相对与常人来讲,运动时间过长,运动量过大。每周通过运动消耗的热量应控制在3500卡以内,超出这个标准,锻炼的弊就远远大于利了。这个运动量大约相当于10次半小时的慢跑,或者26次半小时的游泳所消耗的能量。运动量过大不仅会精神紧张、削弱免疫系统的功能,还增加了受伤的机会,如骨骼和关节损伤,肌肉、肌腱或者韧带拉伤等。当锻炼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其重要程度已经凌驾于家庭、工作和人际关系之上时,就被诊断为患有锻炼瘾。在极端情况下,锻炼成瘾的人会出现沮丧消沉、睡眠质量不高和焦虑不安等症状。锻炼瘾-研究美国俄勒冈州保健科学大学贾斯汀。罗茨博士领导的研究小组对两组老鼠的脑部活动进行了研究。一组是正常的实验室用鼠,另一组经过精心培养的喜欢跑动的老鼠。先把他们关在放有锻炼轮的笼子里,让老鼠在轮子上跑动,然后再将轮子撤掉,所有老鼠都踏在轮子上跑动,因此,他们有一种跑动的动机。但经过特殊培养的老鼠天生就有一种长跑倾向。它们可代表人群中那些有强烈跑步欲望或冲动的少数极端个体。在试验观察的六天里,正常的实验室用鼠每天跑2英里,而特殊培养过的则能跑完6英里。在第七天,让每组老鼠中的一半离开锻炼轮。那些放弃锻炼的老鼠脑部25个区中有16个区活跃程度增强。而经过特殊培养的老鼠脑部活动最剧烈。跑动强度大的老鼠,其脑部某些区域活跃程度极强。而这些区域正是老鼠大脑中控制可卡因、吗啡、酒精和烟碱的那些区域。研究结果表明,如果不让老鼠跑动,它们就会产生一种锻炼的生理欲望。研究小组认为,人们对锻炼也可能有类似的反应。锻炼瘾-实例似毒瘾的“锻炼瘾”一般人认为锻炼成瘾是一种心理障碍,不过《行为神经科学》杂志发表的一篇动物研究文章提出,锻炼成瘾并不是单纯的心理问题,还可能有其生理基础。天津的柳女士比较烦恼,丈夫长期坚持跑步,每天跑5000米,从不偷懒。有这样好的习惯按说应该高兴,可是柳女士却发现,丈夫即使在生病期间也要坚持锻炼,如果哪天没锻炼,就坐卧不宁,心情特别郁闷。柳女士担心丈夫这样成为一种病态,就去找专家咨询,专家说,这是典型的运动成瘾。美国心理学和运动医学专家认定,当运动不再是一种享受,参与者甚至在肉体或精神状态不佳的情况下也不顾后果地运动、欲罢不能时,那么他很可能对运动上了瘾,也就是说,运动已成了这些人的一种强迫性行为。锻炼瘾-克服锻炼瘾,也能克服,不过需要一段时间。第一,要去选择多种形式的运动,不要过分依赖一种形式;第二,选择的运动项目最好带有一些技术和难度,需要一定努力才能完成;第三,选择的项目最好具有竞争性,并且需要与别人合作才能完成;第四,要努力培养对其他活动的兴趣,使自己感觉除了运动,还有其他更重要、更有意义的事情去做。运动能够给我们带来强健的身体,但绝对不能走极端,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与别人一起分享锻炼的乐趣,才是最好的运动。锻炼瘾-专家建议避免锻炼过劳现在,锻炼成瘾的人可能正呈增多的趋势。专家建议,避免锻炼成瘾应该从心理和生理两方面来调整。首先不要对通过运动改变身材或保持青春活力抱过高的期望,然后在专家的帮助下制定一个合理的健身计划,锻炼的时候要适可而止,觉得累了或者受伤了就应停止运动,不要过度锻炼,要做到张弛有度才好。

淘宝瘾:淘宝成瘾其心理原因可以说与商场购物成瘾是一模一样的,沉迷网络,背后却隐藏了诸多心理问题。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女性购物狂是很突出的问题,淘宝网等购物网站便捷、实惠、物品丰富,受到许多人欢迎。 淘宝瘾-上瘾原因 一是因为网络购物空间的极大极丰富,给精神的空虚、寂寞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托养所”。 二是占有尽可能多的物质商品,随心所欲地选择,能给心理带来极大满足感,同时有减压、降低焦虑的作用。 三是当物质拥有转化为自我提升时,人的自尊自信都得到提高。当这些心理需求都能在网络购物中得到满足时,通宵达旦地淘宝也显得“情理之中”了。 淘宝瘾-戒除方法 要想戒除这些新型网瘾,首先要充实生活,比如增加兴趣爱好,学点琴棋书画,出去旅行等。其次,尽量建立自信,有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学习获取幸福和知足的能力。再次,获得强大的支持系统,尤其是要与家人保持良好的关系。

网购瘾:网购瘾是指一种难以控制自己、乱花钱去购买物品的行为。网购瘾其实是一种强迫症,白领是多发人群。网购瘾 - 症状“网购成瘾”,其实是属于具有满足某种心理动机的行为表现。在心理学领域,“成瘾行为”是一个外延更宽泛的称谓,有时又被称为“癖”,是对心理冲动控制不良的表现,带有强迫色彩。“网购瘾”有轻度和重度之分,如果网友能够自我反省,并取自我克制的措施减少上网购物,则只是有轻度的瘾症;如果网友上网购物的欲望不能克制,并不顾经济能力,采取借贷的方式上网购物,说明网友已有重度瘾症。网购瘾 - 表现买完有满足感网购瘾的共同表现是:买完东西后很兴奋,有一种满足感。并经常喜欢与同事朋友分享好的网店。如果周围的人买到性价比特高或是受大家欢迎的好东西,其他人就会跟风去买。最后,这个商品就成了这些人人手一件的共同商品。一天不上心里难受每天上网,会不由自主地浏览购物网站,并时刻关注网上的打折信息,买了东西,就一直盼着快递赶紧送货。[3]网购瘾 - 治疗首先要树立良好的消费观,购买商品以实用为主,有选择地进行网购,对于暂时不需要的东西尽量不要买;其次,当心理压力过大或心情抑郁时,尽量不要将网购作为宣泄途径,可以通过旅游、听歌等方式来排解;最后,一旦出现网购成瘾而又无法自拔时,要找专业人士进行对症治疗。方案一:做一个有计划的人没有列明的购物清单,拒绝上网输入电子商务平台网址。二:不要太快作出决定对购物清单以外的商品有所动摇时,请不要立刻做决定,请仔细考量该商品的实用度,并搁置24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如果这段时间过去之后还是对该商品充满着“非买不可”的念头,那再考虑购买。三:对支付功能进行限制网购之所以吸引人的其中一个特质,就是支付方便。所以最好对网银每天的在线支付上限进行限制,控制在一定的金额内。四:到线下挖掘实惠超市卖场的限时半价,商场的节庆促销,积分累计换购,批发市场直接淘宝……除了死盯着电脑,还有很多现实有趣的实惠等待你去挖掘。网购瘾 - 网友言语@Wendy文子宝贝:最近网购成瘾,去上海四五天回来,家里快递居然堆成一座小山,早上起来拆件都拆到手软,可怜我的包啊又瘦了一圈~@潇潇的简约厨房: 很少淘宝,偶尔网购,都是货到付款的生活必需品、护肤品和书籍之类,钱得拿着票子花出去才觉得真的是花了钱,只看数字总让人觉得没花似的。要理智消费哟!@悟道自然:我有个朋友也亲口跟我说,她哪一天不看网上的东西就浑身不舒服,看来贪便宜也要上瘾的哦。

