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尔吧

幼儿园小班绘本教案:捉熊去

分类: 语言教案  时间: 2022-09-22 15:06:57  作者: 优尔吧 

    设计意图:
    绘本《我们要去捉狗熊》极具游戏精神,描述了一家人克服种种困难前去捉熊,最后安全逃回家的故事。小班幼儿具有很强的同情心和泛灵意识,特别容易进入故事情境。如能借助故事情景,顺应幼儿的知识经验和兴趣指向设计活动,能使动作练习变得有趣,让幼儿百玩不厌。
    “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动作协调、灵敏”是小班幼儿动作发展的目标之一。在我园,有一种质地极软、弹性很好的海绵垫子,平时用来给孩子们进行爬、滚的练习。在这次活动中,根据故事情节的需要,它们变成了“又深又软的烂泥潭”,幼儿在通过时需要把脚抬高、保持身体平衡,这种新的锻炼方式与平衡木做成的“桥”一起对不同水平幼儿的平衡能力形成了适度的挑战,引发了幼儿强烈的活动欲望。
    另外,在本活动中,我们把浴巾简单地卷起来做成“宝宝”,让幼儿带着“宝宝”活动,既增加了动作难度、提高了锻炼效果、激发了幼儿兴趣,又起到了安抚幼儿紧张情绪的作用。游戏情境中的互动语言充满人文气息,不仅起到环节过渡的作用,还渗透了关爱、互助的价值观。本活动融合了有关社会性、创造力和主动性等发展目标,具有促进幼儿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双重价值。
    目标:
    1.练习在平衡木、海绵垫上行走,发展平衡能力。
    2.能够根据一定的路线行进,遵守游戏规则。
    3.敢于挑战自己,并乐于跟同伴一起参加游戏。
    准备:
    1、幼儿曾听过故事《我们要去捉狗熊》。
    2.在场地上,用地垫铺成“家”,用红、黄、蓝三组海绵垫子当“烂泥潭”,用红、黄、蓝三组平衡木当“桥”,用纸箱等材料做“山洞”。
    3.用浴巾做成的“宝宝”每人一个,红、黄、蓝三色的三角巾每人一块系在脖子上。
    4.请一位教师配合扮演“熊”。
    过程:
    一、热身活动:和宝宝做游戏
    师:你喜欢你的宝宝吗?你会带他怎么玩?
    幼:我会背宝宝走路/我会抱着宝宝转圈/我会扶着宝宝走路/我会举着宝宝跳跳跳……
    (幼儿每说到一种玩法,教师和幼儿便抱着“宝宝”一起做动作。)
    师:宝宝累了,我们带着宝宝安静地休息一会儿吧。(幼儿摇“宝宝”睡觉,然后轻轻放下“宝宝”。)
   二、情境游戏:捉熊去
   1.了解游戏玩法和规则,初步尝试玩游戏。
   师:还记得《我们要去捉狗熊》的故事吗?故事讲了什么?
   师:今天,我们也来玩捉狗熊的游戏。大家看,这里是小桥,前面有一块大大的烂泥潭,远处有一个山洞,山洞里住着一只大熊。宝宝这会儿睡着了,我们一起去捉熊,好不好?
    师:请你先看看自己三角巾的颜色,然后从相同颜色的“小桥”和“烂泥潭”上走过去。
    (幼儿走过“小桥”和“烂泥潭”,教师关注幼儿走“烂泥潭”时的表现。)
    师:今天大熊不在家,让我们沿着原路回去吧。
    (析:第一次游戏设置的“熊不在家”的情节,有利于幼儿在比较轻松的心理状态下练习动作。)
    2.交流行走的经验,重点练习“踩”的动作。
    师:刚才去大熊家的路上,哪里最难走?谁还摔倒了?
    幼:烂泥潭最难走了!
    师:为什么烂泥潭很难走?
    幼:因为烂泥潭很软/踩下去一个坑……
    师:怎么走才能不摔倒呢?
    幼:要把脚抬得高一点。
    师:你来试试看。
    幼:要轻轻地、慢慢地走。
    师:大家一起来试试。