性瘾癖: 性瘾癖又叫性高潮瘾,全称性爱上瘾症,指的是一个人嗜性成瘾,就年龄档次而言,大多集中在30~40岁的男子,这也是人一生中性生理最为活跃的时间段。他们如同吸毒者、赌徒、酒鬼一般,一旦性瘾发作,就会不顾一切放下所有工作,去寻找发泄的对象。

瘾君子(yǐn jūn zǐ):◎ 瘾君子 yǐnjūnzǐ[opium addict] 对吸烟者的戏称瘾君子,请你多合作,公共场所今起禁烟

化妆上瘾:        化妆上瘾是一种心理疾病,指部分女性过分依赖化妆,出现的对化妆欲罢不能的“上瘾”心理。其症状主要表现为过分依赖化妆。其症状主要表现为过分依赖化妆。其症状主要表现为过分依赖化妆。其症状主要表现为过分依赖化妆。         

逆反网瘾:在父母越是严加管束孩子上网行为时,由于达到一定年龄的孩子具有逆反心理,采取对抗行为,更加沉迷于网络,由这种现象造成的网瘾称之为逆反网瘾。逆反网瘾的戒除不可用强制手段进行,而是要通过各种疏导的方式去戒除。逆反网瘾-形成在一次针对部分大城市小学生上网行为的抽样调研显示,八成小学生在一、二年级就开始“触网”,超过7%的孩子存在一定网瘾。细察其中一组数据:在父母不同意孩子上网的家庭中,实际上拥有更多网瘾孩子,因为他们更易倾向于无时限的网吧。孩子成天上网,而且一开电脑就是打游戏,是应该坚决,但也应注意“物极必反”的一面。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多少有些逆反心理,甚至父母说东、他说西。在这种思维方式下,就可能出现家长管得越严,孩子越易溺网,从而出现了越管孩子网瘾越大,称这种现象为“逆反网瘾”。逆反网瘾-戒除方法逆反网瘾,戒的办法不是逆势而动、严防死守,而是顺势而为、疏胜于堵。疏是一种巧妙的引导,体现着家庭教育的水平高下,可以有好几种路径。培养其他兴趣不排除上网,而让兴趣点更多元化,就是一条疏导的路。相比中国出现的戒除网瘾电击疗法,美国网瘾治疗机构就人性化多了———治疗师教孩子们饲养小动物,还有烹饪小手艺等。兴趣是可以培养的,网游只是兴趣的一种,一个对网游很感兴趣的孩子也能同时拥有另一种或几种新的兴趣,甚至超过原来的兴趣。开发网络的学习功能把网络的学习功能开发出来,寓教于乐,也是疏导途径。上网本身并非坏事,不应成为孩子的禁区,相反应是他们成长的必备工具。众多家长每天长时间上网工作,正是实现着网络的社会价值。同样,孩子喜欢网络这种新奇的形式,也有理由喜欢在网上学习、交流。一位教育专家就刚开发出一款识字网游,让孩子用鼠标在汉字王国里边历险边学习。和孩子进行心理交流疏导,更需要家长尝试进入孩子的心灵世界。家长与孩子的关系往往只是在现实世界中存在,很少有家长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成为孩子的朋友。但国外就有一位母亲注册社交网站,采取与孩子们一样的网络交流方式,与她的女儿结为好友。这种父母、孩子间的色变化,不仅加深相互理解、消减代际隔膜,也使孩子更乐于也更平等地接受父母的劝导。

数码毒瘾

网络成瘾: 网络成瘾,又称网络成瘾综合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简称IAD),临床上是指由于患者对互联网络过度依赖而导致的一种心理异常症状以及伴随的一种生理性不适。 有台湾学者认为,网络成瘾是由于重复地使用网络而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且带来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欲望,同时对上网带来的快感一直有生理及心理依赖。也就是说,因为网络的许多特质带给使用者许多快感,同时又因很容易重复获得这些愉悦的体验,使用者便在享受这些快感时渐渐失去了时间感,一方面逐渐对网络产生依赖,另一方面导致沉迷和上瘾。国外学者Grohol认为,使用互联网的行为具有阶段性:第一阶段是成瘾阶段,新用户往往采用完全沉溺于其中的方式,来使自己适应新环境;第二阶段是觉醒阶段,用户开始减少互联网的使用;第三阶段是平衡阶段,此时用户进入了正常的互联网使用状态。他认为,那些被互联网“俘获”的人主要是不能顺利度过第一阶段,需要他人帮助进入第三阶段。而对于一个已经度过第一阶段并进入第三阶段的网络“老手”,也仍然有可能出现滥用,例如他想寻找更有吸引力的聊天室、新闻组或Web站点等。网络成瘾指个体反复过度使用网络导致的一种精神行为障碍,表现为对使用网络产生强烈欲望,突然停止或减少使用时出现烦躁、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等。按照《网络成瘾诊断标准》,网络成瘾分为计算机网络游戏成瘾、网络色情成瘾、网络交友成瘾、网络信息收集成瘾、网络交易成瘾5类。标准明确了网络成瘾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新型网瘾:新型网瘾 - 概述 新型网瘾,许多网友纷纷“落网”与沉溺于过关斩将、打杀怪兽的网络游戏,随着微博、社交网、论坛等新型的网络交流、游戏平台的出现,让许多网友欲罢不能,这些新型的网络玩法正在让越来越多的成年人“纷纷落网”,沉迷其中、难以自拔。 存在现象 1、微博控 对微博的依赖甚至诞生了一个新的词汇:“微博控”,即对微博极度喜爱的人。根据对微博的依赖程度,有的网站把“微博控”分为八级:一级只围观不说话;二级遇到兴奋点才回复、转发;三级休息时间全占用;四级工作时间也在上微博;五级双休日不休息;六级熬夜找热点;七级半夜也在刷新页面;八级生活颠倒,住院治疗。 2、偷菜狂 为了“偷菜”、“抢车位”、“买豪宅”,一些沉迷于社交网站的人经常夜半三更起床,把自己的“车”停在好友的车位来“赚钱”。而有了“钱”,就可以在社交网站上买“好车”,某沿海城市曝光一起巨额偷窃案件,一名自驾车主迷恋“偷菜”,在进网吧“过把瘾”的10分钟内,车内逾10万元现金被盗,可谓是网上“偷菜”得不偿失,另一种“偷菜”成瘾的极端案例是,“偷菜狂”觊觎他人的网络“财富”,通过盗号软件等,试图将他人的网上虚拟财物占为己有。 3、发帖癖 论坛已经成为许多网站吸引网友观点交流碰撞、信息传递的平台。为了获取高点击率和回帖,一些人逐渐对发帖情有独钟,以至于每天都要发一篇或几篇原创帖,想方设法引起网友关注、点击、回帖,甚至不惜暴露隐私、制造噱头,造谣诽谤,患上了“发帖癖”。 沉迷网络 1、虚拟世界“活蹦乱跳”,现实生活萎靡不振,“微博控”、“偷菜狂”、“发帖癖”这些新型网瘾,实际上是对网络游戏上瘾的升级版。这种成瘾对人的负面影响基本上是一样的,使人在网络中能感受到快乐,在现实里却感到越来越陌生。 2、和沉湎于网络游戏中的多数是青少年不同,患有“微博控”、“偷菜狂”和“发帖癖”等这些新型网瘾的人绝大多数是心智成熟、有固定工作和稳定收入的白领、公务员。把过多的时间用于微博、“偷菜”、发帖、置顶,以至于在网络里“活蹦乱跳”,现实中萎靡不振甚至精神烦躁、焦虑。 3、青少年沉溺网络游戏导致暴力伤害和家庭悲剧的案例比比皆是,是成年人患上新型网瘾的前车之鉴。由于微博、论坛目前几乎没有规范,所以发泄、谩骂、诽谤等现实中受到约束甚至是违法的行为,在网络上可以大行其道。新型网瘾对成年人的负面影响,直接会体现在个人工作、人际交往等社会行为中。 各方观点 1、网络对于整个社会进步的价值有目共睹,但是与此同时随着各种各样的网络互动方式和游戏层出不穷,一些人不由自主地对某种游戏或者网络论坛上瘾。这里面既有个人本身的原因,也有网络经营者和游戏设计者故意诱导上瘾的原因。当前的网络必须加强管理,构筑起一条绿色“篱笆”。 2、中国在高速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对文化建设重视不够。很多年轻人在现实中感到孤独,没有自信,没有认同感,而微博、社交网、贴吧、论坛等网络工具,提供了他们需要的空间。 3、要加强人文精神教育、磨难教育,引导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树立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对于网络上的恶意攻击、肆意谩骂、暴露他人隐私等行为不能放任自流。网络不应成为一个泄私愤、反社会、反政府的法律盲区。网络暴力的泛滥,必将对现实社会带来负面影响。新型网瘾的产生和当前中国网络的缺乏秩序有直接关系。 4、一些网络游戏的设计者和经营者,为了利润故意设置情节引诱人们上瘾,国家应该加强对这些行为的限制和处罚,为了维护公共安全和营造健康良好的网络环境,美国、韩国等国家探索出的一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再过把瘾:《再过把瘾》 - 简介 多年前,王志文和江珊主演的热播剧《过把瘾》可谓风靡一时。2009年4月30日,《再过把瘾》举行了开机发布会,借着老剧的人气,由秦海璐主演的新戏《再过把瘾》从一开拍就吸引了不少关注的目光。这部戏同样改编自王朔的小说,由叶京执导、徐静蕾担任监制,秦海璐出演杜梅。她认为自己这次演的杜梅,和大家熟悉的江珊版杜梅完全不一样。 《再过把瘾》 - 导演 叶京 成长于北京训总大院的叶京是“根红苗正”的大院子弟,从小的耳濡目染加上成年后当兵的经历,让他在内心深处有着极为浓厚的“军队情结”。因此,《再过把瘾》剧组自组建之初便开始实行“军事化管理”,叶京以“铁腕”作风被大家尊称为“叶帅”。在《再过把瘾》剧组,所有人都要坚决地服从命令听指挥,无论是演员还是工作人员,每个人都要做到“早请示晚汇报”,拍摄完自己的戏份必须直接返回剧组,如此种种,使剧组得到了“军训基地”的称号。 《再过把瘾》 - 编剧 编剧霍昕告诉记者,她会依据王朔的三部小说《过把瘾就死》、《无人喝彩》和《永失我爱》为基础,但会有60%到70%的扩充,而且语言风格也不会从头调侃到尾,“在新版中还是以方言和杜梅的感情为主,此外增加了三对年轻人。” 《再过把瘾》 - 监制 徐静蕾 除了编剧,本剧也特意邀请来另外一位为导演“服务”的剧组成员,就是监制徐静蕾,而徐静蕾也曾经主演过由《过把瘾》改编的电影《我爱你》。在昨天的发布会现场,对于自己的“监制”工作,徐静蕾一直谦虚地表示,“我就是来为叶京导演服务的,不干预导演的工作,再说谁能干预的了叶导啊!” 《再过把瘾》 - 演员与角色 李静(左一)和秦海璐、黄勐在片场。 秦海璐在《再过把瘾》中饰演主人公杜梅,在秦海璐看来,江珊版的杜梅只能代表那个时代,“如果把80年代的那个杜梅放在现在,很多人是会不接受的,其实两口子过日子不是一定要昏天黑地的吵架。” 秦海璐:更深入剖析角色内心 由于这是《过把瘾就死》第三度改编成影视剧,难免被拿来与前两部作品相比较,秦海璐则认为他们没有拿老版做参考,而主要是根据王朔的小说来分析角色命运,“每个版本都会不同,因为这不像是《上海滩》那种片子,年代和造型都特别固定,这部剧集是讲现代的故事,会与80年代的时候很不同。”而问及秦海璐是否会如老版的角色一样歇斯底里吵架、发脾气和粘人,她表示这一次他们希望深入解释角色的内心,而不仅仅是表面的吵架,“这一次是30集的连续剧,所以会更深入地解释人物的内心,解释她的各种行为。” 现场的黄勐显得相对沉默和低调,他曾在《与青春有关的日子》中扮演高。叶京坦言,因为两人曾经合作过,因此了解黄勐是个非常优秀的演员,而黄勐对于叶京也是推崇备至,当被问到自己觉得“最过瘾”的事是什么时,黄勐表示,“我最过瘾的事就是可以和偶像叶京导演成为搭档,出演他的电视剧。” 李静是该剧出品人,女二号夏悦是导演叶京为她增设的角色。昨天拍摄时她特别紧张,甚至说不出话来。“叶导不允许演员改一句台词,可是我习惯了做主持人,总是自己组织语言,为此叶导很不爽。我太佩服秦海璐的记忆力了,台词一个字都不错。”李静说,“我要向专业演员致敬,他们比我们挣得多是应该的,我以前很不平衡。” 李静:这个戏让年轻人认真恋爱 媒体在傍晚时分来到位于南城的某会馆时,剧组正准备拍摄夜戏,这一幕是秦海璐、黄勐和李静、超扮演的两对情侣首次碰面的情景。李静以典型的“富婆”造型亮相,一身鲜艳的花裙子搭配着金光灿灿的钻石手袋,确实相当的珠光宝气,“我演一个小富婆,你们看我这身打扮就知道了。我这个角色在老版里面是没有的,但我可绝对没有潜规则,也不是滥用职权把角色拿来的(笑)”身为投资人之一的李静说道:“其实啊,我这次又投资又发行又客串,不仅是剧本吸引,当时导演说过一段话也让我特别感动,他说现代人老是忙于各种所谓有价值的事情,渐渐忘记了内心的感情,这个戏播完后会让年轻人认真谈恋爱。” 《再过把瘾》 - 新版新样 美女联手拍大戏 15年前,由江珊、王志文主演的8集电视剧《过把瘾》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今开拍《再过把瘾》,主创阵容让媒体很是关注。在昨天的开机仪式上,导演叶京公布了答案:编剧由《将爱情进行到底》的霍昕担纲,李静出任投资和发行,徐静蕾担任监制,出品方之一“春秋鸿”公司花旦秦海璐出演杜梅,新人黄勐出演方言。 秦海璐直言,她演杜梅挺合适的,江珊版早就看过了,但是毫无压力,“有准备未必就能演好,我和她没可比性”。秦海璐坦言上世纪80年代的作品放到现在播观众不一定接受,这两部作品除了名称一样其他都不同。“两口子吵架都分好多种,爱就更是多种多样。昨晚我看《艺术人生》采访范曾,他说如果感到刻骨铭心那就叫爱情,我认为方言和杜梅的就是。”秦海璐希望大家看过她的表演能有这种感觉。 老版《过把瘾》中杜梅和方言见面就吵架的场景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江珊撅起嘴时的一脸倔强。在秦海璐看来,江珊版的杜梅只能代表那个时代,“如果把80年代的那个杜梅放在现在,很多人是不会接受的,其实两口子过日子不是一定要昏天黑地地吵架,方言和杜梅之间也正是这种感情。” 徐静蕾笑言,她出任监制实为叶京服务,让老叶没有后顾之忧,“监制就是个名头而已,他需要我来帮忙我就过来,他说‘你去一边呆着’我就得走人,还是导演说了算。”李静是代表投资公司东方风行来的,是该剧发行人。她说:“最关键的是我要提供好资金,把导演给捧好了,好好干活儿卖钱。” 变成30集有新意 将8集剧发展成30集的戏,加入的东西耐人寻味。对此,编剧霍昕透露,《再过把瘾》是按照《过把瘾》中的故事发展顺序,从方言和杜梅相识、相知、相恋,到吵架、闹离婚,再到方言患肌无力而终。“但是8集很多内容都没有展开写,我在展开表现的同时,还加入了3条情感线,描写了不同年龄层对爱情的态度,他们的爱情是平行发展的。” 超过老版没问题 作为京味儿影视剧制作者代表的叶京,曾拍摄过《梦开始的地方》《贻笑大方》《与青春有关的日子》。他放言和《再过把瘾》相比,那3部作品简直就是糊弄事儿了。 虽然杜梅和方言的故事线索不变,但是叶京表示即将拍的是“新”故事。他信心十足地说,新剧一定会超过当年赵宝刚的版本,“这个剧就跟他们没任何关系,不叫《再过把瘾》都成。王朔当年就不认同赵宝刚,他把宝押我身上了。说句实话,我这次是捡了一个漏儿,出品方此前找了很多导演,赵宝刚都接拍了,连演员都选好了。后来大家发现他用的是我《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里的人,就说不如直接找老叶拍得了。” 叶京还说,黄勐演方言非常合适,王志文根本就不是王朔心中的方言,只不过先入为主罢了,“等我们这个剧开播了,《过把瘾》就会被观众遗忘”。 《再过把瘾》 - 管理严格的剧组 秦海璐 30集电视连续剧《再过把瘾》正处于封闭拍摄状态。4月22日,剧照首度曝光,制片方也透露,叶京对全体演员实行军事化管理,就在不久前,一位重要演员就因为擅自缺席而被剧组辞退。 叶京在部队大院长大,从小的耳濡目染加上成年后当兵的经历,让他有着极为浓厚的“军队情结”。因此,《再过把瘾》剧组自组建之初便开始实行军事化管理,在剧组,所有人都要服从命令听指挥,无论是演员还是工作人员,不经批准不得擅自离组,对“无组织、无纪律”的人员采取开除出组的严厉政策。