    师(小结):原来经过“烂泥潭”时要把脚抬高一点,然后轻轻地、慢慢地放下去,这样就不会摔跤了。
    师:好吧,趁着大熊这会儿不在家,我们再去练习练习!
    (幼儿练习2~3遍。)
    3.增加难度进行游戏。
    (1)抱着宝宝去捉熊。
    师:我的宝宝也想跟着我去捉熊呢!你们的宝宝想不想去呢?
    师:好,那我们就请不想去的宝宝看家吧。其他的宝宝和我们一起去捉熊。你们能保护好自己的宝宝吗?怎么保护呢?
    幼:我抱好我的宝宝。
    幼:我不摔跤,宝宝也不会摔跤。
    (师幼一起抱着“宝宝”过“小桥”“烂泥潭”,到达“山洞”后,配班教师扮演大熊从“山洞”里出来,慢慢追赶。大家原路逃回“家”。)
    (析:一方面,幼儿抱了“宝宝”之后,动作难度加大;另一方面,“大熊”的存在营造出了紧张的氛围。也加大了动作难度,从而有助于幼儿平衡能力的发展。)
    (2)增加器材难度再次去捉熊。
    师:大家快关上门。
    师:刚才真是太紧张了,大熊追过来的时候,有两个妈妈摔倒了,还有两个爸爸从其他地方跑回家,差点迷路了。其实大熊的身体比我们重,他从烂泥潭里经过时会陷得更深,走得更慢。只要我们不摔跤,他就一定追不上我们。
    师:瞧,熊在做什么?
    幼:熊把“桥”变长了!
    幼:熊还把“烂泥潭”变得更深了。
    幼:他不想让我们去捉他。
    师:你们还敢去捉熊吗?能顺利地走到熊那里去吗?走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幼:我们要小心。
    师:是的,我们不光自己要小心,还要相互帮助,看到有人摔倒了,旁边的人可以扶一下。
    幼:我们要把脚抬得更高。
    师:好,我们带上宝宝出发吧!
    (“大熊”低声吼着,慢慢地从“山洞”里出来追赶幼儿。)
    (析:在游戏中,幼儿容易因情绪激动而导致动作变形甚至摔倒,因此,“大熊”只是慢速追赶,以减少幼儿的游戏紧张感,切合小班幼儿的心理特征。)
    4.转变情节进行游戏。
    师:我们安全地回家了,门也关紧了。你们听到大熊说什么了吗?(“大熊”在“山洞”里喊话。)
    幼:大熊很伤心。
    幼:大熊说他不想抓我们,想跟我们做游戏。
    师:大熊不想抓我们,只是想跟我们做游戏。那你们愿意跟他做朋友吗?
    幼:我们跟大熊做朋友吧!
    师:怎么才能让大熊明白我们的意思呢?
    幼:我们去好好跟他说。
    幼:我们站在山洞夕卜面跟他说。
    幼:我们唱一首歌给他听。
    (幼儿通过“小桥”和“烂泥潭”走到“山洞”外面,去安慰“大熊”,跟“大熊”做朋友。)
    熊:你们好,我也有一个宝宝,你们想跟我的宝宝做朋友吗?
    幼:好啊/原来大熊也有宝宝……
    师:我们请大熊到我们家去做客,好吗?
    (幼儿一起沿着原路返回。)
    (析:随着游戏情节的发展,幼儿的心理也发生了变化。他们带着对熊的理解和同情,又一次踏上了“找熊”的路,从而使重复的动作练习变得轻松有趣。另外,变化的情节也激发了幼儿关心别人、主动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三、整理活动:学大熊与宝宝做游戏
    师:大熊平时是怎么跟宝宝做游戏的呢?让我们跟着“大熊”一起带宝宝玩吧。
    熊:我会带着宝宝骑马(把宝宝放在膝盖上颠一颠),我会带着宝宝滑滑梯(让宝宝从膝盖往下滑),我还会让宝宝在我的身上滚一滚(让宝宝在腹部滚动)。
    (幼儿跟随“大熊”一起做放松动作。)
    (析:让幼儿和“大熊”一起带“宝宝”游戏,自然转入安静的整理活动,既承接了前面的游戏情节,又起到了放松幼儿身体、调整幼儿心理的作用。)
摘自:《幼儿教育》2015.11
编辑:cicy

猜你喜欢

幼儿园教案专题

推荐栏目