周末谎瘾:周末谎瘾 -概述 周末本应是一个人身心最放松的时候。但英国一项调查显示,为顾全面子,超过四分之一英国成年人会在“周末干了啥”这个问题上向同事和朋友撒谎。 英国心理学家说,调查结果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压力之下,英国人呈现出新型心病——“周末(撒谎)瘾”。 调查 英国著名经济型连锁酒店“旅游饭店”对5000名英国人展开调查,了解他们通常在周末做些什么以及是否在这个问题上撒谎。结果显示,27%受调查者承认为了保住面子,会在这个问题上向朋友或同事撒谎,因为他们觉得朋友或同事活得更多姿多彩。撒谎内容通常试图显示这个人社交生活活跃,从到城里狂欢到度短假,五花八门。 事实上,26%受调查者表示希望度过一个更自然、放松的周末,18%受调查者说从未在周末外出度短假。 调查结果还显示出地区差异。总体而言,威尔士是“重灾区”,苏格兰、英格兰的伦敦和西米德兰兹紧随其后。人们通常乐于周一在工作场所或社交网站上大谈自己的周末活动。 此外,工作压力让超过三分之一受调查者把办公室工作带回家完成。 谎话榜 英国《独立报》7日援引调查列出“周末活动谎话榜”。 依照榜单顺序,英国人最容易撒谎的5项活动分别是:周六晚上和朋友或伴侣外出狂欢(33%);看望朋友(25%);参加聚餐会(17%);约会吃饭(12%);度短假(10%)——明明是以前的经历,但撒谎者把它说得就像发生在刚刚过去的周末。 换句话说,当朋友或同事告诉你他周末做了上述事情之一时,他很可能在撒谎。 那么,抛开谎言,英国人实际上周末都做些什么?调查显示,29%的人用于补觉;23%的人周日早上睡懒觉;21%的人享受烤肉大餐;12%的人周日去教堂;10%的人宣称因为要和家人一起行动而没有个人时间。44%的人则渴望过更有趣、更令人激动的周末。 原因分析 英国心理学家科琳娜·斯威特为这种新型“心病”取名“周末(撒谎)瘾”。她说:“人们总是喜欢排名靠前的感觉,喜欢有较高声望。人们不愿承认,大多数周末时光被用来做家务、补觉和做案头工作。” “觉得其他人比自己过得好,外出旅行、聚会或是娱乐,那是一种可怕的感觉,”她说,“没人愿意孤单、讨人厌,因此人们乐于创造一种心理学上所谓‘烟幕弹’。这有点像(电影《单身日记》中的)布里吉特·琼斯,让人觉得你在享受美好生活,而实际并非如此。” 英国肯特大学社会学家弗兰克·菲雷迪认为这种心理涉及“身份建设”。“人年纪越大,越不愿公开承认孤独和寂寞。这种(‘周末瘾’)现象的出现是因为人们希望展现出自己的身心都不落伍。” 菲雷迪认为不必为患上“周末瘾”担心。“到最后,每个人都会归于平淡,”他说。

爱情上瘾症: 爱情上瘾症,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发现,人群中有一种特殊的人,即对多巴胺、后叶催产素等爱情激素“上瘾”的人。这样的人一旦体内的后叶催产素等激素水平消退,就会通过另寻新欢再次获得刺激源,从而享受激素高分泌带来的极度愉悦兴奋,心理学上称为爱情上瘾症(Love Addiation)。

压力上瘾症:现代上班族往往要应对家庭、社会的双重压力,尤其是某些单身的或是家庭亲和力较弱的职业者,他们大多在工作上会投入更多精力,一旦停下了周而复始的工作,就会不知所措,甚至产生被抛弃的失落感。所有这些负面感受,即是被埋没于重重任务之中不能自拔的症状,心理学家称之为“压力上瘾症”。 压力上瘾症-原因 被埋没于重重任务之中不能自拔的症状,被称为“压力上瘾症”。压力之所以会让人上瘾,是源于压力的“魅力”。人们都渴望“被需要”的感觉,女性尤其如此。为了让自己的存在更加重要,人们总是把日程填得满满的,并乐此不疲地筹划着下一个行动计划。反之,“压力上瘾”族如果放松下来,就会有一种罪恶感。即使找不到压力的理由,他们也会没事找事,把小事夸大,使之升级到“高度紧张”的状态,给自己制造一点压力。否则就会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好像自我价值没有充分得以实现。 他们都以为自己做得越多,就越成功、越有价值。其实没有人能够在压力之下活得幸福愉快,长期生活于压力之下,感情和身心健康必然会付出代价。 压力上瘾症-自我诊断 真正的压力一般是有时限的,如新任务接手、适应新环境、面临考试等等,一旦情况有所改变,压力也就随之消失。 而压力上瘾则是一种生活态度,人们觉得自己必须永远埋在没完没了的事务中,觉得忙碌才是一种正常的状态。 压力上瘾测试 1、每天都像上紧发条的时钟一样转个不停? 2、生活像在赛跑? 3、停止工作会觉得无所适从? 4、总在报名参加各种名目的学习班? 5、无所事事时会觉得有罪恶感吗? 6、一旦丈夫(妻子)提议去旅行,总会说“明年再说吧”? 7、工作起来很不开心,可不工作更不开心? 8、是不是总感觉自己身处竞技场,人生像一场总也赛不完的赛事? 9、压力太大了,让自己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紧张不安? 10、是不是对周围的一切都没有好感,讨厌工作、讨厌朋友、讨厌自己? 如果有6个以上的YES,就该注意了,可能患上了压力上瘾症。 压力上瘾症-应对措施 压力上瘾不是外部东西,而是源自人们的内心,解脱的唯一方法就是改变自己的想法。首先,要充分认识长期的压力会让你身心健康付出很大的代价,始终将自己置于紧张的忙碌之中,以没完没了的工作来填满日子的生存方式会带来很多不良后果。其次,每天忙得天昏地暗,拼命也要完成计划单上的每一件事,你会忽略家人、忽略朋友之间的感情联络,情感缺乏、疲于奔命的活法会让日子变得索然无味,而你的神经也会开始变得迟钝。 专家指出,现代上班族不能唯事业论、财富论,不要与身边人盲目攀比,而要对幸福进行健康定义,关注现实需求,由近及远地逐步实现。

运动成瘾症:运动成瘾症 - 简介 运动成瘾症(Exercise Addiction)是指人对有规律的锻炼生活方式产生了心理、生理依赖。它可以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积极锻炼成瘾的人可以控制自己的锻炼行为,而消极锻炼成瘾的人反而会受到锻炼行为的控制。 现代人出门开车,上楼坐电梯,上班坐办公室,往往很多人都缺乏运动。但也有一部分人,信仰生命在于运动,生活有了运动而丰富多彩,身体有了运动而更加健康。这本应是好事,但有的人却因为运动,生活和身体反而变得更糟糕。这些人就是运动成瘾者,运动成瘾(Exercise Addiction )是指人对有规律的锻炼生活方式产生了心理、生理依赖,为了运动而运动,如果哪天没锻炼,他们将会觉得浑身不自在。 主要表现 1.运动形式单一,导致每天身体活动有了固定的时间表; 2.锻炼者为了保证运动,渐渐把锻炼放在了优先于其他事务的突出地位; 3.锻炼者逐渐对大运动量承受能力的增加,更加导致反复运动的循环; 4.有规律的运动一旦停止,则出现心境状态紊乱的信号;而一旦恢复运动,紊乱现象减轻或消失;“恶性循环”进一步得到巩固; 5.锻炼者觉得自己非运动不可。那些仅对运动感兴趣,选择独自锻炼,并深信坚持运动会带来某种提高的人,容易发展为“锻炼不成,反成锻炼上瘾”。 克服方法 第一、要去选择多种形式的运动,不要过分依赖一种形式; 第二、选择的运动项目最好带有一些技术和难度,需要一定努力才能完成; 第三、选择的项目最好具有竞争性,并且需要与别人合作才能完成; 第四、要努力培养对其他活动的兴趣,使自己感觉除了运动,还有其他更重要、更有意义的事情去做。 典型表现1 张先生最爱的运动就是跑步,每天早上都会坚持晨跑,风雨无阻。按理说这应该是一个好习惯,可是张先生的家人却发现,即使在生病期间张先生也要坚持锻炼,如果哪天没锻炼,就会坐卧不宁,心情郁闷。有一次感冒了,医生让他在家休息,不要在外淋雨吹风。可张先生还是坚持每天晨跑,病情反反复复折腾了很久,一直拖了半个月才好。 生病了也运动身体“吃不消” 据专家介绍,张先生患上了运动成瘾症。典型的运动成瘾表现为:1.运动形式单一,导致每天身体活动有了固定的时间表;2.锻炼者为了保证运动,渐渐把锻炼放在了优先于其他事情的突出地位;3.规律的运动一旦停止,则出现心境状态不适的反应,而一旦恢复运动,不适现象减轻或消失;4.锻炼者觉得自己非运动不可。 研究发现,有些人在运动的过程中也会成瘾。因为运动能刺激肾上腺素分泌使人兴奋;可以促进在人体内扮演着愉快信使角色的内啡肽产生,在内腓肽的激发下,人的身心处于轻松愉悦的状态中。内啡肽被称为“快乐激素”或者“年轻激素”,它能让人感到欢愉和满足,甚至可以帮助人排遣压力和不快。同时,跑步等有氧运动还能促进一种开启大脑奖励系统的化学物质的分泌,从而使人有愉快的感觉,这个就像吃巧克力、喝咖啡、喝酒产生的效果一样。因为有了这些因素,让“运动”和“上瘾”这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词儿被联系了起来。运动本来是一件好事,但如果像张先生这样为了运动而运动,可能运动就已经变味,不仅对身体不利,反而还会对身体有害。 典型表现2 小朱是个户外运动爱好者,他觉得户外运动既能锻炼身体又能亲近自然,所以一有时间就会约上几个朋友去爬山露营,一去往往就是一个多星期。每次回家虽然很开心,但是总感觉累得不行,要休息好几天才能恢复过来。有一次去爬山,由于几天的长途跋涉,在途中身体不支差点从山上摔下来。虽然每次人都会弄得筋疲力尽,但小朱还是乐此不疲,并且参加的频率更加频繁。 挑战身体极限运动适可而止 运动学家认为,小朱这种类型也属于运动成瘾。现在痴迷于这种户外运动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虽然年轻人身体各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但是身体也是有极限的,一旦超过了这个限度,对人非但无益,反而有害。 因为过量运动时,由于人体消耗了大量的能量,为防止能量进一步消耗而出现机能抑制,这时人们会感觉极度疲劳,浑身无力,大脑反应减慢。如果长期进行过量运动,机体的“保护性抑制”机能敏感性下降,使大脑机能受损,其表现的症状主要有注意力不集中、失眠、健忘等等,长此以往将会对人体的健康造成极大伤害。 典型表现3 王大爷是个太极拳爱好者,这一练就是十几年,对太极拳达到了痴迷的程度。随着年龄的增大,张大爷感到膝关节不对劲。刚开始以为是风湿性关节炎,治疗了很久效果也不好。想到自己膝关节没受过伤,大爷一直想不通。后来经过进一步检查发现,张大爷的膝关节存在着运动磨损。 避免运动磨损 注意科学多样 专家推测由于张大爷练拳时没有严格按照正确的姿势练习,导致两只膝关节受力不均,长期以往就导致了膝关节的劳损。再加上张大爷这十几年来都只练习这个单一的运动方式,膝关节没有得到其他运动方式平衡,所以膝关节的情况才越发严重。 很多老年人退休后喜欢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运动方式,长年累月坚持锻炼,每天锻炼成了重要的事情,慢慢的就会运动成瘾。运动成瘾,克服也不难,只是需要一段时间改变。专家建议从四个方面进行改变:第一,要去选择多种形式的运动,不要过分依赖一种形式;第二,选择的运动项目最好带有一些技术和难度,需要一定努力才能完成;第三,选择的项目最好具有竞争性,并且需要与别人合作才能完成;第四,要努力培养对其他活动的兴趣,使自己感觉除了运动,还有其他更重要、更有意义的事情去做。 运动本是一件好事,但运动应该在身体状态良好的情况下进行,比如生病了最好不要过于运动。运动本是让自己愉悦,所以不要因为运动把自己弄得筋疲力尽。运动是一门科学,不运动不利于身体健康,过量运动也会有损健康,所以一定要量力而行,适可而止。

整容成瘾症:整容成瘾症 -简介 整容成瘾症,也叫“整容上瘾症”,指的是随着医学及外科手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美的不断追求,整容成了很多人的选择,更有些人整容成瘾,隔三差五的在自己身上“动刀”。拥有“花容月貌”是不少爱美女性的追求,一些女性朋友便求助于现代医疗整容技术实现这一愿望,其中有的人“见好就收”,有的人则“一整再整”,陷入了心理怪圈。 整容的理由无非是想更加美丽,但导致整容成瘾的原因却可谓千奇百怪,更有可能是因为精神障碍或心理问题。虽然他们的行为让人不解,但他们的遭遇确实让人同情。 原因分类 第1类:理想自我过高 有些人则对自我评价非常在意,比如对自己的外貌要求过高的人,会觉得容貌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她们在潜意识里,常会坚持不懈地追求一种完美,因此会试图通过整容来达到自己理想中的模样。 建议:降低理想自我 要降低理想自我,使其尽量与现实自我一致,这样可以减少自卑感,降低整容冲动。实际上,大多数女性去整容,与其实际相貌的美丑并没有必然的关系,主要因为她们对自己的外貌的要求与期望很高。如果一名女性能够增强内心的自我,就会很独立,依赖性与不安全感会较低,这样的人去整容的可能性就会降低。 第2类:愿望没有得到满足 有时候愿望没有得到满足,也会让一些人感到自卑与受伤,如果一个人没有愿望、或者愿望得到满足后,也就不再自卑了,因此,没有被满足的愿望会无意识地、不断地去寻求满足感,以缓解内心的焦虑。所以,如果当一个人的愿望是让自己变得更漂亮,她就会去整容,以达到这个愿望,这时整容成为缓解焦虑和自卑感的一个手段。 建议:通过其他方式补偿 面对自卑主要有两个方式,接受或回避,一个人接受、接纳了对自身的不满意,才可能得到成长;如果一个人对什么都满意,也就失去了前行的动力,而希望通过整容的方式获得补偿,其实是回避了问题。周云飞认为,“补偿”是克服自卑的一个重要方法,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相貌不满意,是可以通过其他方面得到补偿的,比如事业的成功,这时,对容貌的自卑就演变成追求事业成功的重要动力。 第3类:整容成瘾欲罢不能 一个人的行为有无成瘾,要看其后果如何,通常当愿望被满足时,之前积累的紧张等心理能量就会得到释放,从而产生愉悦感、满足感,如果一个人整容后产生的愉快感、满意感,大于手术带来的痛苦感,以及对整容失败的恐惧时,这种满足感反过来又强化了整容的行为,于是一整再整。 建议:增强“失败恐惧感” 因为成瘾来自整容后的愉快感大于对手术的恐惧与痛苦感,所以要让整容上瘾者反复了解整容手术失败的后果,以及可能会出现的严重的并发症,同时反复了解整容后当时的效果与长期的效果不一样,当时效果会很好,但十几二十年过去后,效果可能适得其反,甚至“不像人脸”。了解到这些后,就可能对整容手术产生恐惧感,当整容时手术的痛苦及对手术失败的恐惧大于整容后的满意感时,就会觉得整容是一件恐惧的事情,整容行为即会消减。 第4类:心理疾病反复折腾 导致反复整容的常见心理疾病有两大类。一是“身体变形障碍”,这一类人的外表、相貌并不存在任何缺陷,但主观上常觉得自己的每个部位都很丑陋、甚至变形,因而痛苦与焦虑,他们往往不会去找精神科医生,而是去找整容医生,要求纠正自己的“容貌缺陷”。赵女士和这位模特就是属于此类。 另一类是神经症性厌食症中的“美丽怀疑症状”,精神医学上称之为“体象障碍”,这类患者明明已经很瘦了,却偏执地认为自己很胖,固执地要求通过腹部吸脂术等整容手术保持身材和减轻体重。 建议:积极接受心理治疗 心理疾病患者(如身体变形障碍和神经症性厌食症等)想通过整容手术来解决心理疾病,这显然是错误的,应向精神科或心理科求助。通常这一类人在整容后仍旧会感到不满意,因为本来就没有什么外貌上的缺陷。英国那位模特接受一个月的治疗后,就取消了一项预订的拉直脚趾的整形手术。 专家建议 热衷于整形美容的人,要弄明白一个问题:自己究竟应整的是“容貌”、还是“心理”?比如把鼻子弄高、再弄低、再弄高,如此反复,到底整的是什么?当然可以将此理解为是“追求完美的感觉”,可是事实上,人对“完美”的感觉是随着时间的不同而不同的,必须指出,并非所有去整形美容的人都有心理问题,也不反对一些适当的整容,但对于那些反复对同一个部位进行修改、或者把全身几乎都“修”了一遍的人,就要考虑她是否有心理问题。要知道,心理问题是任何整容手术都不能解决的。 其实,整容上瘾的心理机制与强迫症、疑病症类似,当事人会反复觉得自己不完美,不能接纳现在的自己,而为了追求完美,于是不停地去整容,以求“下一个会更好”,可惜“下一个仍然不够好”。对鼻子做了七八次整容术的赵小姐告诉记者,每次折腾鼻子的时候,她也知道并非整形医生做得不够好,而且手术后她还是比较满意的,但这种愉悦感没几天就消失了,她又开始对鼻子不满意。这其实是典型的不能接受自己的表现,也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必须指出,有些女性热衷于整容,也有其社会经济因素。现在的社会越来越强调外在的东西,比如金钱、房子、外貌,各种选美活动也纷纷出现,这是“外在美”的文化,而“内在美”却是需要很多的积累才可获得的,浮躁的人们不想“低效率”,宁愿选择整容,以便迅速拥有外在美。 美国有个艺术家专门建了个网站,里面是搜集到的各种女性形象,都是普通女性,大多其貌不扬,目的就是要告诉大家,女人的形象是多种多样的,而影视中塑造的女性魅力形象大多是男性文化注视下的产物。因此对于女性,最重要的是要接纳即便是不完美的自己,在容貌之外,同样可以享受生活的愉快、获得事业的成功。

整容上瘾症:整容上瘾症 -简介 整容上瘾症,也叫“整容成瘾症”,指的是随着医学及外科手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美的不断追求,整容成了很多人的选择,更有些人整容成瘾,隔三差五的在自己身上“动刀”。拥有“花容月貌”是不少爱美女性的追求,一些女性朋友便求助于现代医疗整容技术实现这一愿望,其中有的人“见好就收”,有的人则“一整再整”,陷入了心理怪圈。 整容的理由无非是想更加美丽,但导致整容成瘾的原因却可谓千奇百怪,更有可能是因为精神障碍或心理问题。虽然他们的行为让人不解,但他们的遭遇确实让人同情。 原因分类 第1类:理想自我过高 有些人则对自我评价非常在意,比如对自己的外貌要求过高的人,会觉得容貌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她们在潜意识里,常会坚持不懈地追求一种完美,因此会试图通过整容来达到自己理想中的模样。 建议:降低理想自我 要降低理想自我,使其尽量与现实自我一致,这样可以减少自卑感,降低整容冲动。实际上,大多数女性去整容,与其实际相貌的美丑并没有必然的关系,主要因为她们对自己的外貌的要求与期望很高。如果一名女性能够增强内心的自我,就会很独立,依赖性与不安全感会较低,这样的人去整容的可能性就会降低。 第2类:愿望没有得到满足 有时候愿望没有得到满足,也会让一些人感到自卑与受伤,如果一个人没有愿望、或者愿望得到满足后,也就不再自卑了,因此,没有被满足的愿望会无意识地、不断地去寻求满足感,以缓解内心的焦虑。所以,如果当一个人的愿望是让自己变得更漂亮,她就会去整容,以达到这个愿望,这时整容成为缓解焦虑和自卑感的一个手段。 建议:通过其他方式补偿 面对自卑主要有两个方式,接受或回避,一个人接受、接纳了对自身的不满意,才可能得到成长;如果一个人对什么都满意,也就失去了前行的动力,而希望通过整容的方式获得补偿,其实是回避了问题。周云飞认为,“补偿”是克服自卑的一个重要方法,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相貌不满意,是可以通过其他方面得到补偿的,比如事业的成功,这时,对容貌的自卑就演变成追求事业成功的重要动力。 第3类:整容成瘾欲罢不能 一个人的行为有无成瘾,要看其后果如何,通常当愿望被满足时,之前积累的紧张等心理能量就会得到释放,从而产生愉悦感、满足感,如果一个人整容后产生的愉快感、满意感,大于手术带来的痛苦感,以及对整容失败的恐惧时,这种满足感反过来又强化了整容的行为,于是一整再整。 建议:增强“失败恐惧感” 因为成瘾来自整容后的愉快感大于对手术的恐惧与痛苦感,所以要让整容上瘾者反复了解整容手术失败的后果,以及可能会出现的严重的并发症,同时反复了解整容后当时的效果与长期的效果不一样,当时效果会很好,但十几二十年过去后,效果可能适得其反,甚至“不像人脸”。了解到这些后,就可能对整容手术产生恐惧感,当整容时手术的痛苦及对手术失败的恐惧大于整容后的满意感时,就会觉得整容是一件恐惧的事情,整容行为即会消减。 第4类:心理疾病反复折腾 导致反复整容的常见心理疾病有两大类。一是“身体变形障碍”,这一类人的外表、相貌并不存在任何缺陷,但主观上常觉得自己的每个部位都很丑陋、甚至变形,因而痛苦与焦虑,他们往往不会去找精神科医生,而是去找整容医生,要求纠正自己的“容貌缺陷”。赵女士和这位模特就是属于此类。 另一类是神经症性厌食症中的“美丽怀疑症状”,精神医学上称之为“体象障碍”,这类患者明明已经很瘦了,却偏执地认为自己很胖,固执地要求通过腹部吸脂术等整容手术保持身材和减轻体重。 建议:积极接受心理治疗 心理疾病患者(如身体变形障碍和神经症性厌食症等)想通过整容手术来解决心理疾病,这显然是错误的,应向精神科或心理科求助。通常这一类人在整容后仍旧会感到不满意,因为本来就没有什么外貌上的缺陷。英国那位模特接受一个月的治疗后,就取消了一项预订的拉直脚趾的整形手术。 专家建议 热衷于整形美容的人,要弄明白一个问题:自己究竟应整的是“容貌”、还是“心理”?比如把鼻子弄高、再弄低、再弄高,如此反复,到底整的是什么?当然可以将此理解为是“追求完美的感觉”,可是事实上,人对“完美”的感觉是随着时间的不同而不同的,必须指出,并非所有去整形美容的人都有心理问题,也不反对一些适当的整容,但对于那些反复对同一个部位进行修改、或者把全身几乎都“修”了一遍的人,就要考虑她是否有心理问题。要知道,心理问题是任何整容手术都不能解决的。 其实,整容上瘾的心理机制与强迫症、疑病症类似,当事人会反复觉得自己不完美,不能接纳现在的自己,而为了追求完美,于是不停地去整容,以求“下一个会更好”,可惜“下一个仍然不够好”。对鼻子做了七八次整容术的赵小姐告诉记者,每次折腾鼻子的时候,她也知道并非整形医生做得不够好,而且手术后她还是比较满意的,但这种愉悦感没几天就消失了,她又开始对鼻子不满意。这其实是典型的不能接受自己的表现,也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必须指出,有些女性热衷于整容,也有其社会经济因素。现在的社会越来越强调外在的东西,比如金钱、房子、外貌,各种选美活动也纷纷出现,这是“外在美”的文化,而“内在美”却是需要很多的积累才可获得的,浮躁的人们不想“低效率”,宁愿选择整容,以便迅速拥有外在美。 美国有个艺术家专门建了个网站,里面是搜集到的各种女性形象,都是普通女性,大多其貌不扬,目的就是要告诉大家,女人的形象是多种多样的,而影视中塑造的女性魅力形象大多是男性文化注视下的产物。因此对于女性,最重要的是要接纳即便是不完美的自己,在容貌之外,同样可以享受生活的愉快、获得事业的成功。

网瘾电击疗法:网瘾电击疗法 -简介 网瘾电击疗法,由杨永信开创,在网瘾孩子太阳穴或手指接通电极,让1~5毫安的电流通过脑部,用这种刺激来治疗网瘾。 实际上这种以电击方式“惩罚”网瘾患者的做法,称为电刺激厌恶治疗(aversion therapy)厌恶疗法是通过惩罚性刺激来消除适应不良行为的方法,是心理治疗中的行为治疗方法。当患者出现不良行为时,立即给予一定的刺激,使患者产生痛苦的厌恶反应,如给予电刺激、药物催吐等,在不良行为与厌恶反应之间建立起条件反射,最终使患者放弃原有的行为。 电刺激厌恶疗法,就是将被治疗者的不良行为与电刺激之间建立起条件反射,一旦这一不良行为出现就予以电刺激,使被治疗者产生厌恶体验。可用于治疗酒精依赖、性变态行为等。 疗法现状 卫生部在其网站上发布《关于停止电刺激(或电休克)治疗“网瘾”技术临床应用的通知》,对近期各地出现的“网瘾电击疗法”做出暂不宜应用于临床的研究结论,要求各地立即停止该项治疗。 针对近来,广受社会关注的“醒脑电击疗法”治疗“网瘾”,卫生部专门组织专家就该诊疗相关问题进行了充分研究和论证。 专家一致认为,电刺激(或电休克)治疗网瘾技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尚不确切,国内外并无相关临床研究和循证医学依据,暂不宜应用于临床。 卫生部要求各地根据专家讨论意见以及《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停止辖区内有关医疗机构电刺激(或电休克)治疗网瘾技术的临床应用。开展科学研究,应按规定申报,经批准后须充分尊重受试者知情权和选择权,不得收取相关费用。 网瘾的界定 这些接受“电击治疗”的孩子基本都是被父母强行押制或欺骗到该治疗中心的,在这种前提之下,医生会默认为孩子的话不具有可信度,而只听从其父母的一面之辞,因而问题就会转变成“父母是否有能力为网瘾下定义”。试问有几位父母是心理学专业或精神医学专业毕业?当他们把孩子强行押制到治疗中心时,有几位不是已经具有主观认知?家长主诉孩子“病情”时,有几位是客观且百分之百可信的? 从医生角度来看,现代医学对于精神病的研究已经有极为悠久的历史,但是对于“精神疾病”依然没有明确的界定指标。历史上曾经有一位名叫萨斯的精神病学家,只凭借主诉“耳边有砰砰声”,就被诊断为“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并被关进精神病院“接受治疗”长达数月之久。一个正常人可以轻而易举的变为精神病人,一个正常孩子被认定患有“网瘾”又能有多难?更何况主诉“病情”的还不是本人! 科学性 “网瘾电击疗法”实际是指:电刺激厌恶治疗,这种方法通常应用于精神病患者,如酒精依赖、性变态等。这种“治疗”性质更接近于惩戒。当病人产生某种变态的精神需要时,对于电击疼痛的恐惧会使病人强迫自己放弃不正当行为。也就是说,该治疗所是在用“惩戒对社会安全造成威胁的精神病人”的方法来惩戒患有网瘾孩子。国外最新的一项戒毒技术也采用了电击疗法,不同的是,这种电击疗法的作用部位是在人脑的海马区,通过电击使海马区的“毒瘾记忆”丧失,从而戒掉毒瘾。这种电击没有疼痛,只是会造成失忆,相比前一种方式显然更加人道,也更加接近于“治疗”而不是“惩罚”。 治疗效果质疑 如果孩子真的有网络成瘾的问题话,那么这种“瘾”应该与“毒瘾”相类似,存在极大的“复发”的可能性。如果孩子在“治疗中心”,出于对电击疼痛的恐惧,谎称不会再上网,使医生和家长认定孩子已经好转,从而脱离“治疗中心”再度走上社会,那么只要脱离父母掌控,不再被父母抓住并押送到医院,就不会再有被电击的可能。任何一个孩子都不会永远是未成年人,当孩子满18岁后,当父母没有能力再把孩子押送至“治疗中心”的时候,谁能保证他们不再上网成瘾?

压力成瘾综合征:压力成瘾综合征 -概述 金融危机大背景下,一部分企业裁员,而一些未被裁的职员中,出现了奇怪的“压力成瘾综合征”。让自己总是处于高度繁忙状态,以增加压力的方式来解除内心的不安全感。对此,心理医生表示,长期高压容易导致血压升高、记忆力下降等身心疾病。 案例 忙死了,找我什么事?我马上要开会了。”每次朋友或家人打电话给单玲(化名),总会听到她快语速地催促,“日理万机”的她似乎比经理还要忙。其实单玲很痛苦,前不久她去找心理医生倾诉,原来自己所在的公司去年年底因为金融危机裁员过一次,虽然没有轮到自己,但是听说公司又要展开第二轮裁员,她害怕会成为其中之一,于是每天把自己的工作日程安排得“啪啪满”,还常常主动加班。一旦哪天工作内容较少,她坐在位子上就会无所适从,经常站起坐下,还会去同事那里“窥探”一下。 上海心理咨询中心张新凯医生表示,临床上这样的“压力成瘾”者并不少见,尤其是写字楼白领,不少人会因为“空闲”而出现轻度焦虑的状态。有的人一空下来就会思绪万千,到处找事情给自己加压,他们觉得让自己像个轮子一样转起来就有了安全感,感觉自己没有被所在的单位“遗弃”。 分析 缺乏安全感,内心有危机感 一方面大叫自己压力太大,另一方面又恐惧闲适的生活,公关公司职员陈小姐每天都努力地把自己“累趴下”。一项调查显示,对都市白领来说,最大的压力来自购房;排在第二位的是,担心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得不到认可,或工作得不到上司欣赏;排在第三位的是太多的工作任务需要几乎同时完成,恨不得自己长三头六臂。上海心理咨询中心徐勇医生表示,金融危机对大多数人来说势必会带来不确定感和焦虑感,但每个人的认知和内心承受能力不同。出现“压力成瘾”倾向的人往往是因为内心缺乏安全感,从而造成强烈的危机感。让自己处于忙碌状态就是一种自我安慰的解决办法。 建议:从选择有意义的娱乐开始 徐医生表示,“压力成瘾”者往往让自己处于“战斗状态”——注意力高度集中、感觉敏锐、脑子飞转,但长期的应激反而让自己身体和心理能量被大量消耗,容易导致血压升高、失眠、焦虑、抑郁、记忆力下降、难以恢复的疲劳感等身心疾病。从而丧失了个人身心“可持续发展”的机会,严重的可能会导致“过劳死”。如何让自己跳出“压力成瘾”的怪圈?张医生说,一方面要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和成长经历,有些人具有完美主义倾向,有些人因为童年的生活给了自己不安全感,如果确实如此而且自己无法解决的,可以请教心理咨询师。另一方面,因为“压力成瘾”者往往拒绝“无意义”、“浪费生命”的闲适活动,休息时间也会高度利用,建议他们可以尝试从有意义的娱乐活动开始。

猜你喜欢

汉字组词专题

推荐